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3223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年。

选D

A.1903B.1908C.1913D.1924

2.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

选A

A.《教育实用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心理大纲》D.《教育心理统计》

3.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选A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选C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完善时期

5.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选B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

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选D

A.卡列杰夫B.廖世承C.乌申斯基D.桑代克

二、多选题:

1.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哪几个阶段:

选A.C.D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自我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

2.教育心理研究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选B.C.D

A.教育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以下哪些是基本的测量方法?

选A.B.C.D

A.自我报告B.直接观察C.测验D.教师或同伴的评判

4.以下哪些是宏观教学系统中的主要变量?

选A.B.C.D

A.教学内容B.学生特点C.教师特点D.教学环境

5.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选A.C

A.观察法B.归纳法C.调查法D.演绎法

三、名词解释题

16.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17.分科课程:

即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内容的基本依据。

18.班级授课制(班级上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得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9.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四、简答题

20: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即我国教育教育目的包含的几个基本点?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几经变换,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

①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②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体、劳几方面的发展。

③具有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即是说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21:

研究性学习基本特点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

它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探究对象与学习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②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③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

22: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与价值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强烈的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②独特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③空间的广延性和实践的连续性。

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界限,因此教师的劳动也没有时空的界限。

教师劳动的价值:

①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

②个人价值: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23:

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

①智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

因为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

人们的智力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智力发展的高低。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五、论述题:

24.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原则的涵义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②长善就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六、案例分析

25.案例一,中国老师奉行的是学科课程论,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将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虽然学生一次学会画苹果,可未明白其实质。

所奉行的教育方法是传授接受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但学生失去主动性,只是被动接受所学。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说明我们现在奉行的教育方法是传授接受法是存在一定的弊端.那么我们可以在传授热受法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

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从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注意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强调经验,但违背了教学认识规律,排除了人类积累的间接知识的系统学习暴露了它致命的弱点。

对于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就在于:

一是“补充说”,认为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在我国的课程结构中,应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育人的功能。

二是“对立说”,认为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本质的不同,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课程形态,如果简单地把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成相互“补充”,就容易导致“活动课程学科化”。

三是“发展说”,认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不对立,而是具有历史逻辑的统一性;活动课程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对学科课程的超越;活动课程实质上包含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整合形态,活动课程就是以活动这种特殊形式把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这样可以达到学习和活动互动起来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26.案例二:

什么是说服法?

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有哪些基本要求?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包括:

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一、 选择题(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 )。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正迁移   D 负迁移

2.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 )。

A.苛勒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桑代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学习的心理规律 B.教学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4.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 )

A.动作技能 B.分析技能 C.态度 D.综合技能

5.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 )方面。

A.认知 B.情感  C.人格  D.社会性

答案:

1.C D 2. D 3.C 4.. A C 5.A B D

注:

请根据考核说明补充编制并解答选择题。

二、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请从以下名词中任选5个。

进行解答。

1.实验法 :

P16---是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2.观察法:

 P22—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3.教育经验总结法:

 P23----是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的教育过程心理现象进行整合性认识和总结,并寻找其中规律性的方法。

4.思维:

 ---P31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理的概括或间接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5.社会性:

 P36—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6.自我意识:

P36—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自我总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7.人格:

 P55---又称个性,是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

8.认知方式:

 P60---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9.学习:

 --P65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这一对学习含义的解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2) 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

3) 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4) 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

10.观察学习:

--P75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11.有意义学习:

--P83其实质就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12.陈述性知识:

--P99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13.程序性知识:

--P2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为为“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14.概念学习:

--P111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15.概念形成:

--P114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16.概念同化:

--P114指将新概念纳入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17.概念运用:

--P115是指概念获得之后,就能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并对认知活动产生影响,它一般反映在知觉和思维两个水平上。

在知觉水平上运用概念是指运用已经获得的概念,帮助识别具体的同类事物并将其归入这一类型。

在思维水平上运用概念是指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或将概念进行重新改组,以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18.动作技能:

--P133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

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19.智力技能:

---P143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20.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21.学习策略:

P153—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22.自我调节学习:

--P157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23.元认知:

--P166元认知是指对认识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就其实质来看,元认知应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其内容主要包括: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24.学习策略教学:

--是指系统的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

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

25.学习迁移:

--P34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26.正迁移:

   P188—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27.负迁移:

P188—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28.问题解决:

--P213问题解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

或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扫除障碍,从而将初始状态转换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29.定势:

---P226是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0.功能固着:

--P227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31.原型启发:

--P228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很大作用。

32.创造性:

--P233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33.头脑风暴法:

--P240又叫智力激励法,由奥斯本于1945年提出的,它往往是以多人集体讨论或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提出各种各样的、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并罗列出来,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映,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34.动机:

--P248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起起的。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35.学习动机:

--P249是指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或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

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36.成就动机:

P256—是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37.归因:

--P258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习得性无力感:

---P259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8.自我效能感:

--P261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9.品德:

P279—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0.自律与他律:

P289--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41.意义障碍:

---297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42.教学目标:

--P309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43.学习准备:

--P317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最近发展区:

P320---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4.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

P322—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5.发现学习:

--P330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46.合作学习P333:

--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47.程序教学:

P335—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它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48.掌握学习:

P338—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为止,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49.教师的威信:

P337—威信是“威”与“信”的结合,威的含义是尊严,信的含义指信服。

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信誉。

50.教学反思能力P387:

--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和改进教育实践。

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的心理品质,在反思中学会教学,通过反思才能扬长避短,创造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才能逐步成才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三、 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在正确的叙述后面打√ ,在错误的叙述后面打╳ ,每小题3分,共15分)。

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

(╳)改为:

道德认识

2.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两种:

促进和阻碍。

(√ )

3.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 )改为:

桑代克

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

(╳ )改为:

观察学习

5.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 )改为:

逆推法。

解答:

1.(╳)。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

 改为:

道德认识

2.(√)。

3.(╳)。

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改为:

桑代克。

4.(╳)。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

改为:

观察学习

5.(╳)。

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改为:

逆推法。

注:

请根据考核说明补充编制并解答选择题。

 

五、案例分析题(10分)

请结合自己实际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案例,或形成性考核册提供的案例,编制案例题并进行分析阐述。

案例1:

李小辉怎么了?

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

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

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

“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

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

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

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

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规范解答案例1:

诊断:

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他自身的因素。

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第二,外部原因。

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

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

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

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案例2:

有一中学的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他在自己的管辖班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更受用”的理念,开设了专题讲座,从力量上反复全面的讲述各种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力量考试。

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班的同学对于各种学习的方法,能够倒背如流,但,整个班级的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提高,而且部分学生的在一些事实性知识多的课程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方面还出现了倒退现象。

请结合所学的教学心理学知识,对王老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

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做法。

规范解答2

 1.王老师认识到并倡导“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给学生讲述学习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王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存在问题。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它不是光从“理论”上教或通过“考试”就能够教会的。

3.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方式效果更佳。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2.归因即对自我行为的原因分析,包括三个成分:

内外源、_______和_______。

  3.元认知是于1976由_______提出来的,它由三个成组成,即_______、元认知体验和________。

  4.奥苏贝尔将学习动机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