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3547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docx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

前言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

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

3.1急性肝炎

3.1.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3.1.1.1流行病学:

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1.1.2症状:

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1.1.3体征:

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1.4肝功能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1.1.5HAV标志检测:

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

3.1.1.2+3.1.1.4。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1.1.5。

3.1.2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淤胆型肝炎

3.2.1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3.2.4HAV标志检测:

同3.1.1.5。

3.2.5肝脏病理学特点:

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

3.2.1+3.2.2+3.2.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2.4或3.2.4加3.2.5。

3.3重型肝炎

3.3.1急性重型

3.3.1.1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用Smith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3.3.1.2体征:

肝脏迅速缩小。

3.3.1.3肝功能异常,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3.1.4HAV标志检测:

同3.1.1.5。

3.3.1.5肝脏病理学特点:

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

3.3.1.1+3.3.1.2+3.3.1.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4或3.3.1.2加3.3.1.5。

3.3.2亚急性重型

3.3.2.1以急性肝炎起病,临床上有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腹水及出血倾向。

肝脏进行性缩小。

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Smith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

3.3.2.2肝功能明显异常,胆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3.2.3HAV标志检测;同3.1.1.5。

3.3.2.4肝脏病理学特点:

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

3.3.2.1+3.3.2.2。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3或3.3.2.3加3.3.2.4。

4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详见附录C。

4.1休息:

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

4.2饮食:

急性肝炎食欲不振者,应进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有明显食欲下降或呕吐者,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

4.3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西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

各地可根据药源,因地制宜,就地选用适当西药或中草药进行治疗。

用药种类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用药要简化。

不主张常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炎。

4.4重型肝炎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性措施和支持治疗,以阻断病情恶化。

5预防原则

5.1加强卫生宣教,阻断粪-口传播途径。

5.2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5.3保护易感人群。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病原学诊断

A1诊断急性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的血清学检查

本标准要求采用MACELISA(IgM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HAV-IgM,使用的试剂盒应有卫生部批准的生产文号。

A1.1MACELISA检测抗HAV-IgM的方法

A1.1.1液体配制

A1.1.1.1包被液(碳酸盐缓冲液pH9.6)

碳酸钠0.16g,碳酸氢钠0.29g加蒸馏水至100mL。

A1.1.1.2洗涤液(PBS-Tween-20缓冲液pH7.4)

氯化钠8g,磷酸二氢钾0.2g,磷酸氢二钠(12个结晶水)2.9g,氯化钾0.2g,Tween-200.5mL,加蒸馏水至1000mL。

A1.1.1.3稀释液(10%小牛血清PBS-Tween)

上述PBS-Tween-2090mL加小牛血清10mL。

A1.1.1.4底物液

0.1mol/L磷酸氢二钠5.14mL,0.05mol/L柠檬酸4.86mL,邻苯二胺(OPD)4mg,溶解后加3%双氧水,0.05mL(临用配制)。

A1.1.1.5终止液

2mol/LH(下标始)2(下标终)SO(下标始)4(下标终)。

A1.1.2操作步骤

A1.1.2.1包被:

用包被液将抗人IgM(μ链特异性)纯品按确定的倍数稀释后加入塑料微孔反应板,每孔0.1mL,放4℃过夜。

倾去液体,用洗涤液洗3次,拍干。

A1.1.2.2加样:

血清标本用稀释液按1∶1000稀释,每孔各加入0.1mL,并设阴性对照3孔,阳性对照2孔,空白对照1孔,放37℃,温育4h,洗涤3次,拍干。

A1.1.2.3加抗原:

加HAV-Ag(细胞培养增殖)每孔0.05mL,置4℃过夜。

洗涤3次,拍干。

A1.1.2.4加酶结合物:

用稀释液将抗HAV-HRP按确定的倍数稀释,每孔加入0.1mL(空白对照孔不加)。

置37℃温育2h,洗涤3次,拍干。

A1.1.2.5显色:

加新鲜配制的底物液,每孔0.1mL,37℃显色15min,每孔加终止液0.05mL。

A1.1.3结果判定

目测法:

显色为阳性;无色或极淡黄色为阴性。

比色法:

用酶标比色计,波长492nm,空白孔校零点,读取各孔的光密度(OD),并计算界限值(cutoffvalue;COV)。

COV=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如阴性对照OD值<0.05,按0.05计算),凡标本OD值>COV判为阳性,标本OD值<COV判为阴性。

A1.2急性HAV感染的病原血清学诊断标准

血清抗HAV-IgM为急性HA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

血清抗HAV-IgM阳性可作为诊断急性HAV感染的依据。

A2诊断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查

本标准要求采用竞争抑制ELISA检测血清抗HAV(HAV总抗体),使用的试剂盒应有卫生部批准的生产文号。

A2.1竞争抑制ELISA检测抗HAV的方法

A2.1.1液体配制(同A1.1.1)

A2.1.1.1包被:

用包被液将纯化的抗HAV-IgG按确定的倍数稀释后加入塑料微孔反应板,每孔0.1mL,置4℃过夜,倾去液体,用洗涤液洗3次,拍干。

A2.1.1.2加抗原:

加HAV-Ag(细胞培养增殖)每孔各0.05mL,置4℃过夜,洗涤3次,拍干。

A2.1.1.3加血清标本和酶结合物:

加血清标本,每孔0.005mL,并设阴性对照3孔,阳性对照2孔,空白对照1孔,再加已用稀释液按确定倍数稀释的抗HAV-HRP,每孔0.1mL(空白孔不加),轻摇混匀,置37℃2h,洗涤3次,拍干。

A2.1.1.4显色:

加新鲜配制的底物,每孔0.1mL,置37℃显色15min,每孔加终止液0.05mL。

A2.1.2结果判定

目测法:

阴性为棕黄色;阳性为无色或淡黄色。

比色法:

使用酶标比色计,波长492nm,以空白孔校零,读取各孔OD值,并计算界限值(COV)。

COV=(阴性对照平均OD值+阳性对照平均OD值)/2,凡标本OD>COV判为阴性,标本OD<COV判为阳性。

A2.2HAV感染的病原血清学检查诊断标准

抗HAV是HA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血清抗HAV阳性者可作为诊断HAV感染(包括既往HAV感染)的依据。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甲型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

B1急性肝炎

B1.1急性黄疸型肝炎:

光镜下肝细胞束有不同程度拥挤,肝细胞浊肿,嗜酸性变,嗜酸性小体,肝细胞有大小不等的点状坏死及灶性坏死,坏死区域有淋巴、单核及中性白细胞浸润。

小叶内枯否氏细胞明显增生。

汇管区存在炎性反应,有淋巴生发中心样结构。

同时肝细胞存在不同程度增生,双核细胞增多,核增大,核仁明显。

电镜下肝细胞内线粒体增生,数目增多,基质密度增深呈明显固缩性变。

光面及粗面内质网均有扩张,有的呈囊状。

粗面内质网可见到核糖体脱落,胞质中可见到大量空泡状结构。

溶酶体增生并吞噬大量线粒体和脂滴,胞核中可见大空泡。

狄氏腔内胶原纤维增生。

B1.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病变与急性黄疸型相似,但程度较轻。

B2淤胆型肝炎

光镜下肝细胞改变有浊肿、气球样变,疏松化、毛玻璃变、嗜酸性变。

肝细胞坏死有点状、灶形、液化和桥形。

毛细胆管扩张,存在不同部位的淤胆,即肝细胞内淤胆和毛细胆管内胆栓,或两者并存。

同时存在肝细胞增生,肝窦淤血,急性或慢性炎细胞浸润,肝索紊乱,枯否氏细胞增生,胆小管增生和纤维增生等。

B3重型肝炎

B3.1急性重型肝炎:

有广泛的肝坏死。

该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

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

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可见小胆管淤胆。

B3.2亚急性重型肝炎:

可见新旧不等的亚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

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

可见大量增长的胆管和淤胆以及纤维增生。

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附录C

(标准的附录)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C1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广泛开展病从口入的卫生宣教。

各单位应创造条件,提供流动水,供洗手及洗餐具,自备餐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C2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尤其要做好食具消毒,食堂、餐厅应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

C3要加强生食水产品的卫生监督。

加强对产地水域的卫生防护,防止粪便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C4要加强水源保护,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

C5中小学要供应开水,学生自带杯。

C6取缔不符卫生条件的、无证的饮食摊贩。

C7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C8幼托机构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对食具及便器的消毒制度。

儿童实行一人一巾一杯制。

对全托单位还应注意尿布消毒。

使用的玩具各班组应严格分开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C9对甲肝病人的食品、便器、衣服、床单、注射针头及其排泄物亦均应作消毒处理。

C10消毒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煮沸、福尔马林、强力戊二醛、有效氯以及紫外线等灭活病毒。

C11应尽可能避免吃可能已被污染的水、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贝类食品。

C12保护易感人群。

C12.1普及甲肝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

C12.2丙种球蛋白预防。

C12.2.1预防对象:

密切接触者;当传染源已明确(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学校、医院、家庭或其他单位中的成员。

对偶尔接触者不需作被动免疫。

C12.2.2预防方法:

丙种球蛋白按0.02mL/kg一次肌肉注射,亦有推荐用5mL一次肌注者。

C12.3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C12.4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隔离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