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12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档格式.docx

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

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

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

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e)。

3.2.1.2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b)+c)+d)。

3.2.1.3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

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详见附录B。

a)+b)+c)。

疑似病例+d)或c)+d)。

3.2.1.4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

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记物检测:

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藉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a)+b)+c)+d)。

疑似病例+e)或d)+e)。

3.2.1.5重型肝炎

a)急性重型

1)既往无乙肝病史。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

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体征:

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3)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HBV标记物检测:

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1)+2)+3)。

疑似病例+4)或疑似病例+4)+5)。

b)亚急性重型

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Ⅱ°

以上的肝性脑病)。

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HBV标记物检测: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1)+2)。

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c)慢性重型

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3.2.1.6淤胆型肝炎

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b)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γ-GT、胆固醇明显升高。

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十d)或疑似病例+d)+e)。

3.2.1.7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a)肝硬化活动期

1)具有慢活肝的临床表现。

有门脉高压征及显著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

AL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A/G比例倒置,γ-球蛋白增高。

血小板、白血球减少。

3)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必要时做,详见附录B。

b)肝硬化静止期:

同肝硬化活动期,但ALT持续正常。

4乙型肝炎的处理原则

4.1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具体方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4.2献血员的筛选

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

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4.3认真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HBV感染防治的常识;

做好婚前检查,对阳性的配偶及其他暴露于HBV的高危人群也应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4.4防止医源性传播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卫生用品及器械,应遵照GB15982有关规定执行。

4.5慢性HBsAg携带者的管理与随访

血液HBsAg阳性但无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为慢性HBsAg携带者。

4.5.1不能献血,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

4.5.2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行业卫生、所用的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应单独使用。

5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区别对待。

5.1休息

急性乙肝早期应卧床休息。

慢性乙肝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5.2饮食

急性乙肝急性期宜进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慢性乙肝病情反复不愈,宜进高蛋白饮食。

5.3药物治疗

5.3.1急性乙肝

大多呈自限性经过,各地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中西药物进行以对症、退黄利胆为主的治疗。

5.3.2慢性肝炎

临床表现复杂,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等疗法。

药物种类繁多,可酌情同时选用1~2种,疗程不少于三个月。

5.3.3重型肝炎

病情凶险,应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采取阻断肝细胞进行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等)的综合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治愈率。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病原学检查方法

A1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

本标准要求以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要求使用符合质控标准的试剂盒。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HBsAg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

1.抗-HBs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放37℃2h或43℃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s酶标记物,每孔0.1mL,放37℃2h或43℃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

目测:

阳性为显色;

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s

ELISA双抗原夹心法操作步骤:

1.HBsAg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板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37℃2h或43℃1h。

4.洗液洗板4次。

5.加HBsAg酶标记物,每孔0.1mL,37℃2h或43℃1h。

6.洗液洗板4~5次,拍干。

HBeAg

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5.加抗-HBe酶标记物,每孔0.1mL,37℃2h或43℃1h。

阳性为有色;

抗-HBe

ELISA中和法检测步骤:

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C过夜。

3.每孔加待查标本0.05mL,加中和试剂0.05mL(HBeAg)于中和板内,置37℃2h或43℃1h。

4.加HBeAg纯品,每孔0.1mL,置37℃2h或43℃1h。

5.洗液洗4次。

6.加抗-HBe酶标记物和待检血清,每孔各0.1mL,置37℃2h或43℃1h。

7.洗液洗4~5次,拍干。

8.加底物,每孔0.1mL,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9.结果判断:

阳性为无色;

阴性为显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计算抑制率:

抑制率大于等于50%为阳性。

抑制率小于50%为阴性。

抗-HBc

ELISA竞争法检测步骤:

1.HBcAg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3.加待检血清和抗-HBc酶标记物,每孔各0.05mL,放37℃2h或43℃1h。

4.洗液洗4~5次,拍干。

5.加底物,每孔0.1mL,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6.结果判定: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阳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阳性对照OD值为阳性。

分光光度计测OD值(492nm)

抑制率大于等于50%为阳性(+)。

抑制率小于50%为阴性(-)。

抗-HBc IgM

1.抗μ血清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5.加HBeAg,每孔0.1mL,放37℃2h或43℃1h。

6.洗液洗4次。

7.加抗-HBc酶标记抗体,每孔0.1mL,放37℃2h或43℃1h。

8.洗液洗4次,拍干。

9.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min终止反应。

10.结果判定:

抗-HBcIgG

1.抗γ血清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lmL,4℃过夜。

4.洗液洗4次,拍干。

5.加HBcAg,每孔0.1mL,放37℃2h或43℃1h。

6.洗液洗4次,拍干。

HBV感染的标记物判定标准

(1)血清HBsAg阳性。

(2)血清HBVDNA阳性(斑点杂交法),或HBVDNA多聚酶阳性,或HBeAg阳性(单独HBeAg阳性,需要作中和试验,以排除假阳性),血清抗-HBcIgG阳性(单独阳性,需要作中和试验,排除假阳性)。

(3)肝内HBcAg阳性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者可诊断为HBV感染。

A2急性HBV感染标记物诊断标准

(1)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阳转。

(2)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A3慢性HBV感染标记物诊断标准

抗-HBcIgM滴度不高或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附录B

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的诊断标准

B1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组织学改变

B1.1炎症改变:

主要浸润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

B1.1.1间质内炎症:

炎症细胞存在于汇管区或新形成的纤维间隔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有时可形成淋巴滤泡。

B1.1.2实质内炎症:

坏死灶内可见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并可见淋巴细胞和肝细胞密切接触,甚至进入肝细胞内。

B1.2坏死性改变

B1.2.1单个肝细胞坏死:

细胞呈凝固性坏死,最后形成嗜酸性小体。

B1.2.2灶性坏死:

小群肝细胞呈溶解性坏死,有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伴有或不伴有网织支架的塌陷,随之枯否氏细胞增生,并吞并细胞碎片。

B1.2.3碎屑状坏死:

肝细胞坏死发生肝实质和间质交界处,当坏死发生于汇管区,同时伴有界板破坏,称为门脉周围碎屑状坏死。

若坏死发生于新形成的间隔和肝实质交界面,则称为间隔周围碎屑状坏死。

在坏死灶内肝细胞呈碎片状或相互解离,炎症细胞可侵入肝细胞内,并可见肝细胞被淋巴细胞包围而相互分离。

这种被隔离而存活的肝细胞有时形成腺样结构,被胶元纤维所包绕。

B1.2.4桥形坏死:

两个碎屑状坏死灶相互融合,或碎屑状坏死灶和小叶中央坏死灶相融合,则称为桥形坏死。

B1.2.5多小叶坏死:

坏死范围累及多个小叶。

B1.3其他肝实质的改变

B1.3.1肝细胞水肿,疏松,气球样变及嗜酸性变。

B1.3.2肝细胞内及毛细胆管内瘀胆。

B1.3.3肝细胞再生,表现为肝细胞及胞核大小不一,出现双核及多核细胞和双层肝细胞索形成。

B1.3.4毛玻璃细胞:

胞浆内有淡染的均质性结构,呈弥漫型,包涵体型或膜型分布多见于慢性肝炎及

HBsAg携带者。

B1.4胆管改变:

小胆管再生,偶见胆管上皮肿胀及气球样变。

B1.5纤维化及间隔形成

B1.5.1主动性间隔:

由于碎屑状坏死后,纤维组织增生并向小叶内伸入,呈楔形,伴多量炎症细胞的浸润。

B1.5.2被动性间隔:

由于肝细胞坏死,网织支架塌陷纤维化而形成,炎症浸润很轻微,间隔和肝实质界限较清楚。

B2病毒性肝炎组织学诊断标准

B2.1急性肝炎

B2.1.1急性黄疸型肝炎:

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胞浆染色变浅,胞核浓缩,嗜酸性变性,嗜酸小体形成,胞核空泡变性,或核溶解,肝细胞灶性坏死与再生。

汇管区有大单核与淋巴细胞浸润。

肝血窦壁Kuf-fer细胞增生。

B2.1.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病变与急性黄疸型相似,但程度较轻。

B2.2慢性肝炎

B2.2.1慢性迁延性肝炎分三类:

a)慢性小叶性肝炎

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门脉区的改变不明显。

b)慢性间隔性肝炎

小叶内炎性反应及变性坏死轻微。

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不形成假小叶。

c)慢性门脉性肝炎

肝实质变性及坏死病变较轻。

有少数点状坏死。

偶见嗜酸性体,门脉区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但并无界板破坏或碎屑样坏死。

B2.2.2慢性活动性肝炎

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病变,包括点状和(或)灶性坏死,甚或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

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三类:

a)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符合本型基本特征,但病变较轻。

b)中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有广泛的碎屑状坏死及主动性间隔形成,肝实质变性及坏死严重,可见桥形坏死及被动性间隔形成,但多数小叶结构仍可辨认。

C)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桥形坏死范围更广泛,可累及多数小叶并破坏小叶完整性。

B2.3淤胆型肝炎

病理组织学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并有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该细胞内胆色素滞留,肝细胞内出现小点状颗粒,汇管区有小胆管扩张及中性白细胞浸润等。

B2.4肝硬化

B2.4.1活动性肝硬化

肝硬化同时伴有碎屑状坏死,碎屑状坏死可以存在于汇管区周围及纤维间隔和肝实质交界处,肝细胞有变性坏死及炎性反应。

B2.4.2静止性肝硬化

假小叶周围的纤维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间质和实质界线很清楚。

B2.5重型肝炎

B2.5.1急性重型肝炎

a)急性水肿性重型肝炎

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肿胀,胞膜明显,胞浆淡染或近似透明,细胞相互挤压呈多边形、类似植物细胞。

小叶结构紊乱,小叶中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肿胀的肝细胞间有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

b)急性坏死性重型肝炎

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该处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

肝窦充血,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

B2.5.2亚急性重型肝炎

可见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B2.5.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病变的背景上,有大块或亚大块坏死者(即慢性陈旧性病变,如慢活肝、肝硬化病变的背景有新鲜大块或亚大块坏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