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3803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docx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

内容提要:

中国财政学的进展趋势是在社会一起需要论的基础之上进展公共财政论。

最近几年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正统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挑战。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公共财政论产生了较大的阻碍,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以期更为全面地熟悉公共财政论。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公共财政论

  中国财政学的进展趋势是社会一起需要论的基础之上进展公共财政论(杨志勇,1998)。

最近几年来,新制度经济学(注:

本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要紧限于交易费用经济学,故在下文中有许多地址将交易费用经济学等同于制度经济学。

)的兴起对正统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挑战。

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必然也会遭遇挑战。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公共财政论产生了较大的阻碍,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以期更为全面地熟悉公共财政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科斯和威廉姆森的奉献

  新制度经济学从分析企业什么缘故存在入手,探讨了为正统理论所轻忽的一些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开山祖师科斯(1937)发觉利用价钱机制是有本钱的,而通过形成一个组织(企业),并许诺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新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本钱(即利用价钱机制的本钱)。

在考察了企业显现的缘故以后,科斯(1937)进一步探讨了企业规模扩大的几种情形。

科斯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但在其论述中所指的那些本钱,事实上确实是“交易费用”。

而在科期之前的经济理论忽略了交易费用因素,以为经济是在无交易费用的“无摩擦”的世界中运行的。

科斯(1937)的理论取得真正的进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威廉姆森(Williamson,Oliver)为新制度经济学格局的转变作出了踊跃的奉献。

威廉姆森将纵向一体化从未在价值理论中享有牢固地位归因于传统的对竞争性市场的运行本钱为零的假设。

他着重分析了资产专用性投资、不完全签约等问题。

他从头概念了交易费用概念,将不确信性、互换频率及投资的交易专用性程度作为描述交易的大体点。

同时,他以为,经济活动的有效组织必然要求依照交易特性有区别地利用规制结构(governancestructure),指出了交易费用如何和为何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于组织制度相匹配。

他还从头给出经济学的行为假定。

他以为,行为假定包括有限理性和机遇主义。

  威廉姆森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进展要紧在企业内部结构上。

不管是对纵向一体化、经济组织,仍是契约关系问题的讨论,都是如此。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进展:

克莱因、张五常等的奉献

  克莱因(KleinBenjamin)以为,市场决定的契约关系的各类类型,较纵向一体化和市场互换简单项选择择的区分重要。

一种根基于不完全契约存在(缘于不确信性和考核本钱)的交易费用的特殊形式(套牢holdup存在的交易费用)或许是许多随意中止和排他性协商的契约安排的一个重要缘故。

  张五常以为,强调交易费用并非要否定从劳动分工的专业化或生产的有效协作中可能取得的收益。

他指出了企业规模的模棱两可,“事实是依照某个人的观点,一个'企业‘可能小到只是两个投入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或若是一系列的契约许诺扩散,它又能够大到包容整个经济。

”(陈郁,1996)因此,说“企业”取代“市场”是不十分确切的,而应说一种契约取代另一种契约形式。

  张五常的这种观点事实上包括着一种契约能够比另一种契约更为节约交易费用的观点。

这也为咱们在研究国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开拓了新的视角,即从契约的角度来看待政府和市场这两种制度的安排问题。

当咱们想到国家观时,更易从契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典型的国家观有两种,一种将国家视为有机体,国家是整个社会的心脏;另一种将国家看做机械体,国家是人民的信托机构,政府官员是受托人,信托机构和受托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设立的。

后一种观点说明个人是舞台的中心。

(注:

罗森(1992),第4-7页。

)这一种观点事实上是社会契约论的表现。

这也就说明如此的国家观与从契约的角度来研究国家问题显得更为自然。

  契约安排理论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张五常以为,在价钱理论领域中,经济学家传统上关切的是收入分派和资源配置,忽略了契约安排及其对收入分派和资源配置的阻碍,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这种方式无法令人中意地说明现实世界。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进展:

不完全签约理论的兴起

  新制度经济学的大体分析工具是交易,而交易是在契约的规定之下进行的。

威廉姆森(1971)就对契约的不完全性作了分析。

格罗斯曼和哈特在《所有权的本钱和收益:

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1986)(注:

该文的中译文见陈郁编(1996),第270-314页。

)一文中对不完全契约理论作了更为深切的分析。

订立契约的本钱组成交易费用的一部份。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对完全契约理论的进展。

  完全契约是指交易各方所订立的契约能对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都能作出相应的规定。

而不完全契约不能穷尽所有事件。

之因此契约是不完全的,是因为:

“人们不可能事前预料到以后所有可能显现的情形;或即便预料到了,也不可能写出来;或,即便写出来了,也由于法院无法证明和监督本钱太高而无法执行。

”(注:

张维迎为费方域(1998)所作的序。

  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给企业作了概念,以为“企业由其所拥有的资产(如机械、存货)所组成。

”他们提出了一种有本钱的契约理论,该理论强调契约性权利可能有两种类型,即特定权利和剩余权利。

“当在契约中列明所有对资产的特定权利代价昂贵时,让一方当事人购入所有剩余权利为优。

所有权确实是购入的这些剩余权利。

当一方当事人购入剩余权利时,另一方就丧失了这些权利,而且这必然会引发扭曲。

”对作为供给者的被收购方的治理者而言,可能会对他们的行为造成扭曲,从而致使一起所有变得有害无益。

“因此,当事人各方老是试图在契约中写明有关内容以在他们之间有效地配置剩余操纵权”。

(陈郁,1996)

  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指出:

铛铛事人一方把他希望取得的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资产的某种权利详细界定的本钱太高时,购入在契约中具体明确规定之外的全数权利可能是最正确的选择;所有权确实是购入这些剩余操纵权;纵向一体化是为了取得剩余操纵权而购入某一供给者(或购买者)的资产。

  他们所成立的模型强调了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所致的扭曲(这种扭曲妨碍了一方当事人通过事后取得的收益来补偿其事前投资),因此,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相对其他企业的投资决策专门重要时,一体化是最优的;当两边的投资决策都“相当”重要时,非一体化是可取的,契约的不完全性还会致使其他方面的扭曲。

  他们还指出,若是由于存在交易费用或不对称信息而有碍事后从头进行谈判的话,那末剩余操纵权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会阻碍事后剩余的规模及其分派。

  哈特和穆尔在《产权与企业的性质》(1990)一文中,沿着不完全契约理论的道路继续行进,为研究交易何时应该在企业内部进行、何时应该通过市场进行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他们依照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的思路,依据企业财产受其所有者操纵的情形对企业本质进行了识别。

他们以为,一体化与非一体化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

一体化时,能够有选择地辞退企业的工人(包括被收购方);而在非一体化时,只能“辞退”整个企业(即与整个企业中止往来)。

他们利用这一思路来研究所有权的转变如何阻碍雇员和业主——领导的鼓励。

  用不完全契约理论来研究企业,是对初期有关企业的交易费用理论的重大进展。

(注:

钱颖一为费方域(1998)所作的序。

  四、新制度经济学对正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交易费用经济学是对现代经济学的重要补充,摈弃了新古典经济学中“无磨擦”的假设,而专门讨论市场中“磨擦”——交易费用——对组织结构和行为的阻碍。

(单伟建,1989)

  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以为存在完全理性,这能够视为新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理论的挑战。

资产专用性概念的提出对正统理论的挑战表此刻,对新古典交易而言,当事人的确信无关紧要,与此相反,对维持长期的有大量投资的交易——专用性资产的交易而言,当事人的确信相当重要。

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程序问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一样的经济学家对此几乎没有什么爱好。

这也能够视为新制度经济学对正统理论的挑战。

威廉姆森以为,程度效应远较正统经济学所承认的为细微和普遍,应在特定的契约关系研究组织的程度特点。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正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大致能够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拓宽了正统理论的研究范围。

正统理论将企业视为黑箱,而交易费用经济学打开了这一黑箱,讨论了生产的制度结构问题。

第二,新制度经济学比起正统理论的假设更为符合现实(注:

这并非是说符合现实的假设就比不符合现实的假设更好,一个理论的预测能力才是判定理论好坏标准。

交易费用经济学在更为现实的假设之上,对正统经济学原先涉及的问题作了更深切的研究,因此前者比后者更为可取。

),使经济学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派的讨论更为深切。

资源配置和收入分派受到交易费用的阻碍,这是因为,交易费用致使制度结构的选择的不同,而不同的制度结构必将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派产生不同的阻碍。

由于正统理论轻忽了交易费用,不可能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就资源配置而言,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较旧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忽略了交易的本钱。

事实上,交易的本钱是因为交易要花费资源引发的,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阻碍。

  而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并无交易费用的位置。

“在那里,交易发生在空间的一个点上,而且是在刹时完成的;参加交易的人都是具有完善理性、全知全能的人;他们之间的交易一拍即合,而且从不翻悔……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是一个零交易费用的世界。

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确实给经济学的进展带来了很多便利,它使新古典经济学在形式化和数量化方面取得辉煌的进展,但同时也为之付出了代价——缺少对现实问题的说明力。

”(盛洪,1996a)“交易费用使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结合了起来,它令人们能够用前者的成熟方式去实现后者的目标。

在如此的背景下,经济学从一个较为虚幻的世界走向了现实的世界,从市场的狭小领域向社会的一切领域进军。

”(盛洪,1996a)

  第三,新缺席经济学中对不完全契约的讨论,和剩余操纵权问题的提出,使得制度安排的研究能够加倍深切。

  五、遭遇挑战的经济理论对公共财政论的阻碍

  遭遇挑战的正统经济理论必将对财政学产生阻碍,这是由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所决定的。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财政理论分析与经济学的大体假设是一致的,同时它还要大量地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式和工具,如此,经济理论遭遇挑战,就意味着公共财政论也在所不免。

  1.企业与市场的一体化理论对政府与市场的一体化理论构建的阻碍

  财政学研究的是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一样来讲,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限于市场失效领域。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公共部门(政府)的活动,也是一种交易活动。

但这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活动。

政府活动表现了政府和作为纳税人的个人之间的交易活动。

个人向政府缴纳税款,政府为个人提供公共产品和效劳。

这种产易必然也是存在交易费用的,这些交易费用要紧包括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的费用和公共部门(政府)的运行费用等。

  新制度经济学的进展尽管自研究企业和市场的替代关系起,并将替代缘故要紧归于交易费用。

交易是在一个又一个契约的背景当中完成的。

这与公共财政论中研究政府与市场的替代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

前已述及,有一种国家观将国家(政府)视为人们之间签定的契约。

因此,政府与市场关系,事实上涉及的也是一种契约与另一种契约彼此替代的问题。

咱们说,政府活动应局限于市场失效领域,市场失效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语言来讲,确实是交易费用在这些领域太高了,同时由于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交易费用更低的契约,因此表现出市场失效。

另外,张五常以为企业取代市场是以一种市场取代另一种市场的观点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现代社会中,由于民主化程度的增加,政府活动大致能够视为平等的个人之间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中所进行的市场交易活动。

事实上,布坎南等早已将市场交易理论引入财政学。

但由于布坎南对交易费用的观点所限制,以交易费用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并无真正取得应用。

从交易费用是不是增加的角度,研究政府活动,将是有利于政府活动的实证分析。

  2.新制度经济学的行为假定也必然成为公共财政论的行为假定

  尽管经济学上一直有行为假定是不是应该符合现实的争辩,但就理论的进展史来看,理论的进展老是伴随着理论说明现实的能力的不断提高。

因此,咱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更为符合现实的行为假定比起原先的行为假定是进了一步的,这固然需要一个前提,即在更为符合现实的假定的基础之上成立的理论,应该比原先的假定基础之上的理论更为深切,或说拥有不亚于它的说明问题的能力。

就这一点而言,新制度经济学做到了。

有限理性和机遇主义行为,都是与现实一致的,能够通过现实的统计查验。

有限理性是对完全理性的进展,完全理性意味着人们能够明白得一切,很明显这不符合现实。

人们无法取得完全的信息,即便能取得完全的信息,也缺乏处置全数信息的能力。

(注:

现代社会较传统社会,有着更为丰硕的信息,但信息污染、信息综合症等问题也是只有在前者才可能显现,也清楚地说明了完全理性假设的不现实性。

)机遇主义行为假设,暗示了人们只要有机遇,就想为自己谋取尽可能多的利益。

尽管从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中也能够得出这一结论,但毕竟不如这一点直接。

有限理性和机遇主义行为假定,将有助于说明人们在公共决策中的行为。

  3.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对公共财政论也是有启发的

  公共部门的活动必然要涉及政府支出问题,如现代社会中的政府采购问题。

就政府采购问题而言,与企业是选择在市场购买,仍是自己生产问题有着相似的地方。

政府是从市场上来购买商品和劳务,仍是自己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在那个地址,政府和企业就没有什么不同。

这事实上说明了咱们能够用新制度经济学来讲明公共产品的公共生产和私人一辈子产问题。

当由公共部门来组织生产的交易费用低于由私人部门来生产时,就能够够公共生产取代私人一辈子产。

有一些政府需要的商品,由于在生产上存在着资产的专用性问题,运用这一理论能够更好地说明现实问题。

  4.新制度经济还还对公共部门的治理活动理论有着启发

  公共部门的治理活动涉及的并非是所有权的变更,而是操纵权的转移。

格罗斯曼—哈特—穆尔模型对剩余操纵权的强调,对公共部门治理进程中,应如何配置资源,以节约交易费用,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

剩余操纵权理论是对剩余索取权理论的进展,由于后者强调所有权因素的作用,对公共部门的治理活动的启发不如前者那么明显。

这一点于公共企业(国有企业)的改革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有关组织理论,专门是威廉姆森等对企业内部结构的研究关于公共部门治理理论有着直接的启发。

  5.新制度经济学对公共财政论中的公共选择理论的阻碍

  现代国家大体上都是代议制国家。

个人(选民)犹如市场中企业的股东,政府犹如市场中的企业,政府雇员(治理者、或官僚)就比如市场中的企业经营者。

如此,就很容易将交易费用经济学应用到那个地址。

只只是,在公共部门活动中,投票代替了货币支付。

关于其他方面,那么政治活动与市场活动相似。

关于公共部门的活动采取了市场的研究方式,这是布坎南等开辟的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内容。

将公共部门的活动,也视为市场活动,是极为有利于本来是在研究市场活动中产生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公共财政论中的应用的。

  6.新制度经济学对公共财政论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的阻碍

  微观财政学要紧涉及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派问题,这是与正统的微经济理论(价钱理论)一致的,但它缺少契约安排对这两个问题的阻碍的分析,这必然在财政学中取得表现。

布欣南说过,经济学研究的是契约问题,而不是选择问题。

这种说法存在偏颇,但它指出了正统经济学在研究契约问题上的不足。

制定事实上是一种契约,缺少契约安排的研究,指的确实是缺少财政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派的阻碍的研究。

正统的公共财政论研究了税收等财政制度对个人的阻碍,但就个人对财政制度的阻碍而言,那么研究得很少。

  正统经济学对资源配置问题作了研究,但就研究的视角而言,它还存在必然的不足。

国家(政府)在市场扩张中的作用确实是正统理论的缺点之一。

“国家一旦显现,就对互换的资源配置的空间扩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盛洪,1996b)

  国家的显现与交易费用的增减存在着联系。

市场互换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平安保证,这种保证,若是没有国家的存在,私人只能自己爱惜自己,每一个人为自己财产的平安,需要支付本钱。

这就增加了互换活动的交易费用。

尽管国家的爱惜也不是免费,也是存在着交易费用的,个人还得为此支付费用,但假设由国家来履行这一职责,由于国家爱惜的是全社会,因此,它能够发挥规模效应,从而节约单位交易费用。

国家爱惜使得交易费用降低,这对社会资源配置空间的扩展是有益处的。

分工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

分工程度越深,专业化水平也就越高。

而分工受制于市场。

(注:

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中就讨论了这一原理,斯蒂格勒在其论文《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中将这一原理称之为“斯密定理”。

)。

市场范围的狭小是无益于分工的进展的。

国家爱惜增进了市场范围的扩大,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收益是远远超过国家爱惜所费的本钱的。

一方面,国家爱惜较私人爱惜有效率,这就节约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爱惜增进了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半径”(注:

关于“市场半径”,据汪丁丁教授所言是由周其仁教授提出的。

)的延伸还会增加收益。

当,那个地址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国家替代个人并非见得都会减少交易费用,这就要看是什么问题,有时国家替代个人(市场)的结果乃至是交易费用的不断增加,从而对社会资源配置造成不利的阻碍。

也确实是说,国家的作用有时是消极的。

这是因为“抽象的国家和具体的政府或君王是两码事”。

(盛洪,1996b)国家能够成立其适应市场需要的秩序,也能够破坏这一秩序。

从头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国家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事实上确实是探讨国家替代市场是不是减少了交易费用问题,至于资源配置中应该让市场仍是国家发挥作用,就取决于二者对交易费用因素的阻碍了。

  六、终止语

  此刻,我国提出成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公共财政,由此,必然要借鉴公共财政论。

可是,公共财政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进展当中,咱们不能以僵化的观点进行借鉴。

这也是本文探讨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进展问题最要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科斯(Ronald)。

论生产的制度结构[J].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4.

  [2]康芒斯。

制度经济学(中译本)[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2.

  [3]陈郁。

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4]费方域。

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5]罗森。

财政学(中译本)[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盛洪。

经济学精神[M].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7]盛洪。

盛洪集[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8]杨志勇。

中国财政学向何处去[J].今世经济,199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