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3831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

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制:

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全民教育:

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教育民主化:

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世俗化:

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教育多元化:

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他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苏格拉底产婆术:

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是助产婆一样,随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自然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自然相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的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

教育双轨制:

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并存着两个子系统,一个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其重点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高等学校,另一个是专供劳动人民子女就学的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而开设的公立学校,重点是职业技术学校,这两个系统自成体系,互不沟通,犹如两条平行的轨道,故称为双轨制。

人力资本:

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校园文化:

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教育资本储量:

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发展关键期:

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研究揭示,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

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距离即为,。

遗传:

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又称遗传素质。

成熟:

个体的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随年龄而发展。

1

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有孟子、格塞尔。

外铄论:

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个性发展:

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的个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广义的教育目的: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和/或科目的)教学目标(集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体育:

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师生关系: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课程:

广义上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上特指某一门学科。

学科课程:

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综合课程:

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3、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核心课程:

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

潜在课程:

也称隐性课程、隐潜或潜隐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

就其本意来说,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

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其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

一旦被控制,其性质就由“隐”而“显”了。

校本课程:

由学校根据自身和学生的特色及发展需要,独立开发和管理的课程。

课程计划:

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

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形式教育论:

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重视这些学科的形式训练价值。

实质教育论:

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

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

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

学科中心论:

出发点是学科本身。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

儿童中心论:

出发点是儿童。

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

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

教学: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

教学任务:

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包含: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模式: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教学策略:

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教学方法: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评价:

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德育:

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目标:

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成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内容:

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内容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

3

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

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方式。

平行教育原则:

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一条集体教育原则。

其基本要求是:

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集体每个成员的教育。

道德两难法:

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说理教育法:

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陶冶教育法:

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班级活动:

学校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

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在教育内容及结构方式上区别于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不以课程中的学科为单位,内容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有其独特的范围和性质。

4

教育学简答题

1(20世纪以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有哪些新变化,

答:

?

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

?

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

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

?

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2(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答:

?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3(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答:

?

阶级性。

?

道统性。

?

专制性。

?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

刻板性。

5(简述近代教育的特点(或变化)。

答:

?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

教育的世俗化。

?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义日益广大;?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不断变革——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

1、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答: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

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

?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

教育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

?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3、简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答: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教育事业是一项传统性很强的事业。

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具体地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为:

?

科学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

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

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

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4、面对新科技革命,教育观念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变,

答:

?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

教学形式个别化。

?

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

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

?

不平衡,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

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

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

个别差异性。

2、简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

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3、简述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

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着重要的责任。

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

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特点。

答:

?

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2、简述美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答:

?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简述五育的关系。

答:

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答: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职业的角色有: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1、现代条件下,制约课程的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社会、科学及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同时,课程的内部因素也制约着课程的发展。

2、比较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异同。

答:

二者的根本分歧主要表现在:

1、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

2、哲学认识论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

形式教育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3、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形式教育论者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

由此,二者在课程上总是形成不同的主张和倾向:

形式教育论者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重视这些学科的形式训练价值。

实质教育论者正相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

二者在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两方面各执一端,都有其片面性。

3、制定课程计划的依据(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

1、既要保证教育目的的全面实现,又要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课

6

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2、正确处理课程系统内部的几个基本关系,正确处理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及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以及打好基础与发展特长的关系。

3、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4、统一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

4、简述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答:

1、教学科目的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5、简述教科书的作用有哪些,

答:

1、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本学科的要求,认真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呈现,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2、教科书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3、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4、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但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

6、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优点及局限性。

答:

一特点:

1、分科设置;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3、强调教师的系统教授。

二优点:

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统,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3、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局限性:

1、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2、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3、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课程计划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答:

1、教学科目的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

1、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性是教科书不同于其他任何书籍的基本特点。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一般要符合以下两项要求:

(1)以学科逻辑系统为主,力求照顾到学生心理特点,即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事物的心理顺序、智力和各种心理品质发展的顺序。

(2)直线排列和螺旋(圆周)排列相结合。

直线排列是各种知识(事实、原理)只学一次,螺旋排列即许多的知识要反复学习。

5、教科书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使得教学内容的编排在保证系统性和相对对立的前提下,加强内容之间的整合,保证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1、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

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

2、教学的一般任务有哪些,

答: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