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47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后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后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后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后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后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后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后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后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后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后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后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稷.docx

《后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后稷.docx

后稷

后稷

后稷:

周朝王族的始祖,名弃,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

母为帝喾高辛氏元妃有邰女姜嫄,出生于古邰城(今陕西武功县西南)。

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

《诗经·生民》篇说: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同时,“后稷”也是西周时期的官名。

中文名

后稷

国籍

中国帝喾、帝尧、帝舜、帝禹时期

出生地

稷山

职业

农师(农官)

部族

有邰氏部落

父亲

帝喾

别姓

姬氏

别名

姬弃、农耕文明始祖

民族

汉族周部落

出生日期

约公元前2300年

主要成就

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助禹治水

母亲

姜原

封地

儿子

不窋(讹作不窟)

后稷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

春秋称“稷”,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属晋,汉为河东郡闻喜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凉县,遂于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凉县为稷山县。

他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名弃。

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所以他叫“弃”。

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后稷,其母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

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

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

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舜曰:

“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尔后稷播时百谷,别姓姬氏。

”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

家庭成员

高祖:

黄帝

曾祖:

少昊

祖父:

蟜极

父亲:

帝喾

生母:

姜嫄,帝喾的元妃

庶母:

简狄、庆都、常仪、某女(台玺的生母)

二弟:

契(xiè),简狄所生。

契,是商朝先祖,他的后代建立了商朝。

三弟:

尧,庆都所生。

尧,即帝尧,也称唐尧,建立了唐朝(陶唐氏之唐),其子丹朱不肖,尧的女婿舜继承天下。

四弟:

挚(也作“鸷”),常仪所生。

挚,即帝挚,在位9年,被废。

五弟:

台玺。

他的母亲,可能是没什么能耐或者身份太低微,所以史书未载其名。

后稷因疼爱他而把王位传给了他,他又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叔均,叔均最后把王位传给了后稷的儿子不窋(kū),这样,不窋的子孙才得以世代传继王位。

所以,台玺、叔均与弃(后稷)都被尊为周朝先祖。

大妹:

简狄,帝喾次妃简狄所生。

二妹:

建疵,帝喾次妃简狄所生。

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书记载,盘瓠助帝喾取犬戎(或说术器)吴将军人头,帝喾把自己的小女儿建疵嫁给他,盘瓠带她住进南山。

建疵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

盘瓠和建疵就是今天苗、瑶、畲等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2传说

后稷和夏禹是中国上古文献中最先出现的两个传说人物。

据《诗经·鲁颂·閟宫》的说法,后稷之“奄有下土,”是“缵禹之绪”,即“禹治洪水既平,后稷乃始播百谷。

”意指后稷是继承禹治理洪水造成的灾难以后,接下来领导农业生产[2]。

在甲骨文中的“司”字,是人张开大口,指发号施令的人。

“司”是人在右旁,也可放在左旁,便是“后”字,所以“司”和“后”最初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以后词义增加,才分为两个字)。

后稷也好,司稷也好,都是指领导农业生产的领袖人物,这个人的名字称稷。

顾颉刚认为,“自西周以至春秋初年,那时人们对于古代原没有悠久的推测。

…他们只是把本族形成时的人作为始祖。

而并没有更远的各族共同公认的始祖。

”至于更早的炎帝、黄帝、尧、舜、神农和伏羲等古史传说人物,则至春秋特别是战国以后的古籍中才出现。

西周时民间流传的后稷,《诗·大雅·生民》有这样的介绍: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其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讦,厥其声载路。

…”《诗经》这段话较难理解,《史记·周本纪》有很通晓的阐述:

“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通嫄)。

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

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

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帝收养长之,因名曰弃。

”与《史记》类似的记述,在《列女传》卷一、《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论衡·吉验篇》、《路史·余论四》等中皆有之,不俱引。

至今在山西闻喜一带仍保留着与《评理经》中这一段关于后稷的记载相类似的故事,并添加了一些无关的内容,如姜原是坐着骡子出走的,那是个大雪天,所以容易有脚印。

……姜原产子后,天刮起了三天三夜的大风,姜原死在大风之下的土堆里,即是姜娘娘的坟(以后为庙),大风带来的大量黄土,堆积成一座山,离闻喜县姜娘娘庙不远,就叫稷山。

稷王高高地在山上,可姜娘娘只好躺在他的脚下。

后稷这个传说反映了母系氏族时期儿子知母不知父的实际情况。

这种情况当然不限于姜嫄一例,中国的姓氏起源,都类似。

《白虎通·姓名篇》说:

“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好)氏,祖以玄鸟子生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

”这可说是母系氏族残余的最好证明。

后稷的母亲姓姜,是以羊为图腾的氏族。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婚姻已发展到禁止族内婚的阶段,姜氏的女子必须与另一个图腾氏族的男子婚配,才是合法的。

《晋书·苻健载记》:

“苻健,字建业。

洪第三子也。

初,母羌梦大罴而孕之。

”羌和姜在甲骨文中是同一个字,都是羊图腾。

见下图1及2。

羌氏梦大罴(黄熊)而孕苻健和姜氏履熊迹而孕后稷是相似的,说明羌人这种信仰到晋时依然如故。

西北高原的诸部落,多以动物为图腾,传说黄帝率六兽(熊、貔、罴、貅、貙、虎)之师讨伐炎帝,指以熊图腾为首的黄帝,率领其他五个图腾首领一起讨伐炎帝。

周人姓姬,黄帝也姓姬,《国语·周语》说“黄帝以姬水(漆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黄帝是姬姓之祖。

《史记·五帝本纪》说“故黄帝为有熊氏。

”由此可见,姜嫄履大人之迹而生子,即踩熊迹而生子。

姬字在甲骨文中如下图之3及4,女边(图2-3)即熊的脚印。

周人对于自己的熊图腾不称熊,而称“大人”,是因避讳之故。

一切氏族人对于他们崇拜的图腾都有种种忌讳,其影响所及,直至有史以后,依然如故,譬如对帝王、祖宗、父母亲都不可直称。

民间还有许多风俗,也充满了忌讳,可谓源远流长。

有趣的是,加拿大Ottawa印第安人的熊族,也不称自己为熊,而称“大脚”,这与《诗经》之称“大人”不媒而合,反映了避讳是一种共性风俗。

在语音方面,孙作云指出,姬字从上图5,迹字从“亦”,二者为双声,也可证明姬之得姓本乎足迹,在字音上亦可通。

《诗经·大雅·生民》又说“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艺之荏菽,荏菽斾斾,禾役遂遂,麻麦蒙蒙,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褏,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

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麇维芑。

恒之维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麋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可。

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蒸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

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具香始升,上帝居歆。

……”这段话的开头是说后稷还是小孩时,就知道自食其力,知道怎样除草,怎样种植大豆、大麻、大小麦、甜瓜等作物,而且所种的作物都是籽实饱满、硕大的好品种。

接着叙说怎样收获、脱粒、加工成熟食品,把它们放在祭祀用的豆器里,尊祖配天,香喷喷的熟食,很快连上帝也高兴享受了。

这段话的内容反映了西周时的农作物结构,从种到收的技术,直到祭祀祖先上帝为止。

联系上面从后稷的母亲生下后稷开始,这一章完整地把周族的农业起源、农业结构和操作技术内容,以歌颂的诗句,非常简洁而又生动地描述出来。

是一份极其可贵的农业史文献。

教稼台

教稼台—关中四大名台之首,位于武功古城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这里是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而建立了此台。

武功教稼台位于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

原一矩形土心砖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斗状,中有洞门,为来往车马行人必经之路。

洞门东口上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其文曰:

“教稼名区”。

上款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县事邓兆桐立”,西口上为“教稼台”。

此台代有修葺,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重修。

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坏,教稼台已荡然无存。

1987年,耆宿发起倡议,士、农、工、商,尤其中央、省属杨陵农业科研单位踊跃筹资4万余元,于1988年秋施工,次年春主体落成。

教稼台重立于旧址,形体依旧,仍呈覆斗形,高12米,周长24米,台周围确定了保护范围,占有面积2500余平方米。

遂立标识,设门楣,建起砖围墙,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积极开发中,后稷广场,先古农业展示中心。

这是一个砖砌箕斗形平台,长78米,宽31米,高约15米,古朴墩实,别具一格。

台四面各辟一门,寓意一年四季;有24根栏桩,隐含24节气。

前台阶分别为五级和六级,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前后有台阶可达其顶,象征五谷丰登。

台前石碑和四面门洞之中嵌满于右任、吕楠、王任重、屈武等人诗词题刻,既可思索内中事理,又可欣赏诗书艺术,引人入胜。

教稼台四周垂柳依依、翠柏常青、花繁叶茂、争奇斗艳。

若遇天气晴朗,游人登台览胜,长川曲幽、漆水映带、田野碧绿、白云蓝天、太白屏南、梁山拢北,一切自然美景尽收眼底。

河滩会

武功县是中华农耕文明始祖后稷的故里,武功镇东河滩交流大会也由来已久、渊源深厚。

相传上古时期每年春季,后稷在教稼台前教农稼穑,授民于农耕技术。

至于农历11月初7,四方百姓聚合东河滩教稼台下,纷纷带来各自的收获以答谢后稷,并开始以物易物,中国最早的市场即发端于此。

武功镇河滩会,即武功县武功镇东河滩物资交流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们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而举行的古会,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在教稼台前漆水河滩上举行。

每年这个时候可谓人山人海,祭农神,庆丰收,学经验,物资交换,并有歌舞、杂技、戏曲等节目助兴,影响力波及西北五省。

作为咸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努力朝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迈进。

河滩会是我国农业始祖后稷--开发的唯一古代农业示范基地,也是保存至今最大的的纪念后稷农业物资盛会。

河滩会,农博会(即农高会)是举办时间一后一前,展示方式一古代一现代,形成“南有农高会,北有河滩会”的盛况。

武功人正用崭新的姿态,依历史河滩古会打造成现代物资交流盛会,向着关中商贸强县而迈进。

千年有邰古镇——武功镇也将因此而重放光彩!

教稼园

后稷教稼园位于杨凌高速公路出口处。

教稼园以农耕始祖——后稷设计为主线,以农耕文化为背景营建的具有现代休闲性的观光公园。

设计上追求简捷明快,悠久朴实的视觉效果;在设计风格上追求古朴,自然的格调;同时园内还增加了参与性项目,以增强公园的趣味性、娱乐性。

园区主入口与后稷像分别为园区两条南北景观轴线的起始点,以体现后稷和其相关的农耕文化。

公园入口处采用古农具与景石等相互结合,三个大篆体绿色的字“教稼园”醒目而高雅。

在入口名称下设置5个仿古代石农具,在其顶部刻有其五谷即:

“栗、麦、稻、稷、豆”字样和相关图形,以和主题相互呼应。

在入口到后稷像之间为教稼广场。

一直径50m圆型广场,其中央为一方型高2m的T型台子,顶部为直径6m的花岗岩地雕农耕“授时图”,台四角各设置1个花岗岩景观圆球内侧刻有“春、夏、秋、冬”汉字,与其“授时图”的农时相呼应。

整个广场以喻意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方型教稼台的颜色为土黄色,其圆型广场为青蓝色与其形成互补的对比效果;也取意为五色土中黄土为中的风水的思想。

台子和高大的后稷雕像遥相呼应,以传递中国农耕历史发源地的信息符号。

一进大门,你就可以看到在涌道上,有12个高50cm,长1.2m的阴阳大脚印,其意来源于历史典故——后稷之母姜源郊外践巨人脚印而怀孕的故事,也喻意中国农耕历史发展变化的艰辛脚印,从景观的角度讲,会给游人带来一种新奇的视觉美感,也会激起游人参与意识而践“古人”之脚印。

在广场以北的涌道设计了两列共10个直高度1.8m巨型粮缸,缸内设置色光灯,夜晚之时从缸内底部发出迷人的光线,其缸外部携粗麻绳以追求粗野的视觉景观效果,每个粮缸上刻有胛骨文“粮”字。

沿台阶拾级而上,进入后稷像下的农业史展览馆,全面了解农耕历史的文脉,再登更高一层后稷像下的观景平台,也是全园的最高点,南眺为巍巍秦岭,渭河两岸滚滚麦浪,北看农科城全貌,俯视教稼公园全景尽收眼底,在有限的园区内观光情绪达到高潮。

教稼园土台长178米,宽67米,高8米,总面积12000平方米,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其雕像雄伟高大,引人注目。

园内有近10亩53种花卉苗木。

园内设有农业科技史展馆,分别展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史和从古至今为农业做出贡献的名人以及他们的成果介绍。

教稼园的夜景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观。

教稼穑区主要色光为黄色,后稷像为白黄色光,台下为紫色光渐变,给人一种上升感;水系区为蓝色光,五谷种植参与区为绿色光。

5故里

后稷故里,一说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二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

秦帝为鼓励农耕,弘扬后稷教稼传统,置邰封里。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渊称帝,他为了加强统治,在武功设稷州,辖武功、周至、好畴、扶风四县。

并在武功故居(今大庄镇南立节,又称南里街或南里城)筑邑,设稷州衙门改武功宅为武功宫。

后因渭河溃堤,又将稷州迁址其北五华里,且地势高坦的邰封里。

贞观七年(633年),因灾裁员,省去稷州。

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复置稷州于邰封里。

稷山县春秋称“稷”,属晋。

汉为河东郡闻喜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凉县,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遂于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凉县为稷山县。

6祠堂

后稷祠位于陕西武功境内西北稷山之巅上阁寺,后稷祠是专门供奉后稷的祭殿。

此处三面环山,登临远眺,武功旧城九街十八巷布局分明,人流如蚁,所有建筑嵯峨有致、各具特色。

环视远处,山川河谷,八方道路,田野林荫一览无余。

祠前山门殿上悬匾额“粒食万年”。

进山门北行五十步为戏楼,过两侧月门往北是献殿,面阔三楹,正中悬“有邰家室”巨幅愿额。

东、西陪殿各三间,正殿为三间硬山式建筑,内塑后稷坐像,设暖阁围幔,前檐、后檐均安装有满间棂格。

图案雕刻精巧,彩绘以后稷生平事迹为主题的各种图画,后稷传说一目了然。

沿祠外右侧望西登上七十二步台阶,建有飞檐八卦亭一座,雕刻技艺精湛,工笔彩绘绚丽多彩。

亭侧便是玲瑰剔透的钟楼,内悬一巨钟,按十二时辰敲钟报时,方圆七八里地均能听见钟声,人们闻钟声而作息。

《水经注》卷十八载:

邰(武功)“城东北有姜嫄祠,城西南百步有后稷祠,眉之邰亭地”。

此即武功有姜嫄、后稷祠的最早记载。

《长安志》于武功条下载:

“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姜嫄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即中亭川武功城(今武功镇)。

康对山《武功县志》载:

后稷庙、姜嫄祠“今俱亡矣”,而“今(明正德时)后稷祠在城内西上,故宝意寺址也。

明弘治丙辰(1496)知县(宋)学通改建,祠后又作姜嫄祠”。

《长安志》载:

“宝意寺在县西一里,亦唐神尧别宅。

乾封三年(668)建为宝意寺,周显德二年重修宝意寺,寺东临绝崖”。

显然是后稷祠在唐以前(乾封三年)即已有之,后来的宝意寺(俗称上阁寺),即以后稷祠为中心改建发展起来的。

此后,代有修葺。

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后志》记载:

“殿三楹,四角垂檐,南向,殿前有碑,马嵬阎铎记”。

明、清数有修葺,每次立碑以记其事,碑文多言宝意寺“大唐创业天子(李世民)读书处”,与《长安志》的“唐神尧(李渊)别宅”之说相吻合。

李渊在武功的住宅有三处,宝意寺即其一,此宅系以后稷祠为中心所建,由此可知,后稷祠建于李渊之前。

明代知名学士吕楠登谒后稷祠赋诗一首:

夫子天下烈,播谷广炎皇。

直茅当兹土,种德邀无疆。

有口咸食力,罔极齐穹苍。

二月武功曲,莺鸣柳半黄。

星言拜古祠,陟山云中翔。

烟川睇春县,览极独惨怆。

风尘翳环宇,赢黎裂予肠。

缅怀躬稼泽,谁可使均穰。

7奖项

“后稷奖”是农高会设立的唯一奖项。

后稷乃中华农耕文明之始祖,杨凌则是其“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之地。

为缅怀后稷重视农业之遗风和为中华农业文明作出的开创性努力,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故此,农高会的这一奖项取名为“后稷奖”。

设立“后稷奖”的目的,旨在通过国内相关专家对申报项目的评审,客观公正地遴选出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的优秀新成果、新产品,予以颁发“后稷奖”和“后稷特别奖”,为其进一步占领国内外市场,加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服务。

“后稷奖”的评审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涉农产品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高会的奖项在前八届称为“后稷金像奖”,从第九届开始,更名为“后稷奖”,分为后稷奖和后稷特别奖。

2007年11月,在第14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稞青黄瓜”获得农高会“后稷奖”。

 

后稷

姓名:

姓姬,名弃

朝代:

上古

简评:

农业生产始祖

  《史记·周本纪第四》载:

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螈,原为帝喾元妃。

姜螈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

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

“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

”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摘自《国学宝典》

姜螈与后稷

  后稷,姓姬,名弃,传说是周的始祖,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始祖。

后稷母亲是有邰氏女,名姜螈,为帝喾之妃。

传说姜螈在郊野践巨人足迹怀孕生下他,以为不吉,先弃之不管,后见其不死,复又抱回抚养,因此起名为“弃”。

弃在儿时,就喜种五谷麻菽,长大之后,精于农耕。

如果说神农氏“尝百草”发明了农业,后稷则是大大推动了农业种植的发展,培育了黍、稷等作物,被尧舜封为农官,使“天下得其利”。

  《诗经·生民》是记载后稷最早的文献,“厥初生民,时维姜螈。

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诗篇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的降生,体现了父系时代流传下来的早期观念,并保留了母系时代的某些社会遗俗。

  后稷作为农神的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多阶段的演变过程。

这一形象的演变,反映出黄河流域远古人类对农耕的依赖和对农神的崇拜。

中国神话大多以部族神话为主体,具有地域性和部族的差异性,有各自不同的产生区域和传承范围,后稷则是周未取代商以前的周民族的部族神。

《生民》开篇云:

“厥初生民,时睢姜螈。

……载生载育,时睢后稷。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即有邰家室。

”齐思和先生认为:

“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谷神,以社稷为国家的象征,可见周民族与稷的关系的密切。

稷是谷名,而周人以为始祖,稷大概是周人的图腾。

按古书的记载,稷盛产于西北,周本是西北民族。

稷的艺植,可能是始于周民族。

黍稷

  稷,是一种谷物。

《说文》:

“稷,五谷之长。

”《汉书·郊礼志》“稷者,百谷之王,所以奉宗庙,共粢盛,人所食以生。

”《尚书·尧典》:

“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稷除了作为一种重要的谷物可被食用外,还是重要的祭品。

抗战前,北平研究院在陕西省凤翔县斗鸡台,发掘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一个瓦鬲中发现发现了谷子(稷)粒。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陕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已经炭化了的一小罐谷子,还在一个纂葬的陶钵里,发现了同样的谷子。

这些考古资料证明周人在原始社会已经开始种植谷子(稷)。

由于稷这种作物本身耐旱而又相对高产,因此得以在在关中地区得以广泛种植,成为周人最主要的农作物。

《周礼·小宗伯》郑玄注:

“祭之用谷、黍、稷为多。

”由此,稷的形象逐步从谷物发展成谷神,得到人们的崇拜。

灵星舞

  后稷死于稷王山,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教民稼穑的稷王山建了稷王陵和稷王庙,又在庙东南建了稷王塔,刻有“后稷明堂”四字。

明初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十七都要遣官致祭。

清代稷王庙也是如此,以示人们对这位农业始祖的怀念。

今稷山县有后稷陵、姜螈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