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4912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docx

《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读.docx

解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修订及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前言——怎样理解课程标准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定教科书”。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义务教育工作”,又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什么是标准?

1988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标准化法》规定: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效果,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的使用规则、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的文件。

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其中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标准具有法律属性,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手段强制执行的标准。

而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调节自愿采用的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任何单位均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违反了推荐性标准也不构成法律责任。

教育部依法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组织、管理、实施,学校据此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一件依法制定的十分严肃的事情。

《课程标准》是编写和审定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组织管理和衡量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行业标准,是教育部依法制定、带有法规性和一定强制性质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保障中小学生受教育期间身心健康方面的基本标准。

不明确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就很难把它定位好,定位不好就很难去贯彻落实它,因为它牵扯到如何理解,如何执行,如何操作等一系列问题。

一、客观看待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客观阐述了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很赞同这个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

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一些困惑,但在各级体育教研员、一线体育教师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努力下,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回顾十年《课程标准》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诸多变化,最主要的变化表现为“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共识并且深入人心。

这几个核心观念指向了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这些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

实践证明,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观念、教学实践和学生变化是判断《课程标准》成效的基本指标,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不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

(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观念决定行为。

十年来,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在教学研究方面,从国家层面、省市层面直到学校层面围绕《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研究从未间断。

贯彻《课程标准》也从当初的表浅到现在深入到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要素的内在关系等方面。

(三)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

十年课改,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投入、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十年课改取得的成绩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艰苦探索、认真实践的结果,应该给与充分的肯定。

作为《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实践者和主力军,一线体育教师是对课程改革成效作出客观评价最有发言权的鉴定者。

无论《课程标准》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还只是一种理想的设计,最终要靠体育教师创造性的把《课程标准》要求转化为促进中小学生发展的教学实践。

十年课改成果需要珍惜,更要下功夫梳理、总结,理清哪些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哪些是有待完善的,需要修正;哪些是错误的,应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这是今后发展的基础。

(四)《课程标准》存在的主要不足

体育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发现一些不足是正常的,这是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动力。

十年课改实践证明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课程标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理念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目标统领内容”的思想,课程的目标按照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分水平建立了目标体系

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

缺乏比较明确的课程内容,难以支撑起众多的课程目标。

依据目标体系确立的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

小结——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基本经验:

□改革要克服片面性,避免走Z字路,避免折腾,少走弯路;

□继承、改革、创新、发展是课程、教学改革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

□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

□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相理解、获得支持的局面是课程发展的必要条件;

□加强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是保障课程科学、可行的基础;

□建立体育课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是新时期促进课程发展和教学实施的必要保障。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发展变化

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课程标准》修订组认真分析了十年来一线体育教师、教研员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吸收各方面建议的基础上完善有关内容。

(一)课程名称的变化

2011年版《课程标准》将课程名称由20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统一改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改变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

这一重大改变,不仅将近百年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学科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而且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中实质性地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容。

课程名称的改变从2000年1月教基[2000年]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在课程设置中将“体育”改为“体育与保健”。

同年8月4日,教育部颁发了教基厅[2000]1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补充通知的文件,通知在课程计划中将“体育与保健”正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

为什么把学科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

除了依据以上文件规定,还有以下原因: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央要求: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要求。

适应国际社会课程发展的趋势。

比如日本称为《保健体育》,韩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香港称为《健康与体育》。

学科名称的改变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时代标志之一。

(二)课程性质的界定和发展

正确理解和界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把握课程教学改革正确方向的前提。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个为主”,即主要手段、主要学习内容和主要目标。

提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课程标准》性质的这一定位,摆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准确位置,准确界定了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内在价值,并进一步阐述和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

课程强调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课程强调实践性——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提高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提高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课程强调健身性——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课程强调综合性——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渗透德育,整合多种价值。

课程性质的界定和发展,对于不断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与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

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在价值,《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并在课程内容中按照四个水平将总目标、方面目标与各个水平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改变了“由目标到目标”“内容笼统空泛”的不足,便于广大体育教师理解“目标统领内容”和“通过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实现目标”的思想。

 

   在2001版《课程标准》继续强调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

   强调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强调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技能与方法

   强调增强学生的体能

   强调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

   强调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

   强调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

 

从制定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上看,改变了过去几十年或以技术、增强体质、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为主的思想制订课程目标的思路

形成了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学知识、会技术、强体能、会锻炼、讲创新、重行为、成习惯的一种养成式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

既突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价值,又较好地发挥出课程的必要功能

应该说这种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思路和表述方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必将对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导航作用。

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作了准确的界定和清晰地梳理。

四个方面的目标从水平一到水平四一以贯之,既体现目标的指导性,又结合具体水平的课程内容支撑目标。

同时,明确提出:

“四个学习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避免了在课程目标理解和教学实践中的片面性。

(四)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

如果说目标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内容则是构成核心的筋骨和血肉,如果没有科学的内容体系,很难支撑起课程目标,课程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经过几代学校体育工作者的探索,特别是十年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必须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必须符合不同阶段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兴趣特点和性别发展差异,必须把内容的教育性、科学性、文化性和可行性相结合,最终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设计、选择和组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要综合考虑以下要素:

1.要遵循学生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技术动作过程中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规律;

2.要充分考虑体能与运动技能内容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以及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区分点和互补性,既要避免相互交叉重复,也要恰当联系、互相促进;

3.要用递进式排列方法,精选重点运动技术学习内容,贯穿小学、初中,按照从基础运动逐步向专门的运动技能过渡的顺序,从小学到初中由多到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排列;

4.要有弹性的安排侧重学习的内容,即该阶段以侧重学习某内容为主,下一阶段则以锻炼为主;该阶段侧重学习某项内容,间隔一个水平阶段再排列这项内容(比如田径、体操等)并逐年减少,向专门的运动技能过渡,同时逐渐扩大选学内容的空间;

5.用完成式排列方法,排列在特定年龄阶段进行学习和体验的内容(如青春期知识、老鹰捉小鸡游戏、攀岩等);

6.处理好规定性和普适性、约束性和弹性的关系,既有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又留给各地和学校较充分的选择空间;

7.处理好体能、部分运动技能内容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关系;

8.处理好体育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纵横关系,妥善处理与相关学科内容的配合与互补;

9.结合《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试行)》中的“小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和“中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设计课程内容。

综合考虑上述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合理关系,体能、运动技能内容按照“基础动作逐步向专门运动技能过渡”设计、选择组织。

小学低年级以游戏的方法、以广泛学习基本身体活动和简单的小球类游戏、体操基本动作、武术基本动作以及荡秋千、跳皮筋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为主;

小学中高年级以学习基本身体活动与游戏、各类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游戏为主;

初中以学习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民族民间类体育项目基本技术为主;

各个水平阶段都应重视武术和体能练习内容。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性质、总目标、四个方面的目标和设计课程内容的思考,为了增强对教学的指导性,对课程内容做了以下充实和修改:

1.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2.用运动参与方面的两个目标、运动技能方面的三个目标、身体健康方面的四个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四个目标统领各个水平的课程内容;

3.运动参与方面(2个目标):

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

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

各个水平的“课程内容”部分充实了和体育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

明确提出:

“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4.运动技能方面(3个目标):

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各个水平按照运动技能形成、动作发展等基本规律将内容分为基本身体活动(水平一)、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游泳或冰雪类、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类,并由多到少、由粗到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基础动作逐步向专门运动技能过渡进行设计、选择和充实课程内容。

明确提出:

“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

5.身体健康方面(4个目标)

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按照水平,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和认知特点,适时适宜地增加了发展体能和有关营养、疾病预防等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的内容。

明确提出:

“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

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行为,初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4个目标):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形成合作意识和能力

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各个水平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的年龄特点精选了课程内容。

明确提出:

“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了课程内容的规定性和选择性。

对四个方面中6大类的课程内容(如田径类等)各地应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类别予以实施

对各类具体内容,如田径类中的跑、跳跃、投掷等具体内容,各地区和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处理好规定性和普适性、约束性和弹性的关系,既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基本要求,也给各地和学校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予以必要的空间,这是适应国情的有效选择。

要明确:

6大类内容是国家规定课程内容。

如,田径类。

学校选择是在6大类课程内容中具体选择。

如,田径类中的跑,选30米、50米、100米、800米、1000米、跨栏跑、接力跑等等,由学校结合学生、季节、场地器材、班额等情况进行选择。

7.为了增强课程目标对教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课程内容之后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

例如:

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1—9年级目标)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水平四目标)。

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技术动作的正确性以及速度、远度或高度。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掌握跳远的助跑、起跳等技术的程度。

缺量化、质性标准,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

8.为了方便教师阅读和教学,课程内容按学习水平排列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这样更有助于教师一目了然地了解某一水平在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

9.强调要重视健康教育,提出各地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教学。

建议用每学年课时的1/10左右上健康教育课(10课时左右)。

(五)实施建议方面的变化

1.教学建议方面

■对地方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各地、各校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分别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教师还要制订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计划。

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提出: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问题,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细化课程目标”,指导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

“目标难度适宜”“是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

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中提出了“一个有利于”和“两个针对”,强调实效性。

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两个“针对”即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加强教法、学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明确提出:

“应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有效的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这是自1993年以来再次以国家课程的形式提出类似“课课练”的要求。

教师应结合学生、教材、季节、气候、场地器材等因素,探索课堂教学中发展体能练习的内容、与教材的关系、练习的时机、运动负荷的大小、体能水平和性别的差异以及锻炼方法的有趣性等,通过坚持不懈的“课课练”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2.评价建议方面

■课程标准提出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发展。

■评价内容包括:

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学段

评价内容

体能

知识与技能

态度与参与

情意与合作

水平一

40%

20%

20%

20%

水平二

40%

25%

20%

15%

水平三

40%

30%

20%

10%

水平四

40%

40%

10%

10%

三、实施《课程标准》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今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颁布后,课堂教学改革是今后课程改革的攻坚战。

体育教师作为打好课堂教学改革攻坚战的主力军,只有了解课程教学改革全局才不至于迷失作战方向,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扎实提高教学质量,不辜负时代和历史对我们的重托。

应该明确,贯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的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

要掌握课程总目标、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什么要求,掌握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与学习评价及实施建议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最终落实在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和具体教学过程中。

(三)践行课改要注重实证研究

国家发展到了转变发展方式、讲求创新、提高质量和内涵的新阶段。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且个人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用事实证明教什么内容、教多少学生、用什么场地器材、采取什么组织教法、上了多少次课、最后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实证,总结和证明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最适合学生发展。

教学的许许多多细节如果取得科学的实证,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落地,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会不断深化。

(四)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老师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在教学中是具体的,体现在教学细节的方方面面。

比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合理有效;

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语言是否清晰、感人,讲解内容是否精炼,示范、保护、帮助的时机和方法是否准确、恰到好处;

确定教学重点与解决学习难点是否合理有效,场地器材的设计是否妥当、安全;提问、设疑、引导、帮助是否把握好了时机和火候;

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节奏的把握、运动负荷控制等等,都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认为适应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最基本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五)正视和改进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难以进行检查评价

□目标没有体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

□目标过多,把四个方面的目标搬到一堂课上;

□在目标的书写表述上也不够规范。

□在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细化课程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

“目标难度适宜”“是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

对运动技能教学有所忽视。

主要表现:

一是,偏重选用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

二是,对运动技能教学缺少必要的指导;

三是,用于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偏少;

四是,对学习质量缺乏明确的要求;

五是,体育课运动负荷普遍较低。

在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时,有些教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理解不够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