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4985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0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docx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课标定位】

1.阐述减数分裂的概念,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2.比较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阐述受精作用过程。

3.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教材回归】

一、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分裂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二)与减数分裂有关的概念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

来源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既可来自父方,也可来自母方

形态和大小

一般都相同(性染色体X和Y除外)

一般不相同

关系

在减Ⅰ前期能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在减Ⅰ前期不能配对的染色体

比较

 

①图中1和3、2和4分别属于一对同源染色体

②图中1和2、3和4、1和4、2和3分别属于非同源染色体

③图中5和6、7和8既不是同源染色体,也不是非同源染色体,而是由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相同的子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体

(1)联会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后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叫做一个四分体。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1)姐妹染色单体

同一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和a´、b和b´、c和c´、d和d´。

(2)非姐妹染色单体

不同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和d、b和c等。

4.交叉互换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相同区段的相互交换。

5.同源染色体分离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彼此分离,分别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

6.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三)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为例

方式

时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裂间期

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进行复制)→初级精母细胞。

复制结果:

①每条染色体复制出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而染色体的数量未变;②核DNA分子数量增加一倍

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间期经历的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分裂期

前期

初级精母细胞中原来分散存在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还常常发生缠绕并进行相同区段的交叉互换

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的中央

中期

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每对同源染色体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两侧),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附着在纺锤丝上

次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

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使细胞的两极各获得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一条染色体

次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

当两组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时,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使得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当次级精母细胞中彼此分开的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后,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形后成为精子

(四)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往往是比较多的。

例如,在人的体细胞中就有23对同源染色体,在人体形成精子或卵细胞时,可产生223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配子。

如果再考虑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就更多了。

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受精作用

(一)受精作用的概念

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二)受精作用的过程

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后,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三)受精作用的结果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四)受精作用的意义

1.由于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2.对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使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又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可见,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突破】

一、减数分裂概念的诠释

发生范围

只有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会发生减数分裂

发生时期

只有在生物体性成熟以后,由原始生殖细胞(如哺乳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生殖细胞(如精子或卵细胞)时才发生

发生场所

有性生殖器官,如哺乳动物的睾丸或卵巢、高等植物的花药或胚囊

分裂特点

在整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裂结果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原始生殖细胞中的一半

二、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几点说明

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能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一般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并且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2.形状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就不是同源染色体。

3.形状和大小不同的两条染色体可能是同源染色体,如X与Y两条性染色体就是一对异型的同源染色体。

4.一条来自父方和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5.同源染色体既可存在于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存在于有丝分裂过程中,但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没有四分体的形成,也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三、减数分裂的过程

1.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

2.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特别提示:

①减数分裂导致染色体数减半的原因: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②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不均等分裂是指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

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形成部位

雄性动物的睾丸

雌性动物的卵巢

细胞质分裂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后期细胞质都是不均等分裂的(第一极体在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子细胞数目

一个精原细胞→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四个精细胞→四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一个卵细胞和三个第二极体(很快退化消失,不属于生殖细胞)

是否变形

精细胞必须经过变形才能成为精子

卵细胞的形成不需经过变形

特别提示:

①精(卵)原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相同。

②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

四、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方式及时期的判定

1.判断方法

首先根据不同分裂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特点判定分裂时期,然后根据该时期不同分裂方式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有无同源染色体以及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判定分裂方式。

2.图像比较

分裂方式

时期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图像

 

 

 

分析

①与②的主要区别在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特点不同,①与③、②与③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

中期

图像

 

 

 

分析

①与②的主要区别在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特点不同,①与③、②与③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

后期

图像

 

 

 

分析

①与②比较:

①中染色单体分离,②中同源染色体分离;①与③比较:

①有同源染色体,③无同源染色体;②与①③比较:

②有染色单体,①③无染色单体

特别提示:

如果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只能看细胞的一极),则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五、多倍体和单倍体细胞分裂方式的判定

1.多倍体生物(如四倍体)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但可根据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减半判定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

四倍体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图像与二倍体生物或四倍体的单倍体生物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类似,如右图既可表示二倍体或四倍体的单倍体有丝分裂后期图,也可表示四倍体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2.单倍体生物进行有丝分裂时,子细胞中也可能没有同源染色体,但可根据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判定是否为有丝分裂。

综上所述,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信息,如果题干中有以下信息均可认为表示二倍体生物:

“下图为某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假定体细胞中只含N对同源染色体”。

如果没有作特殊说明,则应考虑多倍体生物或单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像的可能。

六、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相关数量变化

1.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量的变化规律

时期

项目

精(卵)原细胞

初级精(卵)母细胞

次级精(卵)母细胞

精子(卵)细胞

前期和中期

后期

染色体数

2N

2N

N

N→2N

N

染色单体数

0

0→4N

2N

2N→0

0

核DNA数

2N

2N→4N

2N

2N

N

2.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量的变化曲线及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曲线

 

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细胞分裂次数

2次

1次

染色体行为变化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还常常发生相同区段的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上述行为变化(不能认为同源染色体复制后都能形成四分体)

染色体数量变化

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由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各自进入一个子细胞中而由2N→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而由N→2N;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由于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各自进入一个子细胞而由2N→N

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而由2N→4N;有丝分裂结束,由于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各自进入一个子细胞而由4N→2N

着丝点分裂时间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有丝分裂后期

子细胞染色体数

亲代细胞中的一半

与亲代细胞相同

子细胞的类型

有性生殖细胞

体细胞

子细胞的数目

4个

2个

八、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关系

孟德尔遗传定律都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其上的基因随之规律性变化的结果。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随之分离是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之自由组合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九、减数分裂与生物变异的关系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分子进行复制时可能出现差错而导致基因突变;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均可导致基因重组;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中还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十、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种类

1.不考虑交叉互换,1个精原细胞产生2种精子,1个卵原细胞产生1种卵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1种精子,1个次级卵母细胞产生1种卵细胞。

2.一个生物体产生2n种精子(n为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一个生物体产生2n种卵细胞(n为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十一、受精作用

1.精子与卵细胞识别的机理

精子与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2.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结合基础

精子与卵细胞的融合依赖于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3.受精作用的实质

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4.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

由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知,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由父母双方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即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是平均来自父母双方的;而受精卵的质遗传物质几乎全部由母方提供,因为精子变形时会丢失大部分的细胞质,受精时精子又只是含细胞核的头部进入卵细胞。

可见,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并非平均来自父母双方。

〖达标自测〗

1.下列有关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共同点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D)

①染色体复制一次②着丝点分裂③细胞连续分裂两次④纺锤体的出现⑤同源染色体联会⑥同源染色体分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

2.下列所示细胞图中,属于二倍体生物精子细胞的是(D)

 

3.人体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23个四分体,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分别是(A)

A.23、46、92、92B.23、46、0、46

C.46、23、46、46D.46、92、92、92

4.右下图甲、乙所示为两个细胞的分裂图像,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D)

A.甲、乙均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胞

B.甲、乙中均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C.细胞甲能够产生4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D.细胞乙只能产生1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5.已知右下图所示为某哺乳动物(2N=20)的精子在形成过程中,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AB段和EF段染色体数相等,均包含10对同源染色体

B.AB段细胞的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CF段细胞的名称

是次级精母细胞,FG段细胞的名称是精子

C.BC段和FG段均表示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原因不同

D.CD段细胞内有10个DNA,EF段细胞内有20个DNA

6.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B.所有生物体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C.减数分裂产生的是有性生殖细胞D.成熟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

7.下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一组是(C)

 

A.①和②B.①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④

【自我校对】

一、

(一)有性成熟减半一次两次一半

(二)1.父方母方相同X和Y不相同前能够前不能同源非同源不是不是相同2.

(1)一前两两配对

(2)一前每对一个3.同一不同4.一前非姐妹相同区段5.一后配对6.一后分离(三)染色体初级一数量一倍没有很短不再分散联会非姐妹交叉互换无散乱赤道板上纺锤丝着丝点分离自由组合着丝点染色体次级一半两变形精子(四)多样性

二、

(一)受精卵

(二)头部尾部细胞膜细胞核染色体(三)染色体精子卵细胞(四)1.有性生殖2.减半体细胞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标定位】

1.简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类比推理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教材回归】

一、萨顿的假说

(一)内容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二)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是自由组合的,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三)对孟德尔分离现象的重新解释

 

特别提示:

萨顿推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采用的是类比推理法,该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一)实验现象

 

特别提示:

从上述实验不难发现,就果蝇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F1全为红眼,F2红眼与白眼数量之比为3:

1,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三)对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1.实验设计

让子一代红眼雌果蝇与亲本中的白眼雄果蝇进行交配。

2.测交的理论结果

 

3.测交的实验结果

摩尔根等人的测交实验结果,获得了等比例的红眼雌果蝇、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雄果蝇四种表现型的果蝇。

4.实验结论

摩尔根等人的测交实验结果与测交的理论结果是一致的,说明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特别提示:

后来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要点突破】

一、细胞中染色体的分类

就雌雄异体生物而言,按照与性别决定有无关系,可将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两大类。

常染色体是指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同种生物雌雄个体每个体细胞中常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和功能都是相同的;性染色体是指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同种生物雌雄个体每个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数量(2条)是相同的,但形态和功能却不同。

例如,果蝇的每个体细胞中都有4对同源染色体,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

在雌果蝇中是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在雄果蝇中是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用XY表示)。

特别提示:

①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型性别决定。

就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而言,雄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

很多种类的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所有哺乳动物以及很多雌雄异株植物都属于这种类型。

②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实质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未必都与生物的性别决定有关。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萨顿假说

依据

在研究蝗虫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时,发现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推论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原因

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科学研究方法

类比推理法

三、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相对性状多且明显;2.培养周期短,培养成本低,容易饲养;3.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4.繁殖率高。

四、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及眼色的表现型和基因型

性别

雌性

雄性

图示

 

 

同源染色体

4对

4对

常染色体

Ⅱ、Ⅲ、Ⅳ

Ⅱ、Ⅲ、Ⅳ

性染色体

XX

XY

染色体组成

6+XX(同型)

6+XY(异型)

基因型及表现型

XWXW(红眼)、XWXw(红眼)、XwXw(白眼)

XWY(红眼)、XwY(白眼)

〖达标自测〗

1.下图所示各基因组成的个体中,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

3:

3:

1的是(C)

 

2.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MM、mm、Mm的分开分别发生在(B)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④精子细胞变形成为精子

A.①②③B.③③②C.②②③D.②③④

3.右下图所示为果蝇某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B)

A.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C.果蝇白眼和朱红眼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都能够表达

4.已知果蝇的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现用一对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进行杂交,F1中雄果蝇与亲代雌果蝇的眼色相同,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的眼色相同,则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B)

A.XRXR×XrYB.XrXr×XRYC.XRXr×XrYD.XRXr×XRY

5.已知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着红色性状,w基因控制着白色性状。

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D)

A.红眼雄果蝇B.白眼雄果蝇C.红眼雌果蝇D.白眼雌果蝇

6.已知某卵原细胞内的2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含有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该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则与该卵细胞同时产生的3个极体的基因型是(不考虑交叉互换)(D)

A.AB、Ab、AbB.Aa、Bb、ABC.Ab、aB、abD.Ab、aB、aB

7.下列有关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B.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C.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自我校对】

一、

(一)染色体染色体

(二)1.基因染色体2.基因染色体基因染色体3.基因同源染色体4.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三)特别提示:

类比推理并不观察和实验

二、

(一)特别提示:

分离一对(三)1.红眼雌白眼雄4.染色体特别提示:

许多线性

 

第3节伴性遗传

【课标定位】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红绿色盲伴性遗传的特点。

2.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材回归】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例如,人类的红绿色盲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以及果蝇眼色的遗传等都属于伴性遗传。

二、伴性遗传的实例

(一)人类红绿色盲症

1.患者病征

人类红绿色盲患者由于色觉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遗传方式——X染色体隐性遗传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Xb)控制的,与之对应的正常基因(XB)也只位于X染色体上。

Y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缺少与X染色体同源的区段而没有这种基因。

可见,红绿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向后代传递的。

3.人类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性别

项目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4.主要遗传特点

(1)交叉遗传

由于女性色觉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Xb三种,而男性色觉的基因型有XBY、X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