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5278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docx

汽车设计复习题答案

汽车形式:

是指汽车在轴数、驱动形式以及各大总成的布置形式。

制动器效能因素:

在制动鼓或者制动盘的作用半径R上所得到的摩擦力与输入力F0之比。

纵向通过半径:

就是汽车能通过的地面突起的高度。

制动器效能:

制动器在单位输入压力或力的作用下所输入的力或力矩。

布置形式:

是指发动机、驱动桥和车身(驾驶室)的相互关系和布置特点。

转速适应性系数:

额定转速与最大扭矩转速之比。

转向器的逆效率:

功率P从转向摇臂轴输入,经转向轴输出所求得的效率。

比能量耗散率:

单位时间内衬片单位摩擦面积所耗散的能量。

转向器的正效率:

功率P1从转向轴输入,经转向摇臂轴输出所求得的效率。

比转矩:

汽车所装发动机的最大转矩Tmax与汽车总质量Ma之比。

最小离地间隙:

汽车满载静止时,支承平面(地面)与汽车上的中间区域最低点的距离。

整备质量:

是指车上带有全部装备(包括备胎)加满燃料、水,但没有装货和载人时的整车质量。

转矩适应性系数:

发动机最大转矩与最大功率对应转速关系的比例。

装载质量:

是指在硬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所允许的额定载质量比摩擦力:

衬片(衬块)单位摩擦面积的制动器摩擦力。

比功率汽车所装发动机的标定最大功率Pemax与汽车最大总质量Ma之比。

1.按发动机的位置分,轿车有哪几种布置型式,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1)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优点:

与后轮驱动的乘用车比较,前轮驱动的乘用车前桥轴荷大,有明显的不足转向性能;越过障碍能力高;变速器与主减速器装在一个壳体内,结构紧凑,且不需在之间设置传动轴,车内地板凸包高度可降低,有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发动机布置在轴距外时,汽车的轴距可大缩短,有利于提高机动性;汽车散热器布置在汽车前部,散热条件好,发动机可得到足够冷却;行李空间大;易改装成客货两用车或救护车;供暖机构简单,管路短效率高;操纵机构简单。

缺点:

因要采用等速万向装置,所以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前桥轴荷大,前轮工作条件恶劣,寿命短;爬坡能力差,在泥泞路面上易打滑;后轮易抱死并引起侧滑;总体布置工作困难,维修与保养时的接近性变差;正面碰撞时,损失大,维修费用高。

(2)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优点:

轴荷分配合理,有利于提高轮胎寿命;前轮不驱动,不需采用等速万向节,有利于减少制造成本;操纵机构简单;采暖机构简单,管理短供暖效率高;发动机冷却条件好;爬坡能力强;易于改装成客货两用车或救护车;行李空间足够;由于变速器与减速器分开,故维修方便;发动机接近性良好。

缺点:

由于有传动轴,地板上有凸起,后排座椅中部坐垫厚度薄,影响了乘坐的舒适性;正面碰撞时,前排成员伤害严重;汽车总长和轴距较大,整车整备质量大,影响了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

(3)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优点:

动力总成结构紧凑;驾驶员视野好;地板凸包低,乘坐人员的出入条件好;整车整备质量小;爬坡能力较好;发动机布置在轴距外时轴距短,汽车机动性能好。

缺点:

后桥负荷重,汽车有过多转向倾向,操纵性变坏;前轮附着力小,高速时转向不稳定,影响操稳性;行李箱体积不大;操纵机构复杂;驾驶员不易发现发动机故障;发动机冷却和前挡风玻璃除霜不利,发动机噪声易传给乘员,追尾时后排乘员危险;改装成客货两用车或救护车困难。

2转向器的角传动比,传动装置的角传动比和转向系的角传动比指的是什么?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转向器角传动比如何选择?

答:

转向器角传动比iω是指转向盘角速度ωw与摇臂轴角速度ωp之比。

传动装置的角传动比i'ω是指摇臂轴角速度ωp与同侧转向节偏转角速度ωk之比。

转向系的角传动比iω0是指转向盘角速度ωw与同侧转向节偏转角速度ωk之比。

3鼓式制动器可分为哪些型式?

简述特点?

1领从蹄式,特点是蹄片各自有自己的固定支点,且固定支点位于两蹄的同一端,制动效能和稳定性好,两蹄片上的单位压力不等,两蹄必须在同一驱动回路下工作;2单向双领蹄式,特点是各有自己的固定支点,且两固定支点位于两蹄的不同端,制动器的制动效能相当高,易于调整蹄片与制动鼓之间的间隙,两蹄片上的单位压力相等;3双向双领蹄式,特点是两蹄片是浮动的,各有两活塞缸张开蹄片,制动效能相当高,但是蹄片与制动鼓之间的间隙难以调整;4双从蹄式,特点是两蹄片各有固定支点,且两蹄片固定支点位于两蹄片的不同端,制动器效能稳定性最好,但效能最低;5单向增力式,特点是两蹄片只有一个固定点,下端经连杆连在一起,蹄片上压力受力不均,且皆为领蹄,制动效能很高。

稳定性差;6双向增力式。

特点是两蹄片端部有一个制动时不同时使用的共用支点,内有两活塞驱动张开蹄片,制动效能好,前退制动效能不变,稳定性比较差,蹄片磨损不均,寿命不同。

4盘式制动器与鼓式制动器相比较,有哪些优缺点?

答:

优点:

1热稳定性好2水稳定性好3制动力矩与汽车行驶方向无关4易于构成双回路制动系,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5尺寸和质量小,散热良好6压力在制动衬块上分布比较均匀,磨损也均匀7更换衬块简单容易8衬块与制动片之间的间隙小,缩短了制动协调时间9易于实现间隙自动调整。

缺点:

1难易完全防止尘污和锈蚀2兼作驻车制动器时,所需附加的手驱动机构比较复杂3在制动驱动机构中必须装助力器4因为衬块工作面积小,故磨损快,寿命低,需要高材质衬块。

5汽车的轴荷分配对汽车有何影响?

怎样影响对轮胎寿命和汽车的许多使用性能有影响。

1从各轮胎磨损均匀和寿命相近考虑,各轮胎负荷应相差不大3为保证汽车有良好的动力性和通过性,驱动桥应有足够大的负荷,而从动轴上的负荷可以适当减小,以利减小从动轮滚动阻力,和提高环路面上的通过性3为保证汽车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又要求转向轴的负荷不应过小。

6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及相应转速是如何确定的?

答:

Pmax的确定:

(1)根据所设计汽车应达的最高车速,再用公式Pmax=1/ηt*(Ma*g*fr*Vmax/3600+Cd*A*Vmax^3/76140)估算发动机最大功率。

(2)参考同级汽车比功率统计值,然后选定新设计汽车的比功率值,并乘以汽车的总质量。

相应转速Np的确定:

汽油机的Np在3000~Np7000r/min,因乘用车最高车速高,Np多在4000r/min以上,总质量小的货车Np在4000~Np5000r/min之间,柴油机Np在1800~4000r/min之间,乘用车和总质量小的货车用高速柴油机,Np常在3200~4000r/min之间,质量大的货车在1800~2600r/min之间。

7什么是转向传动间隙特性?

对汽车及转向器影响?

应设计成怎样的?

对循环球式转向器,如何获得此传动间隙?

转向传动间隙特性:

各种转向器中传动副之间的间隙随转向盘转角的大小不同而改变变化关系。

影响:

直线行驶时,若有间隙转向轮受侧向力,车轮偏离原行驶的位置,汽车失去稳定;缩短转向器及各传动装置的寿命。

设计:

应该设计成在离开中间位置以后的逐渐加大的形状。

原因:

因为转向器传动副在中间及其附近位置使用频繁,磨损速度比两端快。

在中间附近位置因磨损造成的间隙大到无法确保直线行驶的稳定性时,必须经调整消除该处的间隙其传动间隙调整后,要求转向盘能圆滑的从中间位置转到两端,无卡住现象。

如何获得:

循环球式转向器的齿条齿扇传动副的传动间隙特性,可通过将齿扇齿做成不同的厚度来获得必要的传动间隙,即将中间齿设计成正常齿厚,从靠近中间齿的两侧齿到离开中间齿最远的齿,其厚度依次递减。

8离合器有吸振、缓冲和降噪的能力,结构上是如何实现的?

答:

是减震器(弹性元件)降低弹性元件首端扭转刚度,从而降低传动系扭转系统的某阶固有频率,改变系统的固有震振型,使之尽可能避开发动机转矩主谐量激励引起的共振,控制动力传动系统总成怠速时离合器与变速器轴系的扭振,消减变速器噪声和主减速器与变速器的扭转及噪声。

缓和非稳定工况下传动系的扭转冲击载荷。

改善离合器的结合平顺性。

9膜片弹簧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工作点与分离点如何确定?

因素:

1膜片弹簧的内截锥高度H与膜片弹簧厚度h之比和膜片弹簧厚度h的选择;2自由状态下碟簧大小端半径R\r及R、r的选择;3圆锥底角α的选择;4膜片弹簧工作点位置的选择;5分离指数目的选择;6膜片弹簧小端内半径r。

及分离轴承作用半径rf的确定7切槽宽度δ1、δ2及半径re的确定8压盘加载点半径R1和支承环加载点半径r1的确定。

10汽车总布置设计时的主要运动校核是什么?

转向传动机构与悬架运动的校核;传动轴跳动;前轮与前轮罩开口形状的一致性。

保证整车运动的正确性,使有相对运动的部件或零件间不发生干涉,确保汽车能正常工作。

11齿轮压力角α和螺旋角β对变速器有何影响?

其选用原则如何?

答:

影响:

(1)齿轮压力角小时,重合度较大并降低了轮齿刚度,为此能减少进入啮合和退出啮合时的动载荷,使传动平稳,有利于减低噪声;压力角较大时,可提高轮齿的抗弯强度和表面接触强度。

(2)螺旋角对齿轮工作噪声、轮齿的强度和轴向力有影响。

在齿轮选用大些的螺旋角时,使齿轮啮合的重合度增加,因而工作平稳、噪声降低。

随着螺旋角的增大,齿的强度也相应提高,不过当螺旋角大于30度时,其抗弯强度骤然降低,而接触强度仍然上升。

选用原则:

(1)α理论上对于乘用车,为加大重合度以降低噪声应取用14.5、15、16、16.5等小些的压力角;对商用车,为提高齿轮承载能力应选用22.5或25等大些的压力角。

(2)β从提高低挡齿轮的抗弯强度出发,并不希望用过大的螺旋角,以15--25为宜;而从提高高档齿轮的接触强度和增加重合度着眼,应当选用较大的螺旋角。

12变速器第一、二轴与第三轴的中心距A确定应考虑的原则是什么?

A何时被最后确定?

其它各档如何满足A的要求?

答:

原则:

对于中间轴式变速器,是将中间轴与第二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变速器中心距A;中心距越小,轮齿的解除应力越大,轮齿寿命越短。

因此,最小允许中心距应当由保证轮齿有必要的解除强度来确定。

变速器轴经轴承安装在壳体上,从布置轴承的可能与方便和不因同一垂直面上的两轴承孔之间的距离过小而影响壳体的强度考虑,要求中心距取大些。

此外,受一档小齿轮齿数不能过少的限制,要求中心距也要取大些。

还有变速器中心取得过小,会使变速器长度增加,并因此使轴的刚度被削弱和使齿轮啮合状态变坏。

何时确定:

计算齿数和Zh后,经过取整数中心距有了变化,所以应根据取定的Zh和齿轮变位系数重新计算中心距A。

如何满足:

可通过齿轮变位或改变螺旋角的方法来满足A的要求。

13可逆式转向器和不可逆式转向器有何特点?

答:

可逆式:

能保证转向后,转向轮和转向盘自动回正。

既减轻了驾驶员的疲劳,又提高了行驶安全性。

但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车轮受到的冲击力能大部分传至转向盘,造成驾驶员精神紧张,如果长时间在不平路面行驶,易使驾驶员疲劳,影响安全驾驶。

不可逆式:

冲击力由转向传动机构的零件承受,因而这些零件容易损坏。

同时,它既不能保证车轮自动回正,驾驶员又缺乏路面感觉。

14双轴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回路系统有哪几种形式?

各有何特点?

答:

1一轴对一轴II型;2交叉X型;3一轴半对半轴HI型;4半轴一轮对半轴一轮LL型;5双半轴对双半轴HH型。

特点:

II型管路布置较为简单,成本低。

X型的结构也很简单,直行制动时任一回路失效,剩余的总制动力都能保持正常值的一半,但是一旦某一管路损坏造成制动力不对称,此时前轮将朝制动力大的一边绕主销转动,使汽车丧失稳定性。

HI、HH、LL型结构都比较复杂,LL型和HH型在任一回路失效时,前、后制动力比值与正常情况下相同,剩余总制动力可达到正常值的一半左右,HI型单用一轴半回路时剩余制动力较大,但此时与LL型一样,紧急制动时后轮很容易先抱死。

15欲使中间轴斜齿轮的轴向力平衡,斜齿轮螺旋角的旋向和大小应如何选取?

为什么?

答:

斜齿轮传递转矩时,要产生轴向力并作用到轴承上,设计时,应力求使中间轴上同事工作的两对齿轮产生的轴向力平衡,以减小轴承负荷,提高轴承寿命。

为使工艺简便,在中间轴轴向力不大时,可将螺旋角设计成一样的,或者仅取为两种螺旋角,中间轴上全部齿轮的螺旋方向应一律取为右旋,则第一,第二轴上的斜齿轮应取为左旋。

16影响轮胎寿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

温度、轮胎花纹、负荷、气压、路面、行驶速度、使用条件和磨耗(前束与外倾)。

17转向系传动比由哪些组成?

为什么转向轻和灵构成一对矛盾?

如何解决此矛盾包括转向系的角传到比和转向系的力传动比。

考虑到iwo=iw,由iwo的定义可知:

对于一定的转向盘角速度,转向轮偏转角速度与转向器角速度传动比成反比。

较传动比增加后,转向轮偏转角速度对转向盘角速度的响应变得迟钝,使转向操纵时间增长,汽车转向灵敏性降低,所以转向"轻"和"灵"构成一对矛盾。

为了解决矛盾,采用变速比转向器。

18机械有级变速器的设计要求有哪些1保证汽车有必要的动力性和经济性2设置空档,用来切断发动机动力向驱动轮的传输3设置倒挡,使汽车能倒退行驶4设置动力输出装置,需要时能进行功率输出5换挡迅速、省力、方便6工作可靠7变速器应当有高的工作效率8变速器的工作噪声低。

此外,变速器还应满足轮廓尺寸和质量小、制造成本低、拆装容易、维修方便等要求。

19鼓式制动器有哪几种形式?

画出领从蹄式的结构简图,分析其效能因数的大小及稳定性,并说明其应用范围。

答:

应用广泛,特别是乘用车和总质量较小的商用车的后轮制动器用得多。

20齿轮模数m和齿宽b对变速器有何影响?

其选用原则如何选用模数原则:

在变速器中心距相同的条件下,选取较小的模数,就可以增加齿轮的齿数,同时增加齿宽可使齿轮啮合的重合度增加,并减少齿轮噪声,所以为了减少噪声应合理减小模数,同时增加吃宽;为了使质量小些,应该增加模数,同时减小齿宽;从工艺方面考虑,各档齿轮应该选用一种模数,而从强度方面考虑,各档齿轮应有不同的模数;减少乘用车齿轮工作噪声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齿轮的模数应该选得小些;对货车,减少质量比减少噪声更重要,故齿轮应该选用大些的模数;变速器低档齿轮应选用大些的模数,其他挡位选用另一种模数。

少数情况下,汽车变速器各档齿轮均选用相同的模数。

选用齿宽的原则:

在选择齿宽时,应该注意齿宽对变速器的轴向尺寸、质量、齿轮工作平稳性、齿轮强度和齿轮工作时的受力均匀分布程度等均有影响。

考虑到尽可能缩短变速去的轴向尺寸和减少质量,应该选用较小的齿宽。

另一方面,齿宽减小使斜齿轮传动平稳的有点被削弱,此时虽然可以用增加齿轮螺旋角的方法给予补偿,但这时轴承承受的轴向力增大,使寿命降低。

齿宽又会使齿轮的工作应力增加。

选用宽些的齿宽,工作时会因轴的变形导致齿轮倾斜,使齿轮沿齿宽方向受力不均匀造成偏载,导致承受能力降低,并在齿宽方向磨损不均匀。

21采用"前轮先抱死"和"后轮先抱死"的设计观点各有什么优缺点?

目前趋势如何前轮先抱死:

稳定工况,能防止后轴侧滑,但将失去转向能力,附着条件没有充分利用。

后轮先抱死:

不稳定个工况,后轴可能出现侧滑,附着利用率也低。

从保证汽车方向稳定性的角度出发,首先不能出现只有后轴车轮抱死或后轴车轮比前轴车轮先抱死的情况,以防止危险的后轴侧滑;其次,尽量少出现只有前轴车轮抱死或前后车轮都抱死的情况出现,以维持汽车的转向能力。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即将出现车轮抱死但还没有任何车轮抱死。

22鼓式制动器有哪几种形式?

画出双领蹄式的结构简图,分析其效能因数的大稳定性,并说明其应用范围。

答:

制动效能相当高,制动效能稳定性差。

23离合器设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在任何行驶条件下,既能可靠地传递发动机的最大转矩,并有适当的转矩储备,又能防止传动系过载2结合时要完全、平顺、柔和,保证汽车起步时没有抖动和冲击3分离时要迅速、彻底4从动部分转动惯量要小,以减轻换挡时变速器齿轮间的冲击,便于换挡和减小同步器的磨损5应有足够的吸热能力和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以保证工作温度不致过高,延长使用寿命6应能避免和衰减传动系的扭转震动,并具有吸收振动、缓和冲击和降低噪声的能力7操纵轻便、准确,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8在从动盘上的总压力和摩擦因素在离合器工作过程中变化要尽可能小,以保证有稳定的工作性能9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动平衡,以保证其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10结构应简单、紧凑。

质量小,制造工艺性好,拆装、维修、调整方便等。

24制动系的功用是什么?

使汽车以适当的减速度降速行驶直至停车;在下坡行驶时,使汽车保持适当的稳定车速;使汽车可靠地停在原地或坡道上。

25简述钢板弹簧各片长度的确定过程先将各片厚度hi的立方值按同一比例尺沿纵坐标绘制在图上、再沿横坐标量出主片长度的一半L/2和U形螺栓中心距的一半s/2,得到A、B两点,连接A、B即得到三角形的钢板弹簧展开图。

AB线与各叶片的上侧边交点即为各片长度。

如果存在与主片等长的重叠片,就从B点到最后一个重叠片的上侧边端点连一直线,此直线与各片的上侧边交点即为各片长度。

各片实际长度尺寸需经圆整后确定。

26简述制动器设计中,制动器最大制动力矩确定过程。

答:

首先选定同步附着系数ψ0,并计算出前、后轮制动力矩的比值,然后,根据汽车满载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紧急制动到前轮抱死拖滑,计算出前轮制动器的最大制动力矩;再根据前面已确定的前、后制动力矩的比值,计算出后轮制动器的最大制动力矩。

三、计算题已知某货车的总质量为2500kg,轴距为3600mm,质心距前轴为2100mm,质心高度为1200mm,车轮有效半径为500mm,地面附着系数为0.6。

试求:

驻车制动时所需的单个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矩及汽车的极限坡路停驻角;若用后轮制动器作为应急制动器,应急制动所需制动力矩。

解:

1)该车可能停驻的极限上坡路倾角为该车可能停驻的极限下坡路倾角为

将L、hg、L1和φ值代入计算式,得α1=23.63°;α2=16.26°。

2)根据后桥上的附着力与制动力相等的条件,驻车的上极限制动力矩为将mag、re和α1值代入得驻车的上极限制动力矩为5010.36N·m。

单个制动力矩2505.18N·m

3)应急制动时,后桥制动力矩为将mag=Ga=25000N、L=3.6m、hg=1.2m、L1=2.1m、re=0.5m、φ=0.6代入计算式,得应急制动力矩为3645.83N·m

1.汽车的主要参数分几类?

各类又含有哪些参数?

各质量参数是如何定义的?

答:

汽车的主要参数有尺寸参数、质量参数和性能参数。

尺寸参数包括外廓尺寸、轴距、轮距、前悬、后悬、货车车头长度和车厢尺寸。

质量参数包括整车整备质量m、载质量、质量参数、汽车总质量和轴荷分配。

性能参数包括动力性参数、燃油经济性参数、最小转弯直径、通过性几何参数、稳定操作性参数、舒适性。

参数的确定:

1整车整备质量m:

车上带有全部装备(包括备胎等),加满燃料、水,但没有装货和载人的整车质量。

2汽车的载客量:

乘用车的载客量包括驾驶员在内不超过9座。

3汽车的载质量:

在硬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允许的额定载质量。

4质量系数:

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5汽车总质量:

装备齐全,且按规定满客、满载时的质量。

⑥轴荷分配:

汽车在空载或满载静止时,各车轴对支承平面的垂直负荷,也可用占空载或满载总质量的百分比表示。

2.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布置形式,如今在乘用车上得到广泛采用,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而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的布置形式在客车上得到广泛采用,其原因又是什么?

答:

前置前驱优点:

前桥轴荷大,有明显不足转向性能,越过障碍能力高,乘坐舒适性高,提高机动性,散热好,足够大行李箱空间,供暖效率高,操纵机构简单,整车m小,低制造难度后置后驱优点:

隔离发动机气味热量,前部不受发动机噪声震动影响,检修发动机方便,轴荷分配合理,改善后部乘坐舒适性,大行李箱或低地板高度,传动轴长度短。

3.何为轮胎的负荷系数,其确定原则是什么?

答:

汽车轮胎所承受的最大静负荷值与轮胎额定负荷值之比称为轮胎负荷系数。

确定原则:

对乘用车,可控制在0.85-1.00这个范围的上下限;对商用车,为了充分利用轮胎的负荷能力,轮胎负荷系数可控制在接近上限处。

前轮的轮胎负荷系数一般应低于后轮的负荷系数。

4.在绘总布置图时,首先要确定画图的基准线,问为什么要有五条基准线缺一不可?

各基准线是如何确定的?

如果设计时没有统一的基准线,结果会怎样?

答:

在绘制整车总布置图的过程中,要随时配合、调整和确认各总成的外形尺寸、结构、布置形式、连接方式、各总成之间的相互关系、操纵机构的布置要求,悬置的结构与布置要求、管线路的布置与固定、装调的方便性等。

因此要有五条基准线才能绘制总布置图。

绘图前要确定画图的基准线(面)。

确定整车的零线(三维坐标面的交线)、正负方向及标注方式,均应在汽车满载状态下进行,并且绘图时应将汽车前部绘在左侧。

确定整车的零线、正负方向及标注方式,均应在汽车满载状态下进行,并且绘图时应将汽车前部绘在左侧。

1.车架上平面线;2.前轮中心线;3.汽车中心线;4.地面线;5.前轮垂直线。

5.将结构与布置均适合右侧通行的汽车,改为适合左侧通行的汽车,问此时汽车上有哪些总成部件需重新设计或布置?

答:

①发动机位置(驾驶员视野)②传动系③转向系④悬架⑤制动系⑥踏板位置⑦车身内部布置

6.总布置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运动校核,运动校核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答:

内容:

从整车角度出发进行运动学正确性的检查;对于相对运动的部件或零件进行运动干涉检查意义:

由于汽车是由许多总成组装在一起,所以总体设计师应从整车角度出发考虑,根据总体布置和各总成结构特点完成运动正确性的检查;由于汽车是运动着的,这将造成零、部件之间有相对运动,并可能产生运动干涉而造成设计失误,所以,在原则上,有相对运动的地方都要进行运动干涉检查。

1.离合器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结构设计方案有哪些1飞轮2离合器盖:

刚度足够、减轻重量。

3压盘:

按驱动方式凸块-窗孔、传力销式、键块式、弹性传动片式。

4从动盘:

单片、双片、多片三种。

摩擦片:

铆接和粘接。

5压紧弹簧:

周置、中央、斜置、膜片弹簧四种。

6分离叉。

7分离轴承:

径向止推轴承(高转速低轴向负荷)、轴向止推轴承(相反)。

8离合器踏板9传动部件

2.何谓离合器的后备系数?

影响其取值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

后备系数β:

反映离合器传递发动机最大转矩的可靠程度。

选择根据:

1摩擦片摩损后,离合器还能可靠地传扭矩2防止滑磨时间过长(摩擦片从转速不等到转速相等的滑磨过程)3防止传动系过载4操纵轻便

3.膜片弹簧弹性特性有何特点?

影响因素有那些膜片弹簧有较理想非线形弹性特性,可兼压紧弹簧和分离杠杆作用。

结构简单紧凑,轴向尺寸小,零件数目少,质量小;高速旋转时压紧力降低很少,性能较稳定,而圆柱螺旋弹簧压紧力降低明显;以整个圆周与压盘接触,压力分布均匀,摩擦片接触良好,磨损均匀;通风散热性能好,使用寿命长;与离合器中心线重合,平衡性好。

影响因素有:

制造工艺,制造成本,材质和尺寸精度。

4.设计离合器及操纵机构时,各自应当满足哪些要求1可靠地传递发动机最大转矩,并储备,防止传动系过载2接合平顺3分离迅速彻底4从动部分转动惯量小,减轻换档冲击5吸热和散热能力好,防止温度过高6应避免和衰减传动系扭转共振,并具有吸振、缓冲、减噪能力7操纵轻便8作用在摩擦片上的总压力和摩擦系数在使用中变化要小9强度足,动平衡好10结构简单、紧凑,质量轻、工艺性好,拆装、维修、调整方便

5.某汽车采用多片式离合器。

已知:

摩擦工作面数z=6摩擦片外径D=254mm内径d=177mm摩擦系数f=0.2弹簧作用在摩擦片上的轴向压紧力F=444.8N试求该,离合器在转速n=600r/min时所能传递的功率?

答:

P=Tn/9550R=D/2,r=d/2,

6.已知某载货汽车总质量为8t,其发动机最大转矩Temax=353N·m单片离合器的摩擦片采用石棉机材料对摩擦片的外径D,内径d和厚度b进行分析设计取p0=0.2,β=2,f=0.2,c=0.6估算D==350mm,d=c·D=210mm,b=4.0mm

1.分析3-5所示变速器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有几个前进挡?

包括倒档在内,分别说明各换档方式?

结构特点:

档位多,改善了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以及平均车速。

共有5个前进档,换档方式有移动啮合套换档,同步器换档和直齿滑动齿轮换档。

2.变速器主要参数选择依据?

变速器主要性能参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