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5308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docx

普通生态学考试必背习题集

1、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内涵。

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内涵(3方面):

(1)环境对生物的决定和塑造作用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几个层次,分别是什么?

分七个层次:

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几类?

三类:

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4、为什么要研究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

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

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

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

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有机体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环境、

环境: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

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3.生境

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4.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叫生态幅

5.限制因子

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

6.密度制约因子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7.非密度制约因子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

8.黄化现象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9.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称为光周期现象

10.驯化

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这种生理适应短时间即可完成

11..冻害

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

12.冷害

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

13.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

生物都有一个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能发育

14.春化现象

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

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什么是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生态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各种生态因子配合在一起才能挥作用,其中不管某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怎样适宜,如果没有其他因子的配合,生物也无法完成生长发育的全部过程。

在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中,一个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常常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例如光照强度增加,会引起气温和土温升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水分和土壤蒸发加强,使整个生态环境趋向干热。

4.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

1生物对光质的适应

2生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3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

5.什么是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即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K=N*(T-C)

6.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高温

(1)植物的形态适应

(2)植物的生理适应:

(3)动物的形态适应

(4)动物的生理适应:

(5)行为适应:

低温

(1)植物形态适应:

(2)植物生理适应:

(3)内温动物的形态适应:

(4)内温动物的生理适应:

(5)动物的行为适应:

7.物种的分布由温度决定吗?

1对变温动物和植物的分布,有低温限制与高温限制

(1)低温限制:

低温限制生物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分布。

(2)高温限制:

 高温限制生物向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分布。

2温度变化也可能和其它的环境因素或资源紧密联系影响生物分布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地球生物群落分布的两个最重要因子。

8.简述阿伦规律和贝格曼定律。

阿伦规律:

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

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

种群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种群

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种群生态学

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3.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内个体的数目

4.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

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5.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

连续观察一群同一时期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命运所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6.存活曲线

存活率随时间(年龄)的变化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7.内禀增长率

当环境无限制(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8.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环境容纳量

环境条件所容纳的种群最大值

10.r-选择

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

11.K-选择

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

12.滞育

昆虫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性停滞状态。

13.性状替换

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变化的现象

14.竞争释放

缺乏竞争者时,物种实际生态位扩张的现象

15.领域行为

动物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16.他感作用

指植物体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17.利他行为

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18.生态位

是指某一种群有可能占据的那一部分环境资源的总和以及它在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

19.协同进化

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20.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是指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

21.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单体生物:

一个合子经胚胎发育成熟后的生物体,其器官、组织各个部分的数目在整个生活周期中各个阶段均保持不变。

构件生物:

是指由一个合子发育的形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一个合子发育成幼体以后,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可通过其基本的结构单位的反复形成得到进一步发育,其组织、器官等各个部分是可以改变的。

二、问答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包括哪些基本参数(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空间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数量特征:

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

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2.1992年中国人口大约为12亿,出生率为22‰,死亡率为7‰,其每年的增长率为多少?

以该增长率增长,试选用合适的生态学模型,计算种群的加倍时间是何时?

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2-7)‰=15‰

设加倍时间为x,则:

,x=46.56年

3.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简述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

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种群参数受气候条件强烈影响,种群增长主要受有利气候时间短暂的限制。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4.种群数量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总数量调查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

5.列出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研究年龄锥体和生命表有何意义?

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

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利于指导生产或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6.何谓种群的内分布?

有哪几种类型?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

分为3类: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成群分布

7.什么是生命表?

有哪几种类型?

研究生命表有何意义?

生命表:

用来描述种群生长与死亡趋势的统计工具

两类:

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

意义:

生命表已成为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预测预报森林害虫种群的消长趋势,评价各种害虫防治措施,制定数量预测模型和实施害虫科学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8.对于一个生命表:

①通常包括哪些栏目?

生命期望的含义是什么?

②怎样区分动态和静态生命表?

通常包含: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

lx=nx/n0

dx=从x到x+1的死亡数(dx=nx–nx+1);

qx:

从x到x+1的死亡率(qx=dx/nx)

Lx是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

Lx=(lx+lx+1)/2x

Tx:

进入x龄期的全部个体在进入x期以后的存活个体年数:

Tx=∑Lx

ex=在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ex=Tx/nx

生命期望:

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年数。

动态生命表:

连续观察一群同一时期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命运所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成的。

9.存活曲线分为哪几类?

举例说明各类型的特点?

Ⅰ型:

凸型存活曲线,种群接近生理寿命之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迅速上升。

Ⅱ型:

对角线型存活曲线,种群下降速率(死亡率)各时期相等。

Ⅲ型:

凹型存活曲线,早期死亡率高,以后死亡率很低并稳定。

10.研究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有何意义?

可以敏感地反应出环境的细微变化,是特定种群对于环境质量反应的一个优良指标;是自然现象的抽象,它能作为一个模型,可以与自然界观察到的实际增长率进行比较。

11.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12.如何通过种群增长的指数模型建立逻辑斯谛模型?

逻辑斯谛方程的哪一部分引起增长曲线呈“S”?

产生“S”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型可以解释并描述为上述指数增长方程乘上一个密度制约因子(1-N/K),就得逻辑斯谛方程dN/dt=rN(1-N/k)

13.简述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五个时期。

(1)开始期:

此时种群数量少,增长缓慢。

(2)加速期: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加快。

(3)转折期:

在曲线中心处N=K/2有一拐点,拐点上种群增长率dN/dt最大。

在到达拐点前,种群增长率随密度增加而上升;在拐点之后,种群增长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

(4)减速期: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变慢。

(5)饱和期:

种群数量到达环境容纳量大,到达曲线上渐线而处于饱和状态。

14.简述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

•种群波动:

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

•种群的爆发

•种群平衡

•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15.什么是生活史?

它包含哪些重要组分?

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什么是生活史对策?

r、K对策者各有哪些特征。

生活史对策: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r-特征表现为:

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时间(周期);

K-特征表现为生长缓慢、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时间。

17.种内和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种内相互作用:

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

种间相互关系:

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18.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有何适应意义?

动物的领域行为有利于减少同一社群内部成员之间或相邻社群间的争斗,维护社群稳定,并保证社群成员有一定的食物资源、隐蔽和繁殖的场所,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

社会等级的优越性表现在种群稳定、少争斗;生长快,生产率高以及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19.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的影响:

歇地形象

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

20.谈谈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1两种主要观点

1)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群死亡率的一小部分,捕食者仅对猎物种群有微弱影响。

2)捕食者只是利用了猎物种群中超出环境容量的部分个体,对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

2但是也存在捕食者对猎物数量有明显影响的证据:

热带岛屿引入捕食者后猎物种群的灭绝,原因:

无反捕食对策

21.简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1捕食者适于捕食的特征:

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诱饵追击、集体围猎

2猎物逃避捕食的对策: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集体抵御

3自然选择对捕食者和猎物的对立选择

4精明的捕食者:

22从植物和植食动物的关系入手,阐述协同进化原理

协同进化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如红皇后效应

1、在进化过程中,植物发展了防御机制,以对付食草动物的进攻;

2、另一方面,食草动物亦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如形成解毒酶等,或调整食草时间避开的有毒化学物

群落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物群落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2.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3.建群种

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4.多度

是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群落野外调查

5.密度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

6.盖度

是指植物的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7.频度

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8.物种多样性

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9.生活型

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10.群落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分层的现象

11.群落水平结构

是指是生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的差异

12.群落交错区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13.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14.同资源种团

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15.关键种

对群落具有重要影响的物种,移出对群落影响严重

16.群落波动

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

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

17.生物群落演替

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18.原生演替

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19.次生演替

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荒原(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二、简答题

1.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相互联系

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一定的动态特征

6)一定的分布范围

7)群落的边界特特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2.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重要值

3.群落性质分析的要素有哪些

种类组成,各种物种之间的联系,内部环境,群落结构,群落的动态特征,分布范围,边界特征,群落中各物种的不同的群落重要性

4.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1)种的数目或丰富度: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的均匀度: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5.甲群落中有A、B两个物种,A、B两个种的个体数分别为99和1,乙群落中也有A、B两个种,这两个种的个体数均为50,计算甲、乙两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甲乙两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

D1=1-[(99/100)2+(1/100)2]=0.0198

D2=1-[(50/100)2+(50/100)2]=0.5000

结果表明:

乙群落的多样性高于甲群落

造成甲乙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甲群落中两个物种分布不均匀。

从丰富度来看,两个群落是一样的,但均匀度不同。

6.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有哪些?

(1)多样性随纬度变化:

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2)多样性随海拔变化:

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增加而逐渐降低

(3)在海洋或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其一般规律:

物种多样性总的趋势是随热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

7.简述Raunkiaer植物生活型的分类系统

具体是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在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大生活类型群:

a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c地面芽植物,d地下芽植物,e一年生植物。

8.什么是群落交错区,你学习过的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特征:

位置上:

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生态环境:

较复杂多样。

种类多样性高:

某些种的密度大。

9.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因素

竞争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干扰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4岛屿与群落结构

10.什么是岛屿生物学效应,岛屿群落进化的特点

由于岛屿处在隔离状态,其迁入、迁出强度低于周围连续的大陆,所以岛屿面积越大,种类越多。

这种现象称为岛屿效应

岛屿群落进化的特点:

(1)岛屿的物种进化较大陆快。

(2)离大陆远的岛屿上,特有种(或只见于该地的种)可能比较多。

(3)岛屿群落有可能是物种未饱和的。

11.根据群落变化的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哪些类型

1.不明显波动是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2.摆动性波动群落成份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3.偏途性波动这是气候和水份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更的结果。

12.简述群落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1)侵移或迁移:

是指植物生活的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一个生境过程。

(2)定居:

是指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的过程。

(3)竞争:

随着已定居的植物不断繁殖,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密度加大,资源利用逐渐由没有充分的利用,而出现了物种间的激烈竞争。

13.叙述群落演替类型有哪些(不同的划分方法)

1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

(1)世纪演替

(2)长期演替

(3)快速演替

2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划分

(1)原生演替

(2)次生演替

3按基质的性质划分可分为:

(1)水生演替

(2)旱生演替

4按引起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可分为:

(1)内因生态演替或内因动态演替

(2)外因生态演替或外因动态演替

5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可分为:

(1)自养性演替

(2)异养性演替

14.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环境不断变化

(1)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2)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2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和迁移。

3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4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态型)不断发生。

5人类活动的影响

15.简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过程。

(1)地衣植物阶段:

壳状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表面,加上岩石风化作用,壳状地衣的一些残体,逐渐形成一些极少量的土壤。

随后,叶状地衣可含蓄较多的水分,积聚更多的残体,使土壤增加的更快些;叶状地衣把岩石表面遮盖部分,生长枝状地衣,生长能力强,全部代替叶状地衣。

(2)苔藓植物阶段:

在干旱时进入休眠,待到温和多雨时,大量生长。

能积累的土壤更多些,为以后生长的植物创造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

蕨类、一年生、二年生植物,低小耐旱种,取代苔藓植物,土壤增加,小气候形成,多年生草本出现。

使土壤增厚,遮荫,减少蒸发,土壤中真菌、细菌和小动物增多。

(4)灌木群落阶段:

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与高草混生形成“高草灌木群落”,以后灌木大量增加,形成优势灌木群落。

(5)乔木群落阶段:

阳性乔木树种生长,逐渐形成森林,林下形成荫蔽环境使耐荫树种定居。

随着耐荫种的增加,阳性树种在林内不能更新而逐渐从群落消失。

林下生长耐荫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复合的森林群落形成。

16.简述以湖泊开始的水生演替过程。

(1)自由飘浮植物阶段:

有机质的聚集靠浮游有机体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导致湖底增高。

浮萍、满江红等。

(2)沉水植物阶段:

5-7米水深,首先出现轮藻属植物,由于它的生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而多,由于湖底厌氧条件轮藻的残体分解不完全,湖底进一步抬高;水深2-4米左右,有金鱼藻、狸藻等出现,繁殖强,垫高湖底。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水深1米左右,睡莲等植物飘浮水面,导致水下的沉水植物得不到光照而被排挤,飘浮植物的茎部的阻碍,更多泥沙沉积下来,同时植物残体量更大,湖底抬高,有利于下一阶段植物入侵。

(4)挺水植物阶段:

水变浅,芦苇、香蒲等个体更大,突出水面,枝叶茂密,根常纠缠绞结,拦截泥沙能力更强,残体也更多,水更浅,使湖底迅速升高。

(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水变成季节性积水,根茎发达的湿生的沼泽植物开始生长。

如莎草科、禾本科等一些湿生种类。

排水能力更强和垫高能力更强。

(6)木本植物阶段:

耐水湿的灌木、乔木出现,如柳、赤杨。

然后随树木的侵入,形成森林。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食物链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4.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5.生态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