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5448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子医学练习题.docx

分子医学练习题

单选题: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的“酶联”意指()

A.酶与酶标反应板相结合B.酶与已知抗原相结合C.酶与已知抗体相结合

D.酶与免疫学反应相结合E.酶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相结合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最常用的一种()

A.免疫荧光技术B.同位素标记技术C.免疫酶技术D.免疫组化技术E.以上都不是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一般用于检测()

A.抗原B.抗体C.补体D.酶E.蛋白质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竞争法可以用于检测()

A.抗原B.抗体C.抗原或抗体D.酶E.补体

5.若要检测血清中的某种抗体,我们可选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

A.间接法B.双抗体夹心法C.竞争法D.以上A或CE.以上B或C

6.若要检测某种抗原,我们可选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

A.间接法B.双抗体夹心法C.竞争法D.以上A或CE.以上B或C

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第一步吸附到酶标反应板上的是()

A.已知抗原B.已知抗体C.已知抗原或抗体D.已知酶标抗体

E.已知酶标抗原

8.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第三步吸附到酶标反应板上的是()

A.待测抗原B.待测抗体C.待测抗原或抗体D.待测酶标抗体

E.待测酶标抗原

9.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第四步吸附到酶标反应板上的是()

A.已知抗原B.已知抗体C.已知抗原或抗体D.已知酶标二抗

E.已知酶标抗原

1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每步的洗涤非常重要,洗涤的目的主要是()

A.洗去影响实验结果的杂质

B.洗去吸附不牢的抗原(或抗体),以及非特异性吸附的抗原(或抗体)

C.洗去吸附不牢的抗原(或抗体)

D.洗去非特异性吸附的抗原(或抗体)

E.洗去与实验反应无关的物质

1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最常用的酶是()

A.细胞色素氧化酶B.辣根过氧化物酶C.蛋白酶D.核酸酶

E.Taq酶

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最终酶催化的常用底物是()

A.ODAB.MACC.TMBD.ABTSE.5-AS

1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参与反应的免疫学成分包括()

A.一种抗原和两种抗体B.一种抗体和两种抗原C.一种抗原和一种抗体

D.一种抗原、一种抗体和补体E.一种抗原、一种抗体和一种酶

1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检测结果,底物的显色程度()

A.与待测抗体呈反比B.与待测抗体呈正比C.与包被抗原呈反比

D.与包被抗原呈反比E.与底物量呈正比

15.系统性红斑狼疮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检测的血清中()

A.抗线粒体抗体B.抗红细胞抗体C.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D.类风湿因子E.抗核抗体

1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底物显色后用于终止反应的物质是()

A.1mol/LH2S04B.2mol/LH2S04C.1mol/LHCLD.2mol/LHCL

E.以上都不对

1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用酶标仪测定实验结果时(用TMB做底物),选择的波长为()

A.450nmB.492nmC.260nmD.300nmE.270nm

18.下列关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内容,错误的是()

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免疫酶技术

B.将酶催化的高效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C.灵敏度非常高

D.测抗体通常选择双抗体夹心法

E.参与反应的通常不只一对抗原-抗体系统

19.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适用于检测的是()

A.小分子半抗原B.多价抗原C.单体抗体D.聚体抗体

E.小分子抗体

20.下列关于酶标仪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使用酶标仪前必须预热B.酶标仪和分光光度计的原理相同

C.使用后直接拔下电源插头D.避免太阳光直射酶标仪

E.酶标仪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专用仪器

21.下列物质不能作为免疫标记技术的示踪物质的是()

A.EBB.放射性核素C.酶D.胶体金E.荧光素

 

22.关于如何使用微量加样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微量加样器不用时应调到最大值

B.使用之前先将其调节至所需的刻度

C.取液时应先按下微量加样器按杆至第一阻力处,再吸取液体

D.吸尖安装时不可使用手

E.加样时不应该将微量加样器按杆按到底

23.下列与PCR反应无关的物质是()

A.酶B.引物C.dNTPD.模板DNAE.Ca2+

24.决定PCR反应特异性的关键物质是()

A.酶B.引物C.dNTPD.模板DNAE.Ma2+

25.用于PCR的引物的适宜长度为()

A.15bp~30bpB.10bp~20bpC.20bp~30bpD.25bp~50bp

E.30bp~45bp

26.用于PCR的引物,其碱基尽可能随机分布,G+C含量不宜过高或过低,其最适宜的比例是()

A.10%~30%B.20%~40%C.30%~50%D.40%~60%

E.60%~80%

27.决定PCR反应特异性的因素中最关键的是()

A.引物与模板DNA特异正确的结合B.碱基配对原则

C.TaqDNA聚合酶合成反应的忠实性D.靶基因的特异性与保守性

E.以上都不对

28.PCR反应中,若目的DNA长度不足1Kb,延伸的温度与时间宜为()

A.65℃lminB.65℃2minC.72℃1minD.72℃2minE.94℃lmin

29.PCR反应的循环次数一般为()

A.10次~20次B.15次~25次C.25次~35次D.40次~50次

E.50次~60次

30.理论上PCR过程中反应产物是以指数规模增长的,而实际的PCR扩增曲线呈现()

A.直线形B.S形C.V形D.U形E.抛物线形

31.关于PCR反应体系中Mg2+的描述,正确的是()

A.Mg2+浓度对PCR反应特异性无影响

B.Mg2+浓度浓度以1.5mmol/L~2.0mmol/L为宜

C.Mg2+浓度过低可降低PCR扩增的特异性

D.浓度过高则影响会降低TaqDNA聚合酶的活性,使反应产物减少

E.以上都不对

32.关于PCR反应体系中dN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4种dNTP浓度差不多即可

B.dNTP浓度过低会增加碱基的错误掺入率,使反应特异性下降

C.dNTP浓度过高反而会导致反应速度下降

D.均衡的dNTP有利于减少错配和提高使用效率

E.以上都不对

33.关于PCR反应的退火温度与时间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退火温度=Tm值(解链温度)-(5℃~10℃)

B.复性时间一般为30~60sec

C.退火温度与时间取决于目的基因的长度

D.退火温度太低容易发生引物与模板之间的非特异结合

E.退火温度太高不能有效退火

34.关于PCR反应的延伸温度与时间的描述,错误的是()

A.延伸常用温度为65℃

B.延伸温度过高不利于引物和模板的结合

C.延伸时间一般为1min/1Kb

D.延伸时间过长,会出现非特异性的扩增产物

E.对低浓度模板的扩增,延伸时间可以稍长些

35.Taq DNA聚合酶酶促反应最适温度是()

A.37℃B.50℃~55℃C.60℃~65℃D.70℃~75℃

E.93℃~94℃

36.关于PCR反应中引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引物的适宜浓度约为0.1~1mol/L

B.引物浓度偏高会引起错配和非特异性扩增

C.引物浓度偏高可增加引物之间形成二聚体的机会

D.引物应与目的基因以外的其它序列无明显同源性

E.引物长度常为20bp左右

37.关于PCR反应体系中Mg2+的描述,错误的是()

A.Mg2+浓度比dNTP总浓度高出0.5mmol/L~1.0mmol/L为宜

B.Mg2+浓度对PCR反应效率有重要影响

C.Mg2+浓度对PCR特异性无影响

D.浓度过低则会降低TaqDNA聚合酶的活性,使反应产物减少

E.Mg2+浓度过高可降低PCR扩增的特异性

38.关于PCR反应的延伸温度与时间的描述,错误的是()

A.延伸时间过长,会出现非特异性的扩增产物

B.延伸常用温度为72℃

C.延伸时间一般为2min/1Kb

D.延伸温度过高不利于引物和模板的结合

E.对低浓度模板的扩增,延伸时间可以稍长些

39.可用于PCR反应的酶是()

A.Hind ⅢB.Taq DNA聚合酶C.RNA酶D.大肠杆菌连接酶

E.T4连接酶

40.关于PCR反应中引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引物的适宜浓度约为0.1μmol/L~1μmol/L

B.引物碱基G+C含量以40~60%为宜

C.引物浓度偏高可增加引物之间形成二聚体的机会

D.引物应与目的基因以外的其它序列无明显同源性

E.引物浓度过低会引起错配和非特异性扩增

41.核酸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峰是()

A.230nmB.260nmC.280nmD.300nmE.495nm

42.盐和小分子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峰是()

A.230nmB.260nmC.280nmD.300nmE.495nm

43.DNA纯品OD260/OD280的值约为()

A.1.6B.1.8C.1.9D.2.0E.1.5

44.提取DNA后进行光密度检测,若测得OD260/CD280的值为2.0,可能的原因是()

A.盐或小分子污染B.RNA污染C.蛋白质污染D.有机溶剂污染

E.以上都不对

45.提取DNA后进行光密度检测,若测得OD260/CD280的值为1.5,可能的原因是()

A.DNA降解B.RNA污染C.蛋白质污染D.盐污染

E.其它小分子污染

46.核酸在碱性电泳缓冲液中解离的状态是()

A.核酸等电点低于缓冲液pH,故带正电

B.核酸等电点低于缓冲液pH,故带负电

C.核酸等电点高于缓冲液pH,故带正电

D.核酸等电点高于缓冲液pH,故带负电

E.核酸等电点等于缓冲液pH,故不带电

47.不同核酸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出现迁移率的差异,最为主要的原因是()

A.电荷效应B.浓缩效应C.分子筛效应D.电压梯度效应

E.不连续效应

48.下列关于微量移液器的操作,错误的是()

A.先按到第一档,垂直进入液面再缓慢松开

B.打出液体时应贴壁并有一定角度

C.打出液体时先按到第一档,稍微停顿1s后,待剩余液体聚集后,再按到第二档将剩余液体全部压出

D.平放带有残余液体吸头的移液器

E.应该垂直吸液,慢吸慢放

49.对标准品来说,当OD260=1时,dsDNA的浓度约为()

A.30ug/mLB.37ug/mLC.40ug/mLD.50ug/mLE.60ug/mL

50.提取细胞或组织RNA时,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是()

A.必须要取新鲜的组织B.防止Rnase对RNA的降解

C.裂解液的量不足D.蛋白质污染E.以上都不对

51.提取细胞或组织RNA所用的裂解液主要成分是()

A.DEPCB.异硫氰酸胍C.氯仿D.苯酚E.以上均是

52.组织或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一般使用的离心机是()

A.低速离心机B.高速离心机C.超高速离心机

D.常速离心机E.过滤离心机

53.提取组织或细胞基因组DNA使用的细胞裂解缓冲液中EDTA的作用是()

A.破坏细胞膜、核膜

B.使组织蛋白与DNA分离

C.抑制DNase的活性

D.降解蛋白质

E.抑制RNase的活性

54.提取组织或细胞基因组DNA使用的蛋白酶K的作用是()

A.破坏细胞膜、核膜

B.使组织蛋白与DNA分离

C.抑制DNase的活性

D.降解蛋白质

E.抑制RNase的活性

55.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①使目的基因与与载体相连;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④提取目的基因,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E.④①②③

56.不属于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药物是()

A.干扰素B.青霉素C.白细胞介素D.乙肝疫苗E.人-鼠嵌合抗体

57.基因工程技术中我们用“剪刀”、“针线”分别代表()

A.Taq酶、引物B.Taq酶、DNA连接酶

C.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D.限制性内切酶、RNA连接酶

E.Taq酶、RNA连接酶

58.下列操作中,不发生碱基配对的是()

A.人工合成基因B.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C.目的基因与质粒载体结合D.PCRE.目的基因检测

59.基因工程中最为常用的连接酶是()

A.大肠杆菌DNA连接酶B.T4DNA连接酶

C.大肠杆菌DNA连接酶D.T4RNA连接酶E.以上都不对

60.基因工程中最为常用的基因载体是()

A.质粒B.噬菌体C.病毒D.穿梭质粒E.基因组

61.基因工程技术应用最广泛地受体是()

A.支原体B.动物细胞C.酵母细胞D.植物细胞E.大肠杆菌

62.加速催化剂催化Acr和Bis聚合反应的物质是()

A.硫酸铵B.硫化铵C.TEMEDD.过硫酸铵E.核黄素

63.下列关于TEMED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中文名为N,N,N′,N′-四甲基乙二胺B.具有强神经毒性

C.易挥发,使用后立即盖紧瓶盖D.是Acr和Bis聚合反应的催化剂

E.宜避光保存

64.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三维网状结构,控制其孔径大小的因素主要是()

A.丙烯酰胺的浓度B.甲叉双丙烯酰胺的浓度

C.凝胶凝固的时间长短D.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的交联度

E.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总浓度

6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英文缩写为()

A.PGAEB.PAGEC.PEGAD.PEAGE.PAEG

66.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下层胶依次为()

A.大孔径分离胶、小孔径浓缩胶

B.大孔径浓缩胶、小孔径分离胶

C.小孔径浓缩胶、大孔径分离胶

D.小孔径分离胶、大孔径浓缩胶

E.孔径一致的分离胶、浓缩胶

67.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浓缩胶中跑在最前面的是()

A.Gly-B.Pr-C.Cl-D.核酸E.以上都不对

68.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浓缩胶中跑在最后面的是()

A.Gly-B.Pr-C.Cl-D.核酸E.以上都不对

69.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胶胶中跑的最慢的是()

A.Gly-B.Pr-C.Cl-D.溴酚蓝E.以上都不对

70.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出现的肉眼可见指示条带是()

A.Gly-B.Pr-C.Cl-D.溴酚蓝E.以上都不对

71.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层浓缩胶中的待测蛋白质离子被哪两种离子形成的狭小夹层所浓缩()

A.CH3COO-、Pr-B.CH3COO-、Cl-C.Gly-、Pr-

D.Gly-、Cl-E.CH3COO-、Pr-

72.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层浓缩胶中三种离子泳动率关系为()

A.Pr->Gly->Cl-

B.Gly->Cl->Pr-

C.Cl->Pr->Gly-

D.Cl->Gly->Pr-

E.Gly->Pr->Cl-

7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到的蛋白质染色剂为()

A.溴化乙锭B.溴酚蓝C.考马斯亮蓝

D.氨基黑E.硝酸银

7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配制浓缩胶所用缓冲液是()

A.pH8.8Tris-HCl缓冲液

B.pH6.8Tris-HCl缓冲液

C.pH8.3Tris-甘氨酸缓冲液

D.PBS缓冲液

E.1×TAE

7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配制分离胶所用缓冲液是()

A.pH8.8Tris-HCl缓冲液

B.pH6.8Tris-HCl缓冲液

C.pH8.3Tris-甘氨酸缓冲液

D.PBS缓冲液

E.1×TAE

7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所用电泳缓冲液为()

A.pH8.8Tris-HCl缓冲液

B.pH6.8Tris-HCl缓冲液

C.pH8.3Tris-甘氨酸缓冲液

D.PBS缓冲液

E.1×TAE

 

77.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加样前将样品煮沸处理,其目的在于()

A.破坏样品中的核酸B.浓缩蛋白C.使其裂解成小分子

D.破坏蛋白质的空间构象E.以上都对

78.连续和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最关键的差别在于()

A.有无电压梯度效应B.有无浓缩效应C.有无电荷效应

D.凝胶在空间上是否连续E.有无分子筛效应

79.下列物质对人体无毒的是()

A.溴化乙锭B.聚丙烯酰胺C.TEMEDD.丙烯酰胺

E.甲叉双丙烯酰胺

8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离胶和浓缩胶成分的区别在于()

A.孔径大小不同B.发挥功能不同C.配制所用缓冲液pH值不同

D.丙烯酰胺浓度不同E.以上都对

81.用于凝胶过滤层析的凝胶使用前应该做的预处理是()

A.加热B.溶胀C.平衡D.装柱E.预冷

82.脲酶的凝胶过滤分离纯化实验中,将凝胶装柱之前要做的是()

A.平衡层析柱B.溶胀C.检查是否通畅D.关闭出口

E.调整流速

83.脲酶的凝胶过滤分离纯化实验中,绘制蛋白酶活性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是()A.试管编号、A480B.试管编号、A280C.试管编号、酶活性

D.NH3的μmol数、A280E.NH3的μmol数、A480

 

参考答案

单选题:

1.C2.C3.A4.C5.D6.E7.B8.B9.D10.B11.B12.C13.A14.B15.E

16.B17.A18.D19.B20.C21.A22.E23.E24.B25.A26.D27.A28.C29.C30.B31.B32.D33.C34.A35.D36.A37.C38.C39.B40.E41.B42.A43.B44.B45.C46.B47.C48.D49.D50.B51.B52.B53.C54.D55.E56.B57.C58.B59.B60.A61.E62.C63.D64.E65.B66.B67.C68.A69.B70.D71.D72.C73.C74.B75.A76.C77.D78.B79.B80.E81.B82.C83.C

 

单选题:

101.凝胶过滤层析分离混合物的基本原理是()

A.离子交换B.分配系数差异C.吸附力差异D.电荷差异

E.分子筛作用

102.凝胶过滤层析一般包括三大主要步骤,按顺序依次是()

A.加样、装柱、洗脱

B.装柱、加样、洗脱

C.装柱、平衡、加样

D.装柱、平衡、洗脱

E.加样、平衡、洗脱

103.凝胶过滤层析是根据分子什么特点进行分离的()

A.分子量大小B.对吸附剂吸附的能力不同C.分配系数不同

D.带电性质与荷电量不同E.构像不同

104.离子交换层析是根据分子什么特点进行分离的()

A.分子量大小B.对吸附剂吸附的能力不同C.分配系数不同

D.带电性质与荷电量不同E.构像不同

105.亲和层析是根据分子什么特点进行分离的()

A.分子量大小B.对吸附剂吸附的能力不同C.分配系数不同

D.带电性质与荷电量不同E.与相应受体或配体亲和力不同

106.脲酶催化尿素水解释放氨,再与下列何种试剂反应产生黄色化合物,根据颜色深浅即可判断酶活性大小()

A.班氏试剂B.奈氏试剂C.酚试剂D.考马斯亮蓝E.TEMED

107.用Nessler试剂检测氨可产生什么颜色的化合物()

A.红色B.黄色C.蓝色D.紫色E.橙色

108.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所用的溶液I、溶液Ⅱ、溶液III发挥的作用分别是()

A.裂解、中和、悬浮B.中和、悬浮、裂解

C.悬浮、裂解、中和D.裂解、悬浮、中和

E.悬浮、中和、裂解

109.对理想的克隆载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大小一般在1kb~15kb之间

B.分子量小、单拷贝、紧密控制型

C.具有多种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的单切点

D.能插入较大的外源DNA片段

E.具有容易操作的检测表型

110.取质粒最常用的方法是()

A.煮沸法B.冷冻法C.超声波法D.碱裂解法E.酶解法

111.裂解法提取质粒所用的试剂中,最关键的是()

A.悬浮缓冲液B.裂解缓冲液C.中和缓冲液D.TE缓冲液

E.酚:

氯仿:

异戊醇

112.裂解法提取质粒所用悬浮缓冲液试剂中,包括的成分是()

A.50mmol/L葡萄糖,10mmol/LEDTA

B.0.2mol/LNaOH,1%SDS

C.3mol/L乙酸钾,2mol/L冰醋酸

D.50mmol/L葡萄糖,25mmol/LTris-Cl,10mmol/LEDTA,RNase

E.1%SDS,25mmol/LTris-Cl,10mmol/LEDTA

113.裂解法提取质粒所用裂解缓冲液试剂中,包括的成分是()

A.50mmol/L葡萄糖,10mmol/LEDTA

B.0.2mol/LNaOH,1%SDS

C.3mol/L乙酸钾,2mol/L冰醋酸

D.50mmol/L葡萄糖,25mmol/LTris-Cl

E.1%SDS,25mmol/LTris-Cl

114.裂解法提取质粒所用中和缓冲液试剂中,包括的成分是()

A.50mmol/L葡萄糖,10mmol/LEDTA

B.0.2mol/LNaOH,1%SDS

C.3mol/L乙酸钾,2mol/L冰醋酸

D.50mmol/L葡萄糖,2mol/L冰醋酸

E.1%SDS,25mmol/LTris-Cl

115.于高速离心机的使用和维护,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离心机应放置在水平而坚实的台面上,以免离心时造成机器震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