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5548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docx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六单元5课时

20秋水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

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

(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柯同时或稍

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

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

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

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

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

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

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

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

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

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诵读感知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

动词“到”,于:

介词)

望洋向若(望洋:

抬头仰望的样子)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

方,道)

秋水时至(时,按时)

卡片二:

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径流之大(径,通“径”)

卡片三:

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

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

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

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五:

一词多义

径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卡片六:

成语

望洋兴叹:

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

让内行见笑。

卡片一七:

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

设,译为:

“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口,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大意各是什么?

(以

下开始板书)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

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口崇拜。

(4)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

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

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口崇拜

有比较才有鉴别

四、课堂小结

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

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

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

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

学哲学的口的是什么,周国平说:

“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诊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21*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

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

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

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

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二、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

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②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③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口标如何?

④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

难!

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

难——方一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

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

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

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

“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

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口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

”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

合乎情理“献疑”;智叟:

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

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

“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

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自作聪明

4.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雯的反对和嘲笑。

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齐读。

启发:

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

“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

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

“(山)何苦而不平?

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难而进大智若愚

c.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初”的大山,这到底是

“愚”还是“不愚”?

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分析

讨论后明确:

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确,有移山之利。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

另外,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

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这叫做“大智若愚”。

a.既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

文章为什么还要安排愚公去移山?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们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理解寓意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路:

①敢于迎接挑战;

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⑤团结就是力量。

2.辛卜充资料:

◆.夸父逐日:

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

当他到达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他喝干黄河和渭河的水后,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

◆.精卫填海:

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阅读以上材料,比较他们与愚公移山之间的异同?

共同点:

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同:

人数、外援、结局。

过渡:

文章告诉我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坚强毅力的老者形象。

五、拓展延伸

1.文章为什么用神话结尾,这是不是影响了愚公坚持不懈的形象?

a.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

b.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所有的神话和寓言,在“科学”的手术刀下,都经

不起解剖。

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去香港某大学座谈时,直言自己的文学、世界观与神话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位女生咄咄逼人地提问:

“来自东北的女作家,你讲得太夸张了吧,狐狸怎么能开口说话呢?

再说了,现在是一个科学的时代,这些神话都是糊弄人的,有什么意义呢?

与同桌讨论:

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寓言和神话吗?

学生自由回答。

六、总结升华

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

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为

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知而进大智若愚

智雯畏而止自作聪明

 

 

22关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

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

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

—-《扁鹊见蔡桓公》

二、复习巩固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

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解决“突破口”

35一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一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一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一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一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一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

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口的

是什么?

(注意:

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ll、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口自拟。

 

 

 

23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

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

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

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教学中始终要注意

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

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

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

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重点

1.作者简介。

2.“说”的特点。

3.正音、诵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

音正确、句读分明。

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弄懂词句。

2.思考各段段意。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1.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段意概括。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

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

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

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

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

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

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

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

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

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

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

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

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

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

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

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

这段写什么?

讲解:

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

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1一3段。

2.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

于”的用法。

3.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3课时

教学重点

1.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衬托、对比写法。

3.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①之乎?

则吾

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

役,则久已病矣。

“戚”:

悲哀。

“汪然”:

泪水盈眶的样子。

“涕”:

眼泪。

“君”:

敬称。

“将”:

打算。

“生”:

使动用法,使……活。

①“之”:

代自己,我。

“斯”:

这。

②③“之”:

的。

“未若”:

不如。

“甚”:

厉害。

“向”:

I日时,往昔。

“为”:

做,干。

“病”:

苦。

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

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

来的不幸大得多。

三、内容

提问:

本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什么?

(要求各用一

句话作答)

讲解:

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

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

害,更加可怕。

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

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

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

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残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

言明写此说的口的。

四、写作特点

提问:

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

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①衬托。

写毒

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

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

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

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对比。

以其乡邻

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

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口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者”。

五、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①作,制成。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做,干。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③为了。

“故为之说。

 

①离去,意为医治。

“可以已大风。

②已经。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①征收。

“岁赋其二。

②租赋。

“孰知赋敛之毒……”

①恶疮。

“可以已……屡、病。

②疫病,疫气。

“呼嘘毒病。

①缴纳。

“当其租入。

②收入。

“竭其庐之入。

①每年。

“岁赋其二。

②年。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①很。

“貌若甚戚者。

②厉害。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超过。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①好像。

“貌若甚戚者。

②你。

“若毒之乎?

①怨恨。

“若毒之乎?

②有毒的。

“呼嘘毒病。

③害。

“孰知赋敛之毒……”

①活,存活。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生活。

“而乡邻之生日暨。

①吃。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喂养。

“谨食之。

①看。

“今以蒋氏观之。

②考察。

“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虚词总结

①的。

“永州之野多异蛇。

②取消句子独立性。

“悍吏之来吾乡。

③代词。

“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

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

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①表并列。

“黑质而白章。

②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③并且。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但是,却。

“而吾以捕蛇独存。

⑤连接状语和谓语。

“号呼而转徙。

①而,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用,拿。

“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

④根据。

“今以蒋氏观之。

⑤表口的。

“故为之说,以俊夫观人风者

得焉。

 

①兼词,于此。

“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之。

“时而献焉。

③语气词。

“今其室十无一焉。

 

①吗。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呢。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句中)于,在。

“叫嚣乎东西。

 

①在。

“吾祖死于是。

②给。

“余将告于往事者。

③及于,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④比。

“苛政猛于虎也。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

2.完成课后练习。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

3.品味字句。

教学重点

1.领悟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2.记住诗词中的千古名句。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以及它在后世的意义衍射效应;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赏析《使至塞上》

1.了解作者

王维,字摩洁,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飘逸的山水诗迥然不同。

2.理解诗意

3.赏析名句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一色、荒凉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口,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长”字便自然涌上心头。

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无怪乎《红楼楚》里说“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观。

要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

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

凉州时作此诗。

“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

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