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真题集锦参考答案.docx
《高考诗歌真题集锦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真题集锦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真题集锦参考答案
2015-2016高考诗歌真题集锦参考答案
2015-2016高考诗歌鉴赏真题集锦参考答案
2016年(全国卷1)8.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全国卷2)8.①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②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理解诗句“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含意。
结合诗作来看,这句诗是杜甫对曹霸所画玉花骢的赞叹之辞。
曹霸画技过人,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形神兼备,其他画工所画“凡马”与此马相比黯然失色。
第二问,可结合诗中描述曹霸画马情景的诗句,概括曹霸画马前的准备,画马时的具体情景,即可得出答案。
9.①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诗中对于曹霸画马的高超画技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亦有侧面衬托。
题目要求分析诗人突出曹霸高超画技所作的铺垫,通读诗作,可从其他画工画马不成功及真马的神采不易捕捉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而这正照应诗中“画工如山貌不同”“迥立阊阖生长风”两句,可结合这两句组织答案。
(浙江卷)21.(3分)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解析】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第一首诗大意为:
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
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名师点睛】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22.(4分)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时要热别注意诗歌在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等。
既要指出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又要运用诗中例句加以诠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或技巧在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名师点睛】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对于这两首诗来说,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从视角上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从手法上看,都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江苏卷)10.第一问:
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
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解析】“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写的是:
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霸陵亭。
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
‘故李将军’。
尉曰: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止广宿亭下。
”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
“桃李无言”则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写的是《史记》中记载的: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
”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
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写的是《史记》中下列记载:
“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
【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本词的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
答题时要注意的是,诗中语句只是简单概括,而答案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叙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诗句中“故将军”的“故”所饱含的情感等字眼。
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
作者在诗题后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灞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自信坚强。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几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讽刺极强烈。
【点睛】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
要搞清楚诗句所用的典故和作者借以表达的感情。
比如“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中的第三首,再联系诗前小序中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语,结合注释的解释进行分析。
(上海卷)13.D
14.D(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
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
C项中的“迟暮”“涓埃”
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特点的,给1分;答出本诗描写出于想象的给2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9.第一问(3分):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北京卷)16.C(根据此词的意思和注释,不难知道,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
所以,选项C是“作者对流泉”,抒发对醉翁的思念之情的说法不准确。
)
17.①B(B项没有写声音。
是对笛声的评价以及环境的描写。
两句诗的意思是:
笛子的声音寂寥凄苦,水天凄清,岸边的枫树在这寂寥悲秋中孤立。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8.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9.《醉翁操》的上阕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
下阙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
《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分析】此题综合考查对诗意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对名篇名句的分析和记忆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并分析《醉翁操》全词的意思,准确把握作者在其中所表达的事项情感;然后再努力回忆《醉翁亭记》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其不同。
不难知道,《醉翁操》重在赞美醉翁,而《醉翁亭记》则重在抒发作者对陶醉自然的情感。
(安徽卷)8.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境。
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本诗通过描绘“孤月”“寒江”“空山”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之情。
9.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最后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园松桂发”是诗人想象的故乡松树当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虚写,而这又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是虚中有实;“清辉”指月亮的光辉,是眼前实景,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句实中有虚。
总之,这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思念故国的游子之情。
(福建卷)
(1)[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
【解析】本题属于诗歌意境题。
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写景精细”,可见应从写景的角度入手,有“风”“林”“叶”“露”“草”“虫”;然后分析每个景物的特点,风是微风,叶子“下”,露水沾湿秋草,虫是“鸣”;接着把这些景物合为一处,分析其营造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树叶飘落,露水沾湿秋草,这个画面使凄清或萧条的,虫“鸣”以声衬寂,写出了秋夜的寂静。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
诗歌中景物的表现方式有:
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
颈联“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说的是表现,诗人秋夜病卧,却依然难以入眠;颔联“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说的是原因,诗人为何卧病在床却辗转难眠,原因是“思”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广东卷)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
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
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
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
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解释1分,赏析各联1分)
(湖北卷)
(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
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
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考生在阅读题干时必须明确题干要求说明的是“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答题区间是“前两联”,重点要把握的是“时空变化”,一个是实践,一个是空间。
时间上,第一联先写的是在水上行舟,舟随山转,而后豁然开朗,这是白天所见之景;第二联再写树边泊舟,风头月圆,这是暮夜所观之象。
空间上,写了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其中有近景(孤舟山曲,树杪船帆),远景(平川、峰头、圆月),视野由低到高,布置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
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
“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
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如,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
(字的本义)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
“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含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湖南卷)
(1)春江花月夜
(2)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
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要先将两首诗的大意读懂。
第一首张说的《邺都引》,是作者纵观魏武帝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壮历史和身后遭遇时,联想自己被奸佞小人攻讦的现实,不禁感慨万千而写的。
写得激情奔涌,慷慨悲壮,但诗情又紧和缅怀魏武的题旨,做到诗情恣肆而有节制,思想内蕴而易外传。
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诗人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江苏卷)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把握诗歌中诗句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都应该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出发。
本题考查诗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更是应该根据整首诗的理解来分析把握。
对此,要首先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
另外就是结合全诗的内容来分析,从诗的标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为友人的新居落成而写的,诗的首联为“起”,点题并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喜欢闲适,到朋友新居“开颜”;颔联和颈联通过写景,来表现新居的景色优美,主人品味的高雅,诗人心情的闲适;诗的尾联“合”,“新居”只是诗歌的形象,也就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它承载的是高雅,是闲适,无论文书再多都能找到“诗人在此间”,因此这两句诗也即尾联所表现的也就是:
一对新居主人的赞美,二诗人羡慕,向往,三诗人与友人志趣相投。
(山东卷)
(1)“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重点是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就题目要求赏析的字眼从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其对诸如使诗句内容更形象生动、使感情表达更酣畅淋漓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时最好采用先具体后概括、或先分析后总结等形式,首先对诗句加以解释,然后再对其作用做总体概括。
(2)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解析】解答此类分析感情的题目,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参考诗题和注释结合作者身世进行分析。
此题中,对于作者,只是从注释中知道是一位爱国诗人,答题时要抓住这个关键(须知,题目的注释一般都含有解题信息)。
同时要注意其中所用的典故“闻鸡起舞”,分析典故中的祖狄这个人和作者在思想的上的关联。
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篇写景,描述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柔高远。
下篇深沉、壮烈。
思古抚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上海卷)13.B
14.B(考查赏析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答时可以根据试题的要求,从上阕中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B中用碧雷龙喻雨的表述错误。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雷龙”一句并非是用碧霄龙来喻雨,而是说山神有意为他安排的“奇观”,并唤来碧雷之上的云龙。
)
15.划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
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雨景特点1分,效果1分,情怀2分)
【解析】赏析画线的句子,首先要分析画线的句子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然后联系作者的经历来考虑。
词中画线句中的“尘垢”指的是尘土与污垢,比喻微末卑污的事物,泛指尘世。
“造物不言功”,写上苍从未求我们表彰什么,从未向我们索取什么。
此句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
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四川卷)
(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3分)
【解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山谷异常安静,风声响彻山间,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显得更加浓重,也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上一句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而下一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看到的景象,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2)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
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
(5分)
【解析】从作者角度看,骆宾王虽曾为侍御史,但曾因事下狱,一直不得志。
结合诗句来看,前三联描写了一幅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全诗选取的“兰”“槐”“松”“桂”等意象,皆可象征一种高洁的品性,表现出作者追求坚贞高洁品格的志向;尾联“一遣樊笼累”联系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天津卷)
(1)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浙江卷)2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变相考查默写名句名篇。
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来找答案;抓住“月色”这个意境找答案,即找有“月”的诗句。
2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
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根据词的上下阕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上阙“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曲的演奏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是写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是写乐曲声律的高雅。
这些是对琵琶演奏的直接描写。
下阙从听者的角度写,“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是听者的气氛感受,“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是听者由琵琶弹奏展开联想想到典故,“语溪乍雨初晴”是听者由想象到现实的景色渲染。
这些是从听者的角度写琵琶弹奏,是间接描写。
【点睛】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写作手法鉴赏,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知道描写角度有哪些,然后再结合原诗分析判断。
描写角度有从描写景物的空间角度、色彩角度、感官角度,从写作手法的动静角度、虚实角度、正侧面角度等。
本题描写琵琶演奏的角度,结合原诗分析应属于写作手法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此题不仅需要判断正确描写角度,还要结合诗句分析出。
关键是写出“正面描写角度”或“直接描写角度”“乐曲本身”和“侧面描写角度”或“间接描写角度”“听者角度”。
因此平时要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同时学会结合诗句分析。
张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结不易轻去。
早年即由科举仕进的阅历,使他在南宋败亡后深深怀抱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
听到曲终,“怀抱转分明”,这是一种知音感,一种借酒浇愁之后的欣慰满足感,尽管其愁仍未消却。
昭君出塞是“去国”,浔阳江头商人妇是“弃妇”,张伯淳从中觅得了通同的感受,于是“红颜”薄命与“青衫”落魄,真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了。
唯其如此,他盛赞之为“天然律吕”,因弹奏出了真情,远非嘈杂的虚假热闹的“秦筝”之声可以比拟。
而且认为不论“百喙春和”地烦人还是“群喧夜寂”地沙漠一片,有此琵琶曲“老凤孤鸣”就足够了。
读此词,不能轻忽“幽情”的“寄”字,“似醉还醒”的“想”字。
曲调传情,是词心所在。
(重庆卷)
(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情感和炼字综合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
开头两句要抓住“高卧”“仰看”的描写来体现悠闲自得的心情,炼字的题目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几方面分析,此题是景物描写,应从“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分析,写出山峰的特征。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
“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
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的题目,关键是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体现诗歌的考核点是基础的赏析,但也有一定的难度。
要结合诗歌的情境作答。
此题关键是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诗意进行分析,注意和全诗的情感结合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