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5874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docx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

  摘要:

“册族”文档名词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册、册书、文册、册文、册籍、籍册、册奏、册印、册宝、册子等17个名词组成。

它们产生时间较早,但频次较低。

其含义广泛,包含封诏类文档名词、簿册类文档名词、祭告类文档名词和其他专指类文档名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册书

  Abstract:

"Volumefamily"documentalnounsareimportantcomponentsoftheancientChinesedocu?

mentalvocabulary.ItismadeofCe,Ceshu,Wence,Cewen,Ceji,Jice,Cezhou,Ceyin,Cebao,Ceziandothers17nouns.Thesedocumentalnounsoriginateearlierandhavelowerfrequency.Thesedocumentalnounshaveawiderangeofmeanings,whicharemadeoftheordinancedocumentalnouns,accountsdocumentalnouns,consecratedocumentalnounsandspecialdocumentalnouns.

  Keywords:

AncientChina;Volumefamily;Docu?

mentalnouns;Ceshu

  一、引言

  “册族”文档名词是指含有“册”字的文档名词聚类。

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并且随着历史的推进,其名词个数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此前,我们对“册族”文档名词的研究颇为不足,特别是以族类整体为对象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

由此,本文特对“册族”文档名词进行整体性的学术研究。

  二、“册族”文档名词综述

  

(一)“册族”文档名词的构成及特点

  从具体组成来看,整个“册族”文档名词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从词素构成上来看,“册族”文档名词除单音节文档名词“册”外,主要由双音节文档名词组成,在我们检索到的17个“册族”文档名词中占到16个之多,比例达到94%。

[2]

  第二,从组词结构来看,“册族”文档名词中的双音节名词包括偏正式和联合式两种基本结构。

偏正式双音词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以“?

浴蔽?

中心词(被修饰词),如黄册、祝册、文册等;二是以“册”为修饰词,如册宝、册书、册文等。

联合式双音词包括:

册籍、籍册、册档、档册等,它们多属于同义或近义联合。

  第三,从词义构成来看,“册族”文档名词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采用“册”字册立诏书含义组成的名词,如册、册书、册文、册奏等;二是采用其簿册含义组成的名词,如籍册、册籍、黄册;三是以“册”为记录载体形成的专有名词,如册祝、祝册、册子;四是由满汉文化结合,以音译与意译结合的方式翻译而来形成的名词,如档册、册档。

  第四,从内涵的广度来看,“册族”文档名词内涵广泛,涉及封诏类、祭告类、簿册类以及专指类文档名词等。

其中封诏类档案如册书、册文等,祭告类档案如祝册、册祝等,簿册类档案如黄册等。

  

(二)“册族”文档名词的总体使用情况分析

  第一,从时间分布上看,先秦是整个“册族”文档名词的起始期,共出现了6个名词,达到了整体比例的35.2%,这在所有文档名词族类中是比较少见的;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是“册族”文档名词的低谷期,这个时间段内并没有出现新的名词,并且在使用量上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特别是三国时期仅出现了1个名词;隋唐五代是“册族”文档名词发展的转折期,这时名词个数逐渐增多,出现了5个新名词,名词个数首次达到了10个;宋朝至明朝是“册族”文档名词发展的稳定期,其中宋朝在隋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个名词,达到了14个之多。

元明时未出现新的名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未出现大的变动;清朝是“册族”文档名词发展的高峰期,在满汉文化融合的影响下,不仅出现了两个新的文档名词“册档”和“档册”,并且在名词数量上达到顶峰,达到了15个。

如表1所示。

  第二,从整体使用频次来看,整个“册族”文档名词的频次为1.169(频次是指该词在检索文献中出现的平均数),达到了中频的标准(频次>1.0)。

其频次从先秦到隋唐时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隋唐时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之后宋朝出现了短暂的下降;从隋唐开始直到清朝频次普遍较高且呈波浪式发展,最后在清朝达到顶点,频次达到1.908;具体到各朝代而言,隋唐五代、宋朝、元朝及清朝的使用频次达到了1.0以上,使用频次相对较高,而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使用频次较低,不足0.5,使用率较低。

如表1所示。

  第三,从各名词的使用频次来看,“册族”文档名词族类中的各名词均属于低频次词,即频次在1.0以下。

其中“册宝”一词最高,也仅为0.261。

具体而言,“册宝”“册文”“典册”三个名词的出现次数最多,皆达到400次以上,频次为0.19以上,远超于其他名词;“册籍”“册子”“册书”和“文册”的出现次数相对较多,在100~300之间,频次为0.05~0.10,使用率相对较好;而“卷册”“祝册”“黄册”“册印”“册档”“籍册”和“册奏”等名词的出现次数均不足100次,频次在0.04以下,使用率极低。

从“册族”文档名词整体使用频次较低可以看出,在古代“册族”文档名词使用得并不是特别频繁。

如表2所示。

  总体而言,“册族”文档名词属于典型的古典型文档名词,到了近现代,它的使用率进一步下降,除“册子”还保留其形式继续使用外,其余各文档名词在现代社会中已基本消亡了。

  三、“册族”文档名词分述

  按照各文档名词含义的不同,我们将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加以归类合并,按封诏类、祭告类、簿册类和专指类文档名词四个部分分别进行阐述。

  

(一)封诏类文档名词

  在“册族”文档名词中存在这样一些名词,它们的内涵较广,具备多个文档义项,但是其主要含义指帝王册立或封诏的文书,故将其归入封诏类文档名词中加以分析。

  1.册

  “册”(亦写作“策”,因音通假)是“册族”文档名词的共同构词词素,其在整个“册族”文档名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册”作为单音节文档名词使用时主要出现在先秦及秦汉时期,共出现了14次,频次仅为0.005,这时“册”作为文档名词使用时泛指记载重要事件的档案,如《尚书》载:

“史乃册,祝曰:

……。

公归,乃纳册于金?

g之匮中。

王翼日乃瘳。

”[4]又《尚书》中载: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5]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汉代之后,“册”字逐渐与其他词组合在一起来用来表达相关文档含义,单音词“册”义项有所扩展,增加了量词的含义,用来表示图书的数量。

  2.册书

  “册书”初称“策书”,源于周代,魏以后改为“册书”,是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文书。

如“自昭帝时,涿郡韩福以德行征至京师,赐策书束帛遣归。

”[6]其含义丰富,一是泛指皇帝颁发的文书,如《汉书.公孙弘传》:

“书奏,天子以册书答曰:

‘问:

弘称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视孰与周公贤?

’”[7]二是指帝王用于册封的诏书。

《唐六典》载:

“凡王言之制有七:

一曰册书,立后建嫡,封树藩屏,宠命尊贤,临轩备礼则用之。

”[8]

  作为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册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几乎在后世的每个朝代均有提及,可见其延续性较好。

从使用频次来看,“册书”一词的使用频次仅有0.057,使用率较低。

而具体到各个朝代来看,从先秦到隋唐时期一直呈上升的趋势,随后开始下降,最后在清朝出现了幅度较小的上升。

其中在隋唐时期频次最高,达到了0.209,一方面这与隋唐时期文化兴盛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隋唐时期人们对“册书”的使用较为频繁。

  3.册文

  “册文”原为册命、册书等诰命文字的一种,只用于帝王封赠臣下,《汉书》载:

“闳为贤弟驸马都尉宽信求咸女为妇,咸惶恐不敢当,私谓闳曰:

‘董公为大司马,册文言‘允执其中’,此乃尧禅舜之文,非三公故事,长老见者,莫不心惧。

此岂家人子所能堪邪!

’”[9]后来其应用渐繁,有祝册、立册、封册、谥册等名目,凡祭告、上尊号及诸祭典均用之。

如《南史》载:

“贵嫔性仁恕,及居宫接驭,自下皆得其欢心。

普通七年十一月庚辰,薨,移殡于东宫临云殿,时年四十二。

诏吏部郎张缵为哀册文,有司奏谥曰穆,葬宁陵,?

y于小庙。

简文即位,追崇曰太后。

”[10]

  “册文”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在各个朝代的文献中均有提及,是整个“册族”文档名词中延续性最好的名词之一。

同时“册文”一词共出现了598次,频次为0.232,在所有“册族”文档名词中排第二位,可见其使用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隋唐五代、宋朝和清朝时各出现了100次以上,使用较为频繁。

  4.册奏

  “册奏”一词主要出现在唐、宋两个历史时期,其用法比较单一,主要指的是册命、奏章之类的文书。

如“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

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11]在笔者检索的范围内“册奏”一词共出现了5次,频次仅为0.002,可见其使用率极低。

  

(二)祭告类文档名词

  “祝册”与“册祝”都是指写在册书上的祭告天地宗庙的祝词或写有祝词的?

允椋?

在中国古代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出于对天地和祖先的崇拜和纪念,祭祀活动频繁,作为祭祀活动中形成的文书,“祝册”和“册祝”经常出现。

从出现次数和频次来看,“祝册”与“册祝”分别出现了91次和31次,频次分别为0.035和0.012。

从延续性来看,“册祝”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空白,而“祝册”仅在秦汉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空白。

综合而言,“祝册”比“册祝”的使用更为频繁。

  从其内涵来看,这里的“册”指册书,更多的是一种载体,来记载祭告用的文字。

如《宋史》载:

“凡上宫用牲牢、祝册,有司奉事;下宫备膳羞,内臣执事,百官陪位,又诣元德太后陵奠献,别于陵西南设幄殿,祭如下宫。

”[12]又如“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

‘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

’”[13]

  (三)簿册类文档名词

  1.册籍与籍册

  “册籍”与“籍册”尽管各有侧重,但是其均具有簿册和人名册档案的含义,故放在一起论述。

  从二者的内涵来看,“册籍”包含多个文档义项,一是泛指记账的簿册,如《资治通鉴》载:

“吴金陵城成,隐彦谦上费用册籍,徐温曰:

‘吾既任公,不复会计!

’悉焚之。

”[14]二是指人名册,如“行兵马司造册,本部给帖,暂令各人承管耕种,办纳油麻。

其方琏等陆名于正统、天顺年间,冒认上元县及该卫所税粮、屯粮,合移咨户部查吊各人册籍,开豁差徭。

”[15]而“籍册”主要是指登记户口的人名册,在我国古代以户口为主的籍册是征兵、征收赋役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地位。

[16]如《元史》载:

“三年三月,诏:

‘……若壬寅、甲寅两次签定军,已入籍册者,令随各万户依旧出征;其或未尝为军,及蒙古、汉人民户内作数者,悉签为军。

’”[17]

  从时间延续性和频次来看,二者出现时间均较晚,在宋朝才开始出现,并且在之后的朝代均有提及,延续性均较好。

其中“册籍”共出现了259次,频次为0.10,“籍册”出现了20次,频次为0.008,可见“册籍”同“籍册”相比,其使用更为频繁。

但是具体而言,在宋元时期“册籍”与“籍册”出现和使用的次数均较少,其中“籍册”更多一些,也只出现了3次和10次;而到了明清时期,“册籍”的使用次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了69次和186次,而“籍册”仍然较少,仅为5次和2次。

  2.黄册

  “黄册”又称“赋役黄册”,是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

该词最早出现在宋代,一说是源于古代的“男女始生为黄”(初生儿被称为黄儿、黄女,登记入册,曰黄册)说法;一说是户口册籍的封面为黄色,故名。

宋代以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以“黄籍”的形式出现,后来逐渐采用“黄册”这种用法。

[18]《丘溶集》记载:

“臣按:

所谓版者,即前代之黄籍,今世之黄册也。

周时惟书男女之姓名、年齿,后世则凡民家之所有,丁口、事产皆书焉,非但民之数而已也。

”[19]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黄册,清代基本沿用了这种用法。

另外,“黄册”还特指清代宗人府的户籍簿。

清代宗室载入黄册,爱新觉罗则载入红册,以图永世保存。

需要指出的是因文献所限,在笔者的检索范围内并未检索到该用法。

  “黄册”一词共出现了87次,总频次为0.034。

具体而言,其在宋朝开始出现,但是仅出现2次,频次为0.003,使用频率极低。

到了元朝时出现了短暂的空白,在明朝随着制度的规范化,“黄册”一词大量出现,在明代使用次数达到了顶峰,共出现了51次,频次也达到了0.113。

清朝由于延续了明朝的做法,因而“黄册”一词的数量和频次较为稳定,未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出现了34次,频次为0.064。

  3.册子

  “册子”的文档含义较广,一是泛指记录事物的簿册,如“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

……小有疑处,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理会。

”[20]二是指户口册,如《水东日记》载:

“近尝以请于翰林友人,则曰当时亦有以户口为言者,泰和陈先生执议不从,曰:

‘此非造黄册子,何用户口耶?

’”[21]三是专指药方档案,但这种用法极少,如《朱子语类》载:

“又尝在李先生家药方册子上见个御笔,其册子是朝廷纸做,乃是当时议臣中有请授祖宗科举之法,上既俞之矣。

”[22]

  “册子”作为文档名词使用时产生较晚,直到隋唐五代才开始出现,在宋朝及明清时期的文献中亦有提及,共出现了225次,频次达到了0.087,在整个“册族”文档名词之中属于频次较高的名词之一。

具体到各朝代而言,其出现次数并不平均,在隋唐五代、宋朝和明朝时出现次数较少,仅为3次、7次和31次,而到清朝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出现了184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册子”是“册族”文档名词中唯一目前还在使用的名词,但是其文档含义已基本消失。

  4.文册

  “文册”是泛指公文簿、登记簿之类的簿册。

[23]其在宋朝开始出现,在宋元明清的文献中均有出现,延续性较好,共出现了137次,频次为0.053,在整个“册族”文档名词中属于频次较高的名词之一。

其主要用法比较单一,如“戊午,敕中书省奏目文册及宣命札付,并用蒙古书,不许用辉和尔字乙丑,蠲江南今年田赋十分之二,其十八年以前逋欠未征者,尽免之。

”[24]

  (四)其他专指类文档名词

  “册宝”与“册印”专指册书与宝玺。

宋大臣为皇帝或太后等上尊号,加以称颂时,常奉上册宝,册以条玉,加以红线相连,可以卷舒,以金填字,“宝”即印章。

清册封皇太后、皇后、贵妃等,皆用金册与金玺。

如《宋史》载:

“适金人奉册宝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

c号大楚,拟都金陵。

”[25]又《资治通鉴》载:

“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

”[26]

  尽管“册印”与“册宝”均专指册书与宝玺,但是从二者的出现次数及频次来看,“册宝”一词共出现了674次,频次为0.261,在整个“册族”文档名词中居于首位,而“册印”仅出现了37次,频次为0.014,几乎为“册宝”的1/20,可见从语言使用习惯上来说,“册宝”在古文献中处于主导地位,“册印”只是作为“册宝”的一个辅助性词语出现和使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册族”文档名词中还有两个满汉文化结合而形成的特殊文档名词,即“档册”和“册档”,由于在笔者之前的系列论文《清代文献中所见“档册”一词研究》[27]中对这两个名词分别进行了论述,故本文不再详细阐释。

  总而言之,“册族”文档名词的整体使用频次较低,但是其在古代文档名词族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和语言的世俗化发展,“册族”文档名词随着历史的演进已基本丧失了表达档案概念的功能,逐渐被其他现代名词所代替。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项目编号:

14BTQ071)的课题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99.

  [2]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笔者对“国学宝典数据库”和“四库全书数据库”所包含的书籍进行检阅、统计、分析和计算,古代文献总数为2578部。

其中先秦73部,秦汉66部,三国13部,两晋59部,南北朝83部,隋唐五代412部,宋朝615部,元朝272部,明朝452部,清朝(古代部分)533部。

  [3]本?

r期新出现的名词用不同的字体标出并加以着重号以示区别。

  [4]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尚书[M].长沙:

岳麓书社,2002:

250.

  [5]孔子;周秉钧注译.尚书[M].长沙:

岳麓书社,2001:

180.

  [6]班固.汉书(下)[M].长沙:

岳麓书社,1993:

1332.

  [7]班固.汉书(下)[M].长沙:

岳麓书社,2008:

987.

  [8]李林甫等;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

中华书局,1992:

273-274.

  [9]班固.汉书(下)[M].长沙:

岳麓书社,2008:

1386.

  [10]李延寿;周国林等点校.南史[M].长沙:

岳麓书社,1998:

192.

  [11]刘?

d等;陈焕良,文华点校.旧唐书[M].长沙:

岳麓书社,1997:

1768.

  [12]脱脱.宋史[M].北京:

中华书局,2000:

1942.

  [13]沈括;侯真平点校.梦溪笔谈[M].长沙:

岳麓书社,1998:

1.

  [14]司马光.资治通鉴(第6卷)[M].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2090.

  [15]李昭祥.龙江船厂志[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10.

  [16]曹余濂.中国田赋档案概说[J].档案学研究,1998

(1):

23.

  [17]宋濂.元史[M].北京:

中华书局,1976:

2511.

  [18]丁海斌,刘纹序,冷静.中国古代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系列论文之八明代文档名词研究[J].档案,2015

(2):

2

  [19]丘浚.丘浚集(第2册)[M].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6:

544.

  [20]朱熹;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767.

  [21]叶盛;魏中平点校.水东日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80:

251.

  [22]黎靖德编;杨绳其,周娴君点校.朱子语类(第4卷)[M].长沙:

岳麓书社,1997:

2751-2752.

  [23]丁海斌,董学敏.中国古代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系列论文之六宋代文档名词研究[J].档案,2014(12):

8.

  [24]毕沅.续资治通鉴[M].长沙:

岳麓书社,1992:

595.

  [25]脱脱.宋史(第30卷)[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9493.

  [26]司马光.资治通鉴[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411.

  [27]丁海斌,田丹.清代文献中所见“档册”一词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6):

24-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