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6793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docx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

第三节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血液学和免疫学手段。

其中免疫学检测尤为重要。

一般,免疫球蛋白的多数分析测定技术都可用于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

当临床上考虑为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或其它浆细胞恶变疾病时,首先应该做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如果发现有异常球蛋白区带,继而进行免疫球蛋白测定与免疫电泳,作进一步定量分析和免疫球蛋白分类鉴定。

注意作追踪观察,以助病情、疗效的了解和预后的推断。

良性或继发患者往往是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进行血清蛋白区带电泳而发现的。

当疑为冷球蛋白血症或轻链病时,均应进行冷球蛋白测定或本周蛋白测定加以证实。

  一、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蛋白质区带电泳是血清蛋白的经典分析方法,血清(或尿液)标本中不同性质的蛋白质可明显分开形成不同的区带,通过正常的电流图谱进行比较分析,很容易发现患者电泳图谱不一狭窄而浓缩的集中带,即M区带(图26-1),这是由于M蛋白的化学结构高度均一,因而其电泳迁移率十分一致。

如果将这些区带电泳图谱扫描,还可计算出异常蛋白的含量和百分比。

这种M区带较多见于γ或β区,偶亦可见于α区。

M区带的电泳位置可大致反应出免疫球蛋白的类型,IgG型多位于α区至γ慢区,IgA型多位于γ1与β区,IgM型多位于β2或γ区,IgD型多位于β或γ区。

但是区带电泳不能完全确定免疫球蛋白的类型,最终确定还需用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出现假的狭区带,易与M蛋白混淆,应注意区别。

例如溶血标本中血红蛋白形成的β位区带,陈旧血清中聚合IgG形成的近原位窄区带,以及由类风湿因子形成的位于γ区中间的细区带都易于M区带相混淆,遇到这些可疑情况时,应进一步做免疫电泳等分析加以区别。

  非分泌型骨髓瘤患者血清蛋白区带电泳中不能检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的M区带,往往呈现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特征,临床上却存在浆细胞骨髓瘤的表现。

为明确诊断需对患者骨髓中恶性浆细胞进行表面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或提取其恶性浆细胞,经溶解后再行免疫球蛋白分析。

轻链病有时血清中也检测不出M蛋白,这就需要进行尿中本周蛋白的检测。

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临床上更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其病因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明显不同,是受一些抗原刺激引起多株细胞过度免疫应答的结果。

因此,血清蛋白电泳图谱是在γ区域呈现着色深浓、宽阔而不匀的区带,易与M蛋白相区别。

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中免疫球蛋白的升高谱型大多无特异性,一般以IgG升高为多,可伴IgA或IgM升高,也可IgA或IgM单独升高。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则表现为γ区的缺失。

结缔组织中多克隆丙种球蛋白增高有随疾病严重程度而升高的趋势,而肝病中的增高程度也可用来估计肝损伤的程度。

  二、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较常用的方法有单向扩散法与免疫浊度法,前者较为简便,后者更为准确迅速。

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常呈现某一类丙种球蛋白的显著增高,大多在30mg/ml以上;而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包括与M蛋白同类的丙种球蛋白的含量则显著降低。

在良性丙种球蛋白病的血清标本中,M蛋白的升高幅度一般不象恶性丙种球蛋白病那么高,多在20mg/ml以下;M蛋白以外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一般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如在单向扩散试验中出现双圈状沉淀环,则标本中可能存在某种免疫球蛋白片段的M蛋白。

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的血清中常有多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升高,每类上升的幅度不太大,但总的丙种球蛋白水平增主比较明显。

  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检测,有时会由于不同实验室所用抗血清特异性的差异,而造成M蛋白定量结果的不同,特别在使用某一株M蛋白制备的抗血清检测其他患者的M蛋白时。

如能配合作用区带电泳光密度扫描,常可纠正这种误差。

  进行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检测,不仅有助于丙种球蛋白病的诊断,并对丙种球蛋白病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的帮助。

如做动态观察,对丙种球蛋白病的病情和疗效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M蛋白含量的多少常可反映病情的轻重,尤其对同一患者,M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常提示病情恶化;经有效治疗后,M蛋白含量逐渐下降,而正常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则由降低趋向正常。

  三、免疫球蛋白的分类鉴定

  疑为丙种球蛋白病的患者,经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和免疫球蛋白测定,已基本证实是否有免疫球蛋白的异常增高和其含量的多少,但是增高的M蛋白究竟是哪一类免疫球蛋白,仍需进一步分类鉴定,常应用各种类型的特异性抗血清,做不同形式的电泳或免疫扩散。

  

(一)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是将区带电泳和免疫扩散结合起来的一种免疫学分析法。

血清标本先经区带电泳将各种蛋白成分分离开,继而用各种特异性抗血清进行免疫扩散,根据M蛋白在免疫电泳中所形成的特殊沉淀弧,观察其电泳迁移位置与抗原特异性,可将M蛋白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和其轻链型加以鉴定。

一般多用抗IgG、IgM、IgA、κ和λ轻链等5种抗血清进行实验,用抗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

M蛋白与相应抗体发生反应所出现的沉淀弧较为特殊,较普通沉淀弧宽,凸出呈弓形,不难辨认。

如有下列情况,可作出判断或提示。

  1.如果待测血清标本与某型免疫球蛋白重链及轻链抗血清产生相同迁移度的特殊沉淀弧,提示存在单克隆丙种球蛋白(M蛋白),此现象多见于IgG、IgA或IgM型多发性骨髓瘤或原发性巨蛋白血症等(图26-2)。

 

图26-2IgAλ型骨髓瘤的免疫电泳图谱

孔中为血清标本,槽中为抗血清,箭头所指为骨髓瘤蛋白

a:

抗正常人血清;b:

抗IgG血清;c:

抗IgA血清;

d:

抗IgM血清;e:

抗κ血清;f:

抗λ血清

  2.在同一抗轻链血清的反应中,同时出现二条毗邻的特殊沉淀弧(图26-3),则可能是除M蛋白以外还存在游离轻链,偶尔也可见两种M蛋白,此时应进一步测定尿中的本周蛋白。

  3.患者血清中仅与其中一种抗轻链抗血清产生一种特殊的沉淀弧,而其他5种抗重链抗血清均不产生此种特殊的沉淀弧,这种情况可能是①伴有肾功能不全的轻链病,游离轻链较少从尿中排出而滞留于血液中;②存在轻链的四分子多聚体,分子量大(90kD),不易从尿中排出,而留存于血液中;③尚未发现的新重链的免疫球蛋白。

 

图26-3IgGκ型骨髓瘤伴κ型本周蛋白尿的免疫电泳图谱

上孔为尿液,下孔中为血清标本,槽中为抗血清,箭头所指为骨髓瘤蛋白b:

抗IgG血清;c:

抗IgA血清;d:

抗IgM血清;e:

抗κ血清;f:

抗λ血清

 

图26-4IgG重链病的免疫电泳图谱

  上孔中为尿液,下孔中为血清,槽中为抗血清,

  箭头所指为骨髓瘤蛋白a:

抗正常人血清;b:

抗IgG血清;c:

  IgA血清;d:

抗IgM血清;e:

抗κ血清;f:

抗λ血清

  4.若患者血清只与IgG、IgA或IgM中的一种抗重链血清产生一特殊沉淀弧,但在两型抗轻链血清中无相应位置的沉淀弧出现,血清标本经2-巯基乙醇还原处理后,仍无改变,提示可能是重链病(图26-4),需进一步测定其分子量。

  5.非分泌型丙种球蛋白病血清中某一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一般不会太高,沉淀弧带偏近抗体槽,以致影响分析。

必要时需对血清标本进行不同稀释后再作试验,以资比较。

有时某些M蛋白(如IgA或IgM)的四级结构会阻碍轻链抗原决定簇与其相应抗血清结合,因而误诊为重链病。

这时需在血清标本中加入2-巯基乙醇(10μl/ml血清)作还原处理后再作试验,才能获得正确结果。

作游离轻链分析时,由于轻链分子量小,扩散很快,要每隔10min观察一次结果,并注意标本浓度不宜过高,否则难以获得满意结果。

  如果免疫电泳仍不能完全进行M蛋白的分类鉴定,可应用免疫选择电泳与免疫固定电泳作为补充,以便进一步鉴定。

  

(二)免疫选择电泳

  将含抗κ或λ血清的琼脂制成薄层琼脂板,打孔后加入待测血清或其他标本进行火箭电泳,与标本相应的免疫球蛋白形成火箭样沉淀峰。

然后于孔的两侧各挖一槽,加入某型免疫球蛋白的抗血清或另一型轻链抗血清,温育扩散后,按沉淀弧形成的情况,进行分析鉴定。

图26-5为α重链病和IgA骨髓瘤的结果。

 

图26-5免疫选择电泳图谱示例孔中为血清标本,

槽中为抗IgA重链抗血清KL表示琼脂中含抗κ及抗λ抗血清

A:

正常人;B:

α重链病;C:

IgA骨髓瘤

 

图26-6免疫固定电泳图谱示例(IgA-λ型M蛋白)

κ、λ、G、A、M分别代表覆盖含抗κ,抗λ,抗IgG,

抗IgA和抗IgM的抗血清;箭头所指为加样处

  (三)免疫固定电泳

  该方法类似免疫电泳,将待测血清或其他标本在琼脂平板上作区带电泳,分离后于其上覆盖含抗κ或λ轻链或各类重链的抗血清滤纸,当抗体与某区带中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结合后,便形成复合物而沉淀下来,再通过漂洗与染色,呈现浓而狭窄的着色区带,即可判断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的轻链和重链型别(图26-6)。

  四、其他检测方法

  

(一)本周蛋白的检测

  本周蛋白即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其检测对轻链病的诊断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并对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病、重链病等疾病的诊断、鉴别和预后判断均有一定帮助。

  本周蛋白在pH5.0的条件下,加热至50℃~60℃时出现沉淀,继续加热至90℃后又重新溶解。

根据这种理化性质,又将其称为凝溶蛋白,故可根据这一特点,用化学方法进行检测。

这种加热沉淀法简便易行,但敏感度较低,也不能确定轻链的型别。

  也可用抗κ和λ型轻链抗血清进行免疫电泳分析。

为提高检出率,尿标本宜先用聚乙二醇通过透膜浓缩。

游离轻链往往与其中一型的抗血清起反应,在β-γ区附近形成一条致密的弓形沉淀弧。

有时轻链还含有其他蛋白,要注意识别。

如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常同时与κ和λ两型抗轻链血清形成沉淀弧,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虽只与其中一型抗轻链血清反应,但也与某一型重链抗血清产生一位置相同的沉淀弧,通过观察分析可作出正确判断。

  轻链病患者尿中可测得本周蛋白,但由于其分子量较小,易迅速自肾排出,故血中反而呈阴性,检测时应该注意。

  

(二)冷球蛋白的检测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在4℃时自发沉淀,加温至37℃时又可溶解,故常利用这种可逆性冷沉淀的特性对其进行测定。

取患者外周血,分离出血清置4℃冰箱中,一般在24~72h出现沉淀,若1周仍不出现沉淀者方可判断为阴性。

如形成沉淀,再置37℃温育使其复溶,也可将冷沉淀物离心洗涤后做定性与定量分析。

  进行冷球蛋白研究和检测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①部分单克隆冷球蛋白可在低于10℃时发生沉淀,故标本采集时必须将注射器和容器预温,离心及整个操作过程中也都要注意保温;②部分冷球蛋白在冷的条件下可迅速沉淀,但有一些则需数天,因此,这些血清需在4℃下放置1周;③大部分正常人血清也含有多克隆冷球蛋白,但通常在是80μg/ml以下;④冷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蛋白复合物和肝素沉淀蛋白等也具有冷沉淀特性,实验时应加以区别。

 

第二节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临床免疫学特征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突出的特点是患者血清在存在异常增多的单克隆蛋白(monoclonalprotein,MP,M蛋白),其理化性质十分均一,是研究Ig结构、制备各亚类特异性杭血清的天然原料;但是多无免疫活性,所以又称副蛋白(

paraprotein)。

M蛋白可以是IgG、IgM、IgA、IgE或IgD,也可以是κ或λ轻链中的任何一型。

若κ或λ轻链的合成超过重链时,则轻链游离于血清中,分子量为45kD,容易从尿中排出,这种现象早在1847年就由Bence-Jones测知,故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本周蛋白。

  血清中的M蛋白多来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增生。

与其他肿瘤细胞的发生相似,关于浆细胞异常增殖的真正原因尚未明了,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基因突变有关,通过这些因素触发浆细胞增殖。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可分为良性和恶性;除原发者外,也可继发于一些良性或恶性疾病。

现将常见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与原有疾病归纳在表26-2

表26-2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分类

分类疾病

原发性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多发性骨髓瘤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孤立性浆细胞瘤

淀粉样变性

重链病

轻链病

半分子病

恶性淋巴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继发性单克隆丙种蛋白病

非淋巴系统肿瘤

单核细胞白血病

类风湿病

慢性炎症

冷球蛋白血症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丘疹性粘蛋白沉积症

家族性脾性贫血

原发性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一过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持续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一、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为浆细胞增生的恶性肿瘤,是最为常见的免疫增殖病之一。

免疫学特征为血中和尿中出现M蛋白、血清中正常Ig水平明显降低、骨髓中不成熟浆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患者早期可无特殊症状,仅表现为血沉增快或M蛋白、浆细胞增多、蛋白尿。

典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为:

①骨髓瘤细胞增生,浸润和破坏骨组织,造成骨质疏松和溶骨性病变,导致骨痛和不同部位的骨折;②恶性增殖的骨髓瘤细胞代替了骨髓中的正常成分,引起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同时产性大量的M蛋白,引起血液粘度增加,或沉积于肾小管中,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淀粉样变性,发生肾病综合征,严重时导致肾功能衰竭。

血液粘度的增加,还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昏迷以及神经功能障碍;③骨髓瘤细胞浸润其他组织,当累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时引起运动功能障碍甚至截瘫等。

  根据血清M蛋白的类别不同,可将浆细胞骨髓瘤分成不同类型,其中IgG型居多(约50%),其次为IgA型(约25%),IgD型较少(约1%),IgE型罕见。

有少数骨髓瘤患者由两个克隆的浆细胞同时恶变,可出现双M蛋白。

例如偶可见到两个IgM类蛋白并存或IgG或IgM类M蛋白并存,这种双M蛋白血症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巨球蛋白血症或淋巴瘤。

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恶变的浆细胞合成功能不全,只合成与分泌某类免疫球蛋白分子的部分片段,如轻链或者重链,从而表现为轻链病或重链病。

  轻链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一个重是亚型,约占总数的20%。

有约1%的骨髓瘤由于恶变的浆细胞分泌功能缺陷而呈非分泌型本周蛋白尿症,约有50%的浆细胞骨髓瘤患者尿中出现单一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即本周蛋白;可以是λ型,也可以是κ型。

约20%的患者血中和尿中单独出现本周蛋白(轻链病),其余多数则常伴发于其他类型的骨髓瘤患者,也可出现在其他免疫增殖病(例如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中。

  浆细胞白血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一外变异型,患者的恶性浆不仅在骨髓中可见,而且在血液中出现,这可与一般的骨髓瘤相鉴别,但易与其他白血病相混淆。

  二、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macroglobulinemia)又称Waldenstrem巨球蛋白病,是一种伴有血清IgM增加的B细胞增殖病。

疾病原因不明,其临床和病理学表现与多发性骨髓瘤有所不同,骨损害不常见,疾病发展类似淋巴瘤。

患者除有体重减轻、乏力、贫血和肝、脾、淋巴结肿大、反复感染等一般症状外,主要表现为IgM过多所致的血液高粘性综合征,可出现粘膜出血和视力减退,以及一些神经症状,例如头痛、眩晕、嗜睡、甚至昏迷和全身抽搐等。

由于高血容量可导致心力衰竭,所以在血清相对粘度大于3时即可出现临床症状,但也有粘度达7~10仍未有严重症状者。

  增多的IgM主要为19S五聚体,也有更大的聚合物达27S以至31SS,这更加重了血液粘度;少数患者也有为7S单体的。

血清IgM水平一般均超过300mg/dl,占血清总蛋白的30%以上。

骨髓中B细胞增生呈多态性,有含IgM的浆细胞和浆细胞样淋巴细胞,还有多量带SmIgM的淋巴细胞。

另外,有些IgM分子具有冷球蛋白的特征,患者可伴有雷诺形象;还有约40%的病人可出现本周蛋白尿。

  三、重链病

  由于浆细胞发生突变并异常增殖,合成功能障碍,只产生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或有缺陷的重链,不能与轻链组成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致使血清中和尿中出现大量游离的无免疫功能的重链,称为重链病(heavychaindisease)。

重链病可根据重链的类别分类,目前已报道了γ、α、μ、δ四种重链病,但δ型极为罕见,常见的有γ、α、和μ三型。

  1.γ重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临床表现与恶性淋巴瘤相似,可见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反复感染等。

主要免疫学特征为血清和尿中出现类游离重链,多为γ1和γ2,但无本周蛋白;外周血中可见异常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正常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

  2.α重链病可分为肠型和肺型,以前者较多见。

肠型表现为腹痛、慢性腹泻、吸收不良、低血钙、体重明显减轻,一般不累及肝、脾和浅表淋巴结,而肠系膜淋巴结常肿大。

小肠活检有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浸润。

肺型较少见,表现为肺部病变与呼吸困难,并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

α重链病的主要免疫学特征是血清和尿中出现代浓度的类游离重链,以α1亚类重链多见,但无本周蛋白。

空肠液标本中亦可检出链。

血清蛋白电泳分析可见β和α区之间出现明显增宽的蛋白带。

  3.μ重链病多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人,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主要症状为肝脾肿大,但周围淋巴结肿大不常见,有的可见骨损害和淀粉样变性。

主要免疫学特征是骨髓中出现空泡浆细胞或者淋巴细胞,血清中出现类游离重链但含量较低,尿中可有本周蛋白。

血清蛋白电泳显示异常的丙球蛋白血症,可见α1~α2区域的升高。

免疫电泳证明,有一种能与抗μ链抗体起反应但不能与抗轻链抗体起反应的快速移动成分。

  四、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benignmonoclonalgammopathy)系指正常人血清中出现M蛋白,而不伴有浆细胞恶性增殖的疾病。

本病一般无症状,可发生于50岁以上(5%)或70岁以上(8%)的正常人群中,这些病人只有很少数最终(有长达24年者)出现多发性骨髓瘤。

与上述恶性病不同,本病的血清M蛋白水平一般不太高,不超过20mg/dl,不呈进行性增加;血中抗体水平及活性正常;血中及尿中没有游离的轻链及重链。

临床上不伴发淋巴细胞恶性增生的症状,不出现骨损害和贫血等。

骨髓中浆细胞数不超过骨髓细胞总数的10%,且形态正常。

仅少数患者有可能转变为恶性病,如血中或尿中出现本周蛋白,则很可能是一个危险信号。

良性和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鉴别见表26-3。

表26-3恶性与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鉴别诊断

症状恶性单隆丙种球蛋白病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贫血几乎都出现一般无,但可因其他疾病而伴发

骨损害溶骨性损害很普遍不常见

骨髓像浆细胞>10%,形态正常或异常浆细胞在<10%,形态一般正常

M蛋白常高于2g/dl,随病情而增高低于2g/dl,保持稳定

正常Ig降低增高或正常

游离轻链常出现在血清和尿中一般呈阴性

  *包括原发和继发性在内

  五、其他有关病症

  

(一)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温度低于30时易自发形成沉淀,加温后又可溶解的免疫球蛋白。

不包括冷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复合物和肝素沉淀蛋白等一类具有类似特性的血清蛋白质。

当血中含有冷球蛋白时便称为冷球蛋白症。

这种病理状态多继发于某些原发性疾病,例如感染、自身免疫病和某些免疫增殖病。

  冷球蛋白血症可分为3型:

①Ⅰ型为单克隆型,约占总数的25%,主要是IgM类,偶有IgG,罕有IgA或本周蛋白。

多伴发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或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M蛋白血症。

②Ⅱ型为混合单克隆型,约占总数的25%,其冷球蛋白是具有抗自身IgG活性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类风湿因子),偶有IgG或IgA。

这些冷球蛋白常与自身IgGFc段上的抗原决定簇相结合,呈IgG-IgM等复合物状态。

多伴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症、淋巴增殖疾病和慢性感染等,也有少数的自发性混合冷球蛋白血症。

③Ⅲ型为混合多克隆型,约占总数的50%,其冷球蛋白为多克隆、多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混合物,例如IgM-IgG或者IgM-IgG-IgA等。

常伴发于以下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链球菌感染后与心内膜炎、麻风、黑热病等。

  本症临床表现多变,主要涉及冷球蛋白类型,除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外,部分病例(50%的型和15%的Ⅱ型和Ⅲ型患者)可无症状,其他患者常有因为冷球蛋白遇冷沉淀所引起的高血粘度、红细胞凝集、血栓形成等病理现象。

常见症状包括雷诺现象(即寒冷性肢端紫绀)、皮肤紫癜、坏死、溃疡、寒冷性荨麻疹、关节痛、感觉麻木等,以及深部血管受累时所涉及的肾、脑、肝和脾等器官损害。

  

(二)淀粉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是组织器官中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的一种病理现象。

该病比较少见,常可累及各种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但以小动脉、肾小球、肝、脾和肾上腺最为常见。

本病多伴发其他免疫增殖病、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病等,而且血液中都出现M蛋白;但这些难以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临床上怀疑为淀粉样变性患者,其确诊需要依赖组织活检。

  淀粉样变性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轻链合成增多或免疫球蛋白降解所形成的轻链片段,以及其他类型的淀粉样纤维弥散出血管,与其他物质一起沉积于组织中,导致淀粉样变性。

将淀粉样纤维分离纯化作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淀粉样纤维有三种类型:

①淀粉样纤维来自免疫球蛋白轻链(特别是可变区),λ型轻链比κ型更易形成淀粉样纤维。

此型最常见于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和骨髓瘤病人。

②淀粉样纤维似与轻链无关,主要的淀粉样纤维由一种不同于Ig的A蛋白组成,这可能是由于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经过吞噬细胞溶酶体酶的蛋白水解作用而转变成的。

此型见于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病人。

③家族性淀粉样变性的淀粉纤维主要为正常或异常的前白蛋白复合物(分子量14kD),其次为β2微球蛋白。

对于淀粉样变性局限于某些组织器官的原因,可能因这些组织器官的抗原性改变而成为自身抗原,本周蛋白作为自身抗体的碎片而与这些组织器官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沉积所致

---------------------------------

多发性骨髓瘤(MM)免疫鉴定与讨论

发布时间05年01月26日09时35分

 

  牛颖,翟玉华,宿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

摘要: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3年11月临床血液学诊断MM患者100例,分别对其血、尿各项免疫检测进行分析。

结果不同类型的MM患者各项实验结果有明显差异。

血清蛋白电泳出现密集的M蛋白带,扫描呈明显高尖峰者见于IgG型、IgA型和部分IgD型、轻链型及非分泌型无M蛋白带;尿本-周蛋白阳性者以轻链型IgD型最多见,IgA型较光见,非分泌型均阴性。

血清蛋白定量总蛋白及球蛋白明显增吭,白/球比例倒置者主要见于IgG和IgA型,而IgD型轻链型及非分泌型多在正常范围。

免疫球蛋白定量IgG型、IgA型和IgD型除相应的免疫球蛋白单克隆增高外,其余各类免交疫球蛋白均减低,轻链型及不分泌型各类免疫球蛋白均明显减低。

结论不同类型的MM患者具有不同的预后,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依据。

 

M蛋白

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因其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巨球蛋白血症(macroglobulinemia)及恶性淋巴瘤(malignantlymphoma),都是以M开头的疾病,故称为“M蛋白”。

要检测M蛋白需要通过多项试验,包括:

1.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膜电泳,即蛋白电泳:

M蛋白在α2—γ区形成浓密区带,从扫描图中可见基底较窄、高而尖锐的蛋白峰。

在γ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