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7082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docx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

1.以前/以来/以内/以后

在表示时段的词语后面:

在表示时点的词语后面:

注意:

“以前”“以后”可以单用,“以来”“以内”不行

2.以前/从前

以前:

表示过去,单用。

可在出现在时点、时段后,可以表示将来,“时点+……”

从前:

表示过去,单用。

不可以出现在时点、时段后,不能表示将来。

3.以后/后来

以后:

表示过去和将来,可以加时间点。

单用表示未来。

后来:

表示过去,一个过程的后一阶段,不能加时间。

4.后来/然后

后来:

时间名词。

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

强调时间的先后,只用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

一般与“开始”“原先”“起初”等词语相对应。

然后:

连词。

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强调动作或情况发生的顺序。

过去、将来都可以,一般与“首先”“先”等词语相对应。

5.之间/之内/中间

之间:

两点距离以内。

之内:

不超过某个范围。

小于等于某个范围。

中间:

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

6.三年前/前三年

三年前:

距说话时三年以前的时间,是过去。

前三年:

一段时间的前面三年。

过去将来都可以。

注意:

“前三年”可以表示将来,例如“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前三年学习绘画,后两年出国深造。

7.头一天/前一天

头一天:

一段时间里的第一天。

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

前一天:

某时间前的那一天。

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

有时可以表示“头一天”,例如:

“这个周末,前一天写作业,后一天出去玩儿。

8.……上/……中/……下

……上:

某方面。

例如“在学习上,你要多用点心。

……中:

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过程。

例如“在所有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李老师。

”“在上课过程中,她总是对我们微笑。

……下:

指条件。

例如“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9.心里/心中

共同点:

“里”和“中”都是指一个地方/一段时间/一件事物里面。

里:

用于社会单位、领导、单位成员。

例如“我们厂里有4台机器。

”“我们厂中……”不行。

中:

用于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指感觉上范围无限大的事物。

例如“空中”,“空里”不行。

10.时间/时候

时间:

可以用数字、数量表示。

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段。

例如“给我一点时间好吗?

”“明天开会的时间是8点。

时候:

指某一特定的时刻。

常常说“……的时候”。

但“什么时候?

”问的是具体时间。

11.……的时候/以后

我觉得这个没什么问题吧……

12.明天/第二天

明天:

今天的下一天。

下一天:

某天的下一天

13.最近/现在

最近:

说话的前一段时间,或说话的后一段时间。

现在:

说话的时候,或说话前后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

14.一天/有一天/有时

一天:

一昼夜,一个白天,过去的某一天。

有一天:

过去的某一天,将来的某一天。

有时:

有的时候。

15.刚才/刚/刚刚

a.意思不同

刚才:

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跟“现在”相对。

刚:

事情发生不久。

与“很久”相对。

还有恰好达到某一点或某种程度的意思。

b.词性用法不同

刚才:

时间名词,可作状语、主语

刚:

副词,只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可以和“就”“又”连用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中间时间很短,例如:

“刚下课,他就冲出了教室。

”某事即将发生但并未发生。

例如“他刚要签字,电话就响了。

c.否定形式不一样

刚才:

~+没/不

刚:

不是+~

刚刚:

两个词都可以换成“刚刚”。

16.处处/到处

a.相同点

都可以表示各个地方。

b.不同点

到处:

如后面是具体的动作,只能用“到处”。

(即可抽象,可具体)

处处:

表示各个方面。

(仅抽象)

17.二/两

二:

数字、序号、号码。

重量、长度、容量也可用“二”。

“二”在一些名词前,表示第二。

“二楼”

两:

百、千、万前面。

个位数、量词和一些可以作量词的名词前面一般用“两”。

(这里是不是有点不好理解,就是说,我们可以说“一年”,那么“年”是可以作量词的,所以,在“年”的前面,就一般用“两”,类似的还有“两辆”、两岁)

其实可以总结一下,其实就是说“二”是序数词,而“两”是基数词,为了区分才有了这两个不同的词,比较“二月”和“两个月”。

18.口/名/位/个

口:

家里有多少人的时候。

名:

说明身份。

例如“一名教师”

位:

尊敬、礼貌

个:

随便、口语。

19.只/头/各/匹

只:

比较广。

(很多原来用其他量词的,现在都可以用“只”了)

头:

体形大。

条:

细长。

匹:

马、骆驼、骡子、狼。

20.一群/一批/一堆

一群:

聚集的人或动物。

一批:

同一段时间中或一次出现多个东西或人。

一堆:

堆积的东西。

21.次/下/趟/遍

次:

表示一件事情发生的数量,也可用于名词前表示重复出现的事务。

例如“这一次的毕业晚会请到了知名校友参加。

下:

时间很短的动作,或尝试。

例如“她听了一下,觉得是鸟叫。

趟:

用于一来一去的动作和火车。

(注意,火车的一来或一去叫“一趟”)

遍:

表示动作从头到尾地完成一次。

22.10多斤/10斤多

10多斤:

11~19斤

10斤多:

(10,11)斤

把斤看成小数点,所以是十多斤,而是十斤多。

同样的,630000是60多万,63000是6万多。

23.个个/每个(量词重叠/每+量词)

个个(量词重叠):

①一般要出现“都”。

有强调的语气。

②不能说明宾语位置的事物。

③不能表示习惯性行为(个人认为并非如此。

例如“他每次吃饭都要点蜡烛。

”“他次次吃饭都要点蜡烛。

”两种都可以说,而“他每次打完球就去洗澡。

”能说,“他次次打完球就去洗澡。

”不能说,是因为“次次”后面不能跟多种动作,例如同样不能说的是,“我次次先刷牙后吃早饭。

每个(每+量词):

①一般也要出现“都”;②可以说明宾语位置的事物;③可以表示习惯性行为(同样的,这里见上一个括号)。

24.一个个/个个

名量词前有“一”:

①表示everysigleone,一般有“都”,这个“一”不能省。

②表示动作的方式,常有“地”,例如“一个个地走了出去。

”③数量多,例如“一排排杨树。

动量词前有“一”:

表示重复多次,不能省“一”,例如“我一遍遍地检查我的拼写。

25.一一

表示一个一个地。

例如“一一回复”。

26.要/想

想:

语气稍弱,想法,打算,不一定去做。

和副词“有点儿”“很”“比较”搭配。

不想:

没有打算。

要:

强烈的愿望,是决定、决心。

和副词“一定”“非”“决不”搭配。

不要:

用来禁止别人。

(台湾剧里会有“我不要去。

”这种说法,感觉有点撒娇的味道。

27.愿意/肯

愿意:

心里的感觉,心里面接受甚至喜欢去做。

和“很”“非常”搭配。

肯:

付出一定努力、作出一定牺牲。

用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接受。

在别人的要求下做某事,不加升读副词,自己主观付出,可以用“愿意”替换的情况下,可以加程度副词(但是我感觉,“他很肯吃苦。

”还是读不通啊……)

28.应该/必须

应该:

①认为怎样做是正确的。

②猜测。

必须:

不这样不行,一定要这样,没有别的选择。

①命令、决定;②客观陈述。

29.表示能力的“能”和“会”

会:

①通过学习具有的某种能力。

②没有某种能力只能用“不会”。

③强调技巧。

能:

①强调能力,(例如,“他会开车”是说他有这个技巧,“他能开车。

”是说他今晚虽然太累了,但是还是可以去开车回家的);②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水平、效率,例如“能吃5个馒头”;③表示恢复某种能力。

例如“他又能下地走路了。

30.表示可能的“能”和“会”

能:

客观上有条件做某件事。

例如“1块钱就能买到一本书。

会:

主观愿意或估计某事可能性(这里的估计还是根据那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估计)。

例如“已经半个小时了,他不会来了。

31.(如果)……就能/(如果)……就会……

就能:

达到某种目的。

就会:

出现某种结果。

32.不能出来/不会出来/出不来

不能:

不准许。

多用于疑问或否定。

(复习一下,能目前学到了三个意思,能力/可能/许可)

不会:

没有这种可能性。

(主观可能性,即个人意愿)

出不来:

可能补语,,没办法出来。

(没能力出来,即客观可能性)

33.表示能力的“能”与“可以”

能:

善于做某事;能力达到一定程度。

可以:

能力达到一定程度。

(即“他真能说。

”这里的“能”不能换成“可以”,但是“他能说一天一夜。

”这里的“能”可以换成“可以”。

34.表示可能的“能”与“可以”

35.表示许可的“能”与“可以”

能:

疑问句、否定句。

可以:

肯定句、疑问句、否定句

36.听了听/听一听

动词重叠:

①动作时间短,次数少,如果是双音节动词,不加“一”,加“一下”;②试着做某事;③使语气柔和、客气;④轻松、随便。

37.来来回回

少数动词可以有AABB的重叠形式,表示量大。

(这里似乎是作者忘记讲二者的区别了,简而言之就是,前者已发生,后者未发生,可表祈使)

38.“我要帮忙他”为什么不对?

帮助:

完整的词,(或者说,两个词素都是动词性)。

帮忙:

是动宾结构离合词,可以拆开。

离合词:

①不能加宾语;②A了着过B;③A时量补语/动量补语B;④重叠是AAB

39.“你别吵她的架”为什么不对?

吵架是双方共同行为,单人不可控。

相对的,“生气”则是单人行为,单人可控。

如“你别生他的气。

40.他很忙/他是很忙

他很忙:

描述。

他是很忙:

同意、肯定,“是”重读。

41.他胖,我不胖

形容词单独作谓语含有比较义或回答问题。

否则前面要加“很”等程度副词。

42.高高兴兴/高兴高兴

形容词重叠一般为AABB,少量可以说ABAB,此时转变为动词。

(有使动义)与之类似的词还有“热闹”“痛快”“轻松”等。

43.很高兴/高高兴兴的

形容词重叠后,有表示程度的意思,所以不再加程度副词。

(原文说形容词重叠有程度加深的意思,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比如“胖胖的”和“胖”,听起来后者程度更深,所以我改成了“表示程度”,不管是使之听起来可爱还是增加了描述义,总之是有了对程度的修饰,所以不再加其他程度副词。

44.人家/别人

(简单解释一下,“人家”不能用于“其他人”的意思就是不能用于“除了我方的其他人。

”例如,“这里没别人,你就说吧。

”)

45.咱们/我们

咱们:

包括说话人和谈话的对方在内。

我们:

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对方。

46.“我穿的一双鞋”对吗?

“一”表示不确指,当听话人知道是哪一个的时候应该用“这/那+(数)量词。

47.这么/那么

这么:

指代的事物离说话人比较近。

那么:

指代的比较远。

说不清远近的,两者皆可。

48这么高

两种意思:

①程度高。

so②替代某种量度,this。

49.这么/这样

区别在于,“这样”可以代替情况,例如“你怎么这样?

”而“这么”不可以。

相同点在于,都可以加动词,加形容词,加心理动词,加名词。

加名词时有限制,例如只能说“这么一种人”不能说“这么的人”,而“这样”则两者皆可。

(理解这两者的区别的关键就在于,“这样”是名词性的,而“这么”是副词性的。

所以副词无法代替一件事,也不能作定语)

50.很多/多少

“很多”的否定形式是“没(有)多少”。

51.你想吃点什么/你要不要吃点什么

什么:

①疑问②说不清楚的、不太肯定的人或事物。

52.什么/怎么

什么:

问事物。

代替事物。

怎么:

问动作方式。

代替方式。

53.怎么/怎样(怎么样)

(其实用“怎么”问原因,本身就含有“惊奇”的意思,试比较“你怎么回来了?

”和“你为什么回来了?

”关于问性质情况,要注意虽然二者都可以,但是有不同,这里的不同就体现在“怎么样”是名词性的,所以可以代替一种情况,例如“他身体怎么样?

”但是,不可以说“他身体怎么”。

54.怎么/为什么

怎么:

表达一种奇怪的语气,觉得不正常。

为什么:

正常情况。

可以表示质问。

(其实,说“质问”有些不恰当,作者举例是警察审讯时只能用“为什么”而非“怎么”,所以认为“为什么”表示质问,其实“为什么”是想知道原因,“怎么”是表达自己不理解的情感,这才是根本区别)

55.多少/几/多

多少:

数量,大多数情况下大于等于10,可以不加量词。

用于问电话号码。

几:

数量,大多数情况下小于10,一般加量词。

多:

问高度/长度/大小/重量/年龄等,加单音节形容词。

“多少”可以表示很多,在“多漂亮啊”里表示感叹。

56.别的/其他

别的:

用于名词前。

可以单独作主、宾语。

经常置于“有”“没有”后面一般用“别的”。

(我的语感觉得二者皆可,例如“你要是还有别的,也卖给我。

”“你要是还有其他的,也卖给我。

”)不能加数量词。

其他:

用于名词前,可以加“的”,也可以不加。

单独作主语、宾语时,一定加“的”。

可以加数量词。

(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别的”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形容词性的,而“其他”只能是形容词性的,“其他的”可以是名词性的。

57.其余/其他

其他:

①等于“其余”,大范围去掉一部分后剩下的。

②没有大范围。

其余:

仅有①,例如不能说“我没其余的想法。

58.其他/另外

其他:

可以加数量词,但是不能用于“一”前面。

另外:

可作副词。

“我们另外想办法。

”可作连词,补充说明。

(作者还说到,例如“其他”在名词前可省,但是个人觉得就算省略还是要加“的”,例如“我就做的一个汤,其他都是我妈做的。

”改成“其他的都是我妈做的”更好;还有,二者其实语义有所不同,“其他”是已知范围内剩下的那部分,“另外”是未知范围的东西,例如“我不喜欢左边这三个,其他的还好。

”就不能说“另外的还好。

”但是就“另外”而言,可以说,“你给我另外定做一个吧。

”而“其他”则不可以。

59.每/各

每:

则重全体/全部(强调没用什么例外)。

一般后面有量词,可以加数词。

置于动词前表示“每当”“每次”。

可以表示平均比率。

各:

一个范围中不同的个体,侧重于表达不同。

直接加名词。

置于动词前,表示“分别”“每一个”。

比较一下“各年的产量(可能是,2013)”和“每年的产量(是……)”

60.反问句中的“哪儿”/“怎么”

哪儿:

①否认可能性。

②否认情况。

怎么:

仅有①。

(对事实的否定)

61.很/太

很:

客观程度高。

太:

说话人的主观评价。

①程度过头;②感叹,强调。

(“太……”多作谓语,比如,不说“太晚回家”,而是“回家太晚。

”)

62.不大/不太

不太A:

①不太/A,A大多为积极意义,此时等于“不大A”,例如“不太干净”;②不/太A,A大多为消极意义,此时不等于不大A。

例如“不太脏”。

63.不大/打不

大不:

非常不,很不。

一般只能用在“相同/一样/高兴”等几个词语的前面。

不大:

不是特别……。

64.不/没

不:

①表达个人意愿;②否定经常性、习惯性情况③对性质、状态的判断估计认知。

没:

否定事实。

65.又/再/还

又:

已经发生的事,动词后常有“了”。

否定形式,只能放在“没/不”的前面。

再:

将要发生的事情,相对于讨论时间的将来。

还:

表示未停。

否定形式,只能放在“没/不”的前面。

(再没:

强调主观感情。

没再:

强调客观事实。

66.“又”能用于将来吗?

能,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中的一个①将来肯定会出现②对将来的估计,后面又“会”“要”。

“又”“再”表示将来的区别:

又+要,要+再;“又”含有觉得多的意思,“再”不含主观感情。

67.又/也

又:

同类动作、情况。

也:

不同事物中相同的动作情况。

(简而言之,“我又吃了一碗。

”是说,“我”这个人做了相同的事“吃了一碗”,即一共吃了两碗,而“我也吃了一碗”是说,“爸爸吃了一碗”,我和爸爸做了相同的事“吃了一碗”。

△“又”表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的重复。

68.想再看一遍/还想看一遍

为什么“再”放在“想”后面,而“还”放在“想”前面?

因为“还”表示延续,想法多半是一直延续的,所以放在“想”前面,“再”表示动作的重复(可中断),所以放在动词前面。

另外,“再想想”当中的“想”表示思考问题,并非表示意愿,所以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其实,“再”也可以放在表示意愿的“想”前面,此时确实是想法的中断,例如:

“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以后要是再想去,可没人理你。

”)

69.再吃点儿/洗干净再吃

再吃点儿:

添加相同动作。

洗干净再吃:

先后顺序,一般是习惯性或将来时。

70.才

才+时间/数量:

时间早,数量少,往小说。

时间/数量+才:

时间晚,数量多,往大说。

(其实“才”就是一个“>”,例如“才8点”,即“我的预期>8点”,就是说,我的预期应该是“大于8点的”,而“8点才来。

”即“8点>我的预期”,就是说,“8点”是大于我的预期的。

71.再/才

再:

先后顺序,用于将来的或者是经常的。

才:

表示条件,没有时间限制。

72.不再/再不

再不:

强调情感。

不再:

强调事实。

73.比……再/比……更

比……再:

是表达“要求”,后面必须有数量词。

比……更:

客观描述,比较的二者程度都深,而其一更深。

(文中还提到,如果用于未发生的事,“比……更”可以有“一点”“一些”,而已经发生的事只能用“了”,但是,其实发生的事也可以加“一点”“一些”,可以不加“了”,例如“前天比昨天更冷一些。

”“2001年的销量比2002年的更难以预测一点。

”)

74.并/又

并:

并只能用在“不/没有/非”这些否定词的前面。

用来否定前提。

又:

通过否定前提,来否定一个结论、做法、心态。

(举个例子,“他并不是三岁。

”是说,你觉得他三岁,而我告诉你,虽然他看着小,但是他已经五岁了。

而“他又不是三岁。

”是说,因为他不是三岁,所以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你不用每天跟着他,而这里的“三岁”与其说是指年龄,不如看成一个“常识的前提”,即“三岁,所以不能自己照顾自己。

”而我否定这个前提“三岁”,目的是强调,“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类似的还有,“我又不是开银行的。

”言下之意是为了强调“我没有钱。

”)

75.都/全

全:

强调全部(无例外),有一个确定的范围。

都:

强调几者之间的相同性。

*(所以,“人人都想去。

”不能说“人人全想去。

”的原因就是,“人人”不是一个确定的范围,而且“人人”强调的是每个个体,而非一个整体,可以改成“我们班的人全想去。

76.全/全部

全:

用在名词前,“全”后一定是集体名词。

全部:

用在非集体名词前。

(文中提到的其他观点,值得商榷,比如“‘全部’常常和‘都’一起用,‘全’可以不用。

”可是,并不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全很可爱。

”只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全都很可爱。

”)

77.都/净

都:

强调事物的共同性。

净:

含不满的情绪。

78.都/已经

都:

强调某种情况不是一般的情况。

(例如,“你还不会?

我都会了。

”言下之意是,我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的状态。

)通过强调来表达另一个意思。

已经:

一般陈述。

79.只/就

(这个点文中讲得有点儿乱,我重新整合,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具体如下:

只:

动词前直接用,名词前变“只有”,强调少。

就:

一般放动词前。

强调唯一性。

80.马上/立刻

马上:

主观感觉短。

立刻:

客观的短。

81.一时/一下子

(这里给的例句,我有点疑惑,比如说,本书认为“也许他只是一下子想不明白,以后他会明白的。

”是个错句子,但是我的语感觉得可以,还有认为“这个问题一下子还解决不了。

”也是错句子,我觉得也是对的……)

一时:

短时间。

一下子:

强调快。

还有“一次”的意思,如“一下子选了六门课”。

(感觉,“一时”更多用于现在的情况,而“一下子”用于过去的情况。

注:

“一下子”放在动词前和动词后,意思不一样:

她一下子就哭起来了。

(变化快)

她哭了一下子。

(时间短)

82.马上/赶紧/连忙/一下子

马上:

即可以是可以决定的事(即可控)也可以是不可以决定的事(即不可控),即可以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将要发生的事情。

连忙:

可控。

仅过去。

赶紧:

可控。

过去和将来都可以。

一下子:

不可控,过去。

83.一时/一旦/一度

一时:

短时间的一种情况。

一旦:

如果有一天。

一度:

某种情况在过去某段时间里发生过。

(时间并不短)

84.一下子/忽然

一下子:

强调快。

忽然:

强调没想到。

85.表时间的“一直/总”

一直:

强调持续,不间断。

可用于表达情感态度。

总:

强调情况反复多次出现。

可用于对某事的看法。

86.表其他的“一直/总”

一直:

①强调动作顺着一个方向不变。

②引申的延续,职位从高到低,强调所指范围。

总:

①最后一定是这样;②(让步,类似于“到底”,强调客观条件。

)③(语气较强的)猜测。

87.一直/从来

一直:

时间不限,肯定否定都可以,强调状态不变。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加否定较多。

(强调无例外)

注:

“从来+没有+形容词/心理动词+过”和“从来+没有+这么/那么+形容词/心理动词+过”意思不一样,如“他从来没有认真过。

”“他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

88.一向/一贯/一直/从来

一向:

稳定性,用于行为习惯、品行爱好等。

一贯:

同上,但不能指过去或最近一段时间,可作形容词(如“一贯作风”)。

从来:

不能指过去或最近一段时间,不能作形容词。

89.根本/始终

根本(不):

否定前提,彻底。

始终(不):

从开始到最后都没有。

90.本来/原来

本来:

①指过去如此,现在改变了。

②按道理如此。

(还指根本的、显而易见的事,例如“我本来就很好啊。

”)

原来:

①同“本来”;②发觉以前不知道的情况,突然明白某事。

91.比较/稍微

比较:

客观程度。

(跟自己的标准比较后的结果)。

稍微:

很小的程度,比较后的程度,也即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东西进行比较。

同时,后面还要有表示结果的词,如“一些”“一点儿”。

(同时含有主观感情,觉得和理想情况不符。

92.有点儿/一点儿

有点儿:

放在形容词前面。

一点儿:

形容词后面,两者之间的比较结果,或者提出要求。

注:

形容词+一点儿+了,表示对所希望的一种变化的实现的肯定。

/形容词+了+一点儿,表示某种情况不符合要求或标准

93.正/在

正:

恰好。

在:

持续或进行。

94.一定/必须

一定:

保证,决心,要求别人,估计,客观条件。

必须:

要求别人,客观条件。

95.不必/不是必须

不必:

没有必要,不需要。

不是必须:

可以这样,也可以不这样。

96.肯定/一定

一定要:

决心,命令。

肯定要:

推测。

97.居然/反而

居然:

对出现相反结果的主观评价。

反而:

没有评价。

98.相反/反而

相反:

①包括“反而”的意义,但后面一般有主语。

②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立。

(客观)

反而:

一般直接加动词或形容词。

(主观)

99.倒/但

倒:

表示对比。

(我觉得更像是出乎意料,惊喜,跟自己的一贯经验不同。

所以一般后面跟好的事情)

但:

转折。

100.却/但

却:

副词,放于主语后,主观评价,不应该,不合理,不想,不公平。

但:

连词,主语前,表转折。

101.反正

表示情况虽然不同,但是结果相同或者结果不变。

(这里的“反正”有两种情况,即“反正”强调结果和“反正”强调理由,前者如“穿蓝的也好,穿红的也好,反正别穿黑的。

”,后者如“反正复习了也考不过,不看书了。

”)

102.最后/终于

最后:

最晚的那个阶段。

(客观时间)

终于:

经过很长过程,出现了期望的结果。

103.幸亏/多亏

幸亏:

幸运,偶然的客观原因。

语气副词。

多亏:

感激,有别人的主动帮助。

动词。

相同点:

因为某物或某事避免了不好的结果。

104.向/朝/往

(这里有个表格,但是我觉得看表格还是有点乱,下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