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7195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docx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作者:

————————————————————————————————日期: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1.看题目,懂作者,重注解

题目:

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作者:

确定朝代、风格

注释:

是出题人给考生的暗示。

介绍写作背景的是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解释相关诗句的是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的是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特点。

2.抓诗中能展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3、明意象、典故

4、辨类别,知主题

 

1、春兴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2、(2008年高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3、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注释:

肝胆,指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4、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善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6、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客思之愁、寒食之哀、年华易逝之感伤为官之倦归隐

 

7、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8、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

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表述感情的常用词:

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说: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的原因就是失去了百姓的拥护。

B.孟子认为对百姓要供其所需,因势利导,不能违背百姓的意愿,以免失去民心。

C.孟子认为百姓就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喜欢仁政,能实行仁政才是统治者的最高追求。

D.孟子认为所有的统治者都如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样的不行仁政而想称霸天下,但终究是得不到的。

2.这段话孟子强调的是什么思想?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让百姓有时间种粮食,官方减轻他们的负担,百姓才能能够富起来。

B.孟子举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例子,说明了统治者向百姓索取要讲究时间性。

C.孟子认为如果百姓的粮食象水火一样多,那么百姓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仁爱之心。

D.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制民之产,百姓物质富有的的重要性。

 

八.1.B(不只讲究时间,重在民富有);

译文:

孟子说:

“(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

按一定时节食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

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

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

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滕文公上》)

孟子曰: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尽心上》)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使百姓懂得伦理关系。

B.“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说的是“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在下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C.孟子认为良好的政治比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奉行孟子的思想先抓政治,后推行教育。

D.两段文字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一部分。

2.在这两段中孟子强调的是什么观点?

 

1.C;2.孟子认为良好的道德教化比良好的政治更会获得民心,因此统治者要重视教育。

译文:

“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

‘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

(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

(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

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您要这么做了,)如果有圣王出现,必然会来效法的,这样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

孟子说:

“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

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

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参考答案:

七.1.D(方中并没说是“所有的统治者”);2.孟子强调的是“仁政”思想。

孟子这种顺民思想就现在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果统治者不行仁政,处处与民作对,只求统治者利益,不顾百姓生活安危,终究会“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译文:

孟子说:

“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拥护;失去人民的拥护,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

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的拥护有办法:

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了;得民心有办法:

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不过这样罢了。

人民归向于仁政,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若是其大乎?

”曰:

“民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①囿:

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在文献上有说文王有七十里的园林,百姓还觉得小了。

B.“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这正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内容。

C.“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指出齐宣王所占有园林是不能与民共用的,所以民认为太大了原因。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形象的写出齐宣王所占的园林象陷阱一样百姓不敢靠近,暗示了齐宣王的治国策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2.本段孟子告诉的是什么道理?

 

二.1.D(文中没暗示的意思);2.孟子告诉齐宣王要实行“以民同乐”的亲民政策,只有与民共同拥有大自然,拉近百姓距离,才会得到百姓支持。

译文:

齐宣王问道:

“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

”孟子答道:

“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

“竟有这么大吗?

”孟子说:

“百姓还觉得小了呢。

”宣王说:

“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

“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

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