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5719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分享Word下载.doc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

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⑵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是个生物学概念;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心理学概念;

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是个社会学概念。

三、社会角色的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工人、农民是功利型角色,教师、咨询师是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四、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五、1.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2.自我的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的行为及价格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积极的自我暗示)。

3.自我概念的功能:

⑴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⑵解释经验⑶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⑴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⑵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⑶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六、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是一种高级需要。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2.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3.影响自尊的因素:

⑴家庭中亲子关系⑵行为表现的反馈⑶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⑷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的效应:

⑴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熟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

生人之间,易出现首因效应)⑵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⑶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之三四:

⑶加权平均模式⑷中心品质模式: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

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5.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

其常见策略有:

⑴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⑵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⑶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⑷投人所好。

二、1.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行为原因的分类:

⑴内因与外因⑵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⑶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3.控制点理论:

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

外控者,消极的。

4.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的主要原因:

⑴不变性原则⑵折扣原则⑶协变原则。

三、1.凯利归因理论也称三维理论,考虑三种信息:

⑴特异性信息⑵共同性信息⑶一致性信息。

2.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

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刺激客体(三高,外归因)

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行为主体(两低一高,内归因)

高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情境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一、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二、1.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2.亲合起源于依恋。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

3.亲合的作用:

⑴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⑵获得信息⑶减轻心理压力⑷避免窘境。

4.影响亲合的因素:

⑴情境⑵情绪⑶出生顺序。

三、1.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⑴目标的吸引力⑵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⑶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五、1.侵犯的构成:

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2.挫折-侵犯学说要点:

⑴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⑵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呈正比例关系⑶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

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3.挫折:

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4.侵犯的影响因素:

⑴情绪唤起水平⑵道德发展水平⑶自我控制能力⑷社会角色与群体(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

在群体活动时,个体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⑸大众传媒的影响。

5.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

呈正相关。

⑴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⑵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⑶大量研究表明,侵犯与去个性化有密切的联系。

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

六、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⑴自然环境⑵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因会导致去个性化,责任分散)⑶时间压力⑷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⑴心境⑵内疚⑶人格。

3.利他技能。

七、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

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的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

2.嫉妒。

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情绪具有如下特点:

⑴针对性⑵持续性⑶对抗性⑷普遍性。

3.羞耻与内疚。

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和一种重要方式;

而过多或过少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第五节态度

一、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2.态度的特点:

⑴内在性⑵对象性⑶稳定性。

3.态度的成分:

认知C、情感A、行为倾向B(不是行为,而是倾向)。

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4.态度的属性:

⑴方向⑵强度⑶深度⑷向中度。

5.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⑴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⑵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的倾向性、信息提供方式)⑶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个体的心理倾向)⑷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倒U)。

二、态度平衡理论之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1.海德提出了一个P-O-X三角模型说明他的观点。

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

2.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3.三个关系相乘,结果为“负”,则不平衡;

结果为“正”,则平衡。

三、1.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

2.目前无法直接测量,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有:

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3.行为反应测量法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一、1.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2.沟通的功能:

⑴是获取信息的手段⑵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⑶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⑷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⑸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3.现实沟通:

是沟通双方牟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的沟通,面对面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电话等到媒体沟通有时也是现实沟通)。

4.虚拟沟通:

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方式。

5.虚拟沟通与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过度利用网络,对网络形成高度的心理依赖的现象。

网络成瘾会使个体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学习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秩序和公众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害。

二、1.体语即身体语言。

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等。

2.体语沟通就是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沟通。

3.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

4.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5.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⑴公众距离(12-25英尺,3.5-7.5米)⑵社交距离(4-12英尺,1.2-3.5米。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距离属社交距离)⑶个人距离(1.5-4英尺,0.45-1.2米)⑷亲密距离(0-18英寸,0-0.5米)。

三、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⑴个体性⑵直接性⑶情感性。

2.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就是自我开放,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其广度与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3.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⑴相互性原则⑵交换性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⑷平等原则。

4.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⑴熟悉与邻近⑵相似性⑶互补⑷外貌⑸才能⑹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七节社会影响

一、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2.从众的功能:

⑴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⑵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3.从众的类型:

⑴真从众⑵权宜从众⑶反从众。

4.从众行为的原因:

⑴寻求行为参照⑵对偏离的恐惧⑶群体凝聚力。

5.影响从众的因素:

⑴群体因素(规模临界值大致在3-4人)⑵个体人格因素⑶情境的明确性。

二、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隐含在场。

2.优势反应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

个体在群体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三、1.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诉现象。

2.模仿的意义:

⑴模仿是学习的基础⑵适应作用⑶促进群体形成。

3.塔尔德的《模仿律》:

⑴下降律⑵几何级数律⑶先内后外律。

四、1.暗示指在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暗示者的方式去活动。

2.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⑴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⑵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

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

⑶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作用的客观环境。

个体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

3.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⑴双向式⑵爆发性⑶接受的迅速性。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一、1.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是一种社会现象)。

2.爱情与喜欢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情感,其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⑴依恋⑵利他⑶亲密(性)。

3.激情爱的理论:

哈特菲尔德认为激情爱的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的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

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病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沙赫特的“情绪二因素理论”,情绪=生理唤起×

认知标签。

4.爱情和浪漫能持续多久?

5年。

(P173专栏2—18)

二、1.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2.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

经济、繁衍和爱情。

(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