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7506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docx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10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图示意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   )

A. 中部和南部                       B. 中部和北部                       C. 南部和北部                       D. 东部和西部

(2)影响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水源和土壤         B. 气候、矿产和土壤         C. 地形、水源和矿产         D. 地形、水源和气候

(3)下列传统民居中,能反映山西省自然环境特点的是(   )

A. 冰屋                                  

B. 高架屋                                  

C. 窑洞                                  

D. 蒙古包

【答案】

(1)A

(2)D

(3)C

【解析】【分析】

(1)农耕型古村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可知,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

(2)从图中可知,农耕型古村落都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的地区,故影响山两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水源和气候。

(3)山西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窑洞是山西当地的传统民居,冬暖夏凉,依山而建。

故答案为:

(1)A;

(2)D;(3)C。

【点评】

(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

(3)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典型民居为冬暖夏凉的窑洞。

2.读我国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图示地区开发利用方式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在图示地区的南部重点发展柑橘种植业               

B. 在②地附近地区培育天然橡胶林

C. 在①地附近地区发展探险漂流运动                      

D. 在甲地建设全年日出观景平台

(2)甲、乙两地中,乙地聚落发展规模更大,对其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乙地(   )

A. 地形更平坦开阔                                                  

B. 更接近水能资源富集地

C. 水陆交通更便利                                                  

D.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较小

【答案】

(1)C

(2)B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该地是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位于北方地区,在图示地区的南部不适合发展柑橘种植业,故A错;天然橡胶林是热带的经济作物,不适合在北方种植,故B错;探险漂流运动要求漂流速度快,故而河流水流要急,落差要大,①地附近等高线密集,落差大,最适合漂流,故C对;甲地位于盆地中,四周高,中间低,不适合建设全年日出观景平台,故答案选C.

(2)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河流与支流的汇合处,地形更平坦开阔,水陆交通更便利,水源充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较小,聚落发展规模更大;由于这里地形平坦,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所以答案选B.

故答案为:

(1)C;

(2)B。

【点评】

(1)该小题考查区域开发利用方式,需结合图示地区所在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综合分析解答,有一定难度。

(2)该小题考查聚落的形成原因,有一定难度,需结合所给图示提取相关解题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作答。

3.  2019年3月8日,《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在CCTV-9播出,读下面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①山脉是(    )

A. 武夷山                                

B. 太行山                                

C. 雪峰山                                

D. 戴云山

(2)右图是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传统民居石厝,其低矮、窗小、顶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    )

A. 防震                                     B. 防风                                     C. 防洪                                     D. 防沙

(3)关于福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B. 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

C. 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                                       

D. 闽江在宁德市注入南海

【答案】

(1)D

(2)B

(3)D

【解析】【分析】

(1)图中①山脉是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

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故答案为:

D。

(2)读图可知,当地传统民居石厝的特点是:

低矮、顶缓、窗小。

石厝是当地居民从实用出发,针对海岛资源和气候发展起来的一种石结构建筑。

当地缺砖少木,石材于是成为主要建筑材料。

风是海岛民居最可怕的敌人,少开窗和开小窗,为的都是防风。

故答案为:

B。

(3)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闽江在福州市注入东海。

故答案为:

D。

【点评】

(1)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峰岭连绵不断,山地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素称“东南山国”。

主要山脉有武夷山脉、杉岭山脉、太姥山脉、戴云山脉、玳瑁山脉、博平岭山脉。

(2)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

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在夏秋季节常受到台风的影响。

(3)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

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

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4.某地的五个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

读该地等高线与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其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据调查,在五个古聚落中丁聚落保存得最为完好,其原因是丁聚落(   )

A. 气候湿热                          

B. 地形平坦                          

C. 交通闭塞                          

D. 经济发展快

(3)来到丙地的游客在地面上借助望远镜向其它四个聚落所在的方位观察,最可能见到的是(  )

A. 甲地--海上明月              

B. 乙地--炊烟袅袅              

C. 丁地--小桥流水              

D. 戊地--激流飞瀑

【答案】

(1)A

(2)C

(3)D

【解析】【分析】

(1)图中甲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且位于河流入海处和公路线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因此甲地是图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故选A。

(2)图中丁聚落位于河流支流的上游河谷之中,地形较为封闭,且只有乡道与外界沟通,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因此丁地的古聚落保存的最为完好,故选C。

(3)读图可知,图中的五个聚落的海拔均在0~50米之间,从丙地向甲、乙、丁地观察,视线均会被地形阻挡。

戊地与丙地之间,没有地形阻挡,可以对视,且戊地河谷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水流湍急,可能形成激流飞瀑的景观,故选D。

【点评】

(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数值较高处发生弯曲的地方为山谷,山谷是集水区域,可能有河流发育。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即由地势高的地区流向地势低的地区。

在寻找河流位置时,要首先判断出山谷的位置,结合位置来解答。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5.  2019年4月15日,当地时间18时左右,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失火,遭受重大损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著名建筑与巴黎圣母院属于同一个国家的是(  )

A. 白金汉宫                      B. 罗马古斗兽场                      C. 卢浮宫                      D. 奥林匹克遗址公园

(2)下列有关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文化遗产是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B. 四合院和胡同承载着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北京特有的城市风貌

C. 云南丽江古城改建成现代化商业城市

D. 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保持河多桥多的特色

【答案】

(1)C

(2)C

【解析】【分析】

(1)欧洲旅游资源丰富,如英国的白金汉宫,意大利的罗马古斗兽场,法国的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希腊的奥林匹克遗址公园;C符合题意。

(2)云南丽江古城改建成现代化商业城市,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其它选项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故C符合题意。

【点评】

(1)法国的旅游资源既有湖光山色、民俗风情,又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宝藏,还有展示现代化科技的人工文化娱乐景点,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使法国的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入境旅游收入在世界居第二位。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有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和园林、沙特尔大教堂等。

(2)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6.读“世界人口增长及预测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

A. 一直很快                 

B. 一直缓慢                 

C. 1900年后逐渐变缓                 

D. 1950年后迅速加快

(2)我国人口现状是(   )

A. 人口基数已变小           

B.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 人口素质下降           

D. 城市人口比重过低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

(1)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特别是1930年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到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结合题意。

(2)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同时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

(1)D;

(2)B。

【点评】

(1)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了很大的控制,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每年人口还是在不断增长。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7.(昭通)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准确的是(  )

A.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 东南亚地区——高架屋                                       

D. 中国南方——蒙古包

【答案】D

【解析】【分析】北极地区地处高纬,气候严寒,当地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冰块建造了冰屋居住,保温功能很好;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当地民居多为高架屋,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还能抵御毒蛇猛兽的侵袭;内蒙古草原上,由于游牧方式,人们就居住在便于搭建、拆迁和搬运的蒙古包里。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依据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解答此题。

8.(昭通)2007年5月17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为突出语言多样性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及国际间相互理解的重要意义,通过决议,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

决议强调,联合国的6种官方语言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必须在联合国的信息发布过程中得到恰当的使用,以便消除英语和其他5种官方语言在使用程度上的差异。

下列不属于联合国官方语言的是(  )

A. 汉语

                                  

B. 俄语

                                  

C. 葡萄牙语

                                  

D. 英语

 

【答案】C

【解析】【分析】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

9.读“世界人口增长表”和“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表”,回答下面小题。

(1)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每增加10亿人口,所经历时间最短的是(   )

A. 10亿→20亿                     

B. 20亿→30亿                     

C. 30亿→40亿                     

D. 40亿→50亿

(2)下列大洲,人口数(2010年)最多的是(   )

A. 非洲                                    B. 欧洲                                    C. 大洋洲                                    D. 亚洲

【答案】

(1)D

(2)D

【解析】【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各大洲差异很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大部分是人口增长缓慢,人口问题困扰着许多国家的发展。

(1)由表格数据可知,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每增加10亿人口,所经历时间最短的是40亿→50亿,只经历了12年,故选D。

(2)由2010年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数可知,各大洲中亚洲的人口数量最多,约41.56亿人,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故选D。

故答案为:

(1)D;

(2)D;

【点评】

(1)考查学生读表分析能力,答案完全在表里可以得出来,这种题目学生要细心和耐心一般都能答对。

(2)同样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读图能力也是地理教学一块重要的内容,要注意在平时多练习。

10.湖北省的总人口数约6568万人(2010年),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其人口密度约为:

(   )

A. 36.5平方千米/人           B. 365人/平方千米           C. 0.0027平方千米/人           D. 300人/平方千米

【答案】B

【解析】【分析】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是由当地人口总数除以当地面积,所以湖北省的总人口数约6568万人(2010年),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其人口密度约为365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密度的计算,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是答题的关键,注意计算数据的准确性。

11.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个地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②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气候湿热

C.③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燥

D.④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势高,高寒缺氧

(2)下列关于图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动物主要分布于①区,是当地居民饲养的唯一牲畜

B.图中所示景物主要分布于②区,该区以白色人种为主,主要讲法语

C.③区有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

D.④区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①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纬度高,气候寒冷,故A错误;②地区是干旱的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人口稀少,故B错误;③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故C错误;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势高,高寒缺氧,故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

D。

(2)图中所示的动物为三河牛,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地区,而不是①俄罗斯东部地区,故A错误;图中所示景物为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主要分布于②地区,该区以白色人种为主,说阿拉伯语,故B错误;③亚马孙平原地区有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的亚马孙河,也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故C正确;④地区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而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答案为:

C。

【点评】

(1)目前世界大量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方,多属平原、丘陵,地势低平,土地利用率高,负载量大,人口往往集中。

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等都是人口分布比较稀疏的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很差,生存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

(2)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是世界第2长河,世界流量第一的河流。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上游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年雨量2000毫米以上。

著名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就生长在亚马孙河流域,这里同时还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12.图为东南亚马来群岛中的加里曼丹岛略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岛屿的地势特征是(   )

A. 中部高,四周低             

B. 中部低,四周高             

C. 北部高,南部低             

D. 东部高,西部低

(2)甲地的传统民居是(   )

A. 

     

B. 

     

C. 

     

D. 

【答案】

(1)A

(2)D

【解析】【分析】

(1)读加里曼丹岛的河流分布图,由河流流向可知,加里曼丹岛的河流都是从中部流向四周,由此可推断该岛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故选A。

(2)读加里曼丹岛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岛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A是窑洞,是黄土高原传统民居,B是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C是冰屋,是北冰洋沿岸的传统民居,D是双层竹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特点,最适应该地的气候。

故选D。

故答案为:

(1)A;

(2)D。

【点评】

(1)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判断一个地区的地势可结合河流流向去综合分析。

(2)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

农作物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13.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   )

A. 印度                                  

B. 巴西                                  

C. 澳大利亚                                  

D. 美国

【答案】A

【解析】【分析】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是位于南亚的印度,人口总数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美国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三。

故答案为:

A。

【点评】根据世界银行人口数量预测最新数据显示,在世界人口排名2018中,中国人口数量14.09亿(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13.75亿人),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以13.39亿为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印度很有可能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国家。

14.下列不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

A. 非洲的北部                          

B. 亚洲的东部                          

C. 亚洲的南部                          

D. 欧洲

【答案】A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人口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多数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如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都是人口稠密区,非洲的北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故答案为:

A。

【点评】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以及美洲东部等。

这些人口稠密地区都处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

15.淄博的李老师出国考察时在图示阴影区某地拍摄了一张传统民居照片。

据此判断该民居形态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  

A. 高脚屋—凉爽、防潮                                           B. 墙厚窗小—防晒又凉快

C. 轻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防震                             D. 窑洞—冬暖夏凉

【答案】B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中亚地区,中亚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