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78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说到孔老夫子,想起有一次我们到马来西亚交流的时候,刚好来了一位孔夫子的后代,是一位女士。

我们交谈的时候,她说她是最近才读《弟子规》,她以前没有看过这本书,可是她翻开《弟子规》以后,她读的每一句都特别地欢喜。

因为虽然这些句子她是第一次读,但是她读的每一句话,她都想起小时候父母、长者处世、待人的场景。

她一看到“置官服,有定位”,她们家的规矩就是这样;

她一读到“用人物,须明求”,都想起小的时候,父母都是这样做给她们看的;

“冬则温,夏则凊”、“出必告,反必面”那一幕一幕在她成长过程当中,这些景象都浮现出来。

这一位孔夫子的后代,给我自己很好的启示,就是:

我们一看到《弟子规》,都会想“哦,‘弟子’,小朋友学的”。

其实不然,是大人把这些德行做出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能够很自然地效法、学习,所以家教最重要的还在身教。

从家庭再延伸到学校,那也是老师要做榜样给学生看;

一个团体、一个企业,领导要做给下属看。

我们这几天不知道有没有看海口监狱的《迟来的爱》,你看,《迟来的爱》,这一些干警们他们的爱心,他们以身作则,把曾经犯错的这些服刑人员都感动了。

所以身教德行的力量非常地大。

我们学习《弟子规》的心态,绝对不是要求孩子、要求学生、要求下属,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做好。

●《弟子规》经文讲解

○《弟子规·

总叙》

“弟子”的意义

圣人的话非常地简洁,他把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七个纲领一句话就讲完了。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七件事情。

那我们这七件是整本《弟子规》的总叙,首先我们先从“弟子规”三个字来交流一下。

“弟子”他是很广泛的,在家我们当孩子的是弟子;

到学校去,我们是老师的弟子;

其实我们以前在学习各行各业技能的时候,那个效果很好的都是手把手教,你要学这一门技能,你要跟着一个师父学,学得特别扎实,那个时候我们也是弟子;

以至于我们是孔夫子,是所有圣贤人的学生,我们也叫弟子。

何谓“规”

当孩子、当学生应该遵守的规矩,这个“规”就是规矩的意思。

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做人做事一定有它遵循的常道,遵循的正道,逾越这个规矩了,那我们可能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好学生,可能就不是社会的好公民了。

所以国家有国法,一个企业有企业的规章制度,所以到哪里都有规矩,尤其一个人的规矩,一定要从小时候就有规矩,不然坏习惯养成了,要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圣人”的含义

我们看到《弟子规》的七个重点,《弟子规》是圣人训,“圣人”的意思不单指孔老夫子,而是指我们整个民族的古圣先贤都含摄在其中。

而且假如我们说这个都是孔夫子说的,孔夫子一定会说,不是我说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把圣贤的智能传承下来,我只是把它承先启后下去。

孔夫子绝对不会说这都是我说的,孔夫子说他是“述而不作”。

这些真理,我们的祖宗他们已经都体悟到了,以至于是各个不同的民族,他们的先知都体会到了。

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

“英雄所见略同。

“首孝弟”

“首孝弟”,这个家规最重要是成就一个人的德行。

那德行最重要的是要先扎孝道跟友爱兄弟、尊重长辈的根基。

其实扎根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一棵树,它根扎得牢,它就能够吸收水分、吸收养分,很自然地它就可以开花结果。

可是它的根基假如扎不牢,外在的风雨一大,它可能连根就拔起了。

所以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假如不牢,一出社会,外面的诱惑一来,很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

而要扎德行的根,我们又要想了,那德的根又在哪里哪?

德是一个人家业、事业的根,德的源头又在哪?

这在《孝经》当中夫子讲出来了: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

所以德行的源头在孝道,而且孝心开了,百善皆开。

他对父母有爱心,时时就会看到父母的需要,紧接着会看到所有人的需要,因为他的那份孝心内化了,他就是用对父母的心去对待其他人,他对父母恭敬了,那他对其他的人也懂得恭敬。

所以很多的心境,包含忍耐的心、设身处地的心、谨慎的态度,因为他怕自己的行为侮辱了父母,所以他谨慎的心境都是从对父母的孝当中很自然延伸出来的,所以“首孝”。

还有“悌”,他对待兄弟姐妹都懂得去友爱,他自然而然出了社会也会去友爱他人。

“次谨信”

再来“次谨信”,他对自己懂得自我要求,对自己的言语行为都懂得谨慎、不放纵自己的习气,而且讲话都懂得守信用。

其实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人没有了信用,没有办法在人群当中立足。

所以一个人没有信用不能在家、在人群立足,一个企业没有信用,它就没有办法在社会当中立足,甚至一个国家没有信用,它就没有办法在世界当中立足。

“泛爱众”

自我要求了以后,又懂得去爱护他人,“泛爱众”,这个是《弟子规》第五个重点“泛爱众”。

“亲仁”

第六个重点“而亲仁”,一个人道德学问要提升,要不断努力、不断去亲近有学问的人。

这个“亲仁”当然不单只是有学问的人,有智能的经典也等于亲近仁德之人,而且我们的圣贤人也说过一句话: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人假如三天不读圣贤书,很多坏习惯、情绪、脾气都上来了。

所以熏习经典,就教有德行的人不能懈怠,要时时能够就教于他们。

“余力学文”

最后提到“余力学文”,其中谈到很多正确态度。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

我们现在就这七个纲领,《弟子规》就有很详细的教导,关于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我们看到“入则孝”,第一句话就是“父母呼,应勿缓”。

其实我在小学教书,看到这一句的时候,就对照了一下现在家庭的状况。

父母一喊:

“小明啊”,那孩子是怎么应的呢?

孩子可能很不耐烦的,“干什么?

我在看电视”。

所以虽然只是孩子很不耐烦回应的一句话,但是我们从他的心境看出来,他对父母没有恭敬的心。

那就麻烦了,对父母不恭敬,那他就不可能恭敬其他的人。

那我们想想:

一个人对父母、对他人没有恭敬,他怎么去经营他的事业呢?

所有事情要成功,必须要众人的力量,而他不懂得尊敬别人,就不可能跟人家团结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孩子恭敬的根基扎好。

结果现在倒了,现在变成“儿子呼,应勿缓”,现在孙子、儿子一讲“我要喝水”,爷爷奶奶马上恭恭敬敬地“来,孙子慢慢喝,别呛着了”。

这个孝道就颠倒过来了,所以下一代就变得根本没有尊敬心。

所以生活的细节要很谨慎,因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长他的善心,长他的恭敬心、孝心。

这些他都没做到,你说“没关系呀,他不学《弟子规》,以后再学”,以后来不及了,他现在不学就学到不对的了。

他不学恭敬,他就不恭敬了;

他不赶快学孝顺,他就不孝顺了。

人哪有可能每一天不吸收、不学习呢?

你不给他好的,他就会学到坏的了。

所以好的要赶快让他学。

“父母命,行勿懒”

包含“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代、命令的事情,他很有责任心去完成,绝对不会拖拖拉拉。

他养成这个习惯了,以后到学校,老师交代的他都不会拖拖拉拉;

以后到公司去,领导交代的,他很有责任心,赶快把它完成,甚至于他的心境是:

就怕拖得太久,让父母多担心,让领导多担心,责任心从这里养起来的。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的教诲他很恭敬去听。

其实一个人能懂得受教,听进父母、听进一些有智慧、有经验人的话,这个人有大福,他可以少走很多人生的弯路。

假如不听了,没有受教的态度,就像我们一句老话讲的: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责,须顺承”,我们有错误了,父母责罚,都是希望我们记住这个教训,我们恭恭敬敬地接受父母的责罚跟指导,而且很恭敬地接受,生怕父母又更生气,“父母,您就打吧,您就责罚吧,是儿子不对,惹您们生气了”。

我们看到刚刚讲了四句话,假如学生、孩子真的做到了这四句话,他的整个气质就不一样了。

他的恭敬、他懂得受教的心就变化了他的气质。

“冬则温,夏则凊”

下一句“冬则温,夏则凊”,现在很多家长他反映就是:

孩子很懒惰,孩子很自私。

都会反映这些情况。

那师长常常会提醒我们,很多的结果都是有原因的,觉悟的人不在不好的结果打转,他会去把原因找出来,进而去把问题给解决掉。

所以孩子自私自利是结果,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们没有引导他从小替父母、替他人着想,那他就没有学到为人着想,也没有学到一份责任。

所以古代在教孩子,从小就是早上起来洒扫庭除,每个孩子都要做,每个人都有他对家的一个本分。

现在不一样了,一个人一二十岁连衣服都不会洗,全部人家帮他服务好,那他对家就不觉得哪一件事是我需要做的,那他的责任心就无从培养起了。

所以“冬则温,夏则凊”,他懂得去看到父母生活当中的需要:

父母会不会太冷,父母会不会太热?

当他能体恤父母的时候,他就从这一句话会转变成不只关心父母的冷热了,他会在想父母会不会饿、会不会渴,父母最近的心情会不会难受?

他会去体恤父母物质上的需要,以至于精神上的需要。

有一个小女孩,她住在北京,北京的冬天还是挺冷的,她学了以后,真的去暖那个被窝。

这个小女孩才六岁,假如你是父母让不让她暖被窝?

那个妈妈一开始有点心疼:

哇,那么冰,有点不想让她暖。

心里一想,孩子这么难得的孝心,我们当父母的应该要成全孩子的孝心、德行,就让孩子去暖了。

这个小女孩把母亲的床温暖了以后,她就回到自己的床上睡了。

结果母亲就跟她说了:

“很冷吧”,她说“不冷,因为我在妈妈的被窝里面,我只要想到妈妈待会儿要睡在这里,我就觉得心里有一股暖流流到我的全身。

不只在暖母亲被窝的时候,这个热充满了我整个身体,等我在暖自己的被窝的时候,这个热还持续着”。

所以这个小女孩讲了一句话:

“原来孝心是暖洋洋的,是火热火热的”。

她自己力行以后就有所感触、感悟了。

“晨则省,昏则定”

《弟子规》下一句:

“晨则省,昏则定”,你看在家里面的时候,“晨昏定省”让父母不担心。

早上起来去问安了,父母一看“欸,睡得还挺好”。

“出必告,反必面”

回来的时候马上跟父母报告,父母才安心:

哦,这个孩子下课了,这个孩子下班了。

养成习惯,让身边的亲人都了解我们的行踪,不用替我们担忧、受怕。

所以有一些孩子他没有养成习惯,去哪了都没有告诉父母,有时候父母急得很难受,以至于这个习惯养成了,以后到了企业、团体里面去,一定都不会告诉行踪:

“我已经到哪里了,谁替我工作……”,会临时让自己的团体找不到人,然后误了大事。

所以那个习惯都是从这里养成的。

“出必告,反必面”,都是这样的态度。

“居有常,业无变”

“居有常,业无变”,生活都有规律。

生活一没有规律,身体就会受损。

你看现在有很多的孩子,一到了礼拜五晚上,礼拜六、礼拜天放假了,他就看电视看到半夜,隔天又睡到快中午,身体都搞砸了。

以至于礼拜一要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的。

因为两天生活很乱,身体都搞坏了,所以生活要很有序。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下一句“事虽小,勿擅为。

茍擅为,子道亏。

”这一句是指孩子不会放纵自己的意思,会多请教父母,多请教长辈。

所以养成这个习惯的孩子不会擅自作主张,而且很多事情只要跟安全相关的,他不会擅自去做,他会请教父母,不然出事了,父母会很伤心。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再来“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孩子对东西,他不会占为己有,而养成一个贪心。

他会有东西了先给父母吃,先给亲人吃。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希望他学好,希望他做好,他很认真地去完成,就希望父母能够欢喜。

其实假如“亲所好”的态度养成了,这个孩子学习你不用担心了,这个孩子以后工作,你也不用担忧了。

他一定会自己把它做好。

以至于他组家庭了,他会好好地把夫妻关系处好,把家庭经营好,因为他怕父母多担忧。

“亲所恶,谨为去”

“亲所恶,谨为去”父母觉得他有哪些坏习惯,他会赶快用心地去把它改正过来,有这一份态度,他面对老师,面对他的领导,他也懂得“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身有伤,贻亲忧”,他了解到自己身体受损了,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我记忆当中,自己感冒发烧了,在整个夜晚常常都看到母亲、父亲的身影,不知一整夜都起来多少次。

因为我们所有教学的老师都是谈自己的感受,所以那些小学的小朋友他们心里都很单纯,而老师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孩子听了都很能触动他的心灵,尤其这些小朋友一听到是老师小时候的事,一听到老师的事,那个耳朵都会变得很大。

我自己就回想到父亲的大手,不知道一夜里面触摸了我的额头多少次,最后一次都可以感觉到父母摸着我们的额头,判断已经退烧了,当下可以感觉到父亲松了一口气,才安心地回去睡觉。

所以人一体会到父母这么担忧我们的身体,他就懂得要谨慎身体的健康,他吃东西啊,他开车啊,他做什么事都会注意安全问题。

“德有伤,贻亲羞”

“德有伤,贻亲羞”,德行有损伤了,会侮辱父母,他那一份羞耻心就在力行这一句经句中养成。

养成羞耻心以后,他去学校读书,他怕自己的行为侮辱了自己的学校;

他到公司去服务了,他对公司有羞耻心:

我不能以行为羞辱了我的单位。

就好像我是一个小学的老师,我做不好了,我就把所有的老师都给侮辱了。

相同的,我们现在学习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学好,那就把所有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都侮辱了。

所以孩子真正形成一种“德有伤,贻亲羞”的心境,他有羞耻心以后,德行可以成圣成贤,做人做事都能以大局为重。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下一句“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我们圣贤人的教导,纵使父母可能情绪比较大对我们,但我们还是体恤父母长期的养育之恩,而且很可能也是恨铁不成钢,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依然孝敬我们的父母,才能显出我们的贤德。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很多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说儒家这么强调孝道,有没有愚孝?

其实读了这一句话就知道没有愚孝,因为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也要劝解父母,因为我们希望父母的德行越来越好,所以“亲有过,谏使更”——劝谏。

这一句话讲得非常地仔细,劝应该用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态度,而且还要抓住什么样的时间去劝?

所以劝人也是学问。

我们回想看看,我们劝人劝十次成功几次?

假如都没有成功,那这个时候也不能怪别人不接受啊,因为老祖宗教诲当中有一句叫: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大家有没有劝人劝到“我都为你好,不接受拉倒,不管你了”。

假如我们劝一个亲人,劝到最后翻脸了:

“不理你了”。

那我们劝人的心一定是假的,真心就不会变嘛!

哪有劝一次就翻脸的,那个就不是真心,会变的是假的。

那我们为什么生气?

因为他不听我的,我就很生气,其实那是我们控制人的欲念在作祟了,不是他让我生气,是我自己的心态不对了。

所以那一颗心存是利益父母、利益对方的心,这个时候就能够“怡吾色”,这个表情就很温和,声音很温柔,“柔吾声”,这一份态度,对方就比较能接受了。

而且劝的时候还要挑他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去劝,你看体贴入微啊:

“悦”是他高兴的时候;

“复”是不厌其烦的劝他,“号泣随,挞无怨”,纵使父母、纵使亲人不能理解,甚至还骂我们,我们也没有任何的怨言。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接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其实我们看到整个“入则孝”都是体贴父母的生活需要,都是父母生病了懂得去照顾、关怀。

其实我们看到了社会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他的本质就是服务人群,而他服务人的心境什么时候养成的?

其实就是在对父母的时候养成的。

他那种设身处地,那种时时能观察到别人的需要在哪,进而去服务。

所以一个孩子以后能不能把事业做好,不用等到他二十几岁看,从他有没有落实“冬则温,夏则凊”,有没有落实“亲所好,力为具”,有没有落实“亲有疾,药先尝”,这是体贴入微啊,所以确实这些经句都做到了,这个孩子不管做哪一个行业一定会做得好。

可是他假如在家都不关心父母,你说他拿个博士出去了,他能服务好人吗?

那就不容易了。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三年,常悲咽”,纵使父母离开了,都还时时缅怀父母,这个人就非常地厚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而且还常常祭祀父母,每一年去祭祀,“祭尽诚”。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事死者,如事生”,父母虽然已经离去了,但是能时时想到父母的教诲,然后也想到父母曾经对自己的期许,要把这个家道好好承传下去。

我们曾经跟海南省监狱系统的领导做了很多的交流,大家也看了《迟来的爱》的片子。

其实假如整个社会是一个家,那所有这些犯错的人,他就是我们家庭里面没有学好的兄弟姐妹,所以他们是需要我们去帮助的。

所以应该是整个社会都要用心地把这些犯错的人,把他们带好,把他们教好,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安定。

假如这个服刑人员都不回头,犯罪率一直上去,那我们再有钱再有地位,也不会有幸福的日子。

而这些服刑人员就是读了《弟子规》里面的“德有伤,贻亲羞”,他觉得太对不起他的父母了,人的那个善念引发出来。

不然他们还没有学《弟子规》以前,他们关在监狱里面,你问他:

“你为什么进监狱?

”他说:

“被警察抓的”,“那你为什么被警察抓?

”“倒霉”。

他有没有承认错误?

没有。

有一个关了几年出来以后,问他说:

“你在里面学到什么?

”,“学到下一次我偷东西的时候,只要再多快六秒钟,我就不会被抓进去了。

他没有羞耻心,关再久他还是不觉得他错。

所以这个服刑人员本来还没学以前,母亲来了,看到他穿着囚服,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

他看到他母亲哭,不只没有难受,马上骂他妈妈:

“哭什么哭?

我还没死,我死后你再哭”。

把他妈妈惊吓得眼泪都不敢再流了。

结果学完《弟子规》良心发现,他母亲一来,“扑通”就跪下去给他母亲认错了。

很多服刑人员学了孝道以后,就努力的改善自己,希望减刑早点出去尽孝道。

所以海南省监狱系统的经验,可以提供各个国家民族来做参考。

他们从一个监区开始做,以身作则做,到最后整个监狱,最后到整个省的监狱推动。

现在已经是整个中国司法部发布了这个经验,让各省可以学习。

所以“入则孝”在家里面形成这个孝心、善心。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出则悌”,就是能够兄弟友爱,又能尊重长辈,所以这个“出则弟”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这一份友爱兄弟也从孝心延伸出来,我们兄弟和睦了,父母最欢喜、最高兴。

“财物轻,怨何生”

而且兄弟相处最容易发生冲突就是钱的问题,或者言语冲突。

所以《弟子规》这一句就解决了大半家人之间的冲突问题。

“财物轻,怨何生”,一个人有孝心,有兄弟的这一份情义,他会轻利、轻财,重道义。

那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今天你交朋友,或者是你要找生意伙伴,您要找唯利是图的人,还是重义轻利的人?

那我想,比较有理智都要找重义轻利的人来做长期的合作伙伴。

“言语忍,忿自泯”

下一句是“言语忍,忿自泯”,能够忍住脾气呀,很多大事就化了,小事就化无事了。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包含这些生活的细节:

吃东西的时候,走路的时候,都提起一份尊重长者、尊重兄长,“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长呼人,即代叫”,长辈来找人了,马上“叔叔,您请坐,喝杯茶,我去帮你叫”。

“人不在,己即到”,找不到人了,自己马上回来“很抱歉,我没找到我叔叔,您有什么事情要交代吗?

您告诉我,我把它记下来,回来我马上告诉我叔叔打电话跟您联络”。

你看孩子在应对进退当中,怎么样处理事情,他就学会了。

“称尊长,勿呼名”

“称尊长,勿呼名”,称呼长辈很恭敬,不会直呼尊长的名字。

我从小都叫我两个姐姐,都叫大姐、二姐,那个“大姐”叫着叫着就很亲啊。

所以我一听人家叫自己姐姐、哥哥的名字,我就浑身不自在,很难受,从称呼当中形成一种恭敬的态度。

“对尊长,勿见能”

“对尊长,勿见能”,在长辈面前懂得谦退,不会炫耀自己。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路遇长,疾趋揖”在路上看到长辈了,赶快趋上前去问好,长辈没有什么事了,自己再离开。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骑下马,乘下车”,刚好坐在车上了,看到长辈,比方说骑着脚踏车,看到长辈了,先停下来,给长辈问个好,不然你看一个人,比方说像古代坐在马背上这么高,然后对着长辈说:

“叔叔您好!

”,从高处看长者,感觉上怎么样?

就不恭敬了。

所以祖先教导晚辈,都从细微之处长养我们的善心。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就好像今天一个爸爸站在旁边,爸爸对着孩子讲话,我们有没有可能这样看爸爸(自己坐着,爸爸站着),那很不习惯啊。

爸爸一来,很自然地就站起来“爸,您坐”。

所以“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尊长前,声要低”,在长辈面前声音自然就低了,不会高声喧哗去吵到长辈谈话,甚至去吵到长辈的安宁睡觉,不可能。

“低不闻,却非宜”,当然跟长辈讲话的时候,也不能声音太小,长辈都听不清楚,适中很重要。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长辈叫的时候,赶快趋向前去,长辈没事了,慢慢缓缓的离开。

“问起对,视勿移”,问我们一些事的时候,眼睛要很专注地听着长辈说的话,不能东张西望,这就对长辈不恭敬。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再把对长者恭敬的态度,推衍到对一切人,所以“事诸父,如事父”,对待叔叔伯伯,对待他人的父母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

“事诸兄,如事兄”,对待别人的兄长也跟自己的兄长一样的态度。

所以孝悌形成了,跟人相处一定融洽。

现在人都说人际关系很重要,其实从小就扎好了,绝对不是说到了二十几岁了,要出去跟人做生意了,才说“好,我赶快去上几节人际关系课”,然后就养成了,那也是不可能。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第三个部分“谨”,就是生活的很多细节,好的生活习惯。

自己的行为都是循规蹈矩,一个人都没规矩了,走到哪都给人家添乱,更谈不上去利益他人,利益自己的企业团体了。

所以好的习惯从早起开始,“朝起早,夜眠迟”珍惜时光很重要,因为假如不珍惜时光了,很可能浪费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而且要落实在对自己讲求卫生,尊重自己同时也是尊重别人。

所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冠必正,纽必结”,自己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