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7939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docx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论文)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2015年11月6日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

作者:

***

摘要

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同时由于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开放后的中国,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人,尤其是90后大学生中出现了文化失衡的现象。

此次调查正是针对9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思想形态特点,进而改革教学方法,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

传统文化、缺失、教育、弘扬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张海鹏、臧宏在《中国文化论纲》中指出,“文化”最宽泛的概念理解,指人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能力及由此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从历史发展来看,“五四运动”对孔孟之道造成了一次致命的冲击;毛泽东虽然曾经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但由他所倡导和发动的破四旧以及“文化大革命”,又给儒家造成了一次致命伤。

现如今,随着中西文化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

圣诞节、万圣节是大学生热捧的节日;星巴克、西餐厅成了大学生聚集地;钢琴、小提琴是大学生更加喜欢的西洋乐器……与之相对的是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陌生。

很多青年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端午、重阳为何时,不知胡服骑射为何意,不知三皇五帝为何人,更不知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次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以便更清晰地认识青年的思想状态,为更好的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文化提供数据参考和规划。

此次调查是由我和同区队同学李晓毅一起调查制作完成,他负责收集数据,我负责整理。

我们一共收集了69名同学的意见,其中包括海外留学生和不同性质的大学和专业的学生。

一.此次调查的数据:

1.你的性别?

2.你所在的年级?

3.你觉得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由来和意义吗?

由此可见,很了解的人数占到14.49%,一般了解占到78.26%,大多数青年不敢说非常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由来,但是不了解的占7.25%,也是个不小的百分比,状况令人担忧。

4.你觉得加入中国元素的音乐和艺术品怎么样?

加入中国元素的音乐和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比如当下青年所熟知的中国风的流行歌曲,也很受大家欢迎,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认为加入中国元素的音乐和艺术品是不好的。

5.对于忠孝仁义的传统道德你从小受过的教育?

从幼儿园开始,甚至从胎教开始,我们就已经接受了中国传统忠孝仁义的熏陶,学校也要求我们会背《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教育读本,可是仍然有2.90%的人觉得难以判断,这也让人担忧。

秦永洲所著的《中国社会风俗史》一书中写到“现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所谓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也就是传统道德沦丧和社会文化心理失衡,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尚未树立的“青黄不接”的时期。

比方说儒家的孝道,有“冬温夏清”、“昏定晨省”、膝下尽孝、生子继宗、送终祭祀、子为父隐、避父祖名讳、立身扬名、不毁伤发肤等一系列繁琐的伦理道德规范。

我们说这一套是封建的孝道,可又拿不出一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孝”理论。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是空洞说教,是有相当丰富而具体的内容的。

文化转型要立足原型,价值观念的重构不能凭空建构。

社会风俗从风尚、礼仪、习俗等层面透视出不同时期人们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优化选择的,丰富的文化和精神资源。

”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忠孝仁义的理解也不同。

6.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

78.26%的青年还是有兼容并包的态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应该兼容并包,各有各自的好处,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特点,从古至今也是如此。

程裕桢在《中国文化要略》中写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外在特点,它有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多样性:

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二,内在特点:

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7.你了解的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是?

(多选)

 

内容

回复人数

占人数的百分比

历史文学知识

49

71%

传统艺术

42

60%

生活智慧

33

47%

实用技巧

24

34%

民俗游艺

31

44%

其他

15

21%

 

8.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传统文化的现状?

内容

百分比

传统文化本身缺乏吸引力

11.59%

学校不注重对此方面的教育

20.29%

社会主流文化的倾向

66.67%

其他

1.45%

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倾向导致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在社会主流意识和跟风意识的影响下,人们传统文化意识变得淡薄,而且现代化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9.如果学校开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你会?

内容

百分比

积极参加

40.58%

尝试学习

42.03%

无所谓

13.04%

不选择

4.35%

选择尝试学习的人数少于积极参加的人数,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而且更加暴露了对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10.你如何看待当下的传统节日?

内容

回答人数

占百分比

只剩下吃喝了

20

28.9%

没洋节时尚,很土

4

5.7%

很有传统气氛的,很中国

25

36.2%

不知道怎么过

19

27.5%

节目商业化,成了很多商家作秀的舞台

39

56.5%

11.你认为应当如何宣传中国传统节日?

(多选)

内容

回答人数

占百分比

在节日的宣传广度和力度方面要加强,加强节日气氛

40

57.9%

注重弘扬民族文化,突出文化的内涵

45

65.2%

不要商业娱乐性太强,而要多些寓教于乐活动

30

43.4%

庆祝节日的内容,要注意形式上的创新

35

50.7%

其他

2

2.9%

二.关于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

关于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是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探讨的。

当前,传统文化的利弊需要两面来看,并且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也并不是没有问题。

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的思想,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而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批判扬弃,创造发展,传统文化的智慧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但同时也因为这些固有的观念与传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行为方式上形成一种难以移易的习惯,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文化日益凸显保守性,这种守旧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明的脚步,所以,我认为,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完善传统文化本身,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在继承的同时加强创新,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时代的内涵。

三.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1.国家和地区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

开展相应的活动,让人们更加了解传统文化。

2.注重对传统文化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

以制度的形式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增强公民和政府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感,并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制度上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3.重视弘扬传媒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公众舆论领域内,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要鼓励报纸、电视、电台、电影等传播媒介严肃地、有责任感地负起对中华传统文化宣扬的责任。

为避免因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社会效益,应加强文化界对其的批评和监督机制。

4.传统文化要不断与时俱进,及时为传统文化注入一些新元素新思维,吸引更广大的青年和各年龄段的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建议大学院校多开设相关课程,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和演讲活动,建立相关社团,让大学生自觉融入其中。

6.对青年自身而言,要养成规律性的阅读习惯。

作为90后的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才是王道。

每天在茶余饭后捧一本书静静的坐下来畅游在书中的世界,享受着被知识滋润的快乐。

养成规律性的阅读习惯,也是陶冶人性情的一种方式。

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我们用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精神财富的富翁。

四.总结

经过此次的团队合作的调查,我们认识到青年,主要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情况所存在的问题的严峻性。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功用性和实用性的文化阅读之后,都有必要来根据自我兴趣进行文化素养的提升,也许不仅仅是素养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张君励在《明日之中国文化》的“凡例”第一条中即开宗明义:

“本讲演于比较中印欧过去之文化中,求吾国文化之出路,一方认定各种文化之客观的研究为目前要务,他方仍不忘求药自救之目的,合此两面以成本讲演《明日之中国文化》之内容。

”简言之,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讨论文化价值的出路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而青年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担负起时代的责任,民族的责任,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张海鹏、臧宏、中国传统文化论纲[M]、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张君励、明日之中国文化[M]、上海: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