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81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

新教材241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

4.1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1.了解袁隆平的经历及成就。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4.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5.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文章脉络,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培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一、走近作者:

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二、掌握文体知识:

(1)通讯:

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

同时通讯又具有二者没有的特点:

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2)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3)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

①传记式:

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三、了解主人公袁隆平:

(1)生平:

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贡献: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1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3)荣誉: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至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

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八六三”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2001至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19年9月17日,获得“共和国勋章”。

(3)颁奖词

“心灵富豪”颁奖词: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感动中国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四、了解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五、解题:

1.正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2.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六、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

稻菽(shū)饥馑(jǐn)田埂(gěng)稻穗(suì)

掖(yē)着颁(bān)发阐(chǎn)明贬(biǎn)斥

一蔸(dōu)花蕊(ruǐ)籼(xiān)稻粳(jīng)米

分蘖(niè)撒(sǎ)播屏(bǐnɡ)气淤(yū)泥

2.释义

刻骨铭心:

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

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饥馑:

饥饿,饥荒。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力排众议:

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亦步亦趋:

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

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

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

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来的规定或限度。

无与伦比:

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七、内容解读:

(一)理清脉络:

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二)人物形象:

袁隆平是一位 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 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 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 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 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 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 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的寻梦者。

(三)文章主题: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

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四)写作特点: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例如:

“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再如: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突然停留)、行动(马上标记)、心情(欣喜异常)三个细节,就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创新品质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3.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特点:

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八、拓展延伸:

积累写作素材

1.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创新,是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

时刻关心人民,他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淡泊名利,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

热爱艺术,他擅长小提琴,平时喜欢广博群书;

简朴,即使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他的生活依旧简单;

保持本色:

“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

然而荣誉和财富并没有改变袁隆平科学家的本色。

他赞成这样一个公式: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2.袁隆平语录:

①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②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

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

③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

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④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

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实现,不会快乐。

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⑤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

科学是没有止境的。

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⑥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

身体不健康,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下来。

我现在还在第一线,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

身体不好,怎么行?

⑦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

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⑧不要怕失败。

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⑨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

第二,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

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

⑩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

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

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方面?

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2.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泥腿子专家”?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

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4.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5.“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问句?

 

6.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对我们尚在全力汲取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对权威又该持什么态度呢?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田埂(gěng)  贬斥(biǎn)  饥馑(jǐn)  颁发

B.淤泥(yū)花蕊(lěi)山麓(lù)撼卫

C.籼稻(shān)稻菽(shū)蕴藏(yùn)签署

D.分蘖(niè)一蔸(dōu)掖着(yè)陨落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昨晚,中央纪委公布了中央巡视组对14个省区的反馈情况,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

②夜晚的金盘夜市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满满的烟火气息,市民游客抛开白天的烦恼或忙碌,尽享海口独特的夜生活。

③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应该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但苹果公司却对东方的衣食父母非常傲慢,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傲慢挑战着中国消费者的耐心。

⑤作为一部精品,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破冰行动》不仅人物形象饱满,而且剧情跌宕起伏,成为时下坊间谈论的热点。

⑥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刻骨铭心,复杂而精准地塑造了一个集阳光与阴霾于一身、无法笼统定义的都市外乡人形象。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

B.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

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C.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D.袁隆平关于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所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可否认,袁隆平靠着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培育出了高产高效的杂交水稻,功绩不容抹杀。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__①__,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

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

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

或许,__②__,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__③__,镌刻进历史。

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5.阅读下面的长句,并将其改写成几个短句。

他发表的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科学地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