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332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docx

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重点

第一章

1..管理:

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系统:

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3.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2)管理的主题是管理者。

3)管理的人物,职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出理好人际关系

4.管理的两重性:

自然属性—必要性,社会属性—目的性,

5.掌握管理两重性的重要意义:

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6.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7.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a.生产力方面,b,生产关系方面。

C,上层建筑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8.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6)信息反馈观点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与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地方法,意义在于: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

1.霍桑试验:

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器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

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2.管理理论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很多从不同角度研究管理问题的流派,美国管理学家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3.全面质量管理:

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以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4.领导作用:

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地内部环境。

5.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有哪些?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和户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

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6.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

7.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2)管理职能的过程有五个,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8.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1)讲求战略2)有领导远见3)扁平的组织结构4)员工活性化5)信息在组织内分享6)有呛得组织文化7

9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1)领导作用2)以顾客为导向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5)灵敏性6)关注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重在结果和创造11)系统观点

10.按照卓越绩效模式的要求,组织领导履行的职责有哪些?

1)创造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明确使命和存在的价值2)制度发展战略.方针目标.体系和方法,指导组织活动,并引导组织长远发展3)调动.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全员参与.改进.学习和创新4)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起到典范作用,形成领导的权威和员工的忠诚,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11.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为⑴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为评价标准;⑵使衡量各项经济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⑶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⑷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数量方法及管理手段。

12.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为⑴管理就是决策;⑵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13.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⑴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⑵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⑶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⑷企业应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

14.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泰罗科管管理理论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这一阶段.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时间,主要执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3)管理理论丛林;在此阶段形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学派,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等该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4)战略管理;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的激烈变化,要求企业进行长远思考以便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考虑外部变化并制定战略是战略管理的特点5)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世界瞩目,由此日本企业所推行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在世界范围被推广和学习,持续改进等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6)学习型组织理论

第三章

1.经济环境:

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都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

2.具体环境:

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3.社会责任:

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次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4.管理道德:

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5.举例说明组织环境的类型: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例如容器制造商,软饮料生产企业和啤酒经销商就处于这种不确定性很低的环境中,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这种环境的不确定程度随着所面临环境要素的增加而升高,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因为环境中某些要素发生动荡变化,使得环境的不确定明显升高,如唱片公司.玩具制造商和时装加工企业就处于这种环境中,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不确定性最高,对组织管理者的挑战最大,如电子行业.计算机软件公司,电子仪器制造商就面临这种最难以对付的环境。

6.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一)一般环境:

1)经济环境2)政治和法律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科技环境5)全球化环境,

(二)具体环境:

1)顾客2)供应商3)竞争者4)其他因素

第四章

1.计划工作:

指制度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许诺原理:

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作出的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3.灵活性原理:

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4.改变航道原理:

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5.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2)主导性3)普遍性4)经济性

6.计划工作的意义: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

7.计划工作的程序:

1)估量计划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选择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订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8.计划工作的原理:

一、限定因素原理。

所谓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他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这些因素,就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限因素原理可以表述如下:

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起主要限制作的因素,就越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定各种行动方案。

限定因素原理时又被形象地称作“木桶原理”。

二、许诺原理。

在计划工作中选择合理的期限应当有某些规律可循。

许诺原理可以表为:

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因而,许诺越大,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

这一原理涉及计划期限问题。

一般来说,经济上的考虑影响到计划期限的选择。

每项计划的许诺不能太多,因为许诺(务)越多,则计划时间越长。

三、灵活性原理。

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即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有能力改变方向而不必太大的代价,灵活性原理可以表述为:

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必须指出,灵活性原理就是制定计划要留有余地,至于执行计划,则一般不应有灵活性。

例如执行一个生产作计划必须严格准确,否则就会发生组装车间停工待料或在制品大量积压的象。

四、改变航道原理。

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第五章目标与战略

1、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2、目标SMART特性:

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Specific;可以度量或测量Measurable;可以实现Achievable;目标之间相互关联Relevant;时间限定Timebond。

3、目标的属性:

(一)目标可以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

(二)目标的纵向性;(三)目标的网络化;(四)目标的多样性;(五)目标的时间性;(六)目标的可考核性。

4、目标的作用:

(一)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二)激励作用;(三)凝聚作用;(四)目标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5、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6、目标管理的特点:

(一)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二)强调“自我控制”;(三)促使下放权力;(四)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7、目标管理基本过程: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

(二)组织实施;(三)检查和评价。

8、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一)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得不够;

(二)没有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讲清楚;(三)目标难以确定;(四)目标一般是短期的;(五)不灵活的危险。

9、制定战略是指直接改变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实力为目的的项目活动。

10、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11、战略分析就是要理清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回避威胁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发挥优势,为制定战略打好基础。

12、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当由一个使命。

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13、政策市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是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4、预算作为一种计划,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

它也可称之为数字化的计划。

15、规则是针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16、组织目标的三个基本层次:

(1)环境层——社会加于组织的目标。

例如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2)组织层——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和一个系统的整体目标。

例如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我改造和发展的能力等目标;(3)个人层——组织成员的目标。

例如经济收入、工作丰富化、兴趣爱好、荣誉和成就感等。

17、简述组织目标的激励作用:

(1)目标是一种激励组织成员的力量源泉。

从组织成员个人的角度来看,目标的激励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个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调动起潜在能力,尽力而为,创造出最佳成绩;个人只有达到了目标后,才会产生成就感和满意感。

(2)要使目标对组织成员产生激励作用,一方面要符合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挑战性。

目标要富于挑战性应当作为制定目标的另一条原则。

18、简述竞争对手分析的四个方面:

(1)竞争对手的长期目标和战略分析。

主要分析对手的增长目标、产品结构、主要市场分布、市场地位和组织结构。

(2)技术经济实力和能力的分析。

主要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新产品和技术储备、设备先进程度、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数量,销售队伍的素质和经验、销售组织与售后服务网,研究与技术开发投入比例等进行分析。

(3)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分析。

主要是分析竞争对手的收益性、周转性、经营安全性、偿付能力、折旧率以及成长性。

(4)领导者和管理背景分析。

主要分析竞争对手最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管理阶层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管理方式和竞争方式等。

19、简述企业核心能力的的表现:

(1)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技能;

(2)迅速地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3)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4)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5)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6)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7)准确迅速满足顾客订单的系统;(8)整合各种技术创造新产品的

20、简述企业制定战略的重要性。

(1)战略的重要性。

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

一般来说。

战略具有对抗的意义,它总是针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真正在和可能采取的行动而制定的。

(2)制定战略是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主要环节,战略制定通常包括战略分析、战略设计以及战略部署和展开等环节。

(3)战略分析是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所作出的分析判断,以便发现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的威胁和劣势。

(4)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战略设计。

首先要重新明确企业的使命、目标和战略,为了保证战略实施上的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展开为项目、程序、规则和预算等。

与此同时企业还要进行战略选择。

21、试述波特的价值链模型。

(1)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是把企业的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研究开发、人员配备管理和基础结构等。

(2)波特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是价值增值的活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增加值如果超过了成本,便有盈利,如果超过竞争对手的话,便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

第六章预测与决策

1、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作出的估计。

它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

2、预测的作用:

①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肯定性,使对未来的无知降到最低限度。

②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

③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3、预测的步骤:

(一)提出课题和任务;

(二)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三)建立预测模;(四)确定预测方法;(五)评定预测结果;(六)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4、决策是为到达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5、正确决策的特征:

(一)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二)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三)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四)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五)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

6、决策的类型:

按决策对象的内容分类,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按决策评价的准则分类,有最优标准、满意标准和合理标准;

按决策的范围分类,有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按决策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分类,有肯定型决策、非肯定型决策和风险性决策;

按决策的依据分类,有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另外还有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7、程序化决策是指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外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它们出现时,不需要在进行重复处理。

8、非程序化决策指有些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确切的性质和结构尚捉摸不定或很复杂,或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

费程序化决策又称为“结构不良”的决策。

9、德尔菲法在我国习惯称为“专家预测法”。

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效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

10、计量决策方法亦指决策的“硬技术”,是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的核心是把决策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式表现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

11、简述述计量决策方法的种类。

(1)边际分析法;

(2)费用效果分析法;(3)概率方法;(4)效用方法;(5)期望值方;(6)博弈论方法;(7)线性规划方法。

12、试述计量决策方法的优缺点。

计量决策方法被称为决策的硬方法。

(1)其优点是:

①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最有性、可靠性;②可以使领导者、决策者从常规的决策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专门集中在关键性、全局性的重大复杂的战略决策方面,这帮助了领导者提高重大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局限性在于:

①对于许多复杂的决策来说,未见可以运用的简便可行的数学手段。

②数学手段本身也太深奥难懂,很多决策人员并不熟悉它,掌握起来也不容易。

③采用数学手段或电子计算机,花钱多,不直接用于一般决策问题。

第七章组织工作概述

1、组织工作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2、组织工作的特点:

①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②组织工作是动态的;③组织工作要充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3、管理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是适当,就越是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

4、责权一致原则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是有效。

5、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是指对组织结构中的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

6、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理是指越是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7、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

技术、环境、规模、组织的生命周期及战略等。

8、简述组织工作的原理。

(1)目标统一原理;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2)分工协作原理;分工协作原理,是指组织结构越能反映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组织结构就越是精干、高效。

(3)管理宽度原理;管理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是适当,就越是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

(4)责权一致原理;责权一致原理,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是有效。

(5)集权与分权结合原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是指对组织结构中的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

(6)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理;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理,是指越是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第八章组织结构设计与类型

1、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tasks)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job)。

2、职位设计的做法:

职位扩大化、职位轮换、职位丰富化和工作团队等。

3、职位扩大化是为了克服犹豫过度的分工而导致的工作过于狭窄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职位设计思想。

4、职位丰富化是指工作的横向扩展,职位丰富化则指从纵向上充实和丰富工作内容,即从增加员工对工作的自主性和责任心的角度,使其体验工作的内在意义、挑战性和成就感。

5、“安东尼结构”是美国斯隆管理学院提出的经营管理层次结构。

该结构把经营管理分为三个层次:

战略规划层、战术设计层和运行管理层。

6、管理宽度又称管理幅度,指管理者有效的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确定管理宽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随机制宜,即依据所处的条件而定。

7、部门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8、“隧道视野”现象是指由于各职能部门专业化,使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除了本部门外,其余什么都不顾,就如同过隧道一样,除了本身领域外,其他什么都看不见。

9、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

这种组织结构实行集中领导下的分权管理,在这种制度中,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各事业部实行单独经营、单独核算。

企业高层管理者保持人事决策、财务控制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

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

事业部适合大型的或跨国的企业公司。

10、简述专业化分工的优缺点。

(1)专业化分工的优点:

有利于提高人员的工作熟练程度;有利于减少因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有利于使用专业设备和减少人员培训的要求;有利于扩大劳动者的来源和降低劳动成本等。

(2)专业化分工的缺点:

工作枯燥、单调、乏味,易造成人们在生理、心理上的伤害,导致了员工的厌烦很不满情绪;工作之间的协调成本上升,从而影响了总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1、部门划分的方法:

(1)按人数划分。

(2)按时间划分。

(3)按职能划分。

(4)按产品划分。

(5)按地区划分。

(6)按服务对象划分。

(7)按设备划分。

(8)其他。

12、简述部门划分的原则。

(1)力求最少。

组织结构是由管理层次、部门结合而成的。

组织结构要求精简,部门必须力求最少,但这是以有效的实现目标为前提的。

(2)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

组织中的部门应随业务的需要而增减,其增设或撤销应随业务工作而定,也可设立临时部门或工作组来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

(3)确保目标的实现。

必要的职能均应确保目标的实现。

(4)指派平衡。

各职能部门的指派应达到平衡,避免忙闲不均,工作量分摊不匀。

(5)检查部门分设。

检查部门与业务部门分设,这样就避免检查人员的“偏心”,真正发挥检查部门的作用。

13、简述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直线型组织结构又称单线型组织结构,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类型。

(1)特点:

①组织者每一位管理者对其直接下属有直接职权;②组织中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级报告;③管理者在其管辖范围内,有绝对的职权或完全的职权。

(2)优点:

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果比较简单,责任与职权明确,做出决定可能比较容易和迅速。

(3)缺点:

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业务比较复杂,所有管理只能集中有一个人承担,是比较困难的。

同时,部门间协调差。

14、简述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1)优点:

职能型组织机构的有点事具有适应管理工作分工较细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由于吸收专家参加管理,减轻了上层管理者的负担,使他们有可能集中注意力以实现自己的职责。

(2)缺点:

职能型组织结构的缺点是由于实行多头领导,妨碍了组织的统一指挥,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不利于明确划分职责与职权;各职能机构不能很好地配合,横向联系差;对环境发展变化的适应性也差,不够灵活;强调专业化,使管理者忽略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不利于培养上次管理者。

15、简述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1)优点:

各级直接管理者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因而能够对本部进行有效管理,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而细致的特点,而每个部门都是有直接人员统一指挥,这就满足了现代组织活动需要统一指挥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的要求。

(2)缺点:

下级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受到限制;部门之间互通情报少,不能集思广益的做出决策;个参谋部门和直线指挥部门之间的目标不统一,容易产生矛盾,使上层主管的协调工作量大;难于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员;整个组织系统的适应性较差,因循守旧,对新情况不能做出即使的反应。

16、简述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1)矩阵组织的优点是灵活性、适应性强。

它是按照一定任务的要求,把具有各种专长的人员调集到一起,既便于沟通意见,又易于接受新观念、新方法。

同时,由于所有的成员都了解整个小组的任务和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