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425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docx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

中国的长城是从外太空唯一能看得到的人造建筑?

这个谣言你一定听过,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好的想法往往难出人头地,但荒诞的事情却不断流传?

 

亚特.席佛曼盯着一包电影院爆米花。

搁在他办公桌上显得极不搭调。

他办公室长期瀰漫着假牛油的气味。

席佛曼机构的研究结果让他知道,他桌上的爆米花是不健康的。

事实上,是极其惊人的不健康。

而他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把这事实告诉不知情的美国戏院观众。

席佛曼在公益科学中心(CSPI)工作,这是一个旨在对社会大众灌输营养知识的非营利性组织。

公益科学中心把取自三个主要城市十多个戏院的爆米花送到化验室做营养分析。

结果吓到了所有人。

美国农业部建议每天正常饮食量不该超过二十公克的饱和脂肪。

而这次化验室分析的结果显示,每包爆米花平均含有三十七公克的饱和脂肪。

罪魁祸首是椰子油,戏院都是用它来爆玉米的。

椰子油较之其他油类有几大好处。

它能让爆米花有漂亮光滑的质感,并能释放出较舒服且自然的香味。

不幸的是,化验结果显示,椰子油同时也含有大量饱和脂肪。

席佛曼桌上那包单份的爆米花(普通人们在正餐间就能吞下的量)含有近乎两天分量的饱和脂肪。

而且那三十七公克的饱和脂肪是装成「中包」的爆米花。

一般的桶装爆米花无疑必定冲到三位数。

 

案例一:

用满桌不健康食物对照一包爆米花的害处

席佛曼发现,他工作的挑战是,绝少人知道「三十七公克的饱和脂肪」意味着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把美国农业部的每日营养建议量背在心里。

三十七公克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而且即使我们直觉认为那是不好的,我们还是会想,那是「很坏的不好」(像抽烟)呢?

还是「普通的不好」(像吃饼干或喝奶昔)?

就说「三十七公克的饱和脂肪」这句话本身也让人犯睏。

「饱和脂肪这字眼的吸引力是零,」席佛曼说,「这字眼既枯燥又学究,谁会理它呀?

」席佛曼其实可以做一个视觉对照;比方把爆米花所含的饱和脂肪量跟美国农业部的每日建议摄取量的对比做成广告。

想象一个柱状图表,其中一个柱伸到了另一柱的两倍高。

但那又太科学,太理性了。

这爆米花里的脂肪含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理性的。

根本是可笑的。

公益科学中心需要一种能完整表达这讯息之可笑的宣传方法。

席佛曼想出了一个妙方。

公益科学中心于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召开记者会。

会中公布的讯息如下:

「在普通的电影院里买到的一份中型的『牛油』爆米花所含会阻塞血管的脂肪量,超过一份培根加蛋的早餐、一份大麦克汉堡加薯条的中餐、一份全套的牛排晚餐,全部加起来!

」公益科学中心也没有忽略视觉部分,他们在电视摄影机前展示了这全套油腻大餐。

一整天的不健康食物量,全摆在桌上。

而全部那些量的饱和脂肪,尽收于一包爆米花里。

这段节目立即造成轰动,在CBS、NBC、CNN各电台都以头条播出。

它也上了《今日美国报》、《洛杉矶时报》的头版。

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也都编了笑话来讽刺浸满脂肪的爆米花。

新闻标题的编辑也想出一堆绝妙好句:

「爆米花被评为限制级」、「打灯!

开动!

胆固醇!

」、「戏院爆米花是脂肪的双片连映」。

这观念就这么让人记住了。

戏院观众被这些研究结果搞得颇为反感,大批的罢吃爆米花。

 

案例二:

谣传糖果里藏刀片让万圣节蒙阴影三十年

在一九六○、一九七○年代,万圣节时孩子们挨家挨户要糖果的习俗受到了攻击。

有人谣传有万圣节虐待狂,会在苹果和设有陷阱的糖果里面藏上刮胡刀片。

这个谣言影响了全美国的万圣节传统。

父母们都仔细检查孩子们的糖果袋。

学校也都在晚上敞开大门,好让学童们能在安全的环境里玩要糖果的游戏。

医院也义务提供用X光检查糖果袋的服务。

美国广播公司电视新闻节目在一九八五年所做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有六○%的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会成为受害者。

直到今日,很多家长还是警告孩子不吃任何不是预先包装好的零食。

这是个很惨的故事:

一个家庭节日被莫名其妙地想伤害孩子的坏人给糟蹋了。

但这故事在一九八五年的时候有个奇怪的转机。

关于这糖果害人的流行说法,研究人员发现:

它只是个迷思。

社会学研究员裘尔.贝斯特和杰洛.堀内两人研究了自一九五八年以来的全部万圣节报警案件。

他们发现并没有任何一件陌生人用有问题的糖果来伤害孩童的案例。

确实曾有两个孩子在万圣节死亡,但并非由陌生人造成。

其中一个五岁男孩发现了他叔叔藏的海洛英而死于用药过量。

孩子家人本来还企图在他的糖果上撒海洛英来掩饰自己的过失。

另外一起案例是一位父亲为了拿保险金而在自己儿子的糖果里下毒致死。

换句话说,社会学证据显示跟陌生人拿糖果吃是完全没事的。

你该提防的或许是你自己的家人。

这糖果下毒的故事在过去三十年间改变了数百万家长的行为。

很不幸的,它让邻居之间互相猜疑。

它甚至改变了美国的法律:

加州和新泽西州都通过新法令严惩糖果下毒者。

这个观念为何能如此成功呢?

在某种程度上,万圣节糖果这个故事可说是公益科学中心案例的邪恶双胞版。

两者都凸显了在寻常活动中隐含的意外危险:

吃万圣节糖果,吃电影院爆米花。

两者诉求的都是简单的行动:

检查孩子们的糖果,不吃电影院爆米花。

两者都运用了很容易记忆的鲜明具体形象:

一个藏有刀片的糖果,一满桌的油腻食物。

还有,两者都抓住了我们的情绪:

对万圣节糖果的惧怕,对电影院爆米花的厌恶。

 

善用六项谣言特点让正确讯息直抵人心

我们仔细分析过数百件能黏得住的观念,从中反覆见到六项原则在运作:

原则一:

简单(simplicity)

我们要如何找到观念的根本核心?

一位成功的辩护律师说,「如果你辩论十项内容,即使每项都很有道理,陪审团进了陪审团房间后,一个也不会记得。

」要把观念剥到只剩核心,我们必须精通抛弃之道。

我们必须无情的分出轻重先后顺序。

光是简单并非我们的目标,断章取义并不理想。

谚语才是最理想的。

我们必须创造出既简单又有深度的观念。

黄金戒律是终极的简单模板:

单单一句话的陈述,但又深刻到能让人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如何力行。

原则二:

意外(unexpectedness)

要如何才能让听众注意我们的想法,如何才能在说的过程中维持住他们的兴趣?

这就得要反其期待而行。

我们必须要反直觉。

一袋爆米花跟一整天的油腻食物同样的有害健康!

我们可以出奇制胜,来提高对方的警觉性和注意力。

然而,单是惊奇是不能持久的。

要持久,我们必须提供趣味和好奇。

在一整年上下来的第四十八堂历史课上,怎样才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

要长时间保持听众的好奇,我们可以很有系统地在他们知识中「开洞」,然后再去填满那些洞。

原则三:

具体(concreteness)

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我们必须用身体的行动和感官的讯息来说明。

很多商业上的沟通就是在这儿出了问题。

宗旨说明、协合作用、策略、愿景——这些往往都模糊到了毫无意义的地步。

那些天生就能黏得住的观念都是充满了很具体的形象——放满冰块的澡盆、藏了刀片的苹果,因为人类脑袋的构造就是要用来记住具体讯息的。

原则四:

可信(credibility)

黏得住的说法必得要有自己的信用背景。

我们得帮助人们亲身试用我们的构想,也就是一种「先试用再买」的哲学。

每当我们想要证明某个说法时就会想要去找真实数据。

但这往往恰好是不对的做法。

在一九八○年里根与卡特的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会上,里根本来大可以举出一堆数据来证明当时经济不景气。

不过他没这么做,只问了选民一个自己可以去查证的问题:

「各位在投票前,先问问自己,你今天的经济情况是否比四年以前好?

原则五:

情绪(emotions)

要如何让人家关心你的构想?

就是要让人家有感觉。

以电影院爆米花为例,是让大家对危害健康一事感到厌恶。

「三十七公克」这项统计数字并不能激起任何情绪。

研究显示,人们比较可能捐款给一个需求迫切的个人,而不是一整片贫穷地区。

我们天生就容易对人产生感觉,而非抽象事物。

有时候,找到正确的情绪去掌握是最困难的。

比方说,要让年轻人戒烟,用抽烟后果的恐怖来吓唬他们就很难奏效,但若是利用他们对三大菸草公司所说的谎言的憎恨,就很容易让他们戒烟。

原则六:

故事(stories)

如何才能让人家依照我们的观念行事?

讲故事。

消防队员很自然的会在每次火灾后交换彼此的故事,因而累积了多重经验;长年下来,他们心中就存下了更丰富更完整的危急状况大全,可用来正确的对付未来的各种火灾。

研究显示,在心中预习某一情况,能让我们在事情一旦发生时有更佳的表现。

同样的,听故事也可算是一种心理模拟飞行器,让我们能更快速更有效的应变。

 

★延伸阅读★

 

史上十大最荒诞科学谣言

外太空没有地心引力

恰恰相反,人在外太空仍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而且还不小呢。

那你可能又要问了:

既然有引力,为什么宇航员还能漂浮在太空中呢?

其实,宇航员之所以看上去好像是悬浮太空中是因为他们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从而慢慢向地球方向“坠落”,为了避免这股下坠的力量,宇航员必须横向运动。

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地方

当你惊慌失措躲避闪电袭击时,可千万要忘了这个害人不浅的谣言啊!

事实上,闪电击中同一个地点的概率实在是不低,只是你不知道或者没见过罢了。

如果你真的碰上了这样的所谓小概率事件,那只能说一声“祝你好运了”!

流星发光是因和大气层摩擦

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位于其前方的压缩空气才是它发热发光的原因——当流星以超快的速度向地球方向坠落时,压缩空气与流星的表面产生了巨大摩擦,从而让我们欣赏到明亮流星划过天际的美景。

人会被高楼掉下的硬币砸死

在电影里经常能看见这样陈腐的情节,其实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从科学的角度考量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如果一个人真的被从高楼落下的硬币砸到的话,撑死只会感到一阵刺痛,流点血,好像被叮了一下似的,除此之外啥大事也没有。

死亡的脑细胞不可以再生

这可是我们以前生物课上所教授的定理,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在用脑过度时为那些死去而不能复生的脑细胞默哀的时候。

不过你知道吗,已经有瑞典的科学家成功证明了脑细胞的再生能力,颠覆了这一所谓真理。

月球有自身的暗面

真实情况是,月球的全部表面都会被太阳照亮,产生此误解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是不能看见月球的全景的,造成这一点的原因则是因为潮汐锁定现象。

当一个天体绕着另一个天体公转时会产生潮汐磨擦,让自转减慢,最终会造成以同一面持续面对另一天体的状态,这就是潮汐锁定。

食物掉地5秒内还能食用

简直一派胡言!

如果地上有细菌,那么吃的东西一落地它们就会立即攀附在食物上。

除非你真的是勤俭持家的好孩子或狂热的美食爱好者,不然就听从医生的建议忍痛扔掉吧,谨防病从口入啊!

北极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

这可算得上是一个全民误解。

事实上,位于北半球的天狼星就比北极星亮,它的视星等是﹣1.47,而北极星的则是1.97,视星等越小的星星就越明亮。

(视星等是天文学上用以划分天体明亮程度的单位之一)。

人暴露于外太空会爆炸

估计大家都在科幻电影中看到过这令人恐怖的一幕。

然而真实情况是,人会在外太空存活15到30秒,直到肺里的空气耗尽。

所以当你暴露在外太空没有外星人追杀时,常规的死法应当是窒息而死。

进化总是向更高级别发展

我们都知道自然选择会淘汰那些劣等和不健康的基因,但实际上还是会有一些不完美的有机形态在此过程中保留了下来。

 

史上最热性爱谣言

谣言一:

女人喜欢能令她欲仙欲死的男人?

实际上:

没错

  

  但欲仙欲死的范围不只是包括二人合体那段中场戏!

谁都喜欢让人欲仙欲死的人,不管是男人或女人。

不过这个欲仙欲死可是男女有别的,男人着重在嘿咻上,女人注重在前戏,所以说女人是喜欢男人能让她欲仙欲死,但是前提是必须是一整套的,要有前戏、中场、谢幕,如果只有二人合体演出的中场,对不起,再怎么兴奋高潮,女人都会觉得好象要套餐却来了个简餐一般的遗憾啊!

  谣言二:

男人那话儿越大越好?

  实际上:

错误

  听过重看不中用这句话吧!

除了这句话外,还听过妈妈辈的人用台语骂过“没那个屁股别吃那个辣椒”。

多大多小,适用就好,如果真的找来特大尺寸的男人做爱,受苦的可能是自己。

其实如果真的嫌男人私密尺寸不够大,多尝试一下体位与技巧,你就会发现大小的问题没那么严重,找到两人最微妙的融合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谣言三:

男人巴不得老婆都是处女?

   

  实际上:

半对半错  

  理想和实际需求是矛盾的,这是男人的幻想!

男人想娶处女,因为他可以拥有女人宝贵的第一次,但是又问男人希望与性技巧成熟的女人来一腿吗?

他们又会跟哈巴狗一样猛点头,难道男人只想娶处女回来炫耀,然后讨个热情如火、夜夜能讨论技巧的熟女当二奶吗?

自私心态由此可见。

  谣言四:

男人最爱大胸部的女人?

  实际上:

不正确

  如果男人真的娶到F罩杯的女人,他可能会自卑自己没有F尺寸的性器官!

并非每个男人都爱大胸部,因为若是女人有个大胸,那么她们可能也会对男人提出“相同”的要求,这是不是自找苦吃?

但是不可讳言,男人对于拥有大胸的女人,总是会心存幻想,潜意识回到婴儿时躺在母亲乳房般的熟悉与安全感。

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难道每一个亲爱的妈妈都有大胸?

  谣言五:

做爱的时间越久越好?

  实际上:

不对

  时间长和短并不表示能给对方达到高潮次数的多寡!

男人觉得做爱的时间是表示自己雄风的数据,但女人并不这样觉得(除非真的是喊一、二、三就结束了)。

要比做爱的时间,女人或许会希望比较的是:

令她们高潮的时间长短和次数,而非无意义的“坚持到底”。

  谣言六:

性爱就是两人合体?

  

  实际上:

不正确

  如果只是两人合体,那么就直接说“性”不用说“性爱”了!

男人要性,女人要爱,两人在一起,为了取悦对方和自己,所以要性爱。

但性爱并非只是两人合体做运动罢了,身体的抚摸,甚至依偎在对方耳旁磨蹭说密语,都是性爱的一部份。

  谣言七:

男人不会伪装高潮?

  实际上:

不对

  男人为了面子也会假装高潮,以取悦女人并催眠自己其实很行!

别以为只有女人很辛苦,为了男人的面子不管自己达到高潮与否,都要装作很享受、很满足。

其实,男人也很辛苦,为了自己不满意的演出,也会伪装高潮,让女人觉得他很厉害。

所以,辛苦了!

男人。

下次如果真的很累,就放女人回去睡觉吧!

  谣言八:

叫床的女人最淫荡?

  实际上:

不正确

  叫不叫床、淫不淫荡要看双方的感觉,而非听者的感觉!

中国女人由于传统与教育问题,就算在床上享受到舒坦,也不敢发出半点声音,除了隔墙有耳以外,怕老公觉得自己淫荡也是顾虑之一。

想想,坐云霄飞车时,如果在最兴奋的时候不高声尖叫,那么乐趣就少了一大半,相同理论,在享受高潮时不呢喃或小叫几声,很难整身舒坦呢!

想不想试试?

  谣言九:

女人会自慰是欲求不满?

  实际上:

错误

  女人也有要求性的权力,“自力救济”其实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男女是平等的话,人人都有自卫与自慰的权力,自慰是生理所需。

但实际上,男女很难真平等,所以当女人取悦自己时,便会被同性或男人觉得可耻或欲求不满。

有何可耻?

当男人无法满足,或者身边根本无男伴时,自慰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还可从摸索自己的动作中,重新“认识”自己呢。

  谣言十:

自己的性生活最贫乏?

  实际上:

不对

  听过“吹嘘”这两个字吧?

也听过“沈默是金”的良言吧?

对女人而言,性生活并不是全部,但是听到朋友说她的性生活多美满时,还是会感叹自己夜间运动的贫乏、无聊,甚至像公务员一般的办事。

事实真是如此吗?

恐怕值得怀疑。

性生活不美满的人不会说出抱怨,性生活多采多姿的人到处宣传,所以相较之下,似乎每夜“性”趣高昂者多,“性”趣低落者少,自己的性生活品质就自然下落了。

所以别羡慕别人,假象者多也,若真的羡慕这些夜夜笙歌的人,还不如具体想个办法,逐步增加生活情趣,达到自己想要的“性”福园地。

 

世界灾难史上十大灾难谣言与祸害

距今2400多年的雅典瘟疫,最初只是小范围内爆发,有人散布谣言说“城邦的宿敌在蓄水池投药”,于是人们四处巡游抓间谍,使得病菌扩散。

最初谈不上规模、范围极其有限的传染病,扩展成了一场不可收拾、殃及希腊半岛整个阿卡提地区生灵的大瘟疫。

1923年东京大地震后,一些不负责任的日本报纸发布“富士火山将大喷发”、“东京地区正在沉入海底”等不实消息,让刚从废墟中爬出来的幸存者更加惊恐。

1978年2月7日,两个侨居美国以赌博为业的墨西哥人,给墨西哥总统写信,声称墨西哥瓦哈卡州的皮诺特帕市将在同年4月23日发生强烈地震,并引起海啸,随后又有核爆炸。

谣言出现,造成了大量居民外逃,甚至有人打算趁乱抢劫。

直到瓦哈卡州州长及时抵达皮诺特帕市,这才稳定了局势。

1978年5月23日至7月4日,希腊的塞萨洛尼基市附近地区连续3次地震,有谣言称“下一个接近月圆的1978年7月20日,市中心将发生大地震。

”人们纷纷低价抛售固定资产,抢购食品。

7月19日,希腊总统亲自来到该市举行大规模宴会,人心才得以稳定,当地经济才避免未震先毁。

2003年我国非典时期,有传言称“非典是时疫,60年发生一回,产生原因是金星、火星与木星交错,引力场发生变化的结果”,更有消息说“板蓝根可以防非典”,甚至有“抽烟可以防非典”、“放鞭炮可以防非典”,“打喷嚏可以防非典”的说法。

2004年年底,印度洋发生海啸,第二天就有谣言称“马来西亚槟城正在下沉”,更有谣言说“槟威大桥(连接槟城和马来半岛的大桥)受海啸冲击太大,快要塌了。

”这一谣言还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疯狂蔓延,导致许多马六甲海峡两边的工厂提早下班,平时十分顺畅的大桥当天大堵车。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传言即出,北京当晚将发生余震的短信在市民手机中迅速传播,重庆网上传言晚上会有余震,上海也谣传沪浙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

2009至2010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蔓延,有网站刊登文章称,“北京甲型H1N1流感疫情爆发是因为国庆前各中小学接种疫苗引起”。

之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就此接受采访时称,这个人为编造的谣言,不仅搞得人心惶惶,还在一定程度上给流感疫情的防治工作带来麻烦和障碍。

2010年8月,有关“成都受泥石流影响将大面积停水”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消息出现在多个QQ群及微博,引发众多网友担忧。

后经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这一消息不实。

“2010年冬千年极寒”的说法在世界各国一些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使许多用煤大户提前抢购煤炭,人们纷纷超量购买过冬物资,造成社会恐慌。

“2012世界末日”谣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