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675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docx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解析

2017年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E

1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

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

17.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

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热爱喜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

本题的C项对诗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误,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并非是“夏日”。

E项对景情的分析有误,“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但本诗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单纯的写景,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18.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

“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

“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一中学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

山名。

②西山寇盗:

指吐蕃。

③梁父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7.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8.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17.AB.B2分A3分

18.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

(任答3点,每点2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

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全诗”“原因”。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相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伤痛;联系背景可知,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根据这几点概括作答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

(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

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9.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

”“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

“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9.BE

20.特点:

雨大,及时。

(2分)分析:

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每点2分,两点即可。

【解析】

19.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B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

E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A项考查诗的内容,B项考查诗的表达技巧,CD项考查诗的思想情感,E项考查诗的语言。

2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

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

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河南省郑州市高三期末语文试卷 )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②殊方:

异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15.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

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B

15.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

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

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

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

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

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

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点如分开来答也可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这诗往往充满感慨和伤离、讽寓和寄托之情,是属于清新丽质的作品,进发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呼声。

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了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

《四库全书提要曾评论他说:

“(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

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

”B项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

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

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或反衬)的手法。

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

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

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

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抓情感的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的“多事”“尽情”“喜”“惊”,可以体会作者的心境。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比如题中“岛烟湖雾”。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河北石家庄辛集中学月考语文试卷 )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

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

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0.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19.DC

20.①相同点:

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诸葛亮、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

(2分)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

《蜀相》中,诗人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功业未就的惋惜;(2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

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

B项,“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

E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C项考查诗的语言,D项考查诗的表达技巧,E项考查诗的结构技巧。

20.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从体裁上而言,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

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蜀相》中,诗人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功业未就的惋惜;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的情感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我们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从两首诗的题材、背景及诗本身抒情角度、抒情方式等方面去考虑。

然后从情感角度逐一表述。

如本题,是同一诗人的不同怀古诗的情感,就得从写作背景、所缅怀的对象等方面去考虑情感上的异同点。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2017届湖南怀化市高三期中语文试卷 )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7.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

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18.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AE。

18.①乐观、旷达。

(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

(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

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

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要具体)题中“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主要是正面描写。

二、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四、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描写的景物也一样,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18.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歌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

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比如本题中的“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是关键词。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