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930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docx

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

2017年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一中学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

山名。

②西山寇盗:

指吐蕃。

③梁父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7.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8.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三、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

(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

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9.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

”“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

“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河南省郑州市高三期末语文试卷 )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②殊方:

异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15.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

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河北石家庄辛集中学月考语文试卷 )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

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

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0.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2017届湖南怀化市高三期中语文试卷  )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7.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

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18.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2017届湖北荆州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7.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8.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2017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高考模拟语文卷 )

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

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17.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 2017届广西省陆川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

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8.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2017届张家口一中高三周考语文试卷)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

①俞紫芝:

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

②桡:

船桨,指代船。

③赊:

语助词。

15.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

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同,都是正衬。

C.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

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D.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16.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十一、诗歌鉴赏阅读,完成各题。

(2017届张家口一中高三上学期周考四语文试卷)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

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

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

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13.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首先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郡北,河边。

其次又点明了时间:

正是阳春三月。

B.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

作者送王汶去江阴做官,目送小船顺流而下,从而联想到友人将整日行于夹岸繁花似锦的碧流中,并通过想象描述了友人即将到达的江阴市景。

C.作者在描绘富庶、宁静的江阴城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D.颔联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

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

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对比手法。

14.本诗一反送别诗的伤感惆怅,语带调侃却愈显情真意切。

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析这种特色。

 

十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2017届陕西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三上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17.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

C.“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

D.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E.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18.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

17.CE

1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

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

17.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

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热爱喜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

本题的C项对诗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误,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并非是“夏日”。

E项对景情的分析有误,“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但本诗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单纯的写景,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18.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

“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

“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

17.AB.B2分A3分

18.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

(任答3点,每点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全诗”“原因”。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相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伤痛;联系背景可知,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根据这几点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

19.BE

20.特点:

雨大,及时。

(2分)分析:

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每点2分,两点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B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

E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A项考查诗的内容,B项考查诗的表达技巧,CD项考查诗的思想情感,E项考查诗的语言。

20.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

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

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四、

14.B

15.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

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

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

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

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

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

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点如分开来答也可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这诗往往充满感慨和伤离、讽寓和寄托之情,是属于清新丽质的作品,进发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呼声。

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了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

《四库全书提要曾评论他说:

“(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

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

”B项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

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

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或反衬)的手法。

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

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

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

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