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820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8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docx

计算机网络作业综合

 

计算机网络作业

 

第一章(P39)

 

1-15,假定网络的利用率达到了90%。

试估算一下现在的网络时延是

 

它的最小值的多少倍?

 

解:

 

设网络利用率为U,网络时延为D,网络时延最小值为D=D0/(1-

 

U)D/D0=10

 

1-17,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

 

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

 

解:

 

发送时延Ts=

 

数据帧长度(

 

bit

 

)/

 

发送速率(

 

bit/s

 

传播时延

Tp=

信道长度(m)/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

m/s)

1)Ts=10^7bit/100kbit/s=100s

,Tp=10^6m/(2

×

10^8)m/s=0.005s

 

2)Ts=10^3bit

 

/1Gbit/s

 

=1

 

μs,Tp=10^6m/(2

 

×

 

10^8)

m/s=0.005s

 

结论:

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

 

大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

 

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9,1)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

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

 

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共18字节。

试求

 

数据的传输效率。

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

 

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2)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解:

 

1)100/(100+20+20+18)=63.3%

 

2)1000/(1000+20+20+18)=94.5%

 

1-29,有一个点对点链路,长度为50km。

若数据在此链路上的传播

 

速度为2×10^8m/s,试问链路的带宽应为多少才能使传播时延和

 

发送100字节的分组的发送时延一样大?

如果发送的是512字节长的

 

分组,结果又应如何?

 

解:

 

传播时延Tp=50×10^3m/(2×10^8)m/s=2.5×10^(-4)

 

s

 

100字节时带宽=100bit/2.5×10^(-4)s=4*10^5B/s

 

4*10^5*8=3.2*10^6

 

512字节时带宽=512bit/2.5×10^(-4)s=2.05MB/s

 

1-31,以1Gbit/s的速率发送数据。

试问在以距离或时间为横坐标

 

时,一个比特的宽度分别是多少?

 

解:

 

距离:

1bit×2×10^8m/s(在光纤中的速率)/1Gbit/s=0.2

 

m

 

时间:

1bit/1Gbit/s=10^(-9)s

 

第二章(P67)

 

2-07,假定某信道受奈氏准则限制的最高码元速率为20000码元/秒。

 

如果采用振幅调制,把码元的振幅划分为16个不同等级来传送,那

 

么可以获得多高的数据率(bit/s)?

 

解:

 

W:

信道的带宽;S:

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N:

信道内部的高

 

斯噪声功率。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W×log2(1+S/N)(bit/s)

 

=20000×log2(16)=80000bit/s

 

2-09,用香农公式计算一下,假定信道带宽为3100Hz,最大信道传

 

输速率为

 

35kbit/s

 

,那么若想使最大信道传输速率增加

 

60%,问信

噪比

S/N

应增大到多少倍?

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

S

/N

再增大到

10倍,

问最大信息速率能否再增加

20%?

解:

 

C=W

 

×

 

log2(1+S/N)b/s

S/N1=2^(C1/W)

–1=2^(35000/3100)-1

S/N2=2^(C2/W)–1=2^(1.6

 

35000/3100)-1

 

(S/N2)/(S/N1)=10

×C1/W)

1=2^(1.6

×

信噪比应增大到约

100倍

C3=W×log2(1+S/N3)=W

×

log2(1+10

×

S/N2)

C3/C2=18.5%

 

如果在此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10倍,最大信息速率只能再增加18.5%左右。

 

2-11,假定有一种双绞线的衰减是0.7dB/km(在1kHz时),若容

 

许有20dB的衰减,试问使用这种双绞线的链路的工作距离有多长?

 

如果要使这种双绞线的工作距离增大到100公里,问应当使衰减降低

 

到多少?

 

解:

 

使用这种双绞线的链路的工作距离为s=20dB/0.7dB/km=28.6

 

km

 

衰减应降低到20/100=0.2dB

 

2-16,共有四个站进行码分多址CDMA通信。

四个站的码片序列为:

 

A:

(-1

–1–1+1+1–1+1+1)B:

(-1

–1+1

-1+1+1+1

–1)

C:

(-1+1-1+1+1+1

–1–1)D:

(-1+1-1

1–1

–1+1–1)

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S:

(-1+1–3+1–1–3

+1+1)。

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

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是

0还是1?

解:

S?

A=(+1

–1+3+1–1+3+1+1)/8=1

,A发送1

S?

B=(+1

–1–3–1–1–3+1–1)/8=-1

,B

 

发送0

 

S?

C=(+1+1+3+1–1–3–1–1)/8=0,C无

 

发送

 

S?

D=(+1+1+3–1+1+3+1–1)/8=1,D发送1

 

第三章(P109)

 

3-07,要发送的数据为1101011011。

采用CRC的生成多项式是P(X)

 

=X^4+X+1。

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采用CRC检验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否就变成了可靠的传输?

 

解:

 

根据给出的生成多项式可以得出除数为10011

 

作二进制除法,1101011011/10011,得余数1110

 

11010110101110/10011余数为011

 

11010110001110/10011余数为101

 

故两种错误均可发现

 

仅仅采用CRC检验,缺重传机制,数据链路层的传输还不是可靠的传

 

输。

 

3-08,要发送的数据为101110。

采用CRC的生成多项式是P(X)=X^3

 

+1。

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

解:

 

M=101110模2运算后为101110000

 

作二进制除法,101110000/1001,得余数011

 

故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是011

 

3-10,PPP协议使用同步传输技术传送比特串0110111111111100。

 

问经过零比特填充后变成怎样的比特串?

若接收端收到的PPP帧的

 

数据部分是0001110111110111110110,问删除发送端加入的零比特

 

后变成怎样的比特串?

 

解:

 

只要发现5个连续1,则立即填入一个0

 

每当发现5个连续1时,就将这5个连续1后的一个0删除

 

发送端的数据0110111111111100经过零比特填充是

 

011011111011111000

 

接收端收到的0001110111110111110110删除发送端加入的零后是

 

00011101111111111110

 

3-22,假定在使用CSMA/CD协议的10Mbit/s以太网中某个站在发送数据时检测到碰撞,执行退避算法时选择了随机数r=100。

试问这个站需要等待多长时间后才能再次发送数据?

如果是100Mbit/s的以太网呢?

 

解:

 

对于10Mbit/s的以太网来说,以太网把争用期定为51.2微秒,要

 

退后100

个争用期。

等待时间为

对于100Mbit/s的以太网来说,以太网把争用期定为

5.12微秒,要

退后100

个争用期。

等待时间为

512μs

 

3-33,在图3-31中,以太网交换机有6个接口,分别接到5台主机

 

和一个路由器。

在下面表中的“动作”一栏中,表示先后发送了

4个

 

帧。

假定在开始时,以太网交换机的交换表是空的。

试把该表中其他的栏目都填完空。

 

第四章(P196)

 

4-17,一个3200位长的TCP报文传到IP层,加上160位的首部后成

 

为数据报。

下面的互联网由两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但第二

 

个局域网所能传送的最长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只有1200位。

因此数

 

据报在路由器必须进行分片。

试问第二个局域网向其上层要传送多少

 

比特的数据(这里的“数据”当然指的是局域网看见的数据)?

 

解:

 

进入本机IP层时报文长度为3200+160=3360bit

 

经过两个局域网的网络层,又加上两个头部信息,此时长度共有3360

 

+160+160=3680bit

 

在第二个局域网,报文要进行分片,已知最长数据帧的数据部分只有1200bit,所以共分成4片,故第二个局域网向上传送3680+160=3840bit

 

4-20,设某路由器建立了如下路由表:

下一跳

128.96.39.0

255.255.255.128

接口m0

128.96.39.128

255.255.255.128

接口m1

128.96.40.0

255.255.255.128

R2

192.4.153.0

255.255.255.192

R3

*(默认)

——

R4

 

现共收到

 

5个分组,其目的地址分别为:

(1)128.96.39.10

 

(2)128.96.40.12

 

(3)128.96.40.151

 

(4)192.4.153.17

 

(5)192.4.153.90

 

试分别计算其下一跳

 

解:

 

用目的IP地址和路由表中的子网掩码相与,若结果出现在路由表中

 

的目的网络中,则转发相应的下一跳,若没有出现在路由表中的目的

 

网络中,则转发到默认站R4

 

1)先把每个IP与掩码做“与”运算,求出网络号

 

 

 

可表示的IP范围

 

(1)128.96.39.0

/25

128.96.39.1

——128.96.39.127

(2)128.96.39.128/25

128.96.39.129

——128.96.39.254

(3)128.96.40.0/25

128.96.40.1——128.96.40.127

(4)192.4.153.0/25

192.4.153.1

——192.4.153.63

2)比较题目所给的五个分组

IP对应的子网是否在上述范围中

(1)接口m0

128.96.39.10在128.96.39.1——

 

128.96.39.127中)

 

(2)R2(128.96.40.12在128.96.39.129

 

——128.96.39.254中)

 

(3)R4不在上述的子网中,则跳转到默认路

 

由R4

 

(4)R3(192.4.153.17在128.96.40.1

 

——128.96.40.127中)

 

(5)R4同(3)

 

4-24,试找出可产生以下数目的A类子网的子网掩码(采用连续掩码):

 

(1)2;

(2)6;(3)30;(4)62;(5)122;(6)

 

250

 

解:

 

由于是连续掩码,划分子网时如果子网号为n个bit,可划分子网数为

 

(2^n)-2

 

个,所以

 

2

 

个子网对应2bit、6对应

 

3bit

 

、30对应5bit、62

对应

6bit

、122对应

7bit

、250对应

8bit

2

个:

11111111110000000000000000000000

即255.19200

6

个:

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0000000

即255.224.0.0

30

个:

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00000

即255.248.0.0

62

个:

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0000

即255.252.0.0

122个:

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000

即255.254.0.0

250个:

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00

即255.255.0.0

 

4-31,以下地址中的哪一个和86.32/12匹配?

请说明理由。

 

(1)86.33.224.123

(2)86.79.65.216

 

(3)86.58.119.74(4)86.68.206.154

 

解:

 

86.32/12

 

的含义是前

 

12位是网络地址,32的二进制表示是

 

00100000。

而在可选的四个答案中,只有第一个选项的前

12位与以上表示的是

一致的,即前

8位相同,都是

86,而

33的二进制是

00100001,前

4位相同。

 

所以

(1)匹配

 

4-55,如图所示,网络145.13.0.0/16划分为四个子网N1,N2,N3

 

和N4。

这四个子网与路由器R连接的接口分别是m0,m1,m2和m3。

路由器R的第五个接口m4连接到互联网。

 

(1)试给出路由器R的路由表。

 

(2)路由器R收到一个分组,其目的地址145.13.160.78。

试给出这个分组是怎样被转发的。

 

解:

 

(1)目的网络地址下一跳

 

145.13.0.0m0

 

145.13.64.0m1

 

145.13.128.0m2

 

145.13.192.0m3

 

*m4

 

(2)

 

4-56,收到一个分组,其目的地址D=11.1.2.5。

要查找路由表中

 

有这样三项:

 

路由1到达网络11.0.0.0/8

 

路由2到达网络11.1.0.0/16

 

路由3到达网络11.1.2.0/24

 

试问在转发这个分组时应当选择哪一个路由?

 

解:

 

选择路由3

 

第五章(P245)

 

5-14,一个UDP用户数据报的首部的十六进制表示是:

0632004500

 

1CE217。

试求源端口、目的端口、用户数据报的总长度、数据部分

 

长度。

这个用户数据报是从客户发送给服务器还是从服务器发送给客

 

户?

使用UDP的这个服务器程序是什么?

 

解:

 

源端口0632H=6×16^2+3×16^1+2=1586

 

目的端口0045H=4×16+5=69

 

UDP用户数据报总长度001C=16+12=28字节

 

数据部分长度28–8=20字节。

 

此UDP用户数据报是从客户发给服务器(因为目的端口号<1023,是熟知端口)

 

服务器程序是TFFTP。

 

5-23,主机A向主机B连续发送了两个TCP报文段,其序号分别是

 

70和100。

试问:

 

(1)第一个报文段携带了到少字节的数据?

 

(2)主机B收到第一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应当是多少?

 

(3)主机B收到第二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是

180,试

 

问A发送的第二个报文段中的数据有多少字节?

 

(4)如果A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丢失了,但第二个报文段到达了B。

 

B在第二个报文段到达后向A发送确认。

试问这个确认号应为多少?

 

解:

 

确认号是期望收到对方的下一个报文段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也就是期望收到的下一个报文段首部序号字段的值。

若确认号=N,则表明:

到序号N-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正确收到。

 

(1)第一个报文段携带的数据包括从70字节到第99字节,共携带了30个字节。

 

(2)确认号为100。

 

(3)由于确认号为180,说明到第179号为止的数据都已收到,A发送的第二个报文段中的数据有179-100+1=80字节。

 

(4)由于没有收到A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第二个报文段到达B时

 

将会被丢弃,因此此时收到的报文段的最后一个序号为69。

当在第二个报文段到达后一向A发送确认,这个确认号应为70,表示到序号69为止的数据都已收到。

 

5-28,主机A向主机B发送TCP报文段,首部中的源端口是m而目的

 

端口是n。

当B向A发送回信时,其TCP报文段的首部中的源端口和

 

目的端口分别是什么?

 

解:

 

源端口和目的端口分别是n和m。

 

在回信过程中,发送端的目的端口号将成为接收端的源端口号,接收端的目的端口号将成为发送端的源端口号。

 

5-30,设TCP使用的最大窗口为65535字节,而传输信道不产生差错,

 

带宽也不受限制。

若报文段的平均往返时间为20ms,问所能得到的

 

最大吞吐量是多少?

 

解:

 

在发送时延可忽略的情况下,最大数据率=最大窗口×8/平均往返时

 

间=26.2Mb/s

 

5-31,通信信道带宽为1Gbit/s,端到端传播时延为10ms。

TCP的

 

发送窗口为65535字节。

试问:

可能达到的最大吞吐量是多少?

信道

 

的利用率是多少?

 

解:

 

Throughput=65535字节/(2x10ms)=25.5Mb/s

 

Efficiency=(25.5Mb/s)/(1Gb/s)=2.55%

 

最大吞吐量为25.5Mb/s。

信道利用率为25.5/1000=2.55%

 

5-49,以下是十六进制格式的UDP头部内容。

 

CB84000D001C001C

 

试问:

 

a.源端口号是多少?

 

b.目的端口号是多少?

 

c.用户数据报总长度是多少?

 

d.数据长度是多少?

 

e.分组是从客户发向服务器的还是相反方向的?

 

f.客户进程是什么?

解:

 

a.源端口号是头4位十六进制数字(CB84)16,这意味着源端口号

 

是52100。

 

b.目的端口号是第二组4位十六进制数字(000D)16,这意味着目

 

的端口号是13。

 

c.第三组4位十六进制数字(001C)16定义了整个UDP分组的长度,

 

长度为28字节。

 

d.数据的长度是整个分组长度减去头部长度,即28-8=20字节。

e.由于目的端口号是13(是熟知端口号),分组是从客户发送到服务器。

 

f.客户进程是Daytime

 

简答题

 

第一章

 

1-02,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

 

1)报文分组,加首部。

2)经路由器存储转发。

3)在目的地合并。

 

1-0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

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8,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

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

 

按范围:

 

(1)广域网WAN:

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

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

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

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

公用网:

面向公共营运。

专用网:

面向特定机构。

 

1-12,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

 

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

 

边缘部分:

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