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9117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docx

生物化学复习汇总

绪论

1、生物化学的概念: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生物)的化学本质(物质组成)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

2、生物化学的研究起始于18世纪初,20世纪初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生物化学谱系有两个体系,一个来自于医学和生理学,一个来自有机化学。

3、生物化学的两个重大发现

代谢途径的多酶系统与能量转移的统一

遗传的分子基础----DNA双螺旋结构

4、生物化学的应用

阐明生命本质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生物品种与品质的改良

食品加工与饲料生产

5、生物化学的研究起源于法国,盛行于德国,英、美跟进,再传至世界其他国家

6、Fischer生物化学之父

7、中国对生物化学的主要贡献:

蛋白质变性学说

胰岛素和tRNAAla的人工合成

参与人类基因组的多国联合测定

水稻基因组的独立测定

我国生物化学启业人:

吴宪、王应睐、邹承鲁

8、生物的物质构成:

蛋白质、糖类、核酸、脂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

生物分子都是由单体组成的大分子;CHON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生命体系物质种类与数量的组成遵循分子经济学原则。

9、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并遵循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

10、生命的两大特征:

新陈代谢(蛋白质)和自我复制(核酸)

11、细胞是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1、19世纪中期由荷兰化学家G.Mulder提取并命名。

它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和细胞功能的执行者。

2、在蛋白质的元素构成中N含量基本恒定,平均16%。

这是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理论依据。

3、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L型a氨基酸

20种

三字符

甘氨酸不含不对称碳原子,没有旋光性。

脯氨酸(环状氨基酸)为亚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呈黄色。

碱性氨基酸3种(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酸性氨基酸2种(谷氨酸、天冬氨酸),其余为中性氨基酸。

芳香族氨基酸3种(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对280nm紫外有吸收特性,这是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理论基础。

含硫氨基酸2种(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只有半胱氨酸能形成二硫键。

支链氨基酸3种(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含羟基氨基酸(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

含咪唑基氨基酸1种(组氨酸)

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

异亮色苏苯赖蛋缬

一碳单位供体氨基酸5种:

甘蛋组色丝

纯生糖氨基酸2种:

亮赖

生酮兼生糖氨基酸5种:

异苯酪色苏

4、茚三酮(弱酸、蓝紫色)反应是氨基酸定性、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

5、氨基酸的两性解离与等电点(pI)

6、蛋白质测序原理:

桑格尔(Sanger)反应常用于肽及蛋白质N端氨基酸的测定。

应用此反应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埃德曼(Edman)反应可测定多肽链N端氨基酸排序。

它是蛋白质顺序自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7、构成蛋白质的最基本化学键----肽键(反式)

8、蛋白质结构

一级结构:

氨基酸序列

二级结构:

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

结构域:

二级结构的组合形式

三级结构:

单体蛋白和单个亚基的最高结构形式

四级结构:

多亚基蛋白中亚基之间的结合形式

重点:

α螺旋、β折叠

9、蛋白质的重要性质蛋白质分离纯化、定性定量测定、消毒的理论基础

胶体性质:

蛋白质不能透过半透膜

两性解离与等电点(pI)

颜色反应:

考马斯亮蓝G250反应、茚三酮反应、双缩脲反应均可用于蛋白质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

蛋白质变性(不破坏肽键,即一级结构不被破坏)与复性

紫外吸收特性(280nm有吸收峰)用于蛋白质紫外吸收法定量测定

10、蛋白质的分离方法

半透膜

利用分子量大小的层析法

等电点分离

可复性沉淀

凝胶层析法(颗粒大小)

离子交换层析法(酸碱性质)

亲和层析法(配基)

电泳(蛋白质所带电荷)

第二章生物催化剂----酶

1、酶的定义:

生物体内具有催化性质的物质

2、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核酸(核酶,rRNA)

3、酶的催化特点:

高效性、专一性、活性可调节、反应条件温和

4、酶的高效性作用机理:

过渡态理论(降低活化能)

中间产物学说(形成酶–底化合物)

5、酶的专一性理论:

锁钥学说(酶、底一对一,酶结构不可变)

多位点亲和学说(解释立体异构专一性)

诱导契合学说(酶、底之间诱导契合,酶结构可变)

6、米氏常数和酶促动力学方程

米氏常数的物理意义、酶促动力学方程的应用、米氏常数和Vmax的求法。

7、酶活力及其影响因素

8、酶的抑制作用类型

不可逆抑制

可逆性抑制(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9、酶的活性调节类型

酶原激活、同工酶、多酶体系与多功能酶、调节酶、变构酶、反馈调节

第三章糖化学

1、糖的定义:

羟基醛、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衍生物。

2、糖的功能:

能源、碳源、信号传递、生物构成

3、糖类化合物的分类:

按水解情况不同,可分为单糖1、寡糖2-10、多糖。

自然界单糖都是D型糖

4、单糖分类:

按其功能基----分为醛糖和酮糖。

按碳原子数---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庚糖。

其中戊糖、己糖在自然界分布最广。

*熟记a-D-葡萄糖、β-D-葡萄糖、β-D-核糖、β-D-脱氧核糖的环式结构

a-1,4-糖苷键、a-1,6-糖苷键

7、几种重要的单糖:

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8、几种重要的寡糖:

蔗糖、乳糖、麦芽糖

9、多糖的分类与种类

按功能分结构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和储存多糖(淀粉、糖原)

按构成单体分同多糖(淀粉、糖原、几丁质)和杂多糖(糖蛋白、脂蛋白、半纤维素)

10、构成寡糖和多糖的化学键----糖苷键

第四章糖代谢

包括合成代谢和降解代谢

一、合成代谢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果糖、蔗糖及淀粉等

动物肝脏和肾脏通过非糖物质(丙酮酸、乳酸、丙氨酸和甘油)的糖异生合成葡萄糖

油料种子萌发时通过脂类降解—乙醛酸循环---糖异生合成葡萄糖

*熟记反应历程、限速酶、寡糖和多糖合成所需要的糖基供体

二、降解代谢

多糖、寡糖首先降解为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然后进一步降解。

1、多糖降解

淀粉降解

1水解淀粉酶(水解a–1,4糖苷键)、麦芽糖酶(水解麦芽糖)

淀粉脱支酶(水解支链淀粉中的a–1,6糖苷键)

2磷酸解淀粉磷酸化酶(切断a–1,4糖苷键)

糖原降解糖原磷酸化酶(水解a–1,4糖苷键)

糖原脱支酶(水解a–1,6糖苷键)

2、寡糖降解

蔗糖降解(蔗糖酶)

乳糖降解(乳糖酶)

3、单糖降解(重点)

糖酵解(EMP)细胞质有氧、无氧均可限速酶(己糖磷酸激酶)

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DPGAPEP)

NADH产生(GAP)

G→2Pyr+2NADH+2ATP

磷酸戊糖途径细胞质有氧氧化限速酶(己糖磷酸脱氢酶)

别称:

磷酸己糖支路、PPP、HMS

G6P→Ru5P+CO2+2NADPH

6Ru5P→5G6P

6G6P→5G6P+6CO2+12NADPH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有氧氧化限速酶(柠檬酸合酶)

五次脱氢(4NADH、1FADH2)

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琥珀酰CoA)

两个立体异构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

Pyr→3CO2+4NADH+FADH2+ATP

乙酰CoA→2CO2+3NADH+FADH2+ATP

三、葡萄糖、果糖降解途径

1、无氧途径

糖酵解---乳酸发酵G→2乳酸+2ATP

糖酵解---酒精发酵G→2乙醇+2CO2+2ATP

2、有氧途径

糖酵解---三羧酸循环G→6CO2+10NADH+2FADH2+4ATP

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G+ATP→Ru5P+CO2+2NADPH

6Ru5P→5G6P

6G+6ATP→5G6P+6CO2+12NADPH

*糖酵解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途径

*熟记各途径的发生部位(细胞定位)、发生条件、底物、产物、限速酶、酶活性调节方式、限速因子、生理意义

第五章生物能学与生物氧化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

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能量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得以释放和利用的过程。

二、富能化合物的概念与种类

1、概念:

指通过水解或裂解能够放出大量能量(足够形成1个ATP)的物质。

ATP是最重要的富能物质。

2、种类:

NTPPPi

乙酰CoA、琥珀酰CoA、脂酰CoA

PEP

1,3–二磷酸甘油酸

三、呼吸电子传递途径

1、NADH呼吸链

NADH→复合体Ⅰ→UQ→复合体Ⅲ→CytC→Cyt氧化酶(Ⅳ)→O2

2、琥珀酸呼吸链

琥珀酸→复合体Ⅱ→UQ→复合体Ⅲ→CytC→Cyt氧化酶Ⅳ→O2

其中:

复合体Ⅰ、复合体Ⅱ和复合体Ⅲ处能量差可满足ATP产生

四、氧化磷酸化(由ATP酶〈复合体Ⅴ〉完成)

NADH+H++1/2O2→H2O+3ATP

FADH2+1/2O2→H2O+2ATP

氧化磷酸化机理----化学渗透学说:

呼吸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偶联,呼吸电子传递在线粒体内膜两侧产生质子浓度差,质子浓度差激活ATP酶,伴随质子回流质子能转化为ATP。

P/O比:

五、胞质NADH进入线粒体的途径

1、磷酸甘油穿梭途径NADH(胞质)→FADH2(线粒体)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途径NADH(胞质)→NADH(线粒体)

六、从物质磷酸化角度思考生化反应容易进行的原因。

七、1mol葡萄糖完全降解产生ATP数量

动物36–38mol

植物38mol

第六章脂类与生物膜

一、脂类的概念

脂类也称脂质,是一类微溶或不溶于水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

二、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1、储能、供能

1g脂肪所储能量是糖和蛋白质的2-3倍,体积仅为它们的1/4。

2、构成生物膜、脂蛋白

3、食用提供必需脂肪酸

4、药用、工业原料蜂蜡、羊毛蜡

5、保护防止机械损伤、保暖(隔热、冬眠供能)

6、溶解脂溶性维生素

三、生物体主要的脂类

甘油三脂、磷脂、糖脂、脂蛋白、固醇、脂溶性维生素、萜类物质、蜡

四、生物膜的物质构成

磷脂、蛋白质、寡糖、胆固醇(动物)、水、无机盐

五、生物膜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1972年由美国学者Singer、Nicolson提出。

学说要点:

1、膜脂双层排列,亲水头在外,疏水尾向内。

膜蛋白附着在膜的两侧或镶嵌在膜脂双分子层中。

寡糖散居在膜外

2、流动性是生物膜的主要特征。

3、不对称性

膜脂种类、蛋白质和糖的参与,造成了膜的不均一性、不对称性。

六、生物膜功能

(一)物质运输

1、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运输方式物质种类

通道运输水O2CO2尿素乙醇KCaNO3Cl

载体运输

单向运输FeZnMnCu

同向运输ClKNO3NH4PO3SO4糖氨基酸核苷酸

反向运输Na/H+、苹果酸/a-酮戊二酸、Asp/Glu

泵运输KNaCa离子

2、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内吞(蛋白质核酸多糖病毒)

外排(胰岛素)

(二)信号传递

通过膜上的膜糖和蛋白实现胞外信号的接受与跨膜传递

(三)能量交换

叶绿体内膜和线粒体内膜是能量的转换场所。

ATP酶是能量转换的直接执

行者。

(四)分室功能

生物膜将细胞分隔为功能不同的科室,使得成千上万种

生化反应在同一个细胞内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七、人体必需氨基酸

人和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人和动物不能合成的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酸

人和动物合成量不足的脂肪酸:

花生四烯酸

第七章脂类代谢

一、降解代谢

1、植物的脂肪降解由脂肪体、过氧化物体、乙醛酸体、线粒体、细胞质完成;动物则由脂肪组织、肝脏的细胞质、线粒体完成。

2、脂肪降解的信号:

种子萌发、兴奋、饥饿、胰岛素不足、肾上激素、胰高血糖素、进食脂类食物

3、脂肪降解的限速酶是三酰甘油脂肪酶

4、脂肪的降解首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经DHAP进入糖代谢

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乙酰CoA、丙酰CoA(可进一步转化为琥珀酰CoA或乙酰CoA)后,再由TCA途径完全降解。

脂酰合成酶是脂肪酸氧化的限速酶。

肝脏乙酰CoA代谢---酮体代谢:

生成乙酰乙酸、D-β–羟丁酸和丙酮

等酮体物质;酮体由血液运至肝外组织,重新生成乙酰CoA,作为骨骼、心脏和肾上腺细胞的主要能源。

严重饥饿(血糖不足)和胰岛素水平过低(糖尿病人)均会促进酮体代谢。

酮体是乙酰CoA的肝脏运输方式

5、脂肪酸β–氧化的底物、产物、降解酶类(多酶复合体)

脂肪酸的活化与转运:

首先在细胞质中转化为脂酰CoA,然后经肉碱进入

线粒体。

脂酰CoA在多酶复合体催化下每次循环(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生成1分子乙酰CoA、1分子NADH、1分子的FADH2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最终产物乙酰CoA和丙酰CoA(进一步转化为乙酰CoA或琥珀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完全降解或经糖异生合成糖。

三、合成代谢

1、脂肪合成的原料

脂肪合成所需要的原料:

脂酰CoA和a-磷酸甘油

脂酰CoA由脂肪酸经酰基化而来。

脂肪酸合成以乙酰CoA为原料、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催化、在细胞质中进行。

a-磷酸甘油由糖酵解的中间产物磷酸二羟丙(DHAP)还原产生,也可由

食物脂肪降解产物甘油通过磷酸化而来。

乙酰CoA,主要来自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和氨基酸氧化。

2、脂肪酸的合成

合成原料的转运:

乙酰CoA经三羧酸(动物)或乙酸(植物)从线粒体转

运至细胞质。

丙二酸单酰CoA的形成:

乙酰CoA在羧化酶(生物素为辅基)催化下形成

脂肪酸合成次序:

首先合成软脂酸;然后延长形成硬脂酸;继续延长形成更长链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要依赖于去饱和酶系(动、植物的需氧途径)或脱水酶(厌氧微生物的厌氧途径)来完成。

厌氧微生物只能形成单不饱和脂肪酸。

还原力主要由NADPH提供。

(1)软脂酸合成

动物的细胞质、植物的叶绿体或前质体中进行

以乙酰CoA为引物、丙二酸单酰CoA为原料,在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的催化下,每个循环(缩水、还原、脱水、还原)碳链延长2个碳单位,直至合成软脂酸(16碳)

反应式:

8乙酰CoA+7ATP+14NADPH→软脂酸

乙酰CoA+7丙二酸单酰CoA→软脂酸

(2)脂肪酸的碳链延长

由动物线粒体和植物叶绿体(或前质体)完成

动物以脂酰CoA为起始、乙酰CoA为供体,在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的催化下完成;植物以脂酰-ACP为起始、丙二酸单酰CoA为供体,由延长酶催化。

通过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在羧基端每次增加1个C2单位,形成硬脂酸。

脂肪酸碳链的进一步延长由内质网完成。

(3)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

由去饱和酶(需氧途径)或脱水酶(厌氧途径)催化完成。

厌氧生物只能形成单不饱和脂肪酸

动、植物形成多不饱和脂肪酸,但形成方向有差异(动物羧基方向、植物甲基方向)

3、脂肪合成

以a-磷酸甘油和脂酰CoA为原料,在磷酸甘油脂酰转移酶和二酰甘油脂酰

转移酶催化下合成。

脂肪组织或细胞质中进行。

4、脂肪合成代谢调节

生物需要、食量过大

第八章核酸化学

核酸有CHON四种元素组成,其中P含量稳定(9%),测定P含量是核酸含量的传统分析方法。

核酸的基本构成单位----核苷酸

核苷酸由碱基、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磷酸三部分构成

构成核酸的戊糖为β糖

构成核酸的基本碱基有5个:

ATGCU

稀有碱基若干:

Iψ等

核酸的基本化学键---3,5磷酸二酯键

核酸的存在形式----核蛋白(染色体〈核小体〉、核糖体、病毒)

核酸的功能:

储藏和传递遗传信息、参与蛋白质合成、作用于RNA加工、生物催化、遗传信息的加工与进化

核酸的阅读书写方向---53

一、核酸的一级结构

核苷酸排列顺序

1、DNA序列测定方法

酶法测序:

Sanger70s初提出“加减法”,1977又改进为“末端终止法”,

后者使DNA测序实现了自动化。

化学法测序:

1977年由Maxam和Gilbert发明。

2、RNA序列测定常用方法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解

化学法裂解

反转录成cDNA再用DNA测序法测定

二、DNA的高级结构(包括二级机构和三级机构)

1、DNA二级结构---双螺旋模型

1953年由Watson和Crick提出

主要依据:

碱基组成的Chargaff规则(实验测定数据)

X射线衍射数据(发现周期性、螺旋状排列)

DNA双螺旋模型要点:

两条反平行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右旋成双螺旋;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彼此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螺旋外骨架,糖环平面与中轴平行,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平面与中轴垂直,链间碱基互补、形成氢键;双螺旋结构中有大、小两条凹槽(沟),便于结合蛋白质;双螺旋平均直径2.00nm,螺距3.4nm,每周包括10个脱氧核苷酸(5pb)。

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因素:

碱基间的互补氢键、碱基堆积作用(疏水)、周围环境中正电荷物质与磷酸基团之间的离子键。

其中以碱基堆积作用为主。

2、DNA的三级结构

天然DNA均为处于拧松状态下的负(右手)超螺旋

三、RNA的高级结构

多数RNA以单链形式存在,少数为双链(病毒RNA)。

rRNA和tRNA中也

有双螺旋结构。

1、tRNA的高级结构

1tRNA的二级结构----三叶草模型

1956年由Holleg等提出,后被其他人证实。

三叶草模型要点:

3端由CCA构成末端单链区;约有50%的核苷酸形成4个双螺旋区(称为臂或茎);有50%的核苷酸不配对构成4个环。

俗称“三环四臂一可变”。

不同tRNA的变化主要体现在D环、D臂和额外环上。

核苷酸总数70-100,稀有核苷酸10-20%。

2tRNA的三级结构----倒L型结构

由Kim(1973)和Robertus(1974)证明。

倒L型结构要点:

氨基酸接受臂与TψC臂形成一个连续的双螺旋区,构成字母L下面的横;D臂与它垂直,D臂与反密码臂及反密码环共同构成L的竖;反密码臂经额外环与D臂相连。

D臂中的某些碱基与TψC环及额外环中的某些碱基形成额外的碱基对。

这些额外的碱基对是维持tRNA三级结构的重要因素。

2、rRNA的高级结构

rRNA专门用来构建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

生物体内的rRNA种类很少,仅限于16s18s23s28s5.8s和5s六种。

在核糖体内rRNA呈单链,但也能折叠成“发夹”结构。

3、mRNA的高级结构

游离mRNA也能以自身回折形成局部螺旋和茎环结构,但在蛋白质翻译过

程中必须为伸展状态。

四、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

1、间接证据

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物种特异性,同种生物所有体细胞的DNA碱基组成相

同。

2、直接证据

1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

2噬菌体感染实验

五、DNA的性质

1、降解DNA通过核酸酶或物理、化学方法使其3,5–磷酸二酯键断裂的现象。

2、变性

DNA变性主要涉及非共价键断裂(链间氢键和疏水键)和失去二级结构,变为单链的过程。

变性引起的物理变化:

吸光性增强,粘度降低

引起DNA变性的因素:

振荡、搅拌、移取、pH值过高过低、高温、低离子强度

3、DNA的解链温度(DNA熔点,Tm)

DNA的热变性发生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内。

使DNA双螺旋解开一半或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一半时所需温度,即为DNA的解链温度(DNA熔点,Tm)。

Tm一般在82-95℃之间。

Tm=69.3+0.41(G–C)%

通过测定Tm可以推算出DNA的碱基组成。

4、紫外吸收特性

对260nm紫外有最大吸收峰,由此可测定DNA纯度及含量。

5、复性与杂交

变性DNA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变为双螺旋结构的过程,即是DNA复性。

热变性DNA与异源DNA单链或RNA部分配对的现象,称为杂交。

第九章核酸代谢

一、核酸的酶促降解

核酸在核酸酶催化下降解为核苷酸。

核酸酶种类:

外切核酸酶(对RNA、DNA无特异性,但水解方向有差异)

核糖核酸酶(只水解RNA)

限制性内切酶(在特异位点水解原核生物DNA)

二、核苷酸降解

1、核苷酸在核苷酸酶催化下,水解为核苷和磷酸

核苷酸酶有3–核苷酸酶和5–核苷酸酶之分。

2、核苷在核苷酶作用下,生成碱基和戊糖

核苷酶有核苷磷酸化酶(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和核苷水解酶(植物和微生物)

两类。

核苷在核苷磷酸化酶催化下,生成碱基和戊糖磷酸;在核苷水解酶作用下形成碱基和戊糖。

3、碱基降解

1嘌呤降解(脱氨、氧化、水解)

动物最终降解产物因生物种类而异。

植物排泄氨和CO2

微生物最终形成氨、CO2及甲酸、乙酸等。

2嘧啶降解(还原、水解)

胞嘧啶、尿嘧啶降解为乙酸、氨和CO2

胸腺嘧啶形成氨基异丁酸(可转化为琥珀酰CoA)、氨和CO2

四、核苷酸生物合成

1、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

R5P+ATP+Pi→PRPP+AMP+PPi(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

核苷酸合成的限速步骤

Pi、Mg2+是激活剂

ADP和2,3-二磷酸甘油醛是竞争性抑制剂

AMP、GTP是非竞争性抑制剂

2、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分两阶段进行)

1PRPP→IMP由多酶复合体催化需要6个ATP

由谷酰胺、甘氨酸、一碳单位化合物、CO2和天冬氨酸提供嘌呤骨架。

2IMP→AMP各需要2个ATP

GMP

3、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

1嘧啶环合成由氨基甲酰磷酸和天冬氨酸合成嘧啶的前体物质----乳清酸

2乳清酸与PRPP结合后,经脱羧,生成UMP

3UMP进一步合成UDPUTPCTPUTP→CTP

胞苷酸合成酶

4、核苷单磷酸在激酶催化下形成核苷二磷酸和核苷三磷酸

5、脱氧核糖核酸(dNDP)的生物合成

脱氧核糖核酸由相应的核糖核酸还原而来。

6、dTMP由dUMP转化而来(胸苷酸合成酶)

7、环化核苷酸(cAMP、cGMP)由环化酶催化而来

ATP→cAMP+PPi

GTP→cGMP+PPi

8、NMP的补救合成途径(仅限于部分核苷酸)

利用现有碱基和PRPP合成NMP的过程。

五、核酸生物合成

(一)以DNA为模板的DNA生物合成(DNA复制)

1、合成体系

模板:

DNA单链

引物:

多聚RNA

原料:

dNTP

酶类:

拓扑异构酶、解旋酶、引物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端粒酶

辅助蛋白因子:

单链结合蛋白

复制方向:

5'→3'

2、DNA复制方式:

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3、DNA复制过程:

(1)复制的起始:

解旋(形成两条模板链)、生成引物(引发体)

复制叉:

双链DNA在解旋酶作用下,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