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442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docx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

杨修啖酪

【原文】人饷①魏武②一杯酪③,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④“合”字,以示众。

众莫之解。

次⑤至⑥杨修⑦,修11便啖,曰:

“公教⑧人啖一口也,复⑨何疑?

【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

“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注释】①饷:

同“飨”,泛指请人受用。

②魏武:

指魏武帝曹操。

③酪:

牛、羊等的乳制品。

④题:

写上⑤次:

传递⑥至:

到⑦杨修:

曹操的谋士。

⑧教:

让。

⑨啖:

吃。

复;又便:

【练习】1、问:

杨修为什么敢吃?

  答:

“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

王戎识李

  【原文】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⑥枝,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王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⑨然。

(选自: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1.王戎:

晋朝人,做过官。

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

曾经。

3.诸;众多。

4.游:

玩耍。

5.子:

果实。

6.折:

压弯。

7.竞走:

争相跑过去。

走:

跑。

8.唯:

只有。

9.信:

果真,的确。

然:

这样。

信然:

确实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弯了枝条。

小朋友都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确实这样。

  【练习】王戎为什么不去和别的小朋友摘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呢?

  答:

如果李子甜,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启示】

1、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诸葛恪得驴

   〖原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⑴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⑵。

一日,孙权大会⑶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⑷其面曰:

诸葛子瑜。

恪跪曰:

“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⑸与笔。

恪续其下曰:

“之驴。

”举⑹座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

诸葛恪跪下来说:

“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

“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

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

可以看出诸葛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聪明、机智的人。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的面对,换一种方法和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注释〗⑴瑾:

指诸葛瑾,他是诸葛亮的兄长。

⑵面长似驴:

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⑶会:

聚集,汇合⑷题:

书写,题写⑸听:

听从⑹举:

全部|7)以:

相当于“把,拿,将。

谢道韫咏絮

  原文: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道韫(yùn)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译文:

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注释:

①内集:

将家中子女集合起来。

②辈:

们。

③骤:

突然。

④差可拟:

大约可比拟。

⑤因:

乘。

⑥兄子:

侄儿;兄女:

侄女

  练习1、的比喻为什么不好?

  答:

因为盐呈粒子形,所以盐不可能在空中慢慢飘落下来。

  谢道韫是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

曹冲称象

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

“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注释:

智意:

聪明才智致:

送给群下:

部下,下属校:

考察,衡量

太祖悦,即施行焉:

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陆绩怀橘

原文: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

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

术令人出橘食之。

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堕地。

术笑曰:

“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

”绩跪对曰:

“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术曰:

“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之,后常称说。

译文

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

他曾经担任过庐江太守,他精通天文和历法。

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

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

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怀中,等到告别的时候,跪着向袁术拜谢。

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口里滚落到地上。

袁术笑着说:

“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

”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

“这橘子很甜,我想带几个回去给母亲吃。

”袁术说:

“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

”袁术认为陆绩十分与众不同,后来经常向别人称赞陆绩怀桔的美德。

点评

陆绩的孝行史记记载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为人。

所谓“当年桔子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英雄自古类如斯。

黄香温席

原文: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他九岁时,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

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暖和。

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

“江夏”:

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年“方”九岁:

正当

“令”枕席清凉:

使

以待亲之安“寝”:

睡安:

舒服的,安心的。

“至于”冬日严寒:

到了

于是名播“京师”:

京城;国都

待:

等待

  播:

传播,流传,散步

  则:

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就”,“便”,“那么”。

  暖:

属词类活用的词,这里形容词作动词用。

  帷帐:

帐子.

  蚊蚋:

(ruì)吸人血的小虫

  衾:

被子。

陈遗贮焦饭

  原文:

陈遗至孝。

母好喜食釜底焦饭。

遗作郡主簿,恒备一囊,每煮食,辄贮焦饭,归而遗母①。

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②。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③。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注释】1.铛(chēng):

一种铁锅。

贮录:

贮藏。

2.孙恩:

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

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

袁府君:

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3.未展:

未及。

4.主簿:

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及印章等。

5.斗:

旧时量器。

6.至:

非常7.溃:

逃散8.遁:

逃9遗:

送给

  【译文】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回报。

哑孝子

原文: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

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夫母。

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

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

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

月余,未见有求者,及易猪饲之。

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

孝子待人,诚而信。

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译文:

崔长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

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并且出入都一定会给父母请安。

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

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

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

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注释:

  1性(至)孝.2至:

到了极点,可翻译为非常3人(悯)之悯:

同情4父母(赖)以活赖:

依靠5乃(易)猪饲之易:

交换6父母先后(卒)卒:

死7哭之(恸)恸:

悲痛的样子8后不知孝子所(之)之: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他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

有人问:

“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度(duo):

测量。

  郑:

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

想要。

  履:

音(lǚ),革履,就是鞋子。

  者:

......的人。

  先:

首先。

  而:

然后。

  置:

放,搁在。

  之:

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

他的。

  坐:

通假字:

座;座位;现在与古代不同。

  至:

等到。

  之:

到。

  而:

却。

  忘:

忘记。

  操:

拿,携带。

  之:

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已:

已经。

  得:

得到;拿到。

  乃:

才。

  持:

拿。

  反:

通假字:

返;返回。

  及:

到,等到。

  罢:

散,结束,停止。

  无:

不。

  自信:

相信自己。

  遂:

于是,就。

  得:

买到。

  何:

为什么。

  之:

鞋子。

  以:

用。

  足;脚。

  宁:

宁可。

  忘操之:

忘了拿尺码。

寓意:

  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鲁人锯竿入城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莫之及也。

(选自《太平广记》)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想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

不久,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

实在想不出办法来。

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于是那个鲁国人依照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世人的愚昧,比不上这个了。

【注释】

  ①鲁:

鲁国②老父:

年老的人,有时也指男人。

③圣人:

才智超人的人④亦:

也⑤俄:

一会儿⑥但:

只是,仅仅⑦愚:

愚蠢,愚笨⑧计:

方法

【启发】

  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傻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

(1)写《千字文》,日

(2)以(3)十本为率(4),书(5)遂(6)大进(7)。

平生于(8)书,未尝(9)苟且(10),或(11)答人简札(12),少(13)不当意,必再三易(14)之不厌(15),故(16)愈老而愈益(17)精妙。

(《书林纪事》)

注释

  

(1)临:

临贴,照着字画摹仿。

(2)日:

每天。

 (3)以:

把 (4)率:

标准。

(5)书:

写字,书法。

 (6)进:

进步(7)遂:

于是,就。

(8)于:

对,对于。

(9)尝:

曾经。

(10)苟且:

这里是马虎草率的意思。

(11)或:

有时。

(12)简札:

信件,书信。

(13)少:

同“稍”。

稍微。

(15)易:

改变,这里是改写的意思。

(16)厌:

厌烦,厌倦。

(17)故:

因此。

(18)愈益:

愈加,更加。

译文

  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以每天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再次改写,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越发精致巧妙。

启示

  对待学习要像文征明一样具有认真写作的一丝不苟的精神。

智永退笔冢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

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

人谓为“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注释:

  穴:

洞,孔  瓮:

口小腹大的容器  石:

旧时重量单位  户限:

门槛  瘗:

埋 号:

称为  觅书:

寻找书  冢:

坟墓  秃笔头:

指毛笔用久了,笔头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一个笔头。

  吴兴:

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积年:

多年。

 书:

书法。

  皆:

都,全。

  数:

几  觅:

寻求  题:

写  为:

被  穴:

小洞  乃:

就  叶:

皮,片  谓:

称  永公:

即智永;公:

对人的敬称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

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关于智永:

  智永,僧法极,字智永,王右军七世孙,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号永禅师,山阴人。

他是陈,隋间著名书法家。

智永善书,书有家法。

智永还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

智永书法,誉满华夏,于阁上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

时求书者纷至,所居户限(门槛)为穿,遂用铁裹之,人谓之铁门限(槛)。

人称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

年百岁乃终。

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启示:

  做事要适当的学会拒绝,不要都听从答应.

一箧磨穴砚(yíqièmóxuéyàn)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

师曰:

“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

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译文

  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

师父说:

“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

”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一直用的。

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精通了他的技艺。

注释

  箧:

竹箱  封题:

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去:

离开 置:

放  受:

接受  启:

开启,打开 视:

查看 穴:

凹陷,眼,孔,低洼 至:

直到 夙:

一直

启示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

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及时改正就行了。

王羲之书六角扇

原文: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

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羲之因谓姥曰: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

羲之笑而不答。

译文: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

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

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

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

“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

”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都争着买扇子。

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

注释:

  蕺:

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姥:

老妇人 王右军:

即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又名王右军。

 愠:

生气、恼怒 但:

只  书:

写字 竞:

争着

  他日:

过了几天

掩耳盗钟

原文:

范氏之亡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

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人得到一口钟,想要背着跑,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椎子来砸毁它,钟发出宏亮的声音。

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

注释

1.范氏之亡也:

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

范氏,晋卿范武子之后

  2.钟:

铜制的打击乐器3.负:

背  4.况然:

即锽(huáng)然,形容钟声宏亮5.椎:

锤子 6.遽:

立即,急忙

寓意

掩耳盗钟的人自以为掩上了耳朵就听不到钟响了,实际上钟响是客观事实,你把耳朵掩上了,钟还是要响,你听不到,别人照样会听到。

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劝告人们:

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

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这是没有用的。

寓言把掩耳盗钟者的愚蠢,描写得很生动。

这个故事后来衍化为成语,改为“掩耳盗铃”。

还比喻自己害怕就把耳朵捂上。

红毛毡

原文: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

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

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

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

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

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译文:

  红毛国过去是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的。

守边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太多,便禁止他们上岸。

红毛人坚持要求只要给我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够了。

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便答应了。

红毛人把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个人站在上面了;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一会儿时间,毡毯就变得约有一亩地那么大,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

这些上了岸的红毛人忽然一起把短刀抽出来,出其不意发动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才离开。

注释:

  ①   红毛国:

旧时一些人对英国人以及荷兰人的简称 ② 固:

坚持 ③ 请:

请求④ 无几:

没多少⑤ 并:

同时⑥ 且……且……:

一边……一边…… ⑦ 刃:

“神钟”辨盗

原文:

陈述古密直,曾知建州浦城县。

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

述古绐曰:

“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

”使人迎置后阁祠之。

引囚立钟前,谕曰:

“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

及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出而验其手,皆有黑,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

讯以即服。

译文:

陈述古密直,曾在建州浦城县当过县令。

有家富人丢失了东西,捉住了几个人,不知道谁是真正偷盗的人。

陈述古就哄骗他们说:

“某寺里有一口钟,非常灵验,能辨别真正偷盗的人。

”就打发人去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祭祀供奉,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告诉他们说:

“没有做盗贼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盗贼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

”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非常严肃,祭祀完了用帷幕把钟围起来。

然后暗暗派人用墨汁涂钟。

很久,让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帷幕里去摸钟。

出来检验他们的手,都有墨迹,独有一个囚犯没有墨迹,这就是真正的盗贼——因为他怕钟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

经过审讯,这个强盗立即认罪。

盲子窃钱案

〖原文〗

  有瞽者⑴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⑵五千,次晨相哄⑶鸣官(4)。

官即提讯(5),问贩者钱有无记认(6),贩者曰:

“此乃(7)日用之物,有何记号!

”问瞽者,对曰:

“有记。

吾钱系字(8)对字,背(9)对背穿成。

”对之良是(10)。

贩者不服。

官命瞽者伸手,则(11)两掌青黑,铜痕宛然(12),其为(13)摸索一夕而穿无疑。

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14)。

〖注释〗

1瞽者:

盲人。

瞽,gǔ。

2钱:

铜钱。

3:

哄:

争吵。

4鸣官:

到官府去告状。

5讯:

审问。

6记认:

记号。

7乃:

是。

8字:

有文字的一面。

9背:

无文字的一面。

10对之良是:

核对铜钱确实是这样。

11则:

果然。

12宛然:

清晰的样子。

13为:

是。

14去离开。

15.宿:

住宿16。

对:

回答。

17.是:

正确的。

18.系:

是。

19.为:

是。

20.宛然:

果然。

〖译文〗

  有个瞎子和小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瞎子偷了小贩5000个铜钱。

第二天早上他们互相争吵着报告县官。

  县官当即提审,问小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号。

小贩说:

“这是我每日买卖要的钱,怎么会去做记号呢?

”县官问瞎子,瞎子回答说:

“我做记号。

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的。

”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

小贩怎么也不服。

  这时县官命令瞎子伸开两手,只见他掌上留着青黑的颜色,铜绿的颜色十分清晰。

(在县官追问之下)瞎子(如实招供):

是他摸索了一夜才穿成(不容置疑)。

  (真相大白后)县官便责罚瞎子,并命令小贩拿钱离开。

张佐治遇蛙

原文:

  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

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

至田间,三尸叠焉。

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

曰:

“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

二人复曰:

‘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

’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

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

”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

一讯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译文

  金华县郡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青蛙在道路旁鸣叫,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

张佐治感觉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

到了一田边,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

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

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

“我是名商人,在路上遇见两个人担着筐,里面是青蛙,在哀鸣着。

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

那两个卖蛙的人说:

‘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