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960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docx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解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6年5月13日

实验一微波测量系统的了解与使用

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级别:

必做

开课单位:

学时:

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微波测量线系统的组成,认识各种微波器件。

2.学会测量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器材:

1.3厘米固态信号源

2.隔离器

3.可变衰减器

4.测量线

5.选频放大器

6.各种微波器件

三、实验内容:

1.了解微波测试系统

2.学习使用测量线

四、基本原理:

 

图1。

1微波测试系统组成

1.信号源

信号源是为电子测量提供符合一定技术要求的电信号的设备,微波信号源是对各种相应测量设备或其它电子设备提供微波信号。

常用微波信号源可分为:

简易信号发生器、功率信号发生器、标准信号发生器和扫频信号发生器。

本实验采用DH1121A型3cm固态信号源。

2.选频放大器

当信号源加有1000Hz左右的方波调幅时,用得最多的检波放大指示方案是“选频放大器”法。

它是将检波输出的方波经选频放大器选出1000Hz基波进行高倍数放大,然后再整为直流,用直流电表指示。

它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极低的噪声电平。

表头一般具有等刻度及分贝刻度。

要求有良好的接地和屏蔽。

选频放大器也叫测量放大器。

3.测量线

3厘米波导测量线由开槽波导、不调谐探头和滑架组成。

开槽波导中的场由不调谐探头取样,探头的移动靠滑架上的传动装置,探头的输出送到显示装置,就可以显示沿波导轴线的电磁场的变化信息。

4.可变衰减器

为了固定传输系统内传输功率的功率电平,传输系统内必须接入衰减器,对微波产生一定的衰减,衰减量固定不变的称为固定衰减器,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的称为可变衰减器。

衰减器有吸收衰减器、截止衰减器和极化衰减器三种型式。

实验中采用的吸收式衰减器,是利用置入其中的吸收片所引起的通过波的损耗而得到衰减的。

一般可调吸收式衰减器的衰减量可在0到30-50分贝之间连续调节,其相应的衰减量可在调节机构的度盘上读出(直读式),或者从所附的校正曲线上查得。

五、实验步骤:

1.了解微波测试系统

1.1观看如图装置的的微波测试系统。

1.2观看常用微波元件的形状、结构,并了解其作用、主要性能及使用方法。

常用元件如:

铁氧体隔离器、衰减器、直读式频率计、定向耦合器、晶体检波架、全匹配负载、波导同轴转换器等。

2.了解测量线结构,掌握各部分功能及使用方法。

2.1按图检查本实验仪器及装置。

2.2将微波衰减器置于衰减量较大的位置(约20至30dB),指示器灵敏度置于较低位置,以防止指示电表偶然过载而损坏。

2.3调节信号源频率,观察指示器的变化。

2.4调节衰减器,观察指示器的变化。

2.5调节滑动架,观察指示器的变化。

六、预习与思考:

总体复习微波系统的知识,熟悉各种微波元器件的构造及原理特点。

实验二驻波系数的测量

实验性质:

综合性实验级别:

必做

开课单位:

学时:

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测量大、中电压驻波比的原理和常用方法。

2.掌握用直接法测量小驻波比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1.3厘米固态信号源

2.隔离器

3.可变衰减器

4.测量线

5.选频放大器

6.各种微波器件

三、实验内容:

测量无耗小驻波比微波元件的电压驻波比。

四、基本原理:

图2.1直接法测电压驻波比方框图

微波元件的电压驻波比是传输线中电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表示为

(2.1)

1.直接法

该方法适用于测量中小电压驻波比。

当驻波系数不大于6时,可直接沿测量线测量驻波最大点和最小点的场强得到,故称为直接法。

直接法测电压驻波比方框图如图2.1所示。

被测器件接在测量线的终端,这时测量线中电场的纵向分布如图2.2所示。

 

图2.2测量线电场分布图

当测量线的探针沿纵向移动时,波腹点和节点指示电表读数分别为Umax和Umin。

晶体二极管为平方律检波时,则有:

(2.2)

当驻波比1.05<

<1.5时,Umax和Umin相差不大,且波腹和波节平坦,难以准确测定。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可移动探针测出几个波腹和波节的数据,然后取平均值。

(2.3)

当驻波比1.5<

<6时可直接读出场强最大值和最小值。

2.功率衰减法

功率衰减法适用于测量大、中电压驻波比(

>6)。

当测量线的驻波比大于6时,驻波最大点和最小点的场强相差很大。

如果在最小点,检波晶体的输出能使指示电表有足够大的偏转,那么,在最大点,检波晶体的检波特性将从平方律变成直线律。

若减小微波的输入电平,则最小点的读数又太小,不易测准,且易受零点漂移的影响,故在这种情况下用直接法测量的误差较大。

下面简要介绍功率衰减法的原理。

它可用精密可变衰减器测量驻波腹点和节点两个位置上的电平差。

改变测量系统中精密可变衰减器的衰减量,使探针位于驻波腹点和节点时指示电表的读数相同,则驻波比可用下式计算:

(2.4)

Amax和Amin分别表示精密衰减器衰减量的分贝值。

五、实验步骤:

1.微波测试系统调整

(1)检查测试系统,测量线终端接匹配负载,开启电源,预热各仪器。

(2)按操作规程使信号源工作在方波调制状态,并获得最佳输出。

(3)调整测量线,调谐探针电路,使测量线工作在最佳工作状态。

调整输入电平,使晶体管工作在平方律检波范围内。

2.用直接法测量开口波导及单螺钉的电压驻波比

(1)测量线终端开口,移动探针至驻波腹点,调整指示器灵敏度,使指示电表读数达到满度。

(2)分别测定驻波腹点和节点的幅值Umax和Umin,并列表记录数据。

(3)测量线终端接单螺调配器和匹配负载,单螺钉穿伸度约2.5mm。

重复步骤

(1)、

(2),并测量两次,记录数据。

表2。

1波腹波节处的电压值

1

2

3

4

5

Umax

Umin

六、预习与思考:

1.复习均匀传输线理论,了解传输线上电压电流的分布情况

2.熟悉各实验步骤,以加快测量速度。

3.驻波的节点与腹点如何选取?

 

实验三阻抗的测量

实验性质:

综合性实验级别:

必做

开课单位:

学时:

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测量线测量阻抗的原理和方法。

2.进一步掌握阻抗圆图的用法。

二、实验器材:

1.3厘米固态信号源

2.隔离器

3.可变衰减器

4.测量线

5.选频放大器

6.各种微波器件

三、实验内容:

1.调整微波测试系统

2.测量阻抗

四、基本原理:

微波元器件或天线系统的输入阻抗是微波工程中的重要参数,因而阻抗测量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本实验学习用测量线测量单端口微波元件输入阻抗的方法。

根据传输理论,传输系统中驻波分布与终端负载阻抗直接有关,表征驻波特性的两个参量,驻波比

及相位

与负载阻抗的关系:

(3.1)

 

图3.1电压与相位的关系

 

图3.2等效截面法

上式左端为归一化负载阻抗,即单端口微波元件的输入阻抗,

为驻波比。

是终端负载至相邻驻波节点的距离,参照图3.1。

因而只需在测量线的输出端接上待测元件,分别测定驻波比

,波导波长

及距离

,即可用上式或阻抗(或导纳)圆图计算待测元件的输入阻抗(或输入导纳)。

实际测量中常用“等效截面法”。

首先让测量线终端短路,沿线驻波分布如图3.2(a)所示,因而移动测量线探针可测得某一驻波节点位置

,它与终端距离为半波长的整数倍nλg/2(n=1,2,3…),此位置即为待测元件输入端面在测量线上的等效位置T。

当测量线终端换接待测负载时,系统的驻波分布如图3.2(b)所示,由测量线测得

左边(向波源方向)的相邻驻波节点位置

即为终端相邻驻波节点的等效位置。

所以

(3.2)

由公式

(3.3)

可以计算待测元件的输入阻抗ZL,下图为导纳圆,A点的读数即为待测元件的归一化导纳,B点的读数即为归一化阻抗,如图3.3所示。

 

图3。

3归一化阻抗圆图

图5.3归一化阻抗圆图

 

图3。

4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

1.调整微波测量系统

(1)测量线输出端接匹配负载,调整测量系统。

(2)测量线终端换接短路板,用交叉读数法测量波导波长

并确定位于测量线中间的一个波节点位置

,记录测量数据。

2.测量电感(或电容)膜片及晶体检波器输入阻抗

(1)取下短路板,测量线输出端接“电感(或电容)膜片+负载匹配”测出

,左边相邻驻波节点的位置

,计算

,记录测量数据。

(2)用微波衰减器调整功率电平,使测量线探头晶体处于平方律检波范围。

用直接法测量驻波比

,记录数据。

(3)根据

,应用导纳圆图计算“电感(或电容)膜片+负载匹配”的归一化导纳。

表3.1数据记录表

 

六、预习与思考:

1、复习均匀传输线理论,了解传输线上电压电流的分布情况。

2、了解传输线不同终端负载的接入情况。

3、如果终端负载是感性的,则滑动螺钉与负载的距离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为什么?

 

实验四波长和频率的测量

实验性质:

综合性实验级别:

必做

开课单位:

学时:

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几种常用的测量频率和波长的仪器。

2.掌握测量频率和波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器材:

1.3厘米固态信号源

2.隔离器

3.可变衰减器

4.测量线

5.选频放大器

6.各种微波器件

三、实验内容:

1.测量微波信号的频率

2.测量微波信号的波长

四、基本原理:

 

图4.1实验装置图

频率是微波测量的基本参量之一。

从原理上说,波长的测量与频率的测量是有区别的,前者归结为长度的测量,后者归结为时间的测量。

根据谐振腔的谐振选频原理可知,单模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决定于腔体尺寸,得用调谐机构的位置对谐振腔进行调谐,使之与待测微波信号发生谐振,就可以根据谐振时调谐机构的位置,判断腔内谐振的电磁波的频率。

这就是谐振式频率计的基本原理。

本实验将频率计采用吸收式接法。

当产生谐振时,谐振腔最大程度的获取功率,使得输出几乎为0,这样从指示器上可以观察其谐振或失谐的情况,从而读出频率计上指示的读数。

根据传输线原理,邻近两个腹点或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为半波长,这样可根据选频放大器上显示的相邻腹点,从测量线上直接读出波长。

五、实验步骤:

1.微波频率的测量

(1)按图4.1所示的框图连接实验系统。

(2)将检波器及检波指示器接到被测件位置上。

(3)用频率计测出微波信号源的频率。

旋转频率计的测微头,当频率计与被测频率谐振时,将出现吸收峰。

反映在检波指示器上的指示是一跌落点(参见图4.2),此时,读出频率计测微头的读数,再从频率计频率与刻度曲线上查出对应的频率。

检波指示器指示I

 

谐振点频率计测微头刻度

图4.2频率计的谐振点曲线

2.波导波长的测量:

(1)接开路阻抗,其可变电抗的反射系数接近1,在测量线中入射波与反射波的叠加为接近纯驻波的图形,如图4.3所示,只要测得驻波相邻节点的位置L1、L2,由

,即可求得波导波长λg。

表4.1相邻节点位置数据表

L1

L2

λg

(2)接短路阻抗。

测量驻波相邻腹点的位置L1、L2,由

,即可求得波导波长λg。

 

表4.2相邻腹点位置数据表

L1

L2

λg

六、预习与思考:

1.复习均匀传输线理论,了解传输线上电压电流的分布情况。

2.用传输线理论分析测量波长与频率的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