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00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鼻咽癌之诊断与治疗共识Word文件下载.docx

◆局部放射反应程度与受照面积大小、剂量高低和组织器官有无其它病变有关。

一般脑瘤患者,头部照射后照射部位,毛发可能脱落,但治疗结束后,头发一般很快会生长出来;

面颈部分照射后,可有口干;

胸部照射一定剂量后,出现吞咽时疼痛,一般能耐受,可继续照射,照射结束后疼痛感很快消失;

腹部照射发生腹泻,照射结束后,腹泻很快停止。

放疗结束后为什么还要定期到医院复查?

1.所有的恶性肿瘤都有复发和转移的可能,而目前任何一种治疗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可能,只是减少复发和转移的机率。

放射治疗也同样如此。

因此患者在放疗结束后必须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复发肿瘤。

2.有些肿瘤对放射线不太敏感,放射治疗期间消退不明显,而当达到足量照射放射治疗结束后肿瘤会渐渐消退。

这种情况下患者应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根据情况作进一步治疗和处理。

3.放射线不但能杀伤肿瘤对正常组织同样也有杀伤作用,而射线对一部分正常组织的损伤是迟发性慢性反应,在放射治疗结束后才逐渐表现出来。

有些反应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否则造成严重的后果将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以上所述患者务必对复查给以足够的重视,切不要以为放射治疗结束了就万事大吉了。

复查的时间一般可以在治疗后的3~6个月,有些情况可以按医生的要求在治疗后1个月复查。

以后每半年或1年复查一次。

放疗期间病人会有哪些全身反应?

如何进行处理?

在放疗期间常见的全身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等,一般都不十分严重,多是因放疗后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所致,也有的是因为脑干受到照射或放疗野太大,加上患者精神紧张,忧虑、疼痛等都会加重这些反应。

可以服用一些健胃消食的药物,如维生素B6,胃复安或吗叮啉、胃蛋白酶等,以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

另外,应确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把吃好饭当作

首要的治疗,饮食上要作到色、香、味俱佳,种类多样,易消化,无特殊气味,饭后适当作些运动。

如果反应十分严重,可采用配合输液,静滴止吐药物,甚至暂时中止治疗的办法来解决。

另外,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也是全身反应之

一,可予补血食物如猪肝、猪蹄、升血药物及中药配合治疗,必要时可输成分血

并暂停放疗。

在放疗期间应至少一周查一次血象,监测血细胞的变化,及早对症

治疗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当白细胞小于3X109/升,血小板小于70X109/升时应暂停放疗,升血对症治疗,血象恢复后再开始治疗。

放射治疗中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1.放疗的副作用轻微,和化疗相比小的多。

2.治疗前所确定的照射部位,切不可自行描划或更改,以免漏照肿瘤组织,伤及健康组织。

3.治疗中心保持照射野在体表标记的完整、清晰,否则应及时找主治医师确定体表标记。

4.照射时病人要按医生叮嘱,摆好姿势。

5.摆完照射部位后,切不可自行移动所照部位,因有时自觉有症状的部位,不一定就是肿瘤所在部位。

6.治疗过程中不可自行用药。

7.每周医生检查1-2次,每位病人均有固定时间。

如遇不适可不受时间限制,应随时找给您看病的主治医师检查处置。

8.一定按预约时间到指定的治疗室治疗,切不可迟到。

治疗结束后注意事项:

1.治疗结束后要按医生的要求,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治疗结束要把治疗预约卡片保存好,可随时持此卡片来门诊,终生都可查到治疗时的病历。

3.按预约时间定期来院门诊复查,如遇不适可随时来院检查。

4.病人如长期同医院失去联系,本中心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给您去信,届时请按所问内容回信。

5.随诊复查中如发现肿瘤复发或有放射后改变,将设法给予积极治疗。

国家卫生研究院 癌症研究组

台湾癌症临床研究合作组织印行

本共识手册内所提之各种诊治意见,为原则性之建议,希望能为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引;

但对临床医师之医疗行为无绝对之法律性约束力!

由於医药科技持续在进步,每位患者的病情亦不尽相同;

医师应就病人之病情做个别的考量,病人和家属亦应与医师沟通讨论,以决定最适当之诊治方式。

着 者:

TCOG鼻咽癌研究委员会委员

癌症治疗共识建立之源由

  自1982年起,癌症已成为国内十大死因排名的第一位,每年罹患癌症人数已突破三万人,可说是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

但是癌症之治疗,在各医学中心间或同一医学中心内不同医师间,有时也会有不同的作法,如此常对患者或家属带来困扰,甚至影响癌症治疗之进行。

  有监於此,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组『台湾癌症临床研究合作组织』,集合台湾20多家重要医学中心及区域医院,并网罗癌症相关领域专家,依据台湾目前重要癌症成立不同的疾病委员会,经由不断的开会、讨论及沟通,并藉助国外及国内专家的经验累积,对癌症诊断、手术方式、分期标准、放射与化学治疗的适用性…等,凝聚出治疗共识。

这些共识可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引,并规范医师治疗的方向,不啻是医界摒弃成见、寻求共识、走向合作的开始。

我们不希望台湾癌症病人在罹患癌症後,盲目信从非正统、不正确的治疗方式;

有了正确的治疗共识,即可让病患及其家属有所遵循。

  集合医学界基础及临床方面专家的力量,来提昇台湾本土临床医学的水准,是国家卫生研究院一向努力的目标,此次发布癌症医疗标准的治疗共识,对国内之临床治疗,可说影响深远。

我们将秉持此一精神,次第将台湾常见之癌症,订定出治疗共识。

此外,所有的共识皆会刊载於国家卫生研究院之网页

  藉此,我要对所有参与草拟共识的医师及专家学者们表达由衷的谢意。

他们在百忙之中南北奔波,只求对台湾癌症寻求最佳的治疗共识,其参与之热忱和苦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国家卫生研究院 院长吴成文

目  录

一、简介1

二、鼻咽癌之临床表现与诊断3

三、鼻咽癌之放射线诊断与病理6

四、鼻咽癌之分期9

五、鼻咽癌之治疗通则12

六、鼻咽癌远端转移之治疗15

七、鼻咽癌局部复发之治疗16

八、鼻咽癌之追踪17

鼻咽癌研究委员会名单18

鼻咽癌共识撰写小组20

参与评论之各学会代表名单21

一、简介

  鼻咽癌,乃中国人特有之癌症。

根据统计,男性每十万人每年罹患鼻咽癌的人数在台湾是7.7人、美国0.63人、日本0.27人。

即使移居美国的第二代中国人也比当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约3比1。

国内最近之统计,每年约有1200人左右发病,鼻咽癌占男性十大癌症之第七位。

由於鼻咽癌之好发年龄在40至50岁之壮年期,易对社会、经济、劳力及家庭造成重大冲击。

鼻咽癌发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构成,经研究结果约有三项,即遗传因子、EB病毒感染、环境因素(小时候多食用腌渍食物或咸鱼、工作环境之空气污染及久而多的吸菸者)。

鼻咽癌之常见症状可略分为六项:

颈部肿块、单侧之听力障碍或闭塞感、痰中带血丝或鼻涕中含血、一边之鼻塞或鼻涕增多、头痛和脸麻或远看东西馍糊。

有上述一项或多项症状之病人,应赶快找耳鼻喉科医师诊察,耳鼻喉科医师可用常规之鼻後镜或鼻咽内视镜观察鼻咽部。

其诊断需要经活体切片作病理检查才能确定。

诊断确立之後,需要先行判定其临床分期,其中包括耳鼻喉科之常规理学检查、脑神经理学检查、肺部X光、肝脏超音波、全身骨骼同位素扫瞄、头颈部之电脑断层扫瞄摄影或磁振造影检查等。

临床分期确立以後,才施行治疗。

鼻咽癌之治疗主赖放射治疗,早期(第一、二期)单用放射治疗之结果就很好,但晚期(第三、四期)或复发之病人可能需要并用化学及手术治疗。

经正规治疗之结果,全部病人五年之存活率约有60%,早期病人可高达8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30%以上。

除了少数病人在治疗开始就有远端转移其病情较难控制之外,鼻咽癌并不是绝症,是一种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

经正规方式治疗以後,病人多数能够恢复,而回去工作。

台湾鼻咽癌之早期诊断率以及治疗成绩,如今在世界上是相当突出而有名的。

治疗後,少数病人可能复发,所以定期追踪检查是必要的。

二、鼻咽癌之临床表现与诊断

  鼻咽部位於鼻腔後方与口咽上方(即软後上方,无法直接目视),经由後鼻孔与前面鼻腔相通,经由侧壁之耳咽管与中耳腔相通。

鼻咽部经由丰富之淋巴管与咽後淋巴结及其他颈部淋巴结相通,鼻咽癌之临床表现与这些解剖学特性相当有关。

  鼻咽癌常见之症状如下:

1.颈部肿块:

约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之病患在确立诊断时已有颈部肿块,这是因为鼻咽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管道,癌细胞很容易经由这些淋巴管转移到颈部淋巴结或全身其他各处,如骨骼、肺脏、肝脏等。

2.鼻涕或痰带血丝:

鼻咽肿瘤表面溃烂出血导致鼻涕或痰(尤其是由鼻部倒吸的痰)带血丝,经由前鼻孔大量流鼻血的现象其实并不多见。

3.鼻部症状:

鼻部症状包括鼻塞、脓鼻涕、恶臭分泌物等,主要是由於鼻咽肿瘤堵塞鼻孔、鼻腔或因肿瘤溃烂而产生。

4.耳部症状:

耳部症状主要是因为耳咽管功能受损所产生,耳咽管具有平衡中耳腔压力的功能,比如登山或搭飞机时会有耳部闷塞的感觉,经由吞口水、打哈欠等动作来打开耳咽管平衡中耳腔压力,便会让我们有豁然开朗的感受。

因此,当鼻咽癌肿瘤侵犯耳咽管时,就会产生耳塞、耳鸣、中耳积液、听力障碍等症状。

5.头痛:

鼻咽部位於头颅中央,与鼻窦、颅腔相隔,当鼻咽癌肿瘤侵犯到鼻窦、脑膜或颅腔时,便会造成头痛现象,此种头痛通常是单侧性。

6.脑神经症状:

鼻咽部位於头颅中央,隔着坚硬的颅底骨与颅腔隔开。

但在鼻咽部周围有血管与神经通道,鼻咽癌肿瘤细胞常沿着这些孔道侵犯到颅腔内,造成上述之头痛现象,或甚至侵犯脑神经引起其功能障碍。

如第五脑神经(三叉神经)受损,便会造成脸部皮肤感觉麻木;

如第六脑神经(外展神经)受损,便会造成眼球运动障碍而产生复视现象。

其他舌下神经、迷走神经障碍,则会造成吞咽困难或声音沙哑的症状。

  因此,有上述症状之病人,就必须作鼻咽部检查,以确定是否罹患鼻咽癌。

由於鼻咽部之特殊解剖位置,无法直接目视,需借助鼻後镜或鼻咽内视镜才能检查。

鼻後镜检查是利用压舌板压住受检者舌部,再将一小镜子放置於口咽部深处,检查者利用灯光与头镜来检视鼻咽部。

而鼻咽内视镜是一种特殊的光学仪器,直接由前鼻孔放入,经过鼻腔直接检视鼻咽部。

鼻咽内视镜可分为软式或硬式,前者较舒适,而後者则较方便做鼻咽切片。

  临床上检测血清抗EB病毒抗体有诊断及追踪参考价值,抗体效价高低可作为参考,但确立鼻咽癌的诊断仍必须依靠鼻咽切片的病理检查。

  鼻咽切片通常采用局部麻醉方式,经由鼻部夹下怀疑的组织送病理检查,如肿瘤很小或位置特殊时,最好在鼻咽内视镜监视下操作,必要时需要重复切片才能得到诊断。

鼻咽切片是诊断鼻咽癌必要之检查,通常不太疼痛或出血,也不会造成癌细胞扩散或转移。

三、鼻咽癌之放射线诊断与病理

1.鼻咽癌的影像诊断

  有效的治疗,来自於正确的治疗方针,而方针的选择,却有赖於确实可靠的诊断与病灶范围的认定。

在解剖上,鼻咽是一个医师不容易用肉眼直接查看或用手触诊的结构。

因此,临床上对鼻咽癌的诊断,须依靠鼻後镜或鼻咽内视镜与医学影像的帮忙。

用鼻後镜或鼻咽内视镜检查鼻咽,好比是用潜望镜直接伸入屋内查看墙上的表面是否有异常,而墙壁本身的结构及墙壁以外,则有赖医学影像检查,否则无法一探究竟。

电脑断层扫瞄摄影(computertomography,简称CT)及磁振造影(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是目前普遍使用於鼻咽癌诊断的医学造影术。

CT及MRI可提供各种切面的数位化影像,呈现鼻咽部内的结构与病灶。

如能仔细地选用造影参数,配合医师的审慎判读,就现阶段的医疗水准而言,对於鼻咽癌的诊断与扩散范围的认定,CT与MRI两者各见优劣。

CT对骨质解析度较高,MRI对软组织解析度较优;

值得一提的是,CT与MRI的检查均需注射对比剂。

尽管产生对比的原理不同,但两者对比剂皆需由静脉给药,再经由血液循环将对比剂带至病灶处,藉以突显病灶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对比度,以增加病灶的侦测敏感度与准确度。

除了呈现鼻咽癌在鼻咽处的肿瘤大小外,CT及MRI可帮助确认肿瘤的扩散情况,如鼻腔、鼻窦、鼻咽旁、颞下窝、颈动脉鞘、脊椎及脊椎周围肌肉群、口咽、颅底及颅内等。

这些部位是否有肿瘤的侵犯,会直接影响治疗方针的决定与治疗的效果;

除了原发癌及直接侵犯邻近结构的评估外,影像检查对癌转移的诊断更是不可或缺,如颈部淋巴结、肺部与胸廓、肝脏、脊椎与骨骼系统等器官转移的诊断,必须依靠X光检查、CT、MRI、超音波及核子医学等造影技术,才可能评估转移的有无与范围。

对於经过治疗後的鼻咽癌病患的疗效评估,除了临床上及实验室各项检查外,影像的追踪检查也是重要的步骤。

这些追踪检查除评估治疗效果之外,也可侦测是否有肿瘤复发或远端转移。

2.鼻咽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类

  目前各医院大多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於1978年提出并於1991年修正的鼻咽癌分类法。

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的分类法,将鼻咽癌区分为:

?

TypeⅠ-角化鳞状细胞癌(keratinizingsquamouscellcarci-noma),其癌细胞有典型的鳞状上皮角化特质。

TypeⅡ-未角化癌(non-keratinizingcarcinoma),其癌细胞型态较多样化,其中多角型细胞(polygonalcell)、梭状细胞(spindlecell)等,都可见到。

癌细胞间有清楚的界限。

有些癌细胞甚至呈现鳞状细胞分化现象。

癌细胞群与淋巴间质之间,有清晰的界限。

TypeⅢ-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carcinoma),其癌细胞没有特殊的分化,癌细胞间的界限不清楚,细胞浆不多,细胞核大而成空泡状,并可见到清楚的核仁。

癌细胞群常被大量淋巴细胞所浸润,而形成癌细胞与淋巴细胞混杂难以分辨的特殊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修正的分类法,仍保留角化鳞状细胞癌(TypeI)的分类项目,并将未角化癌和未分化癌收纳在未角化癌(TypeII)项目中。

再把未角化癌分成分化型(TypeIIa,differentiated)和未分化型(TypeIIb,undifferentiated)二种。

名称虽有改变,但实质与1978年的分类法相差不远。

附表:

1991年与1978年鼻咽癌分类法之比较

1991分类法1978年分类法

TypeI角化癌TypeI

TypeII未角化癌TypeIIa分化型TypeII

TypeIIb未分化型TypeIII

四、鼻咽癌之分期

  TNM分期系统为国际间普遍接受的分期系统。

T代表原发肿瘤在鼻咽部位向四面八方侵犯的程度,依大小及范围分为四期(T1~4);

N代表颈部淋巴结转移之有无、大小及位置的高低;

M代表有无远端转移。

正确的T分期必须靠电脑断层扫瞄摄影或磁振造影检查才能判定,而N分期主要是靠临床医师的触诊,并佐以电脑断层扫瞄摄影或磁振造影检查来加以判定。

M的分期要靠胸部X光、骨骼同位素扫瞄及腹部肝脏超音波等来加以判定。

  TNM鼻咽癌分期(国际联合抗癌联盟/美国联合癌症委员会,UICC/AJCC,1997年版):

1.原发性肿瘤(T):

T1:

肿瘤局限在鼻咽部内。

T2:

肿瘤由鼻咽部向外伸展至口咽部或鼻部。

T2a:

无鼻咽旁(parapharyngeal)侵犯。

T2b:

有鼻咽旁(parapharyngeal)侵犯。

T3:

肿瘤侵犯到颅底骨骼或鼻窦内。

T4:

肿瘤侵犯到颅内、脑神经、颞下窝(infratemporalfossa)、下咽部或眼窝。

2.颈部淋巴结(N):

Nx:

淋巴结无法判定。

N0:

无颈部淋巴结转移。

N1:

单侧颈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最长径小於6公分,无锁骨上窝转移。

N2:

双侧颈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最长径小於6公分,无锁骨上窝转移。

N3:

N3a:

有任一淋巴结等於或超过6公分。

N3b:

锁骨上窝有淋巴结转移。

3.远端转移(M):

Mx:

远端转移无法判定。

M0:

无远端转移。

M1:

有远端转移。

4.分期:

第一期(Ⅰ)T1N0M0

第二A期(Ⅱa)T2aN0M0

第二B期(Ⅱb)T1N1M0

T2aN1M0

T2bN0,N1M0

第三期(Ⅲ)T1N2M0

T2a,T2bN2M0

T3N0,N1,N2M0

第四A期(Ⅳa)T4N0,N1,N2M0

第四B期(Ⅳb)AnyTN3M0

第四C期(Ⅳc)AnyTAnyNM1

T1T2aT2bT3T4

N0ⅠⅡaⅡbⅢⅣa

N1ⅡbⅡbⅡbⅢⅣa

N2ⅢⅢⅢⅢⅣa

N3ⅣbⅣbⅣbⅣbⅣb

五、鼻咽癌之治疗通则

1.第一期及第二期

  鼻咽癌是属於较为放射敏感的肿瘤,体外放射治疗是治癒性的治疗方式,也是目前的标准治疗。

最常使用的机器为直线加速器或钴六十治疗机。

放射治疗的范围包括鼻咽部、附近组织及颈部淋巴区。

放射治疗剂量约70Gy,每天1.8~2.0Gy,连续治疗7至8周。

五年存活率约72~86%。

  合并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是否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二期病人存活率则尚待研究。

对於早期鼻咽癌,除了体外放射治疗再加上鼻咽腔内近接治疗,是否增加局部控制率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由於可能的副作用,施行前必须判断其利害得失。

  一般而言,急性的放射治疗副作用是相当常见的,如中度的口咽黏膜炎、咽喉疼痛、轻度到中度的皮肤炎等,皆能在治疗完成数周内恢复。

而持续较久的亚急性副作用,如口乾、颈肌肉纤维化及中耳炎等,则时有发生,但不严重。

至於严重的晚期副作用,如软组织坏死、骨骼坏死、局部脑组织或脊髓受损,则较少发生。

2.第三期及第四期(无远端转移)

  体外放射治疗剂量约70~74Gy,每天1.8~2.0Gy,治疗7至8周。

单独放射治疗之存活率约30~50%,第三期比第四期较好。

局部复发与远端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因,因此合并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以提高治癒率,是目前国内各大医学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

  化学治疗可能有助於鼻咽癌病人,给予的时机及种类包括:

(1)放射治疗後之辅助化学治疗(adjuvantchemo-therapy),

(2)放射治疗前之引导化学治疗(inductionchemo-therapy),(3)放射治疗并行化学治疗(concomitantchemo-therapy)。

目前应以那一种方式合并治疗,尚未有确切的定论。

  部份晚期鼻咽癌病人,可考虑使用一天两次或多次之放射治疗(hyperfractionatedradiotherapy),可提高放射治疗之剂量,并减少神经组织之延迟性伤害。

其局部控制的效果是否优於一天单次之治疗,目前亦无定论。

  少数的病人在治疗後2至3个月仍可摸到残余之颈部肿块,此时可考虑进一步治疗或观察。

3.口腔卫生之维护和保健

  由於放射治疗之范围常包括唾液腺,所以治疗後唾液(口水)之分泌减少,口乾是无法避免之副作用。

口乾会增加蛀牙之发生,彼时牙齿治疗效果不好,难度增加,因此放射治疗前宜会诊牙科医师,有些病人甚至需要拔牙,才能达到口腔卫生保健之要求,这方面有赖牙科医师提供专业之诊疗服务。

六、鼻咽癌远端转移之治疗

  远端转移较常见的位置包括骨骼、肺脏及肝脏。

骨骼转移可能是单一或多发,可能无症状或是有疼痛的症状。

治疗方法视个别情况而定,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

若有骨折或导致脊髓压迫的危险时,则可考虑加做手术治疗。

  肺脏、肝脏转移也可能单一或是多发。

肺脏转移初期无症状,严重时会咳嗽、咳血、呼吸困难。

肝脏转移初期无症状,严重时会右上腹部疼痛或可摸到肿块,甚至导致肝机能衰竭。

通常发生内脏转移时,一般以化学治疗为主,部分的病人於化学治疗後可有长期缓解之机会。

较常使用药物有5FU、cisplatin、anthracyclines、mitomycinC等。

依临床状况及权衡其副作用,如血球降低、粘膜发炎、听力或肾脏功能的影响等,可给予单一或复方化学治疗,复方化学治疗之缓解率约为50%。

新的药物如gemcitabine、paclitaxel,目前仍在临床试验中。

  在特殊情况下,较局部的病灶可考虑接受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

七、鼻咽癌局部复发之治疗

  放射线照射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效果良好,但与所有癌症治疗一样,仍不免有少数复发的现象。

局部复发的鼻咽癌,再度体外放射治疗国内仍然约有15~35%的五年存活率,但是第二次的放射治疗很可能造成较严重的放射线伤害,因此病人需与主治医师详细讨论。

  鼻咽部复发的鼻咽癌,可考虑作颅底手术切除,有机会可完全切除,或考虑合并化学治疗。

大致而言,伤口因放射线照射过癒合较慢,且颅底手术相当繁复,术前需与主治医师详细讨论。

颈部残留肿块或复发,则施行颈部廓清术或放射治疗。

总之,及早发现鼻咽癌复发,施以适当治疗,病人较有第二次治癒的机会。

八、鼻咽癌之追踪

  鼻咽癌病人完成治疗後,宜定期追踪。

肿瘤复发的病人约有80%是在两年内发生,此後逐年递减,超过五年以後,疾病复发的机会低於5%。

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