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0133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毕业论文.docx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毕业论文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毕业论文

摘要I

ABSTRACTII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概述2

1.3国外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3

2配送中心的运作模式5

2.1配送中心的功能介绍5

2.2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7

2.3配送中心的库存控制技术介绍9

2.3.1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9

2.3.2现代的库存控制方法12

3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14

3.1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目标分析14

3.1.1总目标分析15

3.1.2物流配送中心管理的层次目标15

3.2系统的功能需求16

3.3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用户分析17

4数据库的设计20

4.1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20

4.2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24

4.3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24

4.4数据库的实现25

5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30

5.1登录界面与主界面30

5.1.1登录界面30

5.1.2主界面32

5.2具有代表性的子窗体39

5.2.1供应商管理界面39

5.2.2车辆信息管理48

5.2.3导出拣货单56

5.2.4账户管理57

5.2.5数据库管理62

6结论65

参考文献66

致谢67

附录68

 

1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对配送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做简要的介绍,最后介绍了本课题所在领域的国外发展概况,以及课题的容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早在1980年的全美物资讨论会上,研究者们就指出,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仅仅5%的时间用于加工和制造,剩余的95%都用于储存、装卸、等待加工和输送。

直接劳动成本所占比例不足工厂总成本的10%,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下降,而存储、运输所支付的费用却占生产成本的40%。

生产过程中的潜力己经挖掘到了相当程度,要想从中再取得明显的效益提高己经是相当困难。

而在近20年,物流产业每增长2.6%,经济总量就增加1%。

因此,现代物流被认为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物流配送在我国也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对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流配送中心作为一种全方位、多功能的现代物流形式,它聚合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诸多活动,实现了统一进货、统一储存、统一运输、统一配送,以其经济有效的服务方式,保障社会大生产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是实现物流管理科学化、合理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是现代化配送中心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容,它为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辅助企业进行优化决策,使配送作业简捷化,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物流配送成本[1]。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物流问题,出现了“配送中心”一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配送中心”实体。

体制改革以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贸部从1992年开始在上海、进行了配送中心的试点工作,引导国有企业向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转变。

1996年,贸部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草拟了《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规划)),提出了“转换机制、集约经营、完善功能、发展物流、增加实力”的发展方针[2]。

从全国围来看,我国正迎来一个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热潮,各地连锁企业建设配送中心的积极性很高。

北京、上海、等地均在规划本市的配送中心的发展,有的在重点企业搞试点,有的将其作为流通改革的大事来抓。

此外,一些大的生产企业也在抓配送中心的建设。

本课题顺应潮流对物流配送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探索和研究。

1.2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对企业来说,人、物资、能源、资金、信息是5大重要资源。

人、物资、能源、资金这些都是可见的有形资源,而信息是一种无形的资源。

以前人们比较看重有形的资源,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信息资源就显得日益重要。

因为信息资源决定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物资资源。

信息资源是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中得出的知识结晶,掌握了信息资源,就可以更好地利用有形资源,使有形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

管理信息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六个方面组成。

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具有以下四个标准:

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与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

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得质量。

所以能否有效的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管理信息系统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得到普及。

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对配送中心的各个作业环节进行有效地资源配置。

系统需要对配送中心汇集的各种物流信息进行收集及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以帮助决策者选择决策方案,最终降低物流成本。

处在物流系统中不同管理层次上的物流部门或人员,需要不同类型的物流信息。

因此一个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应具备以下五个层次:

(1)数据库。

数据库是整个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收集、加工的物流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

(2)业务处理系统。

业务处理系统对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如合同、票据、报表等进行日常处理。

(3)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对经过业务处理过的信息进行实际的应用,如进行运输路径的选择、制定仓储作业计划、实施库存管理等。

(4)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指定评价标准,建立控制与评价模型,根据运行信息检测物流系统的运行状况。

(5)决策系统。

决策系统建立各种物流系统分析模型,辅助高层管理人员制定物流战略计划[3]。

1.3国外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己初步建成了一批融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集储存保管、集散转运、流通加工、商品配送、信息传递、代购代销、连带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

但目前国的配送中心的计算机应用程度仍比较低,大多情况下,仍局限于日常事务管理,对于物流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货物组配方案、运输最佳路径选择、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还处于人工、半人工化决策状态,适应具体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与国外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有一定差距。

另外国产的物流管理软件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软件功能简单、封闭,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在与现代物装备形成管控一体化,与企业物流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等方面差距较大。

例如目前国的大型连锁零售业的配送中心已经开始采用计算机管理。

通常是在各个连锁店里采用POS.MIS系统,配送中心和各个门店通过专线或互联网与总部计算机管理中心和配送中心相连。

但目前的这种计算机管理仅仅是将过去用手工完成的工作交由计算机来完成,还远远没有到达合理利用的程度。

不能及时反映库存信息,不能查询商品在仓库中的位置,不具备车辆调度以及路线规划的功能。

送货路线完全依靠司机个人经验决定,谈不上优化运输线路的问题。

这些所谓的大型企业尚且如此,其他的小型的企业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己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其中以美国和日本尤为突出。

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比较普遍,实现了商品入库、验收、分拣、出库等物流作业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与控制。

欧、美、日在配送中心信息管理软件方面,特别加强了如下软件的开发,即仓储管理、订单管理系统、采购系统、销售分析、报价管理、信息资料传输管理、运输设备资源管理规划系统、多仓储物流中心管理、行车路线优化程序和发货程序优化系统等。

并且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感测技术(激光扫描),条码及计算机控制等技术的使用,使得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广泛地应用于国外的配送中心,其中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上的应用已远远超越了数据处理、事务管理,正在跨入智能化管理领域。

例如,配送中心的配车计划与车辆调度计算机管理软件在美、日等国家已经商品化。

GIS和GPS技术的运用能够动态跟踪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位置信息,使用户随时可以了解所需货物的行程。

2配送中心的运作模式

在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转中,不论是机械化的物流系统,还是自动化或智能化的物流系统,如果没有正确有效的运作方法配合,那么不论多么先进的系统和设备,也未必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4]。

设计配送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前需要先对配送中心的一些基本的运作模式有一个清楚地了解。

为此,本章将介绍物流配送中心的基本运作模式。

2.1配送中心的功能介绍

配送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其处于“二次运输”、“末端运输”的地位,与运输相比,配送的距离更短,更直接并靠近用户。

配送的过程中包含着其他的物流功能,是多种功能的组合,是物流系统的缩影,是一个小围的物流系统。

配送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货、储存、理货、配装、送货。

配送的基本流程:

图2.1配送的基本流程

配送中心就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和供应服务的现代流通设施。

配送中心以组织配送式销售和供应,执行实物配送为主要功能的流通型物流结点。

它很好地解决用户多样化需求和厂商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矛盾,是现代化物流的标志。

配送中心的功能是否健全,将直接影响配送中的人物能否及时有效地完成。

配送中心与一般运输不同之处在于,运输之前要进行必要地分拣、加工、配货等,提供全方位,方便用户的服务。

配送中心的基本功能如图2.2所示。

图2.2配送中心功能图

物流配送中心是流通型结点,它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实施配送供应或销售,是集货中心,理货中心以及分货中心,加工中心的综合体。

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物流配送中心一般具备以下作业功能:

(1)集散功能集散功能是配送中心可以把分散在各个生产企业的产品汇集到一起,经过分拣、配组等向多家客户配送。

配送中心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方式是首先根据各个客户的需求把多种货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然后集中进行处理和配送操作,从而形成经济、合理的货载批量,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仓储以及配送的效率,做到了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2)储存功能配送中心的存储功能重点是尽可能地减少存储成本,减少库存占用的资金,从而保证市场分销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不是以存储商品为重点。

集中储存可以降低库存总量,从而增强销售过程中的调控能力。

(3)流通加工功能流通加工是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根据合理配送商品的原则和客户对货物的不同要求对物品进行的加工活动。

配送中心最主要的增值服务是流通加工业务,流通加工业务包括拆箱更换产品包装和贴标签、简易的产品制造、制作并粘贴条形码等环节。

(4)分拣功能分拣是将一批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商品由配送中心选出并集中在一起进行配送。

配送中心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对组织来的货物进行拣选,并且在此基础上,按照配送计划分装和配装货物,来同时满足不同的用户配送多种货物的需要。

(5)配组功能配送中心将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汇集后,按用户要求进行配组,然后分送给各个客户。

规模较大的配送中心往往客户数量和商品的种类都十分繁多,客户遍及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由于每个用户企业对商品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质量送达时间和地点等的要求不同,造成总配送量很大但单批量较小的情况。

依靠配组功能,可大幅度提高送货水平,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之上降低送货成本。

配组功能是配送中心与传统仓储企业的明显区别之一,是配送中心所负责的复杂而繁重的作业,同时也是配送中心众多重要特征中的一个。

(6)配送功能配送功能就是按客户的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进行分货、配货作业后,并将配好的商品送交收货人。

和运输相比,配送要完全根据客户对商品种类、数量、规格、地点和时间等的要求,进行分拣、配货、集装、车辆调度、路线安排优化等一系列的工作,再运送给客户的一种特殊的送货形式。

配送功能完善了整个物流系统,大大提高了物流的作用和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7)信息处理功能配送中心部作业活动和连接供需各方都需要有相当完整的信息处理功能。

信息系统将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向货主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咨询信息,卓有成效地为整个流通过程的控制、决策和运转提供依据。

配送中心由此成为整个流通过程的信息中枢[5]。

2.2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

配送中心的最终目的是把客户所订的货物送到客户手中。

在开发信息系统之前,我们必须详细的了解企业的实际作业流程,并对每个相关的环节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开发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配送中心管理系统。

当然,不同的配送中心,他们的具体管理模式、作业模式、经营决策过程还是有区别的,但总的说来,一个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应该是小异的。

物流配送中心的业务基础来源于客户的订单,单证的处理与监控是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的开始并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如图2.3)。

受理订单后,配送中心需要进行采购,采购单发出后进行人库进货作业。

库存管理作业、补货及拣货作业和流通加工作业是货物入库后需要进行的各项作业。

通过库存的有效管理和订单的统计,了解货物的供需状况,以及时进行补货作业调度。

而流通加工则是应客户要求的增殖作业。

最后一项基本作业是出货与配送作业,完成最后单据的制作与配送调度。

财务作业作用于基本流程全过程,监督单证的处理和单据的生成,并提供符合要求的财务报表和账单供管理决策部门需要[6]。

图2.3配送中心基本作业流程

2.3配送中心的库存控制技术介绍

支持后市场业务的企业都面临着一个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环境。

随着客户期望的上升和产品复杂性的增加,他们被迫储存大量的各种服务部件。

同时,由于快速的技术进步和不断增加的报废的可能性使产品生命周期变得更短,。

在这些条件下,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可以在实现一个给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地基础上显著地降低库存成本[14]。

要很好的实现对库存的控制,企业必须进行需求预测,这些预测对于那些已经成熟的产品来说更可能是最可靠的[15]。

多年来,人们在库存控制管理实践中总结并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模式,形成了许多先进实用的库存管理方法如ABC分类法、经济订货批量法、ERP、VMI、JMI等。

2.3.1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

(1)ABC分类法

目前,ABC分类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且有效的库存管理控制方法。

一般来说,企业的库存物料品种繁多,每个品种的价格又不同,且库存数量也不相同。

有些物料品种不多但价值高,而有些物料品种多但价值不高。

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对所有库存物料均给予相同程度的重视和管理是不可能也不切实际的。

为了使有限的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应对库存物料进行分类管理,即依据库存物料的重要性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程度的管理水平。

该方法的分类依据是ABC三类库存物资的划分通常按库存物资所占总库存资金的比例和所占库存品种总数的比例这两个指标来分类。

具体来说,A类库存品种数目少但资金占用大,即A类库存品种约占库存品种总数的5%至20%,而其占用资金占库存总资金的60%至70%。

C类库存品种数目大但资金占用小,即C类库存品种约占库存品种总数的60%至70%,而其占用资金占库存总金额的15%以下。

B类库存介于两者之间,品种约占库存总数的20%至30%,其占用资金大约占库存总资金的20%左右。

A类库存:

这类库存物资数量虽少但对企业却极为重要,是最需要严格管理和控制的库存。

企业必须对这类库存定时进行盘点,详细记录并经常检查分析物资使用、存量增减、品质维持等信息,加强进货、发货、运送管理,在满足企业部需要和顾客需要的前提下维持尽可能低的经常库存量和安全库存量,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降低库存水平,加快库存周转率。

B类库存:

这类库存属于一般重要的库存,对于这类库存的管理强度介于A类库存和C类库存之间,对B类库存一般进行正常的例行管理和控制。

C类库存:

这类库存物资数量最大但对企业的重要性最低,因而被视为不重要的库存。

对于这类库存一般进行简单的管理和控制。

例如:

大量采购、大量库存、减少这类库存的管理人员和设施、库存检查时间间隔长等。

(2)订货点法

独立需求的库存控制多采用的是订货点控制策略。

订货点法是建立在客户需求不确定,从而导致预测不准但又要保证客户服务水平这一要求下的较好的确定订货时间的方法,它主要是在泊松分布和高斯分布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是指现有库存量降到预定的水平即订货点就开始订货的方法。

库存管理人员利用订货点控制模型,可以很容易获得订货时间和订货数量等结果,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库存控制。

订货点法库存控制的策略较多,最基本的策略有四种:

一、连续性检查的固定订货量、固定订货点策略,即(R,Q)策略;二、连续性检查的固定订货点、最大库存策略,即(R,S)策略;三、周期性检查策略,即(t,S)策略;四、综合库存策略,即(t,R,S)策略。

①(R,Q)策略

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

对库存进行连续检查,当库存降低到订货点水平R时,即进行一次订货,每次订货数量保持不变,都为固定值Q。

该策略适用于需求量大、缺货费用较高、需求波动性很大的情形。

②(R,S)策略

该策略和(R,Q)策略一样,都是连续性检查类型的策略,也就是要随时检查库存状态,当发现库存降低到订货点水平R时,开始订货,订货后使最大库存量保持不变,即为常量S,若发出订单时库存量为I,则其订货量即为S-I。

该策略和(R,Q)策略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订货量是按实际库存而定,因而订货量是可变的。

③(t,S)策略

该策略是每隔一定时期检查一次库存,并发出一次订货,把现有库存补充到最大库存水平S,如果检查时库存量为I,则订货量为S-I。

如此周期性检查库存,不断补给。

该策略不设订货点,只设固定检查周期和最大库存量。

该策略适用予一些不很重要的、或使用量不大的物资。

④(t,R,S)策略

该策略是策略((t,S)和策略(R,S)的综合。

这种补给策略有一个固定的检查周期t、最大库存量S、固定订货水平R。

当经过一定的检查周期t后,若库存水平低于订货点R,则发出订货。

否则,不订货。

订货量的大小等于最大库存量减去检查时的库存量。

如此周期性进行下去,实现周期性库存补给。

(3)经济订货批量法(EOQ)

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属于单级静态确定型多周期储存模型,适用于整批间隔进货的存储问题。

经济订货批量模型是由最初的传统经济订货批量发展而来的,它主要是根据订货成本来平衡库存维持成本,了解这种关系的关键是平均库存等于订货批量的一半。

因此,订货批量越大,平均库存就越大,每年的库存维持成本也就越大。

然而,订货批量越大,每一计划期需要的订货次数就越少,订货总成本也就越低。

虽然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可以确定最佳的补给数量,但它需要某些非常严格的假设才能直接应用。

该模型的假设主要有:

每次订货的订货量相同;与订货数量和时间保持独立的产品的价格不变;订货提前期固定;需求率固定不变;没有在途物资;需求率是一致的和连续的;订货到获取间隔时间是己知的和固定的;不发生缺货现象等。

2.3.2现代的库存控制方法

(1)物料需求计划(MRP)

物料需求计划(MRP)是基于产品结构的物料需求组织生产,根据产品完工日期和产品结构规定生产计划,即根据产品结构的层次从属关系,以产品零件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日期为计划基准倒排计划,按各种零件与部件的生产周期反推出它们的生产与投入时间和数量,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料下达订单的优先级,从而保证在生产需要时所有物料都能配套齐备,不到需要的时刻不要过早积压,达到减少库存量和减少占用资金的目的。

(2)制造资源计划(MRPII)

制造资源计划(MRPII)是在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涉及到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计划和管理工作,包括生产系统、财务系统、销售系统、供应系统、设备系统、技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是企业部各个职能整合的系统。

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项活动互相关联,相互依存,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高效运转。

然而在过去,企业部的各个系统,往往各自独立运行,缺乏协调。

各部门常常使用相同类型的数据,从事相同或类似的工作,却由于数据来源不一致,数据不统一,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制造资源计划(MRPII)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系统,它整合了企业的标准化记录,使信息可以在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共享,消除了重复工作和不一致,也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关系统更加密切,提高了整体效率。

(3)企业资源计划(ERP)

将顾客和供应商的信息加入MRPII中,便形成了企业资源计划(ERP)。

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加特纳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主要是扩展了MRPII的功能,增加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分销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使管理的集成度大大提高。

后来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更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视为一条连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的供应链,强调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从而缩短了从顾客订货到交货的时间,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

虽然企业资源计划(ERP)仍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整合资源,但是跨出了对企业部制造资源的管理,这是对制造资源计划(MRPII)的最重要的改进。

(4)准时制(JIT)

准时制(JIT)是一组活动的集合,其目.的在于实现在原材料、在制品及产成品保持最小库存的情况下进行大批量生产。

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适时、适量、适度生产。

其目标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具体包括:

废品量最低;库存量最低;准备时间最短;生产提前期最短和搬运量最低[7]。

 

3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系统需求分析是在对用户进行分析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是应用型信息系统设计的基础。

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用户需求是进行优良的系统设计的关键,也是系统生命力的保证。

这里需要明确本系统的用户特点与具体功能需求,分析系统建设的数据需求,才能在这些需求基础上规划系统的功能框架,进而进行系统数据库的设计[8]。

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对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及交易,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信息的反馈。

一个先进的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9]:

(1)开放性

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不但要与企业的部其他系统相连接,以实现企业部数据的整合和信息的流通,还应与企业外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各节点的不间断连接。

(2)信息量大

配送中心的信息是随着物流和商流活动的展开而大量生成,尤其是现代物流配送越来越趋向多品种、小数额、高频度的配送,使进货、库存、发货和运输等物流活动的信息量与日俱增。

(3)可扩展性

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应能随着配送中心的发展而发展。

在信息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未来的业务需求,以便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4)安全性

随着系统应用的增加,特别是网上支付的实现、电子单证的使用,安全性成为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首要问题。

3.1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目标分析[10]

3.1.1总目标分析

配送中心作为一个物流组织,在总体管理方面与其它行业企业有相同或相似的目标。

根据我们对其它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配送中心与组织管理的总目标为:

(1)始终准确了解中心的运转情况;

(2)及时准确地配送货物;

(3)及时采集、处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

(4)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实现客户管理,提高其满意度、忠诚度;

(5)协调好中心与上级物流企业的计划、需求;

(6)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3.1.2物流配送中心管理的层次目标

建立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目标:

(1)系统旨在整合配送中心的各个部门,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信息化、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