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024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1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2Word格式.docx

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

开花。

③舌涩:

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

不是说。

⑤衰病:

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 

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 

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

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 

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

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

(1)A

(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分析】

(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A;

⑵以乐景写哀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古诗的能力。

古诗的写作手法有: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借物抒情、用典等。

答题时要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重访西湖旧游

(宋)武衍

西风吹晓凤城开,桂子香中信马来。

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

西湖感旧

(宋)陈居仁

苏公堤畔采莲船,蘸碧楼台动管弦。

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

(1)由诗中的写景内容可知,两位诗人重游西湖的季节不同,《重访西湖旧游》是________季,《西湖感旧》是________季。

(2)同是重游西湖,两位诗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案】

(1)秋;

(2)《重访西湖旧游》中说十年没有在西湖边行走,不知道它添了几座楼台,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变化充满了期待,因而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

而《西湖感旧》中说山色湖光依旧和从前一样,自己的心情却不像十年前一样,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可以看出西湖景色依然美丽,那么诗人的心情应该不是快乐而是悲伤的。

(1)“西风吹”“桂子香”自然是秋天的景象。

“采莲”自然是夏季的活动。

(2)分析“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一句,怀着喜悦的心情充满了对西湖的变化的期待。

而“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一句说明诗人当时心中持有的是悲伤的心情。

一般诗歌的结尾都是直抒胸臆,从结尾的诗句中即可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秋;

夏;

⑵《重访西湖旧游》中说十年没有在西湖边行走,不知道它添了几座楼台,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变化充满了期待,因而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4.古诗词赏析。

落花

唐·

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_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_______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暮春;

喝酒赏花

(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

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

为谁零落为谁开"

一句,"

零落"

所代表的失意与"

花开"

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

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

《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诗歌先以寻花开篇。

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

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

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

可谓爱花之至。

据此作答。

⑴暮春;

喝酒赏花;

⑵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上人即高僧;

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

南岳衡山。

为五岳之一。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

暗示他即将归去。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1)ABC赏析正确。

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

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⑴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点评】⑴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 

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答案】

(1)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

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解析】【分析】⑴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如:

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

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

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

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

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⑵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⑴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⑵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7.阅读《启明星》,回答问题。

属于你的是

光明与黑暗的交替

黑夜逃遁

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

群星已经隐退

你依然站在那儿

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一九五六年八月

(1)本诗的作者是艾青,请你再举出《艾青诗选》中的一首诗歌,写出篇名。

(2)结合诗歌说说艾青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2)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1)根据对艾青诗歌的积累任选一首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启明星又称金星,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

晨星"

,它不是光源,人们叫它"

启明星"

因此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启明星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寄托了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启明星“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表现了作者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⑴《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⑵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点评】⑴考察对诗篇的熟悉程度。

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画堂春·

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兄弟二人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表现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

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

【点评】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眼。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和________,词中划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时间;

缘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C

(1)结合小序的具体语句分析,“丙辰中秋”交代时间,“兼怀子由”点明写作缘由,结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此事”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ABD赏析正确。

C错在“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⑴时间;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10.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颈联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自比。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

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

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对向秀的怀念。

诗人在酒乐之中忘却了被贬之悲痛。

【答案】

(1)沉舟;

病树

(2)A

(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出两重情绪:

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

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B.“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表述错误。

二十三年:

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被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指诗人遭受贬谪二十三年了。

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并非忘记被贬之痛。

故选A。

⑴沉舟;

病树;

A。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

曰:

非然也。

(选自《孟子·

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