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0262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docx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

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一、知识点分析

  1、词句段的理解;2、写作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有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3、结构层次(包括情节);4、赏析(包括词句段语言手法等);5、感悟意图再表达;6、内容归纳;7、词或句的表达作用;8、特殊句子的含义;9、人物形象分析;10、线索的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能知道在记叙文阅读的复习中应该做到:

  1、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把握全文的能力。

这是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

2、能熟练地认识常用的一些写作手法。

3、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层次及文章的故事情节。

4、有一定的选点赏析文章的语言、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

5、能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主题,能用准确的语言再表达。

6、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或段落的大意。

7、对词或句的表达作用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8、能分析一些特殊句子的特殊含义。

9、对文章所表现的人物有一定的分析认识能力。

10、会分析文章的线索。

11、其它:

记叙文的要素、顺序、详略、表达方式等。

  二、知识要点的分类

  1、需要辨识记忆的。

如,记叙的要素(包括新闻的五要素)、记叙的顺序、表达方式、线索、层次结构、中心与详略、记叙文中的叙述与描写议论抒情、写作手法等。

  2、需要理解归纳再表达的。

如,词句段的理解、内容大意的归纳、作者感情的把握、主题思想的理解、人物评价、表达作用、选点赏析等。

三、具体指导:

1、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的线索:

(1)以时空的转移为线索。

(2)以一人、一事、一物甚至是一个词为线索。

(3)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4、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A、描写:

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1)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

外貌描写作用:

烘托人物性格、情感;反映人物境遇。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

景物描写的作用: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b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c推动情节的发展d借景抒情,情景交融e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3)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

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5、记叙文层次的划分。

注意段中时间、空间、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变换。

找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

6、记叙文大意的归纳。

注意大意与主题的不同。

如:

《孔乙己》内容,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

主题,表现封建科举对读书人的毒害。

7、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8、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9、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四、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阅读重点难点

*简要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1、能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主要包括:

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能说出并分析文章中刻画人物形象所用的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细节、正面、侧面描写等);能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正面描写入手,如《故乡》中的杨二嫂;从侧面描写入手;从细节描写入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若干细节对刻画鲁提辖这一人物的作用;从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如《范进中举》中的世态炎凉。

*懂得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说出文中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准确说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紧挨着代词,有的则隔了不少其它的内容;有的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摘出,有的则需要自己归纳。

2、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引申义。

(这一意思在字典词典上查不到,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个词的引伸义就不存在。

)如:

我已经完全卷入了漩涡,不得不继续这场斗争。

(由“比喻牵累人的事”这个意义引申为“比喻竞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

3、某些用了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词语。

(如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的一些词语、某些说反话的词语)

4、某些概括了具体内容的词语。

(要求说出具体概括的内容)

*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1、语句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句的客观意义:

又叫本义。

(2)语句的表达义:

就是蕴含在语句里的说话人对事态或事理的认识、态度、思想、感情。

(3)语句的语用义:

是语句的表达作用,是指作者说出或写出语句的目的。

2、语句的隐含义(深层含义)

语句的隐含义是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语境相结合的产物。

分析理解语境的隐含义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依据语境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2)根据全文的内容、中心意思和感情基调领会语句的隐含义。

(3)调动自己的实际观察体验,领会语句的隐含义。

*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的中心。

这里所指的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包含两层内容:

一是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二是一个自然段内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分析全文结构的主要依据有四点:

(1)时间、空间的转变。

文中时间、地点的语言标志即是划分文章结构的主要依据。

(2)人物、场景的变化。

这常常是记叙文结构层次的界限。

(3)选材角度的变换,抒情、议论的穿插,也常常是结构层次的交接处。

(4)抒情散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

此外过渡段、过渡句常常是文章各部分(或各层次)的衔接处。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如记一件事的,就可以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段落,有时也可以按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移来划分。

如是写了几件事,就可以按事件来分段。

分析自然段内部的层次先要找中心句或关键句。

然后看段内内容是怎样支撑中心句的。

要想归纳出正确的中心,首先要把文章读懂,把握全篇文章的内容,这是分析和理解的过程。

然后,还要把内容提炼出来,这是归纳的过程。

最后,要用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主题思想)结构是:

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抒发、激励或鼓励人们、告诉人们、揭露了、鞭挞了)什么(思想、感情、现象等)。

归纳或提炼一篇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有多种方法,从表达方式入手,旁敲侧击,是较为简便的一种。

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缺一不可。

从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入手,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态度和感情,从而有助于对文章主题的提炼。

《济南的冬天》《故乡》中都描写了冬景,但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却大不一样,《济南的冬天》描写冬景,则表达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故乡》开头描绘的隆冬景色,衬托了人物心绪的悲凉。

可见,任何记叙文中的描写都不是闲笔,都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记叙文中往往有议论,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这些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

其中有些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抒情是作者或文章中人物对事件或景物的主观感受的抒发,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会对文章中心意思作这样或那样的提示或暗示。

如《白杨礼赞》,品读其中抒情性的文字,从而体会与中心意思的联系。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态度或感情。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考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涵,是否对文章的中心了然于心。

其文题的设置常与文章的标题结合在一起。

如:

阅读题《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的第

(1)题为:

本文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具体指什么事?

概括全文回答。

这种问题的本质其实是要探寻文章记叙的事件的核心。

对于这种问题最好不要急于做出回答。

在做题时不妨先从其它题目入手,而把这种问题放在最后。

在读透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文章的线索,弄懂文章题目的表面含义和内在含义,然后组织语言,完成答案。

2、把握文章的思路。

检验考生是否掌握文章的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考生将叙述的过程写出来,也就是理出文章的脉络。

中考中此类试题比较常见。

如阅读题《智慧的美丽》第

(2)题:

读完全文,请你用恰当的词语说明"我"的情感(心理)变化。

()--()--()--(流泪)。

再如阅读题《月是故乡明》的第

(1)题为:

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

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捉知了)--()--()--()。

做此类试题从两点入手,一是读透文章内容,弄清所叙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是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提示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前后推理。

在上面几例中,需要考生填写的只是整个思路的一部分,考生应根据已知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3、记叙文中要抒发的感情,主要有赞颂、热爱、喜悦、愤怒、忧愁、哀伤、悲痛、憎恨、同情、感激、指责等。

4、记叙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大致有:

(1)在文中直接抒情,如《回忆我的母亲》第一节。

(2)把感情寄寓在所叙的事中,如《我的老师》

(3)把感情寄寓在所描绘的事物中,托物言志。

如《白杨礼赞》

(4)把感情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中,借景抒情,如《春》

(5)把感情寄寓在议论中,通过议论抒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部分。

*、知道记叙的顺序。

包括顺序、倒叙、插叙。

掌握记叙的顺序,最重要的是抓住“时间”这个要素。

记人叙事的文章,无论是采用顺叙、倒叙、插叙中的哪一种顺序,依据的都是“时间”这一要素。

顺叙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时间的顺序来进行叙述,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解答记叙文阅读题中关于记叙顺序的考查题,要把重点放在倒叙和插叙这两种顺序上。

倒叙,是指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叙述。

采用倒叙方法,往往可以造成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在一开头就能抓住读者。

倒叙由于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度,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迄点。

有两点应引起注意:

一是在开始倒叙的时候,要抓住点明以下是倒叙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不要把“倒”、“顺”的时间概念搞混;二是倒叙的部分仍然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即从全文看,用的是倒叙的叙述顺序,但就倒叙的内容来看,用的还是顺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另一段叙述。

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仍回到原来的事件上去,继续原来事件的叙述。

插叙是对文章内容的必要补充。

还有一种插叙是对人物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无关。

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识别文中起过渡或照应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

*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正确划分段落或层次。

*说明详写、略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1、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的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中心意思贯串着文章的始终,贯串在对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2、这里讲的详略即详写、略写。

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分析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区分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1、叙述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断贯串起来,使读者对事件全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可分为概括叙述和详细(具体)叙述。

2、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

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可分为形象(包括肖像、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正面、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

对于记叙文而言,描写手法的运用是其最为重要的写作特点。

一般来说,凡考记叙文阅读,描写手法多是必考内容。

所以考生必须将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环境描写的特征熟记于心。

对于这几种描写手法的作用也要牢牢记住。

并且要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回答。

3、记叙文中有时常穿插适当的议论,用以点明意义,突出本质,渲染本质,或点染人物的崇高思想境界。

有时在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

4、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情感。

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感情,亦称间接抒情。

*分析不同表达方式对表现思想内容的作用。

1、记叙(叙述)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可使人、事、景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3、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可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分析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周密、生动、形象等特点。

*要能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有些文章中的语言很形象,常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摹事物、说明事物、阐述事理、流露感情;有些文章用语很含蓄,常拐个弯子把所要说的话的意思说出来,使文章很耐看;有的文章语句优美、精辟,含义隽永,让人百看不厌。

对这些形象、含蓄、抽象、概括、优美、精辟的语句,要学会欣赏,学会阅读,既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又能说出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在习作中,还要学写这类句子。

*要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的能力。

1、着重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是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把握人物的特征。

二是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三是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形象的范围不仅仅是人物形象,还包括景物形象,这是比较难理解的一点,因为文学作品中的景物,往往采用象征、寓意等方法来表达社会内容,它是"人"的"物化",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小说多用此种手法。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以及景物等。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给语段加一个标题。

*就文章某种写法谈点体会或看法。

能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看出其某一方面的写作特色。

找准一篇文章的特色,忌虚求实。

所谓虚,是指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说些抽象笼统的套话。

如“主题深刻”、“选材精当”、“结构完整”、“语言生动”之类,说这些就像说一个人有鼻子、耳朵、眼睛、嘴巴一样,等于废话。

说废话是不可能得分的,所以要“忌”。

求实,就得实实在在地找出一篇文章区别于别的文章的地方。

可以从分析文章的主题与材料的关系入手,如“以小见大”、“有详有略”。

还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析,如《故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口技》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心声》悬念的设置。

当然,也可以从文章的语言角度来分析其特色,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体现着文章的“个性”,如《岳阳楼记》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于一炉。

其它如从人物的塑造与刻画、景物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可以作为文章分析的角度。

*对文章修辞运用的理解与作用。

修辞运用在记叙文中必不可少,修辞运用得好,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

修辞有两种,一是词语的铸炼;二是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这两项内容都是中考记叙文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

如:

阅读题《母亲的纯净水》的第(3)题为:

在“如果她把它看做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真的遮住了心灵的光芒”这句话中,有人说可以将“丑陋”改为“丑恶”。

你认为可不可以?

请说明理由。

再如:

阅读题《捅马蜂窝》的第(7)题为:

文中加“”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章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考记叙文阅读对修辞的考查难度并不大,修辞手法多集中在比喻等最常见的形式上。

辨析词语的修辞效果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意义、色彩、轻重、词性等,既要分析其不同之处,又要分析其相同之处,更要分析出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至于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首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的常规作用。

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征,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排比的作用是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对比的作用是能使对比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怎样分析某些句子的作用

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其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题:

“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

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一句话、一段话在开头、中间、结尾时的作用。

如果在开头,内容上:

开篇点题(主题或话题),或抒发一种情感。

结构上:

引出下文,统领全文,设置悬念,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

如果在结尾,交代结局、真相,表现作者态度。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呼应开头。

如果在中间,通常是承上启下,为后文铺垫、伏笔。

*知识的迁移能力与创新的能力。

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阅读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开放性试题。

这些题目或引导考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或启发考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新写作。

可以说,这种考题现在已成为各地命题的首选形式。

如2003年上海市中考阅读题《成全一棵树》的第4题为:

第(17)段写道:

“他百感交集。

”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剧,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

开放性试题要用开放的眼光来对待。

首先,做这类试题不可循规蹈矩,只要不逾越题干的要求,尽可以畅所欲言;其次,这类题目想像空间广阔,考生要大胆想像;再者,这类试题讲究个性,讲究语言。

在写作时要把自己平时的阅读储备发掘出来,写出文采,写出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