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0336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解析卷

人教版2019年高中地理必修一

《行星地球》阶段水平检测卷

对应学生用书P6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

题号

宇宙中的地球

1、2、3、4、5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6、7、8、9、10、11、26

地球的运动

12、13、14、15、16、17、18、19、20、21、27、28、29

地球的圈层结构

22、23、24、25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双星伴月”是指金星、木星和月球同时出现在夜空中,组成了一幅“乐歪嘴”的笑脸(如图)。

据此回答1~2题。

1.不包含图中天体的天体系统为(  )

A.太阳系B.河外星系C.银河系D.总星系

答案 B

解析 图中的天体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组成总星系,且属于同一级别,故图中天体不属于河外星系。

2.与地球相比,图中三天体均缺少(  )

A.岩石B.大气C.液态水D.阳光

答案 C

解析 月亮、木星、金星因为与太阳的距离和温度的原因,目前没有发现其上面有液态水。

我国“嫦娥”系列探月卫星已经发射过3次,“嫦娥一号”进行了“撞月”试验。

“嫦娥二号”绕月飞行任务完成后,已经飞向更深远的太空,离地球越来越远。

“嫦娥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实现了落月计划。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在“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后,“嫦娥四号”将不用再发射。

“嫦娥五号”择机发射,它将从月面采两千克样本返回。

读图,回答3~5题。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月球均属于行星B.“嫦娥四号”是人造天体

C.图中包含二级天体系统D.图中包含三级天体系统

答案 C

解析 地球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卫星,A项错误;“嫦娥四号”没有发射到太空,不属于人造天体,B项错误;进入月球轨道的“嫦娥”探月卫星与月球,月球与地球构成二级天体系统,C项正确,D项错误。

4.“玉兔号”设计寿命3个月,工作动力依靠太阳能,夜晚无法工作,它在月球上连续工作14天后,“睡”14天再重新工作。

据此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球昼夜更替周期为14天B.月球自转周期为14天

C.月球上阴晴雨雪变化周期为28天D.月球昼夜更替周期为28天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玉兔号”工作动力依靠太阳能,夜晚无法工作,它在月球上连续工作14天后,“睡”14天再重新工作。

说明月球上昼夜时间各14天,故昼夜交替周期约为28天。

5.“嫦娥五号”将从月面采回两千克样本的“月壤”,即覆盖在月球表面上的一层细小粒子,主要由岩石碎屑、粉末与角砾等组成。

月壤的形成原因是月球表面(  )

A.昼夜温差过大B.平均温度过低

C.平均温度过高D.风力侵蚀作用强

答案 A

解析 月球表面是真空状态,没有大气和水,且表面由岩石组成,热容量小,昼夜温差大;月岩表面热胀冷缩作用强,物理风化作用强,破坏月球表面岩石形成月壤。

如图是美国宇航局拍摄的太阳活动剧烈爆发图像,速度达800千米/秒的大量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

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大气层之外

答案 B

解析 图示太阳活动区域亮度高于周围区域,应为耀斑,它发生在色球层。

7.图示太阳活动(  )

A.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B.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

C.爆发后8分钟左右引起两极产生极光

D.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增加

答案 D

解析 耀斑“寿命”仅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周期约为11年。

太阳系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近的水星最先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日地距离大约为1.5亿千米,太阳活动喷射的带电粒子8分钟左右到不了地球。

天文辐射是指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下图为某地区各月平均天文辐射随纬度变化图。

读图,回答8~9题。

8.该地区天文辐射受纬度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11月、12月、1月天文辐射随纬度变化斜线的斜率最大,说明该时期天文辐射受纬度的影响最明显。

9.导致图中4月份数值高于10月份数值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和昼长B.地表状况和昼长

C.太阳高度和纬度D.地表状况和纬度

答案 A

解析 4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10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

与10月份相比,4月份北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较大,昼长较长,故天文辐射的数值更大。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C

解析 由图示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③地位于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11.与图示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②海拔高,空气稀薄 ③晴天多,云量少 ④白昼长,日照时间长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太阳辐射能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昼长、地形地势和天气因素等。

该地主要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多晴朗天气,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

该地虽然纬度较低但并不是我国纬度最低地区,因此①不是造成该地区太阳辐射强的主因;该地区由于海拔高导致白昼长,日照时间长,但是夏季时我国纬度更高地区的昼长更长,因此④也不是造成该地区太阳辐射强的主因。

北京时间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据此回答12~14题。

12.卫星发射成功的日期,与下列哪个节气最接近(  )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答案 C

解析 北京时间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卫星发射成功,时间接近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所以卫星发射成功的日期,与秋分节气最接近。

13.“天宫二号”卫星发射时,纽约(西五区)的区时是(  )

A.9月16日9时04分B.9月16日14时04分

C.9月15日9时04分D.9月15日14时04分

答案 C

解析 纽约为西五区,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纽约时间比北京晚,运用东加西减的办法可以计算出“天宫二号”卫星发射时,纽约(西五区)的区时是9月15日9时04分,C项正确。

14.这天,酒泉日出时刻大约地方时(  )

A.3时以前B.4时以前C.6时以前D.7时以后

答案 C

解析 北京时间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卫星发射成功,时间接近9月23日,昼夜几乎等长,且昼长略大于夜长,所以日出时刻大约地方时6时以前。

读下图,回答15~16题。

15.关于图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从极点N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②地所在经线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向

D.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

答案 D

解析 从北极点俯视,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故A项错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和160°E,从图中可推知,相邻两条经线的间隔为45°,则②地所在经线为135°E,故B项错误;①地在⑤地的西北方向,故C项错误;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故D项正确。

16.与②地相比,⑤地自转的(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B.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小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小D.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大

答案 B

解析 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是:

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相同。

②地在赤道上,则⑤地自转线速度较小,二者角速度相同。

下图为一年中某段时间晨线与昏线交点的运动轨迹图。

读图,回答17~19题。

17.晨线与昏线交点的纬度位置取决于(  )

A.该日太阳直射点位置B.该日昼夜长短

C.该地太阳高度D.该地正午日影长短

答案 A

解析 晨昏线的交点即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该纬度值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为90°。

18.当交点位于①点时,北京时间为(  )

A.12时B.3时或者15时

C.15时D.0时或者12时

答案 B

解析 晨线与昏线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12时,则北京时间为3时或15时。

19.当交点从②移向④期间,下列现象可确定的是(  )

A.北半球各地白昼变短

B.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

C.南半球各地白昼变长

D.北京的昼夜长短差异不断增大

答案 D

解析 当交点位于②点时,为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当交点位于④点时,为冬、夏至日,故此期间除赤道外各纬度的昼夜长短差异在增大。

下图为北半球冬至日甲、乙、丙、丁四地昼夜长短比例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长)。

读图完成20~21题。

20.甲、乙、丙、丁四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丁、丙、乙B.甲、丙、丁、乙

C.丁、甲、丙、乙D.乙、丙、甲、丁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北半球冬至日甲地昼夜等长,应位于赤道地区,所处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

乙地出现极夜,应位于北半球寒带地区,所处纬度最高,自转线速度最小。

丙地昼短夜长,丁地昼长夜短,分别位于北半球和南半球,由昼夜长短差值对比,可判断丙地比丁地所处纬度低,自转线速度丙地大于丁地。

故四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为甲、丙、丁、乙,B项正确。

21.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右偏的地点是(  )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丁和甲

答案 B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和丙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B项正确。

2017年11月21日起,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阿贡火山开始小规模喷发,大量火山灰物质喷出蔓延,之后活跃强度不断增强,并于25日晚21时起喷发类型从蒸气喷发升级为岩浆喷发。

回答22~23题。

22.组成阿贡火山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

答案 D

解析 火山岩石为岩浆喷发形成,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23.这些喷出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A

解析 火山灰物质喷出地表先进入大气圈,然后进入水圈和生物圈,最后落到地面进入岩石圈。

2017年9月底,印度尼西亚的阿贡火山地区地震频发,火山开始喷发火山灰,周围数万居民紧急撤离。

11月26日傍晚,阿贡火山持续喷发火山灰近2个小时,喷发出的火山灰高度达到约4000米,11月30日,阿贡火山持续喷发,火山喷出浓烟、灰尘、碎石和沙子,形成一朵巨型蘑菇云,大量熔岩流出。

此后该火山多次喷发,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地居民伊卡说:

“我们随时观察火山,一遇地震或火山喷发的爆炸声都引起恐慌,然后我们就要骑摩托车离开。

”下图为当地居民伊卡观察阿贡火山情境图。

据此完成24~25题。

24.地震发生时,甲图中船上的居民的感觉是(  )

A.只上下颠簸B.只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答案 A

解析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横波给人的感觉是左右摇晃,纵波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因此船上居民只能感觉上下颠簸,A项正确。

25.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熔岩一般来源于乙图中的(  )

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

答案 B

解析 乙图中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外核、④是内核,火口喷出的岩浆来源于地幔,B项正确。

第Ⅱ卷 (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图甲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乙为“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简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和最低地区的成因。

(6分)

(2)总结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

(3分)

(3)比较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差异。

(5分)

答案 

(1)太阳辐射量与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

太阳高度越大,大气透明度越好,太阳辐射总量就越多。

青藏高原海拔高,晴朗天气多,云层薄,大气透明度好,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

四川盆地地势低,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雨、雾,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

(2)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量逐渐减少,极小值出现在极点。

(3)夏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在回归线附近的纬度带上,由此向极点和赤道方向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点;冬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量也迅速递减,接近极点时为零。

夏半年与冬半年的辐射量差值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解析 第

(1)题,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地方位于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故年太阳辐射总量高。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方位于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多,湿度大,降水量大,云层厚,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少。

(2)题,根据图乙可知,全年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地方是赤道,从赤道向南北两极,纬度逐渐增加,太阳辐射量随之递减,最小值出现在极点。

第(3)题,根据图乙可知,图中夏半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方在回归线附近,从此处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最小值在极点地区。

冬半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方是赤道,从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少,极点处为零。

27.读“地球公转轨道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在图上用字母S标出太阳的位置,并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2分)

(2)在A、B、C、D、E、F六点中,处于近日点的是________,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远日点为________点,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

夏至日为________点,冬至日为________点,春分日为________点,秋分日为________点。

(8分)

(3)按地球公转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排列图中A、B、C、D、E五点:

____________。

(1分)

(4)当地球在D、E之间运动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

(1分)

答案 

(1)标注略(S标在图中心两线交点稍偏右;箭头逆时针方向)

(2)E 1 B 7 A D F C

(3)E>D>C>A>B

(4)自南向北

解析 第

(1)题,太阳位于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根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为逆时针方向。

(2)题,图中地轴向右倾斜,A位置北极倾向于太阳,可知A点对应夏至日,C、D、F分别对应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夏至日过后为远日点,7月初地球经过此点;冬至日过后为近日点,1月初地球经过此点。

第(3)题,E为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离近日点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B为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离远日点越近,公转速度越慢。

第(4)题,D为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E为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这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自南向北。

28.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A点此时是________时,昼长为________小时,A点的日出时刻是________时。

(3分)

(2)此图表示的日期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的阳光照射图,此时以________和________经线将地球分为两天。

(2分)

(3)C点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设A点的纬度是56°34′,一架飞机以每小时1110千米的速度,从B地沿最短距离飞到A地,若起飞时间为当地地方时18时,问A地降落时,A地的当地时间是________时。

(2分)

(5)在图中用斜线画出夜半球的范围,________(HG或GD)为晨线。

(3分)

答案 

(1)3 18 3

(2)12 22 180° 135°E

(3)90°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16

(5)画图略(弧HGD左侧为阴影) HG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为南半球,E为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时,G在0时经线上,A点此时为3时,又因A点处于晨线上,故日出时刻也为3:

00,因为昼长=(12-日出)×2,所以其昼长为18小时。

(2)题,由于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故日期为12月22日,0时经线和180°经线把全球划分为两天。

0时经线对应经度为135°E。

第(3)题,C点对应纬线为23°26′S,太阳直射23°26′S,可知C点正午太阳高度是90°,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4)题,A、B两地在同一经线圈上,因此,A与B之间的最短距离过极点,其纬度差为:

(90°-23°26′)+(90°-56°34′)=100°,由此可知A、B两地最短距离约为11100千米;飞机以每小时1110千米的速度飞行,从B地沿最短距离飞到A地,飞行时间为10小时,若起飞时间为当地地方时18时,则在A地降落时,B地时间为次日4时,A地比B地晚12小时,故A地的当地时间是16时。

第(5)题,夜半球的范围如图所示;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HG为晨线。

29.下图为“某两日昼半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请在图中画出太阳的直射光线。

(1分)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分)(  )

A.甲图时①地比②地相同高度旗杆影子长

B.乙图时北京地区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

C.从甲图到乙图,地球的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D.两图中①点与③点的经度相同,地方时也相同

(3)描述甲图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差异。

(4分)

(4)写出乙图时北京的时期和时间(北京时间)。

(2分)

(5)简述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②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4分)

答案 

(1)要求:

与两地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甲图、乙图各一条直射光线,分别指向两个直射点。

(2)A

(3)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12月23日2时。

(5)甲图时,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此日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到9月23日前后,②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大值,然后由最大值逐渐减小,到乙图时,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

解析 第

(1)题,从甲图中可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从乙图中可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题,甲图中①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②地,故①地比②地相同高度旗杆影子长。

第(3)题,甲图中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第(4)题,乙图为12月22日,图中0°经线为18时,故北京时间为12月23日2时。

第(5)题,从甲图到乙图即从6月22日经9月23日至12月22日,②地位于赤道上,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由最小值变为最大值(90°)再到变为最小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