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036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三 记叙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总复习三记叙文阅读

三、记叙文阅读

第19讲概括内容,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一、(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那走过路的鞋子

①都知道走路要靠双脚,但真正踏在地上的不是双脚,而是脚上的鞋子。

鞋子为了人

的走路前仆后继,牺牲了一双又一双。

经常听到有人吹嘘一生走了多少路,却没听人说一生穿了多少鞋。

即使这样,鞋子仍然匍匐在大地上,任人踩踏,任脚左右。

②我也走了几十年的路,如果要问这些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要感谢为我做过很多双鞋子的母亲。

因为从不会走路开始,我就穿母亲做的虎头娃娃鞋。

告别虎头鞋后,我上了小学,母亲也把她最拿手的虎头

鞋改成了尖口鞋。

再后来,我穿的,都是母亲做的粗布鞋。

直到我当兵之前……

③当兵走的头天晚上,母亲拿出一双鞋装在我的提包里,说是让我带到部队上穿。

我在灯下接过鞋子一看,是一双崭新的黑色条绒松紧口的千层底布鞋。

这是我以前从没穿过的好鞋子,在村上,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穿这种鞋的啊。

我坚决地对母亲说:

“这鞋我不带,部队上有鞋穿,留着让父亲穿吧。

④“咋啦,嫌娘做的鞋不好?

”母亲有几分生气。

⑤我赶紧说:

“不是,父亲在家干活需要鞋,我到了部队,人家管穿鞋。

⑥“管不管也得装上,部队是部队的,这是娘做的,可以替换着穿。

”母亲的态度少有的坚决。

⑦我不再说什么,在母亲的注视下,把鞋子装进了提包。

⑧我是个粗心人,母亲什么时候做的这双鞋我竟毫不知晓。

后来是住在同村的大姨告诉我的,母亲知道我要去当兵之后,就开始整夜失眠,睡不着觉她就点上煤油灯为我做鞋子,一做就做到天亮。

我无法猜测母亲做这双鞋时的心境,但我能从那纳了密密麻麻的二千八百二十六针中感受到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无奈、母亲的祝福、母亲对儿子无尽的慈爱和牵挂。

⑨到部队后要求统一穿配发的解放鞋,只有节假日才允许穿其他鞋。

每次上街,我都特意穿着母亲做的松紧口布鞋,母亲没到过城市,我想让城市的大街印满母亲做的千层底的鞋印。

⑩我当兵七年,中间探过几次家,每一次,母亲都为我做好了一双条绒布鞋。

母亲的用心我感动不已,在部队虽颇多曲折但我从不气馁,一直踏实做

人。

第八年的时候我提干了,发干部服的同时也发了一双军用皮鞋。

在战士的行列中,我能够一步步走过来,并坚持到最后,是因为我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我脚下时刻有母亲的牵挂,才没有走偏路,才没有半途而废,才能脚踏实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军人。

⑪我第一次穿着皮鞋探家是1985年,那年母亲生了一场几乎致命的病,住进了医院。

看着我脚上的皮鞋,母亲在病床上很勉强地笑了,笑完了说:

“这几年你没少吃苦,我都知道,但不管再苦,也要把部队的事儿干好,别老想着家里。

”我对母亲说:

“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决不给您丢脸。

⑫母亲把目光从我脸上移开,看了会儿天花板又说:

“娘老了,眼也不济事了,以后可能做不成鞋了,会挣钱了就别太仔细,发的不够穿就买着穿,皮鞋磨脚,别穿着它走远路。

⑬“您说啥呢,娘,您还不到五十岁,哪就老了,我们战友都说您做的鞋好看呢。

⑭母亲真的没再为我做过鞋子了。

因为从那次生病以后,她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到了1992年,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那年母亲才五十六岁。

⑮如今我已是戎马倥偬三十载的老兵了,各式各样的鞋也都穿过,但最不能忘怀的,还是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的布鞋,那是真正适合走路的鞋。

1.(考点一)文中提到了母亲为“我”做的哪几种鞋?

虎头娃娃鞋,尖口鞋,粗布鞋,千层底布鞋,松紧口布鞋。

2.下列加

点文字极富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请做简要赏析。

(1)经常听到有人吹嘘一生走了多少路,却没听人说一生穿了多少鞋。

即使这样,鞋子仍然匍匐在大地上,任人踩踏,任脚左右。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鞋子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鞋子任劳任怨的敬佩之情。

(2)看着我脚上的皮鞋,母亲在病床上很勉强地笑了,笑完了说:

“这几年你没少吃苦,我都知道,但不管再苦,也要把部队的事儿干好,别老想着家里。

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为不能再为“我”做鞋而感到无奈、愧疚,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

3.(考点三)第⑧段中交代母亲为“我”做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运用插叙,写出了母亲为“我”做鞋的不易,使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能体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和牵挂。

4.文中最后说“最不能忘怀的,还是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的布鞋,那是真正适合走路的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表面上是指皮鞋磨脚,只有母亲做的千层底的布鞋才适合走远路;实际是说因为有了母亲的关心和牵挂,才能使“我”在人生的路上脚踏实地,不走偏路,在部队里有所成就。

二、(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

“好玩不?

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

“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

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

“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⑰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

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⑱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

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⑲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⑳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

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

”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

”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

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

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1.(考点一)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前些年,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2.(考点四)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

请分析这种

叙事角度的好处。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我”是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的

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

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1)秋明嘻嘻笑:

“好玩不?

知道为啥不?

“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和得意。

(2)“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

”秋明苦笑。

“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4.第④-B14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家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

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5.(考点二)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孤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美丽的化学反应一样。

第20讲 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一、(2018·石家庄28中模拟)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次失败的离家出走

1998年,我初二。

有一天,我离家出走了。

这是一次预谋已久的出走,原因是:

我厌倦了当一个好孩子。

我对着镜子,忧伤,沮丧,无可奈何。

镜子里的自己,长着一张平庸无奇的脸:

瘦弱,白净,还戴一副金丝眼镜,标准“小红花少年”的模样。

更要命的是,因为成绩好,加上管教严,我一直是“别人家的小孩”——走路中规中矩,说话细声细气。

只是,没人知道,在我内心深处,燃烧着炽热的火焰。

十三岁的少年,两点一线,写不完的作业,却渴望像草莽英雄那样揭竿而起,像江洋大盗那样行走江湖。

那天的早饭是稀饭和白煮蛋。

我吃完稀饭,把白煮蛋放进书包里,又从厨房拿了一只冷粽子。

然后背上书包,右手插在裤兜里,紧紧攥着两张皱巴巴的钞票,一张五块、一张十块。

钱是昨天问爷爷要的,理由是买学习资料。

出门,沿老街一直走,前方有一座石桥,过了桥就是中

学。

我走过桥边,卖卤豆干的阿婆抬头看了我一眼。

带着做贼心虚的快感,快速穿过一片旧街巷,我来到了小镇的尽头。

镇北边是村庄,大地在我眼前徐徐打开。

春天,油菜花盛开,三两农人在田里劳作。

我走在田埂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股悲壮感油然而生。

你看,我自由了。

我将浪迹天涯,永不回头。

世界如此辽阔,而我是孤独的。

意识到这一点,真是让人又心酸又骄傲。

我不由得想起了高尔基的《童年》、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以及日本动画片《咪咪流浪记》。

我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落雨不怕,落雪也不怕,就算寒冷大风雪落下……

接下来的歌词我不好意思唱出来,什么“我的好爸爸”“我要我要找我爸”,一律用“啦啦啦啦”代替了。

我没去找爸爸,我爸爸来找我了。

中午的太阳白晃晃,我坐在田埂上,吃完了白煮蛋,正在剥粽子。

我爸骑着自行车,悄无声息地靠近。

发现得太晚,逃跑已绝无可能。

我爸是高中部老师,对我的动向从来了如指掌。

嗯,一定是班主任跟他讲我没去上课,然后卤豆干阿婆泄露了我的行踪。

我爸停了车,倒也不着急。

他摸出打火机,半靠半坐在后座上,点了一支烟。

抽了几口,他摁掉烟头,说:

“走。

我爸推着车走在前边,我垂头丧气地跟在后面。

一路上,谁也不说话。

到校门口,他开口了:

“我跟老李(我的班主任)打过招呼了,说你身体不舒服,请半天假。

”我说:

“嗯。

”然后低着头往大门里走。

他叫住了我:

“钱交出来。

“什么?

”“跟你爷爷要的钱。

”十五块钱,相当于三十根雪糕,五十个游戏机铜板,一百五十只甩炮,说没就没了。

我欲哭无泪。

我爸有点得意:

“这点小花招,哼哼,还能瞒过我……期中考到年级前三,我就不告诉你妈。

”他抽出那张五块扔给我,剩下的十块钱塞进上衣内兜。

一甩腿,骑上车走了。

1.“我”为离家出走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请简要概括。

前一天以买学习资料为理由跟爷爷要了15块钱;吃完早饭后把白煮蛋、冷粽子放进书包里。

2.(考点三)在文中找出和画线部分呼应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我走过桥边,卖卤豆干的阿婆抬头看了我一眼。

”好处:

前后呼应,使内容严谨,情节紧凑合理;点出爸爸轻易追上“我”的原因。

3.(考点一)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只是,没人知道,在我内心深处,燃烧着炽热的火焰。

(对加着重号的部分进行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了“我”对当一个好孩子的强烈反感和厌倦。

(2)他摸出打火机,半靠半坐在后座上,点了一支烟。

抽了几口,他摁掉烟头,说:

“走。

”(加着重号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动作描写,借助一系列动词,具体细致地描写了爸爸吸烟的过程,表现了爸爸不急不躁、沉稳从容的性格特点和对“我”的爱。

4.你如何看待文中“我”离家出走的做法?

请说明理由。

【示例】“我”离家出走是叛逆之举,让家长担心着急。

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甚至威胁自己的生命安全。

因此,我不赞成这种做法。

二、(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

朱成玉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和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久一些。

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

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

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

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

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棵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

一会儿就能卖完。

”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⑥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

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⑦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⑧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

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

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棵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

⑨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

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

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

别人不懂一棵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⑩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

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

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

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

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

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⑪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

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棵棵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⑫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

我很小心地搬动一棵棵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

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5.结合文章,说说文章题目的含义及其作用。

含义:

表面上指的是走进白菜的心里,了解白菜;深层含义指要走进菜农的心里,倾听他们的心声。

作用:

①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菜拟人化,赋予白菜以人的特征;运用象征手法,白菜象征卑微的农人及其朴实、平凡、奉献的品质,使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③标题新颖,吸引读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表现了作者对白菜和农人虔诚、敬重的态度,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6.(考点二)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

(从修辞的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农人夫妇比作“晕头转向的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在城市处境的尴尬、茫然和卖菜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2)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

(从描写的角度)

通过描写女人自始至终未离开半步、时不时盖被子等动作,表现了女人对白菜的关心、珍视,也

体现了女人与白菜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7.作者在第⑦段写“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他理解了什么?

①理解了女人照顾白菜的行为举动;②理解了白菜对女人的重要性;③理解了女人对白菜的深厚感情;④理解了女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8.(考点三)文章第③段和第⑫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

总结上文,使内容更加深刻;为下文作者的非“精打细算”、慷慨决定和小心翼翼埋下伏笔,照应下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与下文作者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B12段:

照应前文,与前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照应题目,表现了作者真正走进了白菜的心里,升华了情感。

第21讲 把握常见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

一、(2018·石家庄新华区二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旧事

朋友来看我,带一枚小小的自制印章送我,喜得我满院子转悠,寻找着合适的物件,想印上我的名字。

爱人从书架抽出本《文化苦旅》,翻开首页递给我:

“喏,盖上你的大名,以后这本书我再也不敢碰了。

”屋子里的人都笑了,我也笑了,接过来盖上大印送回书架——大家都知道我的毛病,自己的书从不外借,出门看上别人的书就死皮赖脸地骗到手。

这么自私的人,居然还能有朋友,连我自己都觉得好笑呢。

小的时候没有书读。

认熟了几个字,便对一切有字的东西感兴趣。

每次开学,课本发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把语文书从头翻到尾,把能读的故事、诗句看个遍。

若是得知哪位同学有本小人书,便会狗皮膏药似的粘上去,代写作业、拎书包、帮忙打扫卫生,总之,只要能把书拿到手,啥事都好商量。

在那课外读物极度贫乏的少年时光里,因为别人的书在我手中停留的时间有限,我居然练就了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

最厉害的是有一次表哥不知从哪儿借来一本《快乐王子》,也许是因为我总是烦他,也许是因为我俩读书速度不一样,他不愿意将书转借于我,甚至不允许我与他并排一起看书。

于是他贴着墙角蹲下,书摊在他脚前的地面上,两只脚分别压着书角,两只胳膊却伸展在空中阻止我靠近。

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定如那见腥的猫儿,左右近身无效后只能站在他对面,与他头顶着头看着同一本书——那些字句他正着看,我倒着读,居然还能跟得上他的进度,一起把那本书看完了。

直到现在,这都是让我得意的一件事。

高中时学校建了图书馆。

至今记得那个中午,饥肠辘辘的我正奔向食堂,看见一辆卡车停在医务室旁的空房子前,几位老师正把一提一提的新书往室内送。

我的班主任也在其中,见我们便远远地大叫:

“来几个人帮忙卸书!

”我撒丫子奔过去。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新书,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第一次看见数十排比人高的书架上排满了书!

第一次体会到原来书中的油墨味会聚在一起,浓到把人熏醉!

我第一时间办了借阅证,以平均每天3本的速度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宿舍。

直到在物理课堂上被老师从物理课本封皮下抽出了《笑傲江湖》!

一直很感谢那位教物理的赵老师,虽然我从来没有当面向她表达过谢意。

下课后她还书给我,并没有过多批评,但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清楚:

“如果你只是囫囵吞枣贪大求多地读书,只是醉心于书中光怪陆离的情节,那么你不如不读!

在那天落日的余晖里,在那位总是慢条斯理、每日依照书本做着实验的老太太身上,我第一次体会出了知识的涵养与光辉,发现师者的大气美好与我的浅薄无知。

我开始管束自己,为读书定下了规矩:

以学业为重,闲时读书先分类,不求书目多,好书读多遍。

事实证明,赵老师的当头棒喝成了我读书生涯的方向标,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有效地从书本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智慧。

读书让我增智、明理,让我身处斗室亦可与古人对话、去未来遨游,享受灵魂精神之自由;读书令我养心、自律,品味世事百态,以恬然之态静守人生苦乐,笑看岁月变迁。

1.阅读文章,理清脉络,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情节。

(1)小时候,发课本时,第一时间翻看语文书,想尽办法借小人书看;

(2)表哥借来一本《快乐王子》,“我”和他顶头倒着把书读完;

(3)高中时,“我”帮老师往图书馆搬书并第一时间办了借阅证,以每天三本的速度借阅;

(4)赵老师在物理课上没收“我”的《笑傲江湖》,课后提醒“我”如何读书。

2.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写“我”拿印章给书“盖上大名”,表现“我”对书的珍视喜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读书旧事的回忆。

3.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书时的喜悦和沉醉,有力地突出了“我”对读书的渴望和热爱。

4.(考点一)文章结尾段总结读书的益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请以你读过的一本书为例,简要说说你的阅读收获。

议论、抒情。

阅读收获略。

二、(2018·德州)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 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

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

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

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