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0424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

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

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

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

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

李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

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

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

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

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

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1.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后

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

“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印章,在

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到

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铜纹饰的

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使

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

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和《周

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指

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证明的需

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

战国时

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

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

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

老张的哲学>

》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

“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

穷,使我好骂世;

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

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

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

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

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

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

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

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

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

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

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

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

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

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

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

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

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

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

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

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

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

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

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

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

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

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

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

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

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

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

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

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

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

老舍在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

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

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4.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先生认为滑稽与幽默是不同的,幽默首要的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需技

巧地写出事情中的可笑之点,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

B.老舍的幽默来自生活中那些可笑的事实,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幽默深刻、富

有讽刺意味,反映了时代的悲剧。

C.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比较解

剖,关注民族性格的健康,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D.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有对民族特性的深

刻揭示,更重要的是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憎之情,老舍式的幽默表现为

自然本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

B.老舍的作品笔调轻松自由,以习俗为主体,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丑而不俗,蕴

含着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

C.《茶馆》塑造了底层市民的群像,折射了老舍自己的生活感受,不仅是二十世纪京味

文学的代表,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材料一介绍了老舍对幽默的认识,材料二介绍了老舍作品

的文学价值,材料三介绍了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

E.材料中的引用,向读者直接展示出了老舍的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使文章对于

老舍的评论更具真实性、准确性、深刻性与艺术性。

6.依据材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的介绍,概括读懂老舍作品的方法。

(4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

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

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

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

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

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

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

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

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

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

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

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

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

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

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

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

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

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

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

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

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

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

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

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

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

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

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

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

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

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

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

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

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

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

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

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

机融合,韵味丰富。

8.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5分)

9.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方面的“胜概”?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

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

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

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何也?

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

“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

及观其斩衣三跃①,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

“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

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

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

国士,济国之士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

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

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

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②。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

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

[注]①赵襄子出外,豫让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没有成功。

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然后自杀。

②越人视秦人之肥瘠:

意思是好像毫无关系的人。

越在东南,秦在西北,相距遥远,秦国人的胖或瘦,与越国人毫不相关。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身全而主安俾:

保护

B.眩世炫俗眩:

迷惑

C.而独死于智伯独:

唯独

D.伯虽顽冥不灵冥:

愚昧

1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

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B.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

C.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

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D.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后投身智伯为其臣子。

中行氏和智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豫

让,豫让也以不同的态度予以回报。

B.豫让因为舍身为主报仇而被视为忠义之士,为人颂扬;

但作者认为豫让不能帮助智伯

“销患于未形”,他的处死之道还有不忠的地方。

C.作者列举了段规、任章的例子,用实例论述了人主既以国士之礼待臣下,臣下就该

为人主“扶危于未乱之先”的道理。

D.文章开头先泛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第二段中对豫让的言行进行了简短的概

括,并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评价,第三段充分论证了豫让不配“国士”之称,观点独到,

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第6页共8页

命题/审题:

高三语文备课组

(1)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译文:

(2)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11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毂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

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

②毂纹:

水中细小的波纹。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首句直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结果,着意展现了醉而醒、醒而复醉的求醉之举,

表现出诗人非饮酒无以寄情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中的“三更”说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仿佛”则形象表现

出诗人醉意朦胧、恍恍惚惚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以夜为背景,通过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三种声音的巧妙对比,突出了夜

的静谧和诗人渐复平静后的超然了悟。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

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

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感伤。

E.“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写诗人希望自己在余生里能像眼前江面上飘逝的小

舟一般,不被世事萦怀,而在自然之中获得精神解脱。

15.清代王夫之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这首词上下片均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

来并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以幼子雨夜难眠的情景来表现生活艰辛的诗句是:

,。

(2)《离骚》中作者以荷叶莲花为服饰,表明自己品行高洁的诗句是,。

(3)韩愈在《师说》篇首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目前葡萄酒市场仍然存在以次充好、质量抽检不合格、假冒品牌等乱象,“原

装不原,红酒不红”等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

②李密在《陈情表》中声情并茂地向晋武帝诉说了自己进退两难的苦衷和想要奉

养祖母的私情,并最终打动了晋武帝。

③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

鱼得水,结果却是玩火自焚,最终圈住了自己。

④启功先生不以书法家身份自矜,凡是向他求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可是对一些

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

⑤语言的学习,学的只是理论,效果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检验;

只有通过实

践,才会收获到那些不可言喻的心得体会。

A.①④B.②④C.③⑤D.①③

第7页共8页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许多例子都证明城市发展需要空间腾挪,成都地铁建设通过地下资源有效避开了土地

资源不足的问题,拓展了蓉城发展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