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0545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2.docx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2

2011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组期中报告

四团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交流

吴秋芳

光阴飞逝,转眼间开学已有两个多月了。

回顾这两个多月的时光,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

作为语文组的学科组长,感觉自己做得还很不够。

对同组的老师关心不足,语文组的听课不多,教学研讨没有落到实处,浮在表面。

这次学校要求交流教研组工作的开展情况,回顾一下,发现上半学期我们语文组活动的开展其实也不少,主要有:

组织学生参加区作文竞赛及古诗文竞赛;安排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区12周教案的统一上传;开展“远程教学的携手共进”活动;各备课组的“同课异构”等。

在组织学生获奖这一块,小有收获。

在这学期开展的区作文竞赛中,七一班金董燕获三等奖,七三班沈蓓丽获二等奖,七四班周思怡获一等奖,八三班王延雯获三等奖,九二班唐敏获二等奖。

期中考试刚过去,语文组的成绩不是很乐观。

六年级在区乡镇学校名列第七,在四团镇内排第三,但三校间差距较小;八年级在区乡镇学校名列第15,在四团镇内居老三,三校间差距较大;九年级区排名24,在四团镇内排第三。

七年级没有参加统测,是自己出卷,自己批改。

但从测试的情况来看,不是很乐观。

平时讲过的、练过的学生还是做错了。

考试结束后,我对各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做好了质量分析,汇报如下:

6年级汇总情况

年级

人数

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低分率

六年级

202

69.03

0.00%

82.2%

0.5%

考试质量分析:

第一部分是文言文阅读,在考试之前,就所学的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进行了重点复习。

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错误,但总体较好!

失分主要在写字不规范,主要是“跃”字和“潋”,还有部分外地生写字存在较大困难,会背不会写字,教学困难实在太大。

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两个加点字解释,学生根本不会学着迁移,因此失分惨重。

第二部分是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这一次的阅读分为两项,第一项是课内的课文,但考的材料太偏,导致复习不够到位。

特别是《海底十万里》,作者名字不会写,写错别字等等。

相对而言,课外现代文语段得分较低,特别是24题,没有按要求用第一人称写;有的学生开头罗嗦,不直接写心理活动,导致真正写心理活动的字数较少;还有学生对母亲的心理活动理解错误。

此类小作文一直在训练,但是从答题看效果甚微,需要帮助学生总结一些答题的方法。

  

第三部分:

作文。

作文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材料不够凸显中心,说自己是爱读书的孩子,但是文章中都是在写所看书的内容,没有突出中心词“爱”字;二是文章详略不当,说自己的勇敢的孩子,但是写勇敢的地方很少,大篇幅写别的事,或是自己不勇敢,只有几句话说自己变得勇敢;三是有的学生作文题和文章内容思想上都不够积极,如:

我是个自私的孩子,我是个顽皮的孩子等等,问题是文章写到最后没有反省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这次考试中的经验:

1、古诗文默写和课内文言文得分相对来说较高,这与平时对基础知识的稳抓分不开,要继续保持;

2、之前对作文点题的训练初见成效,发现学生会有意识在开头和结尾适时点题,要继续对作文专题训练

这次考试中的不足之处:

1、对课内现代文学习还不够重视及细致,导致很多学生作者名字写不出;

2、课外文言文训练不够,特别是一些答题技巧需要训练;

3、作文教学还需成系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的。

改进措施:

1、首先教师必须重视课内现代文的教学,才能引导学生重视,所以,今后课内现代文教学要细致化;

2、继续稳抓古诗文默写以及课内文言文阅读;加强训练课外文言文,注意启示类题目的训练;

3、今后作文教学想少写一些题目,但是每个题目多次修改,每次修改按专题。

7年级汇总情况

年级

人数

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低分率

七年级

193

65.56

0

73.06%

19.30%

在这次考试中的不足之处:

文言文基础部分大多数同学都能得分,特别是课外文言文是做过的。

但得分率不是很好,普遍在76%左右。

三班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学习,得分率较低。

五班同学文言文部分得分很低,没有充分的复习好。

现代文阅读一篇是课内语段,且是名家名篇,许多题目都是课堂上讲解过的。

但发现学生有些没有认真复习,且缺乏迁移运用,17题考侧面描写的作用,学生失分较多;19题学生没有认真读题,题目没有答完整。

现代文课外语段,20题“掷”字学生没有写正确;21题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学生答题不完整。

特别是最后一题的小作文,五班大部分同学没有用第一人称写。

大作文《有你真好》审题简单,但有些学生没有抓住“你”来写,写成了“你们”;有些选材有些问题,材料不积极。

改进措施:

1、继续渗透文言文训练。

2、抓好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3、继续加强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4、引导学生审题、扣题意识与选材意识,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8年级汇总情况

年级

人数

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低分率

八年级

139

68.53

0.76%

81.29%

2.14%

考试质量分析:

主要问题:

一、文言文:

默写中第1题:

“赢得生前身后名”:

“赢”字“亡”加一点、“口”漏写;“生前身后”错写成“身前生后”。

第3题:

“无力蔷薇卧晓枝”:

“蔷”字错写成“墙”或漏写草字头;“薇”错写成“微”;“卧”字中间错写成“口”;“晓”字错写成上下结构。

第12题:

很多学生都回答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第15题:

启示两点学生答不出。

二、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部分的第19题:

学生回答时顺序颠倒。

课内记叙文的第24题:

缩写部分学生并没有按照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来写。

作文审题错误,很多学生写成了“我的故事”,失分严重。

改进措施:

1、下阶段的文言文篇目较多,因此教学中力求进度放慢一些,扎实一些,再辅以练习,尽量让每一个学生达标。

2、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到课外文言文,以练习中寻求解题思路。

3、现代文中的说明文依然在上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练习,以进一步巩固为主。

4、下阶段还要增加议论文的训练。

5、记叙文以考点为主,整理情感类似的文章为训练基础。

6、作文依照开学初的计划,继续加强训练并修改。

9年级汇总情况

年级

人数

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低分率

九年级

83

104.2

0.00%

95.18%

0

考试质量分析:

文言文部分得分率在78%左右,学生基本上都已背诵得出,但有些读题教粗心或有些错别字。

平时默写内容还抓的不够细,错字没有加深巩固,没有及时督促个别后进生的默写工作。

忽略了巩固古文默写,在下半个学期注重对中下等层次学生的训练。

古诗词的鉴赏第七题全对;第八题未彻底理解诗词的主旨。

课内文言文,朝代张冠李戴,今后注重指导巧记方法。

课外文言文,第十四、五题失分较多,未真正理解文章内容,部分同学未看懂内容;学生的认识容易局限于事情上,而缺乏将失败的结局上升到普遍的规律,应让学生学会推理故事结局产生的原因。

现代文部分失分严重,未认真读文章,忽略了关键词的提示,今后指导学生注重关键字词的把握。

并加强指导说明文行文思路的梳理方法。

27题缺乏该类型小作文的训练,学生未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

今后加强各类型小作文的指导。

大作文题材老套、语言缺乏表现力

这次考试中的经验:

1、切实落实好课内文言文的复习,争取不丢应得分。

2、加强答题规范的指导,不丢细节分。

3、作文教学应注重题材的积累和点题的技巧。

这次考试中的不足之处:

1、文言文默写失分较多,默写的落实应更细致,做到常规化。

2、课外文言文的理解不到位,应加强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3、现代文阅读答题规范性、全面性有待加强指导。

4、作文题材老套,语言缺乏表现力。

改进措施:

1、古诗文默写常规化,细致化。

2、每周落实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训练与指导。

3、平常注重指导学生积累素材、优美语句,进行语言表达的强化训练。

语文的优势,在我们四团中学已荡然无存。

这更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好好反思,并总结经验,找到上升的空间,争取在期末考试中打翻身仗。

同时也希望我们的领导也能多给我们老师一些鼓励,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但有时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我们老师也苦闷。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在这上半学期,学校为我们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各备课组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活动,我们语文组的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结束后,除了学科组内交流外,每个备课组做好了活动的反思,汇报如下: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报告

为配合我区第十六届教学节活动,更好地贯彻“人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的实效,探讨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我校从开学第三周开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我们六年级语文备课组三位教师积极参与,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本次教研活动。

一、对“同课异构”的理解:

“同课异构”,一般而言,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其宗旨那就是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

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前期准备:

自从我们备课组确定了“同课异构”的课题和上课时间以后,我们备课组教师的交流更加频繁了。

一有空就一起钻研教材,研究教参,还一起上网查阅资料,通过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各自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接着,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针对课文提一、两个问题,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最终确立我们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最后各自备课。

在备课中,我们会就教学目标的落实讨论各自的方法;针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研究出几种不同的突破方法,我们再选择适合各自班级学生的方法,进行比较有效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文本和教学目标“同”的前提下,课堂上更多地呈现的是老师个人风格之“异”。

王燕老师:

通过张海迪为什么要学习吹口哨,口哨给她带来了什么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再通过分析张海迪不同成长阶段口哨给她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张海迪情感的变化,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感悟作者的思想境界,最后以填空的方式总结文章主旨,让学生们学习作者热爱生活、面对挫折毫不气馁的人生态度。

李清老师:

通过对张海迪成长过程中与“口哨”的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再通过“在(时间),口哨让我。

”这样一个句式,让学生体会张海迪情感的变化;接着,通过文中多次出现“小鸟”这个意象的用意,总结本文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谈从张海迪身上受到哪些启发,从而使学生由课内转移到课外,有所得。

姚丽君老师:

从文章中找出五处地方(身体的疼痛,心灵的寂寞,对小鸟的描写,得到的快乐,歌词,口哨产生的意义)用问题串联的形式,对其进行一一品味,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同时结合学生生活,利用大量的资料以及学生了解的名人事迹和名言的方式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挫折。

四、教学反思:

(一)课后反思:

王燕老师:

作为一位刚接手语文教学的新手,当刚接到要同课异构时,心里较为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所以在备课时也寻求了几位老师的帮助。

整堂课下来,自认为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就如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较生硬,当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好后缺少总结。

还有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缺乏一定的引导,有时甚至代替他们来回答。

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机会。

面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定尽力改进。

并且要多听一些有经验老师的课,向他们多多学习,总结她们的经验,以来完善自己教学。

李清老师: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真是费尽心机。

语文课其实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我的语文课堂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状态,我希望整节课只通过一个问题统领,贯穿全文。

在今天上的《口哨》这节课中,我又在尝试。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留有无限的遗憾。

在课上有两个教学环节处理还有待改进:

一是在通过“在(时间),口哨让我。

”这样一个句式,让学生体会张海迪情感的变化这一环节,本来是设计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可是课上,一个学生说好了,我就立刻分析,这样就打断了其他学生的思路。

如果等学生都说好,我再总结分析,那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效果会更好;二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时间,本节课教学中还有一个亮点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亮”出来。

姚丽君老师:

对于预备班的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作者通过口哨所表达出来的复杂情感,教学难度相当大。

于是我把主要目标定在对文字的品位上,从文章中找出五处地方(身体的疼痛,心灵的寂寞,对小鸟的描写,得到的快乐,歌词,口哨产生的意义)用问题串联的形式,对其进行一一品味,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同时结合学生生活,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挫折,我利用大量的资料以及学生了解的名人事迹和名言的方式进行教育。

学生乐于接受。

只是因为整堂课安排的较为紧凑,在给学生品味语言时,我显得过于急躁,特别是在品析口哨带给作者一丝丝烦恼的过程中,我明显有直接代替学生来说的痕迹。

(二)对今后教学的反思:

1.教学目标的设定

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

它既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

在对张海迪《口哨》的解读上,我们备课组老师教学目标总体上一致,都侧重于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的解决方式却各不相同。

但不管方式如何都应该基于对文本正确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

目标是纲,不可忽视。

而达成的最佳目标,是检验集体备课效果的重要一项。

2.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堂丰富生动高效的语文课,预设与生成必不可少。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

新课程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对课前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于本备课组的三节课,总体感觉课堂预设的东西过多,生成的东西偏少。

甚至一些经小组讨论形成的一些结论与单一的学生解读并无二致,小组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与价值。

如何设置有价值的有效的问题,应该成为备课中慎重思考的问题。

3、重视学情的关注

教师们有时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精心地备课、上课、反复修改,却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以至于在课堂上,教师只顾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困惑还没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教师就为了赶时间匆匆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成性,缺乏创新性。

成功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真正的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把关注学生的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不断的设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

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我们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每一位教师既发现了各自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收获也很多,我们将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同时,同课异构的实施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教研方式,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做了有益的探讨,也为我们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有利契机和平台。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活动背景:

《枣核》一课是一篇老课文,萧乾先生通过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生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民族。

全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

从两纲教育来看,这篇文章非常的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我们备课组商量以这篇文章进行同课异构。

活动准备:

1、认真研读课文,确立统一的教学目标。

《枣核》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

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

所以,我们备课组就把《枣核》的教学目标定为:

1、领会作者以“枣核”为线索,巧设悬念的作用。

 2、通过朗读、圈划,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和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和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2、围绕教学目标,专研教材。

备课时提出四点要求:

(一)基本读懂文章,要明确的问题是:

写了些什么?

为什么写这些?

(二)深入理解文章,要明确的问题是:

怎样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有没有不同的或更好的写法?

(三)深入理解文章,要“读出自己”。

“读出自己”,就是“共鸣”,是“欣赏”,是“联想”,是“想象”。

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文章,把认识引向更深层次,要求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以要求学生“质疑”为手段,促使学生“深思”,努力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

解答关于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主要题材的特点、题材细节、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等方面的问题。

寻读表现力强的词、句、段,发现细节,朗读细节,概括细节,鉴赏细节。

找出最喜欢的某一段、某一句,认真品味,共同分享。

(四)深入理解文章,要“读出问题”。

“读出问题”,就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发现,去推敲,去质疑,去批判。

质疑也应包括对文本提出商榷性的意见,改变历来对课文及其作者“仰视”的心态,把阅读过程作为与作者平等对话的过程。

活动反思:

1、利用学科组活动,开展听、评课活动。

2、反思教学的优、劣。

祝胜男:

在设计教案之初,我设计的问题很琐碎,完全找不到主轴,提问也不紧扣,原因是缺乏独立设计教学问题的实际经验;之后我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将教案前后改动不下三次,才设计出一个比较符合本班学生学习情况的教案,但依旧缺少了文本梳理的环节。

意识到这一方面的匮乏,日后的教学,我会努力独立完成教案的设计,并请教富有经验的教师给予我指导意见,让我能在教案设计上拥有良好的独立完成能力。

课堂教学之初,我略有些紧张,导致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缓慢,原因是日常被听课次数较少,缺乏实战经验。

其次,是在课堂对文本讲解的过程,我的引导指向性不够明确,学生时有答不上来的情况,我抢答的情况出现过多。

最后,在时间安排上还是欠妥,导致课堂内容来不及,最后总结由我一句话带过,作业也没来得及布置。

课堂教学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多来自课堂,而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太低,除了在教案设计时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外,在课堂上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语言组织不佳,这也是我目前最大的问题,日后我将会在这一问题上多做思考,尽量避免出现教师抢答的情况。

吴秋芳:

1、我认为“以生为本”的教学着力点,应该归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至高点。

就语文教学而言,人们常说应该把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而这种能力背后有一个潜在的思维能力,这是我们的最主要目标。

“发展思维”是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应该从中学阶段的起始年级开始,培养思维意识,进行思维训练,并将其渗透到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

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

为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留下大块的思维时空,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

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4、语言不是训练出来的,思维不是训练出来的。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更重视学生这些“独特体验”得以形成和深化的过程非常重要,堪称教与学的要义和精髓。

5、再老的课文,只要花心思,总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来。

关键在于教学上有没有更高的追求。

6、浅文深教,深文浅教,教无定法,妙在得法。

本次课也暴露了“教”与“学”上的一些问题,颇有价值:

1、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前后有关联,学生未能即时发现,对教师的启发反应迟钝。

教师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要加强思维训练。

2、个别教学环节耗时稍多,导致结课较仓促。

对于学生普遍不熟悉的内容,教师可以放弃“启发”转而靠自己的“讲功”让学生明白。

八年级《石缝间的生命》同课异构

张敏老师:

本单元的主题是面对逆境,因此所选课文皆是赞扬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从体裁上看,《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抒情散文,语言极具感染力。

因此,本节课我从品味语言入手,让学生学习品味和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学会在品味文章的语言时,可以从词语入手,因此本节课我确立的能力目标便是“在朗读、品析中体会感受石缝间生命的顽强”。

本文还有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就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因此,我把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品析的过程中感悟石缝间的生命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品味到这篇文章写了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教育我们在面对逆境时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但文章如何借用象征手法来写的,是理解的难点。

因此,在突破难点中,我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反反复复的朗读,而且是融入自己情感的朗读。

先是一遍又一遍地读,来圈画在出对体现石缝间生命的顽强能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然后再一遍遍地读,来筛选这些词语。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并不是集中在哪一类词上,因此,我并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品味哪一类词。

在此基础上,我确立了双线并行的思路,先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填空,(  )的石缝间()的生命。

哪些词语体现了“不毛”(生存环境的恶劣),哪些词语体现了“倔强”。

对这些词语进行品味,同时大力渲染“不毛”(生存环境的恶劣)的目的是什么?

——也是为了体现“倔强”。

我所上的这个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是阅读文章浮于表面,只满足于了解大致内容;所以,在品析过程中,我通过ppt将三段内容都涉及到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作为提示,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但由于品析时间过长,对课堂内容的时间没有控制准确,导致分析难点的时候临近下课时间。

因此只好在解决难点时简单作了课堂总结。

课后的习题布置也没有来得及提示。

这说明教学设计中仍然还存在可以精简的地方,把握好课堂时间。

瞿迎春老师:

《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对顽强的生命力发出了由衷的赞美,情真意切,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好课文。

个人觉得这堂课教学时处理的比较恰当的地方是:

1、音乐导入,直入主题。

导入部分我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切入课文,设想学生从震撼的音乐中去感受生命的激情,让他们在阅读文本前对石缝间的生命先有个感性的认识。

2、联系作者,知人论世。

由于平时的课文,我一直要求学生在预习环节,加强对作者的关注,因此,我依然将作者写此文的写作意图与作者当时的处境联系起来,让学生介绍作者当时的处境及最后得到的成绩,知人论世,更能很好的理解作者写此文的情感。

之后

3、品读文本,注重朗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读、个别读,集体读,师生共读(接龙朗读)。

课堂上,学生在朗读第六节的松柏图时,深情并茂,特别是“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

”学生通过充满感情的朗读沉浸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精彩”。

当然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1、过于注重品读,时间上还是没分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