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0802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docx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

财政对卫生投入及存在问题

房山区卫生事业投入及卫生体系体系建设情况

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财政对卫生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地改善了群众健康状况,使得医疗资源能量得到充分释放,最近几年房山区卫生体系建设有关情况如下:

一、公共卫生职能机构建设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建设的意见》要求,2004年以来,房山区通过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一个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构架基本形成。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办公用房。

自有产权房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建于1978年)。

租赁房3515平方米,年租金63万元(始于2004年,租赁期限10年)。

设备设施配备。

2007年与2004年相比:

万元以上设备由51台件增加到102台件,增长100%;设备总价值由255.85万元增加到1471.82万元,增长475.27%。

运行经费保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2007年与2004年相比:

财政拨款总额由357.3万元增加到978.6万元,增长173.89%。

其中:

人员经费财政拨款由121.3万元增加到156.6万元,增长29.1%;人员经费实际支出由446.4万元增加到638.7万元,增长43.08%;人员经费财政补助缺口资金由325.1万元增加到482.1万元,增长48.29%。

专业人员配置情况。

核定编制113人,实有126人。

与2004

情况

卫生局应急办开通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网上直报系统,IP电话24小时应急。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其它专网专线直报。

(二)区县院前急救站点与市、乡镇衔接、联网和共享情况

手机拨打120,直接由市120急救中心协调指派;区内固定电话拨打120,区120急救分中心通过GPS定位系统掌握各急救车位置,统一指挥。

同时备有辖区各医院、卫生院联系方式,在非急救站附近的患者求助,能迅速告知患者联系就近的医院、卫生院。

(三)公共卫生信息站点与市、乡镇衔接、联网和共享情况

自2004年4月1日起,开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区45家医疗单位实行疫情网络直报。

三、市、区财政卫生经费投入情况

(一)市财政对山区财政转移支付和长效投入补贴机制建立的情况

2005年以来,市财政累计转移支付12817.09万元。

按年度统计:

2005年2955.29万元、2006年4739.81万元、2007年5121.99万元,分别增长60.38%、8.06%。

从投资结构看:

合作医疗3752.53万元、医院设备购置3465万元、疾控监督机构2215.9万元、中医事业1344.56万元、农村卫生2039.1万元。

(二)市、区财政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补贴情况

2005年以来,共补贴25848.63万元。

按年度统计:

2005年4634.3万元、2006年6315.13万元、2007年14899.2万元,分别增长36.27%、135.93%。

从结构分析看:

疾控2265.96万元、监督993.57万元、妇幼保健2111.5万元、综合医院10370.64万元、农村卫生10106.96万元。

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

(一)网络建设

政府投资3.5亿元,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转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4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10个。

山区、半山区120个行政村,按照每村1人的原则,配备86名社区乡村医生和34名社区卫生员,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行政府购买服务。

为9个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巡诊医疗车,每周下乡巡诊两次,送医、送药、送健康。

(二)服务功能落实情况

1、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实行社区医生包片网格化责任制管理,组建285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配备268台笔记本电脑,绘制农村居民居住分布图,向群众发放《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南》、健康温馨联系卡,209部“健康通”手机24小时热线咨询服务,开设家庭病床,实行上门服务、下乡巡诊。

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85%,其中电子档案建档率70%。

2、实施新农村农民健康促进工程。

免费开展农民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常见慢病筛查,逐步建立“每户一档、每人一卡、每年一检”的农民健康管理新模式。

农民慢病防治基本用药免费提供,目前先行试点6个乡镇体检2.5万人,免费供药10391人。

发放《健康农民教育读本》、《创建国家卫生区健康知识七字谣》,每户一册。

村村开设健康教育大课堂,健康教育进农家。

3、卫生、计生、残联联手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计生委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大量计划生育宣传材料和避孕药具。

区残联提供康复设备支持和技术指导,在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乡镇级社区康复指导站,在7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村级社区康复指导站。

4、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保障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实行公共卫生归口目标责任制管理。

区级预防保健机构服务前移,培养、指导社区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慢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

5、基本医疗功能进一步增强。

2007年与2006年相比:

20所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急诊由62.9万人次增加到93万人次,增长47.85%。

2008年上半年门、急诊量达到73.39万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长68.79%。

(三)经费投入情况

2007年财政预算标准,公用经费年人均1.1万元,人员工资年人均3.9万元,修缮及设备购置、突发事项等按专项列支。

全年区财政拨款1.07亿元,其中预算内8157.12万元,预算外2555.92万元。

(四)业务用房情况

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室)总面积13.99万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2450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到六室分开,平均每站198平方米,是市下达基本标准(每站120平方米)的1.65倍。

标准化村卫生室做到四室分开,平均每室建筑面积86.57平方米,是市下达基本标准(每室45平方米)的1.92倍。

(五)设备保障情况

2005年,按照北京市乡村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及医用设备配置标准,统一配置价值2295万元的医疗设备,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8.68万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1316.32万元。

2007年,区政府投资30.2万元,为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86个村卫生室、34个健康促进工作室配备医疗设备。

(六)乡镇卫生院转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和护理人才的需求和配置及优化专业人员结构情况

二级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552人,人员由医院内部调剂解决,基本不涉及这一课题的内容。

现就乡镇卫生院转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1、人员编制与现状。

编制1396人。

现有正式职工943人(包括今年已签订协议的外地大学生61人、本地大专生33人),其中医务人员631人、护理人员129人。

2、人才需求预测。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京发【2006】19号)要求,卫技人员应达到90%,其中医务人员(包括医疗、医技、防保人员)应达到65%、护理人员应达到25%。

以编制1396为基数,应配备医务人员907人、缺口276人;应配备护理人员349人、缺口220人。

目前,主要依靠聘用退休医务人员、乡村医生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

3、优化人员结构情况。

2006年底,社区改革初期,20所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人员1578人(包括聘用人员),其中工勤管理人员396人,占人员总数的25.1%。

优化人员结构成为卫生改革的重大课题。

为此,我们建立优秀人才留得住、不合格人员流的出的用人制度。

严把入口关,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医学大专以上学历。

严格岗位编制管理,逐步清退不合格人员。

近两年来,已为乡镇卫生院输送卫生技术人员127人,其中引进外埠医学本科生80人、招聘本地专科生33人、招聘医疗专业技术人员14人;辞退工勤人员92人,工勤人员所占比例下降5.8个百分点。

(七)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以及科学设定考评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情况

1、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管理工作的通知》(京卫妇社字【2007】19号)文件精神,结合房山区实际,制定《房山区关于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工作中下转病人的通知》。

二是通过新农合政策倾斜,引导农民分级就诊。

一级医院住院报销起付线最低,住院报销比例分别高于二级医院15个百分点、高于三级医院25个百分点,最高报销比例达80%。

三是创建以房山医院、良乡医院为核心单位,以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本单位的两大医疗集团,区级医院在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全方位支援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区级医院专家定期下基层查房、会诊制度,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转诊患者住院手续由医疗集团单位全程代理。

2、科学设定考核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情况。

根据《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绩效考核指导标准》,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绩效考核方案》。

考核原则: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公共卫生、医药卫生、财务管理、群众满意度4大项、190小项。

考核方式采取日常考核、半年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实地检查、听取汇报、多方调查相结合,考核结果与人员绩效工资挂钩。

通过绩效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了三个转变:

服务模式从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向健康管理服务模式转变,服务理念由坐堂行医向进村入户转变,管理考核方式由经济创收为主向服务效能为主转变。

获得了三个满意:

群众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今年4月份接受区人大评议,总体评价良好。

今年6月份接受区政协评议,在有65名政协委员参加的测评中,满意率100%。

(八)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和稳定方面政策的制定、完善和实行情况

出台《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意见》(京房发【2007】1号),提出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相关政策。

主要包括:

1、实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程。

一是区财政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及培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社区卫生人员每人每年不少于600元。

二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培训。

截至2007年底,全区共有905人次参加了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防保医师培训,其中取证617人,包括全科医师293人、社区护士228人、防保医师96人。

有610人参加了社区7个岗位(口腔、心电图、B超、X线、药学、检验、康复)专业的培训。

三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业务骨干培养,对新进入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参加市级培训,目前已有4人通过培训。

2、拓宽人才引进和补充渠道。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近两年引进外地医学类大学本科生80名,其中2名硕士研究生。

与首都医科大学协作,面向全区培养本土型医学定向生,已选送大本46人、大专58人,2008年将陆续毕业。

二是充分挖掘现有卫生人才资源。

近两年,重点落实市政府“四个一批”政策,返聘退休专家30人到卫生院工作。

针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不足的问题,聘用一批具有医疗卫生资质、业务能力突出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基层卫生队伍,聘用人员享受正式职工各项工资福利待遇。

3、严格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准入制度。

到2010年,现有聘用医务人员未取得市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合格证和未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不得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4、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稳定农村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对于在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卫生人员,给予提前定级、浮动一档工资、增加医疗卫生津贴等,以及职称晋升给予政策倾斜等优惠。

五、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情况

良乡区域医疗中心暨良乡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建设工程项目,于2007年10月29日在良乡医院举行工程奠基仪式。

工程建筑总面积40114平方米,计划投资2.0187亿元。

目前,已完成地下二层和地上二层主体工程,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工程,2009年底竣工交付使用。

已完成投资4600万元,拨付施工单位建设资金4300万元,市直投到位资金5000万元。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业务用房简陋的问题十分突出

1、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业务用房建于20世纪七十年代,设施严重老化,属危旧房,实验室存在生物安全隐患,是全市“九五”期间唯一未列入“三项建设”项目的单位。

现有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是卫生部规定建设标准的21.79%。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报批稿)提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面积指标最低标准为,地级人均建筑面积70平方米。

北京市《关于加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03年讨论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按辖区人口每万人1.5-2配制,编制总数为177人。

2、卫生监督所。

办公场所属于16家单位合用的简易楼房,现有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是市规定标准面积的13.63%。

【《关于加强北京市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03年讨论稿),区县卫生监督所人员编制按辖区人口每万人1.8-2.5进行配制,编制总数为212人,人均建筑面积45平方米。

建议:

呼吁市政府将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所新建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尽快纳入市直投项目。

(二)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补偿机制不健全

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近年来,随着国家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和政策性职工增资的提高。

2007年,财政补助缺口资金高达482.1万元,单位不得不投入较大精力开展创收活动,政府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受到较大影响。

根据《中共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建设的意见》(京发【2004】23号)规定: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承担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事件预警与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等项工作,改变利益驱动为导向的服务行为。

”到目前为止,全市10个远郊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4家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3家为差额单位全额拨款,仅有3家为差额单位差额拨款。

建议:

市政府出台统一政策,区县疾控中心全部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公务员编制或参照公务员标准管理。

(三)卫生监督所人员编制核定不足

按照《关于加强北京市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03年讨论稿),区县卫生监督所人员编制按辖区人口每万人1.8-2.5进行配制,编制总数应为212人。

目前,监督所核定编制只有77人。

房山区卫生监督点多、线长、面广,由于人员制约,影响监督执法覆盖率。

建议:

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强北京市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四)现有农村社区卫生人员编制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20所乡镇卫生院现有卫生人员1578人,实际定编1396人,超编182人。

即使在人员超编的情况下,仍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配备1-2人。

由于社区人员数量少,出现工作岗位交叉,如医生兼化验、护士兼收费,这一现象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冲突。

同时,社区站实行24小时昼夜服务制度,驻站人员每人每月要值10余个夜班,累计工作时间360余小时,相当于每月45个工作日,长此以往,社区卫生人员不堪重负。

同时,由于人员短缺,卫生院安排人员进修、培训受到制约,直接影响了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市编办、市卫生局共同制定的《市区县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京编办【1990】第34号),中心卫生院按农业人口1.5~2.0‰,一般卫生院按1.3~1.5‰配备,20所乡镇卫生院应定编780人,而社区编制却不包含乡镇卫生院人员。

乡镇卫生院不同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一定时期内其主要功能仍然是基本医疗。

否则,可能造成新一轮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违背社区卫生改革的初衷。

要保障基本医疗功能不削弱,就必须维持一级医院的规模,也就是按照20%的比例配备行政工勤人员,按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设置科室。

但是,按照一级医院设置科室和人员,又不符合市编办下发的“专科执业医师、护士和药剂、检验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的25%”的规定。

建议:

充分考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殊性,根据中心功能、建站数量及服务人口等综合因素考虑编制。

一是按照市卫生局下发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和人员编制。

二是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的数量实行动态编制管理,每设置1个站按5人编制配备。

(五)燕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暨房山第一医院改扩建迫在眉睫

房山区由房山县、良乡县2个县合并而成,是人口大区、地域大区,全区常驻人口88.6万。

如果只建良乡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半径最长可达120公里,无法满足西部偏远山区群众的就医需求。

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10年实现在新城按每30—50万规划人口区域建立一个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区域医疗中心”的要求,房山区应建设2个区域医疗中心。

建议:

将燕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暨房山第一医院改扩建项目尽快纳入市直投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