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0955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docx

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

第七讲

地球的公转

(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

[考试说明]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特点分析

时间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

北半球

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图1为夏至,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

冬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图3为冬至,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

分日

图2中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二、四季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四季的成因:

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划分

(1)五带的成因:

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2)五带的划分: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如何表述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2.怎样根据昼夜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昼夜长短的计算?

 

3.你知道哪些与四季、五带有关的地理现象?

考点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法:

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 

(2017·江苏高考·节选)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

如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

读图回答下题。

该日悉尼和广州(  )

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  B.正午树影朝向相同

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1.从题干中明确考向

由关键词“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设问限定词“该日”“悉尼和广州”,可知考查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 A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抓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如下图所示:

2.抓住直射点的移动,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如下图所示:

3.抓住特殊现象,突破昼夜长短纬度分布特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主要指赤道与极圈之间),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变化区间为0~24小时。

(2)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

二、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

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东北(北半球

早于6时日出)

西北(北半球晚

于18时日落)

赤道

昼夜等长

正东

(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南半球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东南(北半球晚

于6时日出)

西南(北半球早

于18时日落)

题点1 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规律

(2019·常州一模)如图中弧AB为某经线圈的一部分,O为该经线圈的圆心。

AB两地位于同一纬线上,(某日)太阳光线与弧AB相切于A,α为半径OA和OB的夹角,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  )

A.全年α变化范围是0°~43°08′

B.全年弧AB长度变化范围是0~4700km

C.此日极夜纬度范围是90°~(90°-α/2)

D.此日阳光直射点纬度度数是23°26′-α

2.若A地在南半球,且α逐渐变小的过程中,我国可能发生的人文现象是(  )

A.守岁迎春B.清明祭祖

C.七夕相会D.中秋赏月

解析:

1.C 2.A 第1题,图中弧AB为某经线圈的一部分,说明A点和B点所处的经度差是180°,并且A点与B点的纬度相同,B处于正午太阳高度时,A的太阳高度是0时的太阳高度,可知该纬度是极昼现象,经线圈上弧AB的中点是极点。

α为半径OA和OB的夹角,AB所在的纬度范围是从极圈到极点之间。

全年α变化范围是0°~46°52′;全年弧AB长度变化范围是大约在0~5217km,此日极夜(或极昼)纬度范围是90°~(90°-α/2);此日阳光直射点纬度度数是α/2。

第2题,若A地在南半球,且α逐渐变小的过程中,说明南极地区极昼范围在变小,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

时间应在冬至—春分之间,我国可能发生的人文现象是守岁迎春(春节的时间在2月初前后);清明(4月6日前后)祭祖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七夕相会(农历七月初七)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中秋赏月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题点2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关系

(2019·南师大附中模拟)某旅游爱好者在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旅行,如图为他面向正北方向拍摄的日落景观。

据此完成下题。

3.照片拍摄时的北京时间最可能是(  )

A.4月19日19时B.6月22日22时

C.10月20日20时D.12月22日22时

解析:

选B 据题意分析可知,图示为旅游爱好者面向正北方向拍摄的日落景观,图中骆驼的影子指向东南方面,日落方向为西北方向,说明我国此时昼长夜短,当地日落时间晚于18时,北京时间与当地时间相差3小时,所以,照片拍摄时的北京时间最可能是6月22日22时。

(2019·海门中学模拟)北京时间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在太空中飞行了六年半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坠入大气层,绝大部分器件在坠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少部分落入位于南太平洋中部航天器坟场。

如图为天宫一号坠落前某时刻的轨迹图,读图,完成下题。

4.该日后一周内(  )

A.地球公转速度变快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C.全球昼变长夜变短D.全球日出方位在东偏北

解析:

选D 据题意分析可知,该日后一周内(4月2~9日)内,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全球日出方位在东偏北;地球公转速度变慢;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考点

(二) 昼夜长短的计算[学法:

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 

(2019·无锡一模)家住北京的王先生酷爱旅游,他在如图中所示P城旅游时,拍摄下了当地正在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升国旗与日出同步)。

王先生拍摄的照片显示,当时的北京时间为5时30分。

读图回答下题。

这一天的北京夜长约为(  )

A.9小时       B.11小时

C.14小时D.16小时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干解读

设问限定词“北京夜长”

知识迁移

1.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规律

2.简单区时的计算

信息获取

 

文字

信息

“升国旗与日出同步”“当时的北京时间为5时30分”

图中

信息

P城的经度为150°E;纬度较40°S低

综合分析

P城的经度为150°E和当时的北京时间为5时30分―→P点的当地时间为7时30分―→P点昼长约为

小时―→40°S的昼长较9小时稍短―→运用对称原理,位于40°N的夜长约为9小时或稍短

[答案] A

一、常规计算

1.利用昼弧或夜弧的弧度数进行计算

昼(夜)长=昼(夜)弧/15°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1)依据:

①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点对称;②夜间,日出、日落时间关于0点对称;③上午时长=下午时长;④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

如下图所示:

(2)计算方法:

①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4-夜长

②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的一半

3.特殊地点的昼长确定

(1)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

(2)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极夜区,昼长=0,夜长=24小时。

二、规律计算

1.利用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计算

(1)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2)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各地的夜长。

2.利用时间的对称性规律计算

相对于夏至日或者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的昼长、夜长都是相同的;相对于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一个时间的昼长等于另一个时间的夜长。

如下图:

a与b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与d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是相同的;b与c两个时间中,b时间的昼长等于c时间的夜长。

题点1 光照图型计算

(2019·海安中学检测)如图所示,MQ、MN、NQ分别为晨线、纬线、经线的一部分,P点的地理坐标为(30°N,30°W),M与N的经度差为30°,此时M点的地方时为5时。

据此完成下题。

1.有关该日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P地

B.Q地的昼长等于M地的夜长

C.N地的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

D.P地昼长大于14小时

解析:

选B 据题意分析可知,MQ为晨线,即M、Q地为当地日出地,也就是M地的日出时间为5时,夜长为10小时,昼长为14小时,M、N的经度差为30°,即Q地的日出时间为7时,夜长为14小时,昼长为10小时;M、P两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且M地纬度高于P地,故此日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P地;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各地日出东北方,物体影子朝向西南方;此时北半球各地随纬度增高,昼长逐渐变长,故P地的昼长应小于14小时。

题点2 规律利用型计算

2.下表为天津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此时(  )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5:

40

18:

48

5:

39

18:

49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活动频繁

解析:

选C 根据表中日出、日落时间,天津当日昼长13小时8分钟,次日昼长13小时10分钟,昼长夜短,可判断为北半球夏半年。

昼渐长,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A错;地球公转速度变慢,B错;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扩大,C正确;东南沿海地区台风主要出现在8、9月份,D错。

考点(三) 四季更替和五带[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题点1 判断所属季节或节气

我国北方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连续一周观测该校旗杆的正午影长(单位:

m)变化,如下表所示。

据此回答1~2题。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10.30

10.34

10.30

10.27

10.24

1.根据旗杆正午影长的变化,判断周二的节气可能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D.冬至

2.此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宜前往南极洲观测极光

B.我国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

C.塔里木河水位最高

D.地中海沿岸森林火险等级高

解析:

1.D 2.B 第1题,读表可知,周二时旗杆正午影长达到最长,正午太阳高度应最小,此时太阳应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周二的节气是冬至。

第2题,冬至日前后,南极圈内出现极昼,不适宜前往南极洲观测极光,A错误;我国华北地区在亚洲高压的控制之下,盛行西北风,B正确;塔里木河位于内陆地区,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最高,融水量最大,水位最高,C错误;地中海沿岸此时正值雨季,森林火险等级低,D错误。

题点2 判断所属五带位置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示意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二至日时的阳光照射情况(a或b)。

读图,完成3~4题。

3.对三地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A.三地都位于北半球   B.甲地位于赤道附近

C.乙地位于南温带D.丙地位于北温带

4.在甲图中,当b代表的节气出现时(  )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小值

C.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

D.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解析:

3.B 4.D 第3题,乙图太阳始终位于南边,说明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属于北温带地区,排除C;丙图太阳始终位于北边,说明丙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属于南温带地区,排除A、D;甲图中,太阳分别位于南边和北边,甲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且南边与北边的太阳高度基本相同,应位于赤道附近。

第4题,根据题意,如甲图所示,a为北半球冬至日,b为北半球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排除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达最大值,排除B;位于南半球的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小值,排除C;北半球夏至日接近7月初,太阳公转靠近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利用地球运动规律判断季节的方法

(1)根据光照图判断季节

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经纬线的位置关系不同,根据某时刻地球的光照状况,或晨昏线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可以判定季节。

(2)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判断季节

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太阳直射南半球,为1月初,即北半球的冬季;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速度最慢,太阳直射北半球,为7月初,即北半球的夏季。

(3)根据日出日落的时间判断季节

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是春分日或秋分日;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则白昼长于12小时,是夏半年;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则白昼短于12小时,是冬半年。

(4)根据日出日落的方位判断季节

太阳从正东方升起,在正西方落下,表明昼夜平分,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表明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为夏半年,南半球白昼短于黑夜,为冬半年;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表明北半球白昼短于黑夜,为冬半年,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为夏半年。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利用日出(日落)时的景观特点和差异,借助景观图,考查以日出(日落)时间为依据的昼夜长短的计算能力、日出(日落)方向的判断及景观图的判读能力。

本部分的命题,景观图判读出现频率较多,有时结合区域图判读,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热点押题]

图2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1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

读图完成下题。

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  )

A.东南 7月1日06时  B.东北 7月1日06时

C.东北 1月1日12时D.东南 1月1日12时

解析:

选D 读图可知,拍摄地点纬度较低,昼夜长短变化较小,因此日出时间应在当地地方时6时左右,该地大约位于东二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大约相差6小时,因而此时北京时间应在12时左右,故A、B两项不符合要求;假如该地在北半球,如果日出东北,表明该地昼长夜短,应为夏季,则日期不可能为1月1日,假如在南半球,如果日出东北,则表明该地昼短夜长,应为冬季,则日期也不可能为1月1日,日出方向不可能是东北,故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该题选D。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地理景观图

与其他地图相比,景观图能直接反映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形象、直观、生动、亲切,也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是高考试题中呈现地理信息的又一形式的载体。

地理景观图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自然景观图主要有地质地貌景观图、天气气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生物景观图等。

自然景观图能正确反映某区域的综合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景观特征;人文景观图有聚落景观图、农业景观图、工业景观图、民族风情景观图、建筑景观图等,人文景观图具有明显的空间性、时代性、功能性特征,不仅可以反映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人文环境特征,也可以透视其自然环境特征。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注意以下要领:

(1)读图:

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2)想图:

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了解其中的地理意义。

(3)用图:

根据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内容,联系所学知识作答。

常考图表专攻

光照图的判读

光照图是反映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光照状况的图形,是地球不同运动状态的呈现,也是考查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重要载体,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柱状投影图及其他变式图。

[常见图示]

全图

1/2图

1/4图

局部图

极点俯视图

侧视图

圆柱投影图

公转轨道图

[判读技巧]

1.分清昼夜半球,确定晨线和昏线

(1)晨线:

顺地球自转进入昼半球,以西为夜半球,以东为昼半球。

(2)昏线:

顺地球自转进入夜半球,以西为昼半球,以东为夜半球。

2.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1)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

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根据晨昏线判断:

说明:

①若图中

为昏线,

为晨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北极点;②若

为晨线,

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南极点。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1)确定经度:

①根据光照图中已知经线的地方时找到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②从光照图中直观看出平分昼半球的经线。

(2)确定纬度:

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

直射点纬度与该纬线的纬度互余。

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α,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90°-α。

4.确定日期和季节

(1)利用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或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则为北半球夏半年,反之为冬半年;若昼夜等长,则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2)特殊日期的判定:

①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或晨昏线经过极点),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内为夜,则为12月22日前后;若为昼,则为6月22日前后。

③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斜交关系。

5.确定日出日落

(1)确定时间:

①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

②某地经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为该地日出地方时;某地经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为该地日落地方时。

(2)确定方向:

①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②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③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④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6.确定地方时

(1)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2)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之相对组成经线圈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0时(或24时)。

(3)过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点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要么是0时,要么是12时。

切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的是0时,切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的是12时。

7.确定昼夜长短

(1)确定昼长和夜长:

光照图中,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的时间数,夜长等于该纬线夜弧所跨的时间数。

(2)确定昼夜长短:

同一纬线上的各地昼弧(或夜弧)是等长的,若昼弧大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昼弧小于夜弧,则昼短夜长。

(3)确定极昼极夜范围:

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出现时间正好相反。

8.确定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直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其他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从这条纬线向南、向北递减。

[应用体验]

[典例] (2019·南通一模)如图为某日地球局部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日,甲地日落时间较乙地约(  )

A.晚1小时B.早2小时

C.早3小时D.早5小时

(2)该日前后,甲、乙两地(  )

A.日出、日落方位相似

B.随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

C.昼长变化趋势一致

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趋势一致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答案] 

(1)C 

(2)A

读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他部分表示白昼),回答1~2题。

1.此时北京时间是(  )

A.6时         B.8时

C.12时D.14时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

B.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180°)

C.该日是北半球夏至日,甲、乙、丙三地中昼最短的是甲地

D.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乙地

解析:

1.B 2.C 该局部图复原后可转化成下图:

第1题,180°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应为12时,据此可以推算出北京时间为8时。

第2题,根据经度变化可判断出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可判断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故甲、乙、丙三地中昼最短的是甲地;甲地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故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3°26′N,180°)。

一年中,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乙位于南回归线上,甲、丙位于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故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

读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且C点所在的经度为0°,完成3~4题。

3.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A.(0°,0°)B.(90°E,0°)

C.(90°E,23°26′N)D.(90°W,23°26′N)

4.此后三个月内(  )

A.地球的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B.深圳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

C.开普敦逐渐进入炎热干燥季节

D.悉尼的昼夜长短相差越来越大

解析:

3.C 4.A 第3题,由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C点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0°经线,地方时为6时,计算可知,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90°E。

第4题,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6月22日,此后三个月内,即6月22日至9月23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深圳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开普敦属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此时温和多雨;悉尼6月22日昼最短夜最长,9月23日昼夜等长,这段时间内悉尼昼渐长夜渐短,昼夜长短差值减小。

[课时跟踪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如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下题。

1.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解析:

选A 根据二十四节气可知,惊蛰是春分(3月21日)之前的一个节气,进入春季,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与之相符。

麦熟一晌反映的是夏季麦子成熟的季节。

东风不倒,雨下不小反映的是夏季多雨。

有霜有霜,晚稻受伤,反映的是秋季。

(2019·盐城中学模拟)北京时间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我国文昌航天城点火发射升空,并于4月22日12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胜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

如图为“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图。

据此完成下题。

2.“天舟一号”从升空到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期间(  )

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B.全球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

C.全球昼夜时差变小

D.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解析:

选B 据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