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1093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docx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

西方经济学学习辅导(10-13章)

责任教师王丽莎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可以用一些经济指标来说明,这组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CDP)、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内生产总值。

因为这个指标衡量整体经济的状况。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C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既包括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也包括外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例如,以前所生产而在该年所售出的存货,或以前所建成而在该年转手出售的房屋,等等。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在实际经济中,许多产品既可以作为最终产品使用,又可以作为中间产品使用,要区分哪些是最终产品,哪些是中间产品是很困难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计算时采用了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

这样就引出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如自给性产品,自我服务性劳务等)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其二,价格是变动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不仅要受最终产品数量变动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我们在这里简单介绍这三种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1.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

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各国在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具体项目的分类不尽相同。

在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中,按支出法计算包括这样一些项目:

个人消费支出(C)

耐用品

非耐用品

住房租金

其他劳务

I私人国内总投资

(1)

厂房

设备

居民住房

企业存货净变动额(年终存货—年初存货)

政府购买支出(C)

联邦政府支出

州与地方政府支出

净出口

出口(+)

进口(—)

总计:

CDP

2.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称要素收入法。

这种方法是从收人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人相加。

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各国在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具体项目的分类也不尽相同。

在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中,按收入法计算包括这样一些项目:

工资和其他补助

净利息

租金收入

利润

公司利润

红利

未分配利润

非公司利润

合营企业

农民

企业税

间接税

公司税

资本折旧

误差调整

总计:

CDP

3.部门法

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在用这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各物质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本部门的增值。

商业、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

卫生、教育、行政等无法计算增值的部门则按该部门职工的工资收入来计算,以工资代表他们所提供的劳务的价值。

各国对各部门的分类法不同。

在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中,按部门法计算时可以分为这样一些部门:

农林渔业

采掘业

建筑业

制造业

运输业

邮电和公用事业

电、煤气、水业

批发、零售商业

金融、保险、不动产

服务业

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

统计误差

合计:

国内生产总值(CDP)

按以上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计算同一国内生产总值。

但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如果按收入法与部门法计算出的结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来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致。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之外还有另外四个重要的总量:

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这五个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国内生产净值(英文缩写为NDP):

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

国民收人(英文缩写为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个人收人(英文缩写为P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人(英文缩写PD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人。

国民收入核算中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

GDP—折旧=NDP

NDP—间接税=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在以上五个总量中,国民收入可以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与狭义的国民收入,前面所讲的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这五个总量。

这种国民收入也可以指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所讲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如前所述,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

因此,国内生产总值还要受价格水平的影响。

同样的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算出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在进行经济分析时,要注意区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五、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C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

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C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则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反之,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小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则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分析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生产总值时,这两个概念是很重要的。

六、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有助于了解一国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有助于了解一国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

这两个概念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节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但衡量整体经济状况还有其他指标。

本节介绍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两个重要指标:

物价指数与失业率。

一、物价指数

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一切商品的价格都用货币表示。

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称为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下降称为通货紧缩。

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用物价指数来表示。

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

物价指数是用一篮子固定物品(与劳务)不同年份的价格来表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

各国经常采用的物价指数主要包括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是用一篮子消费物品和劳务计算的物价指数。

生产物价指数是用一篮子生产资料计算的物价指数。

GDP平减指数的一篮子固定物品包括经济中所有的物品与劳务,是某一年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这三个指数都反映了物价水平变动的情况,它们所反映的物价水平变动趋势(上升或下降)是相同的。

但由于一篮子物品中所包括的物品与劳务不同,而各种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变动又不同。

所以,这三个指数计算出的物价指数并不同。

根据物价指数反映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也不同。

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率都是指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

二、失业率

失业率是表示一国失业严重程度的指标,也是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失业者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又正在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工作的人。

处于这种状态就是失业。

第一,第一次找工作或再次进入劳动市场,连续四周未找到工作者。

第二,停止工作等待企业召回,连续一周未在企业获得工作者。

第三,被企业解雇或自愿离职者。

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

在根据失业率分析宏观经济状况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许多国家根据抽样调查来统计失业率。

这样失业率并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数字,只是近似地反映失业时间失业的情况。

第二,各种失业者的情况差别很大,各国一般还要估算更为具体的各集团失业率。

第三,失业率会低估实际失业状况。

三、遗憾指数及其他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和失业率是三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我们可以用这些指标再计算出其他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

这里介绍遗憾指数、不受欢迎指数和稳定政策指数。

遗憾指数又称痛苦指数,是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和。

这个指数说明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这个指数越大,人们会对宏观经济状况越不满。

一般来说,各个社会有一个临界点,在遗憾指数低于这个临界点时,社会是安定的,越过这个临界点则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

不受欢迎指数指人们对现政府不满意(或满意)的程度。

人们是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确定对政府的态度的。

在这一指数中人们对失业的关切程度远远大于通货膨胀。

不受欢迎指数越高,政府受公众的信任程度越低,

稳定政策指数,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这就是把包括实际GDP和物价指数变动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稳定经济的政策的指标。

这个指数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与流派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失业是一部分人没有工作的状态。

失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经济学家把失业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各种难以克服的原因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称为自然失业。

另一种是由于经济中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从长期来看,经济中存在的是自然失业,从短期来看,经济中存在的是短期失业。

宏观经济学要研究失业的原因、影响,并提出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物价水平的变动对经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及物价水平变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稳定物价的政策建议。

经济周期是经济中繁荣与衰退的交替。

某个时期经济繁荣,但随着这种繁荣而来的往往是经济衰退。

这种现象在经济中始终存在,称为经济周期。

经济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因此,宏观经济学要探讨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并减少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

经济增长是指GDP长期持久的增加。

经济周期是短期现象,经济增长是长期现象。

任何一个经济都希望实现增长。

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要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并努力实现稳定增长。

整个宏观经济学都是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的。

这四个问题实际都与GDP相关。

一个经济的潜在能力称为潜在GDP或充分就业GDP。

如果实际GDP小于潜在GDP就会出现失业和经济衰退,也许伴之以通货紧缩。

如果实际GDP大于潜在GDP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繁荣。

使潜在GDP,增长并与实际GDP相等就实现了稳定的经济增长。

这正是我们把GDP作为衡量宏观经济状况最基本指标的原因。

宏观经济学正是围绕实际GDP决定与变动来研究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问题。

宏观经济学中的各个流派都研究这四个问题,但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同,提出的政策建议也不同。

宏观经济学中两个最主要的流派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其创造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在以后的70多年中有许多重要发展,成为宏观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时,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的宏观经济学派。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自形成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始终坚持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引起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的原因,为了经济的稳定,政府需要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

简言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

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认为市场机制并不完善,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繁荣与衰退的经济周期,甚至20世纪30年代这样的大危机。

第二,短期中经济周期的原因在于总需求,引起大危机的正是有效需求不足。

第三,要使经济稳定运行,政府必须用宏观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尤其是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

这些观点成为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中心。

凯恩斯的这种理论以后被许多经济学家所发展和解释,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这种理论最重要的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

这一派把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结合为一个体系,因此称为新古典综合派。

这个学派继承了凯恩斯的基本观点,并在理论与政策方面作出了重要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许多人把这一问题归咎于凯恩斯主义。

他们批评凯恩斯主义没有把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微观经济基础之上。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新凯恩斯主义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工资、物价与利率调节的滞后性,从微观经济行为来解释宏观经济,坚持了市场机制不完善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他们成为目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并影响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美国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过了近70年的发展,在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方面具有重大影响,也是我们这本教科书的主要内容。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派。

换言之,它们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传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属于这一思想流派的首先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认为,经济中货币最重要,它在短期中既影响物价又影响实际GDP。

只要货币当局维持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经济就可以实现稳定运行。

在货币供给稳定时,市场机制的调节会实现经济稳定。

政府干预从短期来说,也许会刺激经济繁荣,但从长期来看,会破坏市场机制的。

在货币主义以后又有以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

边一派从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这两个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出发,论述了市场机制的完善性。

理性预期指经济主体(个人与企业)会作出理性的、也是正确的预期,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这就是说,对政府的政策变动提前作出预期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政府调节经济的政策无效。

市场出清指市场调节可以自发地实现供求平衡。

根据这种理论,他们证明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性。

这就是说,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果是有规律的,公众可以作出理性预期,采取对策,使之无效。

如果是无规律的随机性政策,只能以欺骗公众来取得一时效应。

但从长期看,公众不会总受骗,因而最终仍然无用。

政府采用宏观经济政策时,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只会加剧经济波动。

因此,仍然应该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政府对经济不加干预。

20世纪80年代之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学派成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的主力。

这一学派解释了经济周期的原因,证明了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同样得出反对政府干预的结论。

他们认为,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存在的,但引起这种波动的原因不是市场机制本身而是外部冲击,包括科技进步,石油危机这类世界经济中的突发事件等等。

如果没有这些外部冲击,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之下,经济本身一定是稳定的。

而且,发生外部冲击引起经济波动之后也要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来恢复稳定。

根据这种理论,市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完全不用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不仅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而且本身也会作为一种外部冲击而引起经济波动。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对经济理论有重大影响。

而且,也对政策发生过影响。

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夫人经济自由化的政策依据主要来自货币主义。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在制定政策时受到重视。

四、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应该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中的主流,他们在对长期经济的分析等许多方面有一致之处,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短期宏观经济分析上。

从理论上说,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经济中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存在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这种不完善性所引起的。

所以,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中固有的问题,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

尽管凯恩斯本人、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对市场机制如何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解释并不相同,但在认为市场机制不完善这一点上则是共同的、一脉相承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善的。

他们也承认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存在,但不是用市场机制的缺陷,而是用其他因素来解释这一问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要证明市场机制的完善性。

由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出发,他们就得出了不同的政策结论。

凯恩斯主义主张用国家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实现经济稳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反对国家干预,主张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实现经济稳定。

当然,这两派之间也并不是泾渭分明、全然对立的。

它们之间也有一致之处,相互之间也有取长补短之处。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一直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这两派的争论反映了现实问题,这种争论仍会继续下去。

第十一章长期中的宏观经济

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最古老的经济学议题之一。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其前提就是物质产品的增加。

可以说,自从有人类以来,经济增长就是学者们所关心的问题了。

经济增长是决定一个经济长期状态最重要的基础。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形成的。

它研究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1)P的增加。

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曾给经济增长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含义:

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增加和价格的变动,也可以说是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所以,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这也就是说,只有依靠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之中,技术进步是第一位的。

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这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适合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技术进步才能发挥作用,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

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某种变革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应该说,这个定义是对各国经济增长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体现了经济增长的实质。

因此,这一定义已被经济学家广泛接受,并作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出发点。

从这种定义出发,库兹涅茨总结出了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

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

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

这包括所有投入生产要素的产出率是高的,例如,劳动生产率和其他要素生产率的迅速提高。

这反映了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这也是产量高增长率,以及在人口增长迅速情况下,人均产量高增长率的原因。

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

这包括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上,以及从工业转移到服务业;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的变化;劳动力职业状况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等等。

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例如,城市化以及教育与宗教的分离就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

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

这就是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力量,尤其是运输和通讯,通过和平或战争的形式向世界其他地方伸展,使世界都卷入增长范围之内,成为一个统一体。

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从目前看,还有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国家是落后的,有些国家的经济成就远远低于现代技术的潜力可能达到的最低水平。

在国际范围内,贫富的差距在拉大。

这六个特征中,前两个数量特征属于总和的比率,中间两个属于结构的转变,后两个属于国际间扩散。

这六个特征是密切相关的。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制度,资源与技术

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

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诺思强调“增长的路径依赖”,其含义就是增长取决于制度,适于经济发展的制度是实现增长的前提。

人类社会出现过多种经济制度,但历史证明,最适于经济增长的是市场经济制度。

只有选择这种制度经济的迅速增长才是可能的。

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体系,包括了多种制度。

其中包括保护个人财产的产权制度,降低交易费用的货币制度,规范人们行为的合约制度,组织经济活动的公司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

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

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

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

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人口的增加,二是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三是劳动时间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则是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

这里所研究的是物质资本。

经济增长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曾把资本的增加作为国民财富增加的源泉。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增长中,一般的规律是资本的增加要大于人口的增加,即人均资本量是增加的,从而每个劳动力所拥有的资本量(资本—劳动比率)是增加的。

只有人均资本量的增加,才有人均产量的提高。

应该指出,在经济增长的开始阶段,资本增加所作的贡献还要更大一些。

在以后的增长中,资本的相对作用下降了。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知识进展不仅应包括自然科学与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