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242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

  利用上下班的零碎时间7小时48分,经历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历时87天步行了627英里的一个人的朝圣。

  书本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新奇情节,只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木讷、内向、孤僻、固执、善良的老人,只为拯救一个多年未见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而几近疯狂的坚持完成了一个徒步的朝圣之路,从而演绎完成了内心和自我的救赎。

  对哈德罗来说,一切都只为了一个承诺,无关信仰,最多也就是一个为了祈求故友活下去的一个信念,但就是这一个信念,让他在麻木到即将放弃的人生之末,用他一生中最为疯狂的行动完成了这一个灵魂之旅,用心灵和回忆丈量着自己的人生,在被所谓的命运捕获之前,幡然醒悟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一切都是淡淡的,没有呐喊,没有轰轰烈烈,连顿悟都是淡淡的。

随着老人蹒跚而日渐稳健、迟疑而后又坚定的脚步,带领我们逐渐深入思考,关于人性、爱情、家庭,关于信念、坚持、放弃,关于孤独、伤害、失去,关于宽容、原谅、祝福,关于接受、改变、离开......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所有人事物都只是陪走一程,尤其是一个向着精神殿堂跋涉的朝圣者。

也许只有让身体放归大自然时,心灵才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记忆,更容易从逝去的岁月中寻回隐匿的自我。

那些青涩而甜蜜的怀念,那些遗憾又悔恨的羁绊;那些快乐又唯美的曾经,那些痛苦却压抑的过往……那些一点一滴的存在,在黑夜与孤独中无所逃遁;那些曾经的纠结与悲欢,在困难的行走中渐次平淡。

  她触碰过生命的真实,也曾经游戏人生,终有一天,我们都将关上门,把一切都放下。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2

  一个人老了的时候,总会有些遗憾,有些悔恨。

有些事情总是郁结在心头,挥之不去,又遗忘不了。

  哈罗德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他在那天清晨,开始踏上旅途,为了就是消解心中的这一点郁结的遗憾和悔恨。

  徒步去贝里克代表了什么呢?

代表着哈罗德这一生从来不敢做的事情,从来不敢去争取的事情。

名义上是去看望他的朋友奎妮,实际上是期望对自己人生的一个突破,一个和解。

  奎妮代表什么呢?

奎妮本身就是一个遗憾,一个悔恨。

当年奎妮帮他顶罪,而哈罗德却没有正式的感谢她。

类似的事情,在哈罗德一生中不断发生,而哈罗德的选择却始终是逃避。

  当他的母亲离开他的时候,他没有去阻止。

  当他的儿子溺水的时候,他不知所措。

  当奎妮离开的时候,他避而不见。

  当他们夫妻关系出现裂痕,他也不曾去补救。

  哈罗德就像是一叶浮萍,随着世间的波涛起伏流转,看似随遇而安,其实就是内心软弱,提不起一丝改变现状的勇气。

  这世界上平凡的人千千万万,每个看上去平凡的人,说不定都历经了苦难。

但是像哈罗德这样的,说实话,我并不同情。

他的一切遭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父母给他的影响。

  但是我依然被哈罗德所感动,他的善良,他对莫琳的爱,他对儿子的爱,深深打动着我。

  莫琳对于哈罗德来说,是拯救他生活的天使,却也是毁灭他生活的魔鬼。

哈罗德在看见莫琳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

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就带着命中注定的色彩。

  她一眼就注意到了哈罗德。

不可能看不到他,这个人在舞厅中央摇摆,仿佛要把体内锁着的东西都跳出来。

她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母亲给她介绍的年轻人个个都了无生气地系着黑领带。

或许是感觉到了她的目光,他突然向她看过来,身体继续摇摆。

她没有移开眼睛,仿佛被粘住了,吸引她的是那种原生态的能量,他是一个完整的人。

他再次停下,看向她,终于曲曲折折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她跟前。

他站得那样近,她能感觉到他身上散发出的热量。

  如今忆起这场景,她仿佛亲眼看着它发生:

他微弯下腰,嘴唇贴近她的耳朵,伸手拨开她的一绺头发,才开口说话。

这大胆的举动让她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电流顺着脖子传上来,甚至今日想起,肌肤下仍能感受到那一份悸动。

  这一份相遇,多么美好。

哈罗德对莫琳的爱是自始而终未曾改变的。

即使莫琳对他恶语相向,对他冷漠,精神上折磨他。

他依然深深爱着她。

  在一个人的旅程中,哈罗德每到一个景点城市,都要给莫琳买一份礼物,给她寄一张明信片。

他经常要给莫琳打电话,即使莫琳对他冷漠,即使两人基本是无言以对,但是哈罗德依然在内心涌起要跟莫琳诉说的冲动。

  在旅程中,哈罗德不止一次遇到苦难,每次在苦难中,莫琳的身影总会浮现在他脑海。

有时候跟莫琳的回忆让他轻松愉快,他记起他们新婚的时候,那么快乐,那么幸福。

  他想起刚结婚的那几年莫琳紧贴着他的身体,以及她双腿间美好的隐蔽。

  有时候一想到莫琳,却又觉得特别痛苦。

他的痛苦并不是莫琳如何折磨他,而是他们之间的爱怎么会变成今天这样,为什么莫琳不再爱他了。

他并不怨恨莫琳,而是深深地责怪自己,恨自己没有做好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从而导致今天这样的局面。

  哈罗德对儿子也是充满悔恨和自责的。

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却从来不知道怎么去表达。

他连抱一下儿子都做不到,因为他的父亲、母亲从小就没有言传身教过怎么去爱一个孩子。

  哈罗德把儿子戴维的照片深藏在床头的抽屉里,是他抽屉里唯二的两张照片之一,另外一张是年轻的莫琳。

  当哈罗德来到贝里克的咖啡店,看到一对年轻夫妇抱着一个婴儿的时候,哈罗德第一次表达出了自己对儿子戴维的思念。

  她回头看向管理层和咖啡店里的其他顾客,直视他们的眼睛。

他说:

“我想要我的儿子。

  这句话让他身体整个颤抖起来,不是轻轻的战栗,而是从身体深处发出来的剧烈的震抖。

那股疼痛撕裂胸前的肌肉撞上他的喉咙,哈罗德的脸都扭曲了。

  哈罗德是一个内向的人,他连跟妻子、儿子都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感,但是在这段旅程的最后,他终于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痛的思念。

  对于儿子的去世,哈罗德的痛苦其实不亚于莫琳。

莫琳因为戴维的去世,无法接受,开始变得精神不正常,一直在等待戴维回来。

  哈罗德其实也是无法接受,但是他只能埋在心底。

莫琳怪他,连儿子的最后一面也不见。

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哈罗德正是由于失去爱子的痛苦,才无法面对已经去世的儿子的遗体。

  这一段旅程,起因是奎妮,但是真正解脱的其实是哈罗德和莫琳。

他们在儿子去世20年后,终于能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跟现实和解。

  每个平凡的人,每个普通的家庭,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苦难。

哈罗德和莫琳的悲剧之处,在于哈罗德在幼年时期的缺爱,导致哈罗德不懂得怎么去表达爱。

  当磨难出现的时候,哈罗德完全是消极的,茫然无措又放任自流,以至于事情越发恶化,最终酿成苦果。

  所以这段旅途,与其说是为了他人的极善之旅,还不如说是意外获得自我解脱机会。

解脱的契机就是打断生活的常态,破坏了生活的惯性,使得自己能跳脱出来,从而能回头看,能有时间、空间去思考,从而直面痛苦,获得解脱。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3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哈罗德从英国最西南走向最东北的途中所见、所闻和所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温哈罗德的自我救赎之旅。

  这场自我救赎由星期二寄到的一封信开始。

老友奎妮身患癌症,写信向主人公哈罗德告别。

哈罗德写了回信,但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于是越走越远,历时87天,行程627英里,横跨了整个英格兰。

旅途中哈罗德遇到了不同的人,聆听了不同的故事,最后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加油站女孩使他有了朝圣的信念;一个全新的开始使他意识到自己对妻子莫琳的依赖;跟随者维尔夫的出现使他自责对儿子戴维的亏欠;与玛蒂娜的谈话使他释然了父母的行为。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哈罗德身上渗透出一种安静而勇敢的力量。

在这趟经过自我、走过现代社会百态、跨越时间和地理风景的旅程,哈罗德敞开了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

《泰晤士报》中有这样一条书评:

“遇见哈罗德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想离开他。

”其实,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哈罗德就是你自己。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伤疤:

回想,你是否因为害怕伤痛而不敢回忆你失败的恋情?

你是否因为经常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敢再靠近他?

你是否因为错过了父母的老去而不敢面对他们……

  没有勇气去触碰,只是一味地逃避,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活出自己呢?

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的一句话:

“克服你内心的恐惧,改变你自己,释放你自己。

  记得一句话:

“生而为人,实属不易。

”每个人出生以后,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这些苦难就像火红的炭,在我们心上烙印一道道印记:

朋友的离去、爱人的背叛、上司的责骂……血淋淋的残酷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耳光。

最后,我们遍体鳞伤,因而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后来,我对世界,冷漠以待。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旦受过伤,我们就会决定不再触碰它。

有时候这是一种优点:

决心;有时候却是一种缺点:

懦弱。

豺狼虎豹固然可怕,但其实世上最可怕的是人。

没有什么可以战胜人。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是逃兵?

因为打败人的是人本身。

手被刺了,便再也不伸手,那么没有了手的帮助,人又能完成什么呢?

  理想远大,奈何目光恐惧;志在千里,奈何止步不前?

  “每件事情发生都有它的道理,它在教你人生的道理”云来,为你带来风的抚慰;风来,为你带来雨的问候;雨来,为你带来彩虹的微笑……万事皆有缘由,我们应该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

挖掘因,寻找果。

世界如此精彩,为什么偏爱蜷缩于一处无光的角落?

  面对真实,迎接未来!

  “拨开云雾见青天。

”乌云不会一直做天空的主宰。

很多困难并不难,只不过我们把自己困在里面了。

理清思绪,找出解决办法,太阳又将照耀大地。

  万丈光芒,仍是少年!

  我曾经是一个很缺乏自信的人,因为担心出错不敢在班级回答问题,因为担心出丑不敢当众讲话,因为担心孤立而不敢做自己……但我不喜欢那样的自己,然后我开始挑战自己,例如,现在我敢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书。

  每个人要做的是真实地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个日子里努力着,整装待发,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凑完整的自己。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选择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他成功穿越自己19年挖成的密道来到自己向往的自由世界;《追风筝的人》中,富家少爷阿米尔在拉辛汗的鼓励下,踏上了充满生命危险的自我救赎之路;《无问西东》中,不同时空、不同主题的四个故事连贯起来表达了听从自己的内心,实现灵魂自我救赎的主题……

  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还有谁会来救你?

你是否属于20岁就死了,80岁才被埋葬的那类人?

再回过头面对自己的生命和挚爱的人,你又是否已留下了诸多遗憾?

  人生不是用来埋怨的,要学会领悟其中的真谛。

  他人终是过客,不要为离别感伤,学会接受一个人的生活;

  所有事情都是经历,不要为失败哭泣,学会微笑每一段旅程;

  过往均是云烟,不要为回忆伤感,学会感谢每一场邂逅;

  完整的你还在路上,等着你去寻找。

向自己的内心深处看去,克服自己的短处,这样你的旅程才真正揭幕。

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学会释然过往压抑自己的一切。

理解、原谅、支持。

那将是一次内心救赎的朝圣之路,是一次自我发现、爱的回归的朝圣之路。

  拂去岁月蒙尘,历经心路孤独,实现自我救赎!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4

  “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

”读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不禁想起了这句话。

想了想,这句话又太过纠结。

试着问自己,如果没有爱呢?

忘记曾经爱过呢?

又想了想,接着问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你在生活中,还是生活的旁观者?

于是就进入了哲学的冥想,答案万千,问题万千。

  哈罗德·弗莱令人羡慕,在夕阳西下的生命里,他终于把人生的角色抛弃活了一回自己。

而故事之外的我,还在寻找人生的角色里,哪个是真实的自己。

  生活很多时候像一架老水车,吱呀、吱呀的随流翻转。

人们生活在惯性下,朝九晚五的忙碌着。

就算旅游,也很难松弛下来,扶老携幼,牵妻领夫一路狂奔。

所有的历经,痛苦或者欢乐,都被当成生活天然的,理所应当的答案,顺着生逆着活。

哈罗德·弗莱如果再年轻20岁呢?

他会如此不顾一切的“走”出生活,去活一回自己吗?

  读老头儿年轻时候的经历,读着读着不禁会心一笑。

仿佛一个自己从书中走出来,给你着重演绎曾经自己的乏味。

可生活呢就是这样,谁不乏味呢?

或许电影的节奏才是理想的生活。

可那样活着,心脏可能就会受不了,时间长了会心律不齐。

乏味是不是生活的常态?

乏味的幸福?

还是幸福的乏味?

  揪着心跟着老头儿的步伐往前走,一个一个的邮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这样被投递出去。

当老头儿上路,又想起路边蜷缩的老年无家可归者,直到老头儿终于不站在别人的视觉看自己,才释然得轻松下来。

虽然老头破茧的有点晚,可破了。

多少人一辈子作茧自缚的活着,临死也没明白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爱,一定是为了爱。

当生活中爱变少了,其实心中的那份爱正浓。

在远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里,只要有爱,岁月积淀生活发酵就会浓烈起来。

而这浓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腾块地接着发酵。

  生活就是一场朝圣。

佛云:

放下既是得。

可很多时候,我们不嗔不喜不怨不悲的活着是源于麻木,源于活着的惯性。

哪怕大声的歌一回,窜上墙头看看院子外面的风景,都会踌躇半天,然后在左顾右盼中坐回到椅子上想象。

你的渴望呢?

理想呢?

心中忽然唱响了一首歌:

佛光穿过无边的苍凉/有一个声音幸福安详/清晨我挥动白云的翅膀/夜晚我匍匐在你的天堂/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

  你、还有我要去哪里?

那就上路吧。

跟着哈罗德老头儿的步伐。

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5

  当“哈罗德”接到好友“奎妮”的来信时,他仿佛才觉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

他手里捏着信纸,有如攥着一根细线,而线的那头是遥远的往事。

时间早已成了“嘀嗒”声,没有了具体的意义。

生命已然只剩下呼吸,每天都重复着同样是频率。

沉闷,枯燥,乏味的生活,让这个家失去了原有的温馨,也让他陷入深深的苦闷。

  “哈罗德”开始给“奎妮”写回信,并决定去看她,有时走路也是一种修行。

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的事物。

他一边走一边给“奎妮”写信,写他的所见所闻,写他们年轻的时光。

“哈罗德”边走边回忆着,自己曾经懊恼的、痛苦的都是那么珍贵。

值得珍惜的、爱护的又都无法挽回。

他开始一点一点的反思,婚姻、家庭、爱他的妻子,一辈子付与家庭的那个人,他有多久没有拥抱她?

他开始给妻子写“明信片”,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他也能感觉得到她看到时的笑容。

  “哈罗德”越走越轻松,虽然鞋子已经破的磨坏了脚,有时也会被大雨淋得湿漉漉,那一块小小的面包常常支撑不起疲惫的身体,但他却感受到了灵魂的愉悦。

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

他用的是回忆!

是来自心灵的自我救赎!

“奎妮”在病床上,抚摸着他的来信,分享着这一切,等待着他的出现。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6

  “双脚泛着一层不健康的白色,几乎发灰;袜沿在脚腕勒出了一圈粉色的痕迹;脚趾、脚跟、脚背上都有水泡,有些在流血,有些已经化脓;大脚趾的趾甲像马蹄一样粗糙,近鞋头的位置还有一道蓝紫色的淤血;脚跟上起了厚厚一层硬皮,有些地方裂开了在流血......”

  如果你认为走路就是把左脚放在右脚的前面,再把右脚放在左脚的前面,刚刚引用的这段文字告诉你绝非如此。

这就是哈罗德在连续徒步25天以后双脚所遭受的苦痛。

所以作者乔伊斯说:

“你以为走路很简单吗?

但是这些原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非常困难;吃也是一样,有些人吃东西困难;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看起来简单的东西有的时候很不易。

的确如此,如果不做任何的准备,连走路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会让你苦不堪言。

  没有徒步经历的人应该很难理解为什么说走路很难。

可是读完《一个人的朝圣》,和哈罗德一起用87天来完成开车10多个小时就能完成的这段路,我所能感受到的除了自由、欣喜和感动,更加触动我的,是:

“只有陷入真正的绝望才能重生;而在重生的旅途中,自己所要面对的别扭、纠结和痛苦又是如此深刻而不可逃避。

  退休半年的老人哈罗德接到20多年前同事奎尼的来信,信中寥寥数语告知哈罗德她身患绝症不久将告别人世,特写信来和哈罗德道别。

哈罗德不知所措立马回复:

“祝你早日康复”,然后批了一件防雨衣穿上一双帆布鞋就出门去寄信。

路过一个一个邮筒时,纠结于“早日康复”四个字太过于简单,他从一个邮筒走向下一个邮筒,然后在小镇尽头的便利店里,售货女孩告诉他:

“信念会让一切好起来的,如果你坚持认为病人会好转,那么你就一定可以找到帮助她的办法。

”听了女孩的话,哈罗德莫名其妙地认为如果自己可以徒步穿越627英里,奎尼就能活下来。

他特意打了电话给奎尼所在的疗养院:

“请告诉她,她的朋友哈罗德正在来看她的路上,她要等着我;我会走着过去,让她一定要好好活着。

”于是一个人的朝圣之旅就此开始。

  87天,627英里,无数次觉得坚持不下去了,又一次次踏上征程。

路上哈罗德与许多的平凡人相遇而后挥手告别,每一次离别似乎都成就了崭新的开始。

旅店客人、骑自行车的母亲、斯洛伐克移民玛蒂娜、一群追随者,一条喜欢石头的流浪狗,甚至路边的花草和天边的云彩都给了哈罗德不同的启示和勇气。

“他明白,在弥补自己错误的这段旅途中,读书笔记.他也在接受着陌生人的各种不可思议。

站在一个过客的位置,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一切也都是对他开放的,人们会畅所欲言,他可以尽情倾听。

一路走过去,他从每个人身上都吸收了一些东西,他曾经忽略了那么多的东西,他欠奎妮和过去的那一点点慷慨。

  徒步87天,最艰难的部分是什么呢?

是体力不支?

还是风餐露宿?

读完这本书后,自己开始一个人早晚在公园独自行走2个小时,再细细回想哈罗德的这87天,慢慢的越来越体会到最艰难的部分应该是他一个在路上,必须不间断的回想自己的全部过往,想起自己这一生如此碌碌无为平庸不堪。

长时间独自行走在路上,哈罗德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他逆来顺受,选择了用孤独和麻木的态度来对待一切。

  一个人徒步旅行,意味着一个人长时间的独处,可以掌控也最无法掌控的应该正是自己的思想,那犹如一场战争,没有硝烟没有敌我但一样哀鸿遍地撕心裂肺。

在路上,哈罗德断断续续主动或者被迫的回想自己的过往,想起少年时期母亲的诀别、父亲的放纵、成年后儿子的叛逆和妻子的绝望,回想自己一直以来习惯性的静默。

他会后悔自己没有在儿子无助时大胆的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我爱你”,后悔在妻子痛失爱子绝望时选择逃避。

也许正是这样一幕幕的昨日重现,逼着哈罗德去想清楚:

“自己是谁?

儿子为什么选择自杀?

妻子为什么会20年来形同陌路。

”逼着哈罗德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可以选择逃避的,如同哈罗德这一生,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尽人意,他选择沉默来把自己置于孤独的自我空间里。

而就在快要走完这一生的风烛残年,哈罗德突然有了第一次改变,突然有了逃离一切的勇敢和果断。

正是这样的一次变化,才让哈罗德开始如此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或许这样的改变和调整为之晚已,或许任何时候,认真思考和审视自己的人生,都如同一次朝圣一样,神圣而隆重。

  所以,与其说哈罗德的这次旅行是拯救老友的生命,不如说他在借此来追寻真正的自我。

将自己逼到绝境寻求失去的自我,一如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自我突破,最痛却最有效。

在绝境中,内心里的焦虑和卑微被一点点丢弃,那些被摧毁的激情和渴望开始慢慢复苏,行将就木的生命开始显现生机。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布满遗憾,每个人都需要直面痛苦,是选择郁郁寡欢逃避到老,还是早一天如同哈罗德一样勇敢的迈出第一步,而后再慢慢的解开生命中所有的心结?

  读完这本书,想起看了好几遍的电影《转山》。

书中的哈罗德和电影里的张书豪都是最普通的平凡人,生活中的他们平淡无奇到微不足道,但是因为一个有点率性的决定从此自己开始一段让所有人艳羡朝圣之旅。

  他们的勇气和自由确实让你我羡慕,不过细细想来,更加羡慕的应该是这样的选择促使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也许经历和体验才是找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唯一途径,而让自己一生过得“真我”就是每一个人的朝圣之旅。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闲暇时喜欢看电影读小说。

电影如同点心,书本则是主食。

读小说,一个人,一本书,看似单调,但实际上却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舞台剧。

导演是你,剧务是你、作曲是你,主角配角全是你,随着剧情的展开,一个人对着文字或载歌载舞,或举杯独饮,或兴高采烈或痛不欲生,一本书读完,自己仿佛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会有一种不现实的酣畅淋漓之快感。

如此来看,阅读岂不也算是一个人的朝圣!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7

  因为保罗科埃略的《朝圣》才被这题目吸引,我想又是一个自我发现,探寻人生意义的旅程。

因为《朝圣》带给我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其中的几个“灵操”,有的时候也会想起,让我们在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到那瞬时的美好,嘴角不自觉的上扬,感叹一声:

哦,人生,也挺美好!

  哈罗德只是出门将写好的信投递到邮筒,却因为寻找下一个邮筒,而越走越远。

经过一个加油站,女孩不经意的鼓励却让他下决心徒步去贝里克。

因为加油站女孩说:

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哈罗德也坚持一个信念:

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

就这样哈罗德两手空空口袋里一封写给奎妮的信,就这样开始纵跨英格兰的'徒步行走。

路上遇见很多人,有鼓励的有泼冷水的。

几次想放弃,几次又重燃激情、信心坚持走下去。

途中哈罗德对自己的一生不断地回顾思考,家中的妻子莫琳同样在哈罗德离开后独自一人对两个人所走过的一生进行回味反思。

曾经相爱的俩人因为儿子戴维的自杀,各自的心结深藏心底,误会一天天加深,从此俩人成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最终在各自“独处”的思考中找回失去许久的二人世界,属于他们本该有的生活和幸福!

  还有,我想说的可能都在我下面的“字句摘录”里。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8

  哈罗德为探望病危的朋友独自行走87天,行程627英里的旅途经历。

选择行走是为了给友人坚持活下去的希望和挑战。

  这一路的行走,激起了他对自身和儿子成长过程中缺陷的新认识,以及对多年生活的理解和对現实的接纳。

他回忆起很多人和事:

他的父母,妻子、儿子……神奇的旅途变成了一个人的朝圣。

他最终实现的是:

心灵的自我救赎。

他曾一次次的在心底对渐行渐运的妻子诉说内心的愧疚。

“我欠你一个完整的故事,二十年前我亲手埋葬了我的儿子,这不是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

  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就是如此:

“无趣,一无所长,循规蹈矩地读书,坐一辈子办公室、结婚、退休,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生活就是这样平常寡淡,既使偶然会有“失落时的自我否定;无助时的哭泣;骨子里的不甘平庸…”这些情绪大多也会像水中的泡沫即显便灭。

  多少曾经信势旦旦确定过的目标,却在实施过程中离自己渐远渐变;多少曾经积累的信念总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溃不成军……因为我们总是在怀疑或忘记出发的意义,总是在行走时忘记了来时的路。

  哈罗德行走的路程有无数艰难,也有过豁然开朗。

他麻木过,困惑过、动摇过也感动过。

他的行动激励了别人,也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式。

“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显得暗淡无光。

然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圣地”。

  哈罗德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面镜子。

不是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习惯两眼盯着外部的人和事,甚至热衷于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似乎错误都是别人的,却不曾轻易发现并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因为我们不敢直面自己,不敢直视内心深处那个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