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527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 语义和语用.docx

第四章语义和语用

第四章语义和语用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教材P120)

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词汇。

一种语言只有一个词汇,但包含的词和固定用语可以多到几十万个。

词汇是一个系统,就聚合关系而言,包含多种不同的类聚。

根据词在词汇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有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之分。

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主要的、生存最久、通行最广、构成新词和组词能力最强的那一部分。

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体现了语言特点的本质。

汉语中基本词汇里的词,表达的都是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物,包括自然现象、人体器官、肢体部位、亲属关系、时间、方位、数目、某些劳动工具、农产品、家畜、家禽、某些言行、动作、变化、性质、状态以及称代等。

见教材P121。

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可以说是基本词汇的词的主要特点。

为什么?

基本词汇里面的词虽然稳固,在语言的发展中也有被逐渐替换的。

如现代汉语的“脚”古代叫“足”,“眼”叫“目”、“船”是“舟”,“足”“目”“舟”应该属于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现在被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脚”“眼”“船”代替。

这类被代替的古词不再作为独立的词使用,但大多数仍以词根的身份参与后起词语的构成。

所以尽管词汇中的新旧交替,新陈代谢在经常进行,但词汇的核心,构词的材料是非常稳固的,这就保证了交际的连续进行。

一般词汇:

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

新词、历史词、古语词、方言俚语词、外来词、行业用词、科技术语、社会习惯用语、专名等。

主要特点:

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构词能力比较弱。

一般词汇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从语言运用和发展的角度看,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中主要的、基础的、稳固的部分,而一般词汇则是语言词汇中流动的部分,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迅速得到丰富和充实。

区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对于研究语言的历史(如词语的双音节化等),进行语文教学(一般词汇中大量的词语以基本词为材料构成),都有积极的作用。

不过,基本词汇里面的词也是语言词汇中最难掌握的部分。

打开词典,凡是意义最多,用例最多的,差不多都是这批词。

二、词的词汇意义

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

词义从广义上讲,包括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从狭义上讲,仅指词的词汇意义。

由词的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叫语法意义(如语法范畴“性”“数”“格”,词类配列的语法意义“支配”“修饰”等),我们已在语法部分学习。

词的词汇意义是语义研究的基础,是我们现在要谈的。

“语音——意义——心理现实——客观现象”之间的关系(教材P23)表明,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

(一)概念意义:

也称“理性意义”,是词汇意义的主体部分。

是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注意几个方面:

1.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类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

2.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

3.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如“人”的理性意义是:

“有语言和思维,能够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

“地震”的理性意义是“由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的震动,包括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概念意义是词义中不可缺少的意义(对实词而言)。

学习词义,如果不清楚它的理性意义,就难以恰当地运用它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二)附加意义:

是附着在概念意义上的一种意义,一般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功能等。

感情色彩是指人们在对现实现象作概括反映过程中所附带的主观评价和态度。

语言当中的褒义和贬义,就是这种感情色彩的体现。

英雄、奉献、硕果

走狗、勾结、肮脏

常见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中。

词的感情色彩虽然表示人的主观评价和态度,但并不是个人随意规定的,而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并且被使用这种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

它不同于在特定语境中使某个词产生的临时的感情色彩。

如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坏”这个词,可以赋予亲昵、喜爱的感情色彩。

这是临时产生的感情色彩,是言语意义,它离不开特定的语境。

而前面说的感情色彩是语言意义,它是语言中固有的,离开特定的语境,仍然存在。

(二)语体色彩

是指词在特定的交际环境里所形成的一种附属

意义。

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可以产生不同的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可以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类。

具有口语色彩的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一般用于随意、自然的场合。

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庄重典雅,规范严密,一般用于严肃、郑重的场合。

妈妈、脑袋、小气、吓唬

母亲、头颅、吝啬、恐吓

词的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下面讨论的主要是词的概念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

“车”

“车”的词义只是概括地反映了所有的各种形状、各种型号、各种功能类型的车所共同具有的本质特性——“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而舍弃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车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特征。

正因为“车”的词义具有概括性,可以使“车”这类客观事物同其他非“车”类的客观事物的区分有了可能,而且也避免了给成千上万样的“车”另起成千上万个名称。

“车”这类事物将来无论怎样花样翻新,只要还具有其基本的本质属性,就仍还在“车”这个称谓的统摄之下,而不必随着新式样的出现,而改变“车”的称谓。

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反映在词义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类属或外延在界限上的不清晰或不确定,以及反映在词义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在性态上的弹性或相对性。

中午、下午

春、夏、秋、冬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高、低、胖、瘦、深、浅

大约、几乎、稍稍

甲:

他作业写得怎么样?

乙:

差不多了。

[天气预报]明天到后天,阴,有时有小阵雨,局部地区有中到大雨。

词义的精确性

词义的模糊性和词义的精确性是相对而言的。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也是依据具体情况相对而言的。

词义的民族性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对同一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概括反映的时候,由于不同民族间在文化传统、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认识上的差异或不同。

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或不同表现在词义上,便使词义具有了民族性的特征。

词的理性意义:

汉语“哥哥、弟弟”英语“brother”

词的色彩意义:

汉语“狗”英语“dog”

词义有无阶级性?

必须把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区别开来。

列宁:

“注意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

词义的全民性

总之,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词义的聚合

词所包容的意义的多少:

单义词、多义词

词义的对应关系:

同义词、反义词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

单义词,顾名思义,只有一个意义。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

同时具有几个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词叫做多义词。

*本义:

*派生意义:

*中心意义:

词义的派生应有现实基础。

这种联系怎么被利用来作为派生新义的线索,与语言社会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有关。

教材P127-128

取:

以手取耳→娶妻

归:

女子出嫁→回

寺:

官署→寺庙

狗:

汉语

英语——abigdog(大亨)

aluckydog(幸运儿)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

一个词的意义通过隐喻和换喻这些引申的途径可以增加很多新的意义,使语言能够用较少的词的形式表达较多的意义。

多义词和同音词、同音同形词的区别

教材P129

二、同义词:

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就是同义词。

图形见教材P131

同义词的“同”,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

同义词可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

(一)等义词:

大多是借用方言词或外语词的结果。

布拉吉——连衣裙

盘尼西林——青霉素

西红柿——番茄

土豆——洋芋——马铃薯

等义词的存在将增加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的麻烦,所以其中一个(或几个)往往会在应用过程中逐渐消亡。

如:

电话——德律风水泥——水门汀

有的没有消亡,则势必产生分化。

如:

大夫——医生批评——批判

等义词只是理性意义相同,其色彩意义并不相同;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是不存在的。

(二)近义词:

数量较多。

“意义相近”指的是理性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在感情色彩、语体风格色彩方面也有不同之处。

词义所概括反映的侧面和重点有所不同→搭配的习惯不同。

词义的附加色彩方面有差异→运用的范围不同。

一组同义词里的各个词都有自己的分工职责,可以相互补充地亦即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某一类现实现象。

教材P131—133

如:

国界——国境脑瓜——脑袋

准确细致地辨析同义词是语义研究的重要内容。

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的细微差别

如:

月儿——月球儿童——孩子

坟墓——陵墓残疾人——残废人

肥——胖胖——富态、发福

死——去逝哥们儿——朋友

由于语言词汇中的词具有多义性,所以同一个词往往在每一个意义上都有个同义词。

三、反义词:

语言词汇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叫做反义词。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反义词的意义同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图示见

教材P134。

由于词有多义性,因此,一个多义词可能有几个反义词。

有的多义词可能在其中每一个意义上都有反义词。

言语反义词

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了。

——鲁迅《我们不再受骗了》

任何语言词汇中的词都有一定的运用范围,某一个词用于不同的上下文中,就可能有不同的反义词,但必须有其构成的基础。

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生,也欲死。

——鲁迅《淡淡的血痕中》

四、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教材P136-137)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

下位义比上位义的概念义内涵属性更丰富,除了继承上位义的所有属性外,还有自己特有的属性。

五、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多义、同义、反义等都是词义的一种聚合类型,着眼于词内(多义)或词间(同义、反义)的意义关系。

各种有相互联系的词义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词的概念意义中有某种相互关联的语义特征。

词义的聚合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分析方法:

义素分析法

(一)语义特征

现代语义学认为词义还不是最小的语义单位,它可以分析为更小的一束语义特征或语义成分,也叫义素、语义标示、语义原子等。

“男人”这个词的词义可以分解为:

[+人][+男性][+成年](三个语义特征)

这些语义特征合起来,就是是“成年男性”,这就是“男人”这个词的意义。

语义特征分析常采用二分的标记方法:

“女人”:

[+人][-男性][+成年]

语义特征是词义的微观层次,当一束语义特征组合在一起时,才能表达自然语言的意义。

语义特征不具有语音形式,不属于任何一种自然的语言单位,在语言体系中是直接观察不到的,只是理论分析中才存在的成分,是为了描写比较某种语言的各个词义之间的关系而构设出来的。

(二)义素分析法:

借用音位学区别性特征分析原理

用对比的方法,把一群在意义上相关的词进行比较,将词义分析成一个个义素的方法。

它使语义描写精密化、形式化,使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具体操作

(1)确定分析对象,选准对比词群。

意义上必须有共同之处

要分析“椅子”这个词的义素,就得找“凳子”“沙发”等词跟它比较。

“父亲、汽车、走、好……”等跟它放在一起,无法构成对比词群,也就不能进行义素分析。

(2)提取共同义素

“父亲”“母亲”“儿子”“女儿”:

[+人]

“父亲”“母亲”:

[+直系亲属][+长辈]

“父亲”“儿子”:

[+直系亲属][+男性]

“母亲”“女儿”:

[+直系亲属][+女性]

“儿子”“女儿”:

[+直系亲属][+晚辈]

(3)提取区别义素

“父亲”“母亲”:

分别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区别义素

“父亲”“儿子”和“母亲”“女儿”:

分别具有[+长辈][+晚辈]的区别义素。

运用对比方法,提出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是义素分析法的关键。

首先要注意抓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语义成分,非本质特征的语义成分忽略不计。

“男人”:

[+胡子]

“女人”:

[+辫子]

其次,要注意分析出来的义素,一定是义位中最小的、不能再分割的语义成分。

“公共汽车”“轿车”“吉普车”“卡车”

共同义素:

[+使用汽油的交通工具]

还可分解为:

[+使用汽油][+交通工具]

(4)义素分析的描写:

用自然语言简明地把语义特征记录下来;在每个义素前加“+”或“-”号。

“+”号表示肯定,即具有这个语义特征;“-”号表示否定,不具有这个语义特征。

对于有“非此即彼”对立关系的义素,我们只取其中一个义素,在前边加“+”或“-”号表示这种对立关系。

义素分析描写一般常用两种形式:

语义成分矩阵图

语义结构公式

语义结构公式

哥哥:

[+人、+血亲、+同辈、+年长、+男性]

弟弟:

[+人、+血亲、+同辈、-年长、+男性]

姐姐:

[+人、+血亲、+同辈、+年长、-男性]

妹妹:

[+人、+血亲、+同辈、-年长、-男性]

2、义素分析的优点

(1)能够简明精确地说明词义

同义词、近义词

意义的轻重

范围的大小

感情色彩的褒贬

用法搭配的差异

语体风格的不同

单身汉:

[+人、+成年、+男性、-已婚、+书面语]

光棍:

[+人、+成年、+男性、-已婚、-书面语]

(2)能够合理说明词语语义搭配的语言现象

“黑板在演讲”

“黑板”与“演讲”主谓不能搭配。

因为“演讲”要求前面作主语的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具有“+人”的语义特征。

“穿上床单”

“穿上”与“床单”述宾不能搭配。

因为“穿上”要求后面的宾语必须具有“+衣物”的语义特征。

教材P139-140

(3)能够使语义描写形式化

目前我们还没有研究出一种语言究竟有多少义素能表现所有的语义特征,但是用少量的义素对大量的词义进行描写,可以帮助我们编写一部语义形式化的词典,有助于机器翻译,有助于计算机编制程序,识别语义。

3、语义分析的局限

(1)义素分析有一定的主观性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词义的认识不同,有人认为可以作为某词的义素,有人则持否定态度,还找不到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

汽车

(2)义素分析应用范围有限

目前它已成功说明了亲属词、动植物词等的义素,确实是解说词义的有效方法。

但对有些词语的义素,很难进行简明有效的分析。

对语言中的虚词也不易找出相互对立的义素,难以使用义素分析的方法。

义素分析法还不十分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研究。

(三)语义场(教材P138)

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就叫做语义场。

又称词汇场,简称义场、词场。

同一义场内的词义相互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体现了词义的结构系统性。

语义场的构成以共同的语义特征为基础,同时语义特征的提取离不开同一义场中词义的比较和辨析,二者相互依存。

不同的义场会有层级关系或交叉关系。

上下位关系的词义分属不同层级的义场。

语义场的分类研究以及语义特征的提取不仅涉及词义和现实现象的联系和对现实的分类,也涉及词义在句义中的作用。

教材P139

第三节、句义

一、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教材P139)

词义的组合通过词语的搭配(组合)来实现。

词语的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另一方面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而语义条件要受到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到语义场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词语的搭配还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即所谓的“惯用法”。

词语搭配还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正确的词语搭配是使句子有意义的基本条件。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教材P141)

人类经验:

物体与性质、状态、动作总是结合在一起,在时空中存在并不断变动。

千变万化的现象和事件可以分析为由稳定的、空间上离散的“物体”(体词)和依附于物体上的、时间上有连续性的可变的“动程”(谓词)构成的结构。

动程和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抽象为有限的若干类型。

这些有限多的“谓词——体词”关系类型(一般称作“动名关系”),就是句子的语义结构。

语义结构依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像关系得出。

语义结构中谓词和体词的搭配规则就是句子的语义规则。

句子成分的搭配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还要符合语义规则。

人类经验没有极限。

但是语言能以有限驾驭无限,把它一一描述出来。

有限的词短语句子为数不多的语法结构(上章已学)数目有限的语义结构。

对句子语义结构的研究,要涉及三个方面:

语义角色、充当不同语义角色的名词、与不同语义角色有关联的句子的语法结构。

(教材P142)

语义角色:

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几种语义角色:

施事、受事、与事、主事、致事(基本语义角色)

工具、方所、时间(外围语义角色)

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和与之相配合的语义角色构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

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

语义角色与主语、谓语等句法成分

教材P144

语法上合乎语法结构规则,语义上合乎语义结构规则,这样的句子才有可能作为人类经验的映像。

三、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

具体的句子表达的都是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的映像和交际要求。

句法语义结构所提供的人类经验映像,必须要跟说话者和“说话时空”挂钩,才能表达“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

通过一些句法语义范畴及其表征形式来实现。

常见句法语义范畴:

(教材P145-146)

人称、时、指示

语气

情态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是说话者对真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判断”。

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

语义学关心句子的真值,是要发现语义上有联系的句子、短语、词汇的真值是否存在可推导的关系。

真值条件语义学(逻辑语义学、形式语义学)

句义之间真值的两种重要关系:

蕴涵、预设

蕴涵:

设有a、b两个句子,

如果:

①a真,b真;

②b假,a假;

③a假,b可真可假;

那么:

a句义蕴涵b句义。

例如:

a、他看了一部长篇小说。

b、他看了一部小说。

a、他去过布达拉宫。

b、他去过拉萨。

教材P147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或整体与局部关系

a、我的汽车爆胎了。

b、我的汽车坏了。

a、成都所有的公园我都去过了。

(周遍性)

b、人民公园我去过了。

预设:

设有a、b两个句子,

如果:

①a真,b真;

②b假,a假;

③a假,b仍然真;

那么:

b句义是a句义的预设。

例如:

a、她又看了一遍《红楼梦》。

b、她曾经看过《红楼梦》

a、这个学校的运动场面向社会开放。

b、这个学校有运动场。

教材P148

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预设与蕴涵的不同:

教材P148

预设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共享的知识背景,这在言语交际中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语用

一、语境与语境义(教材P149)

在交际中除了上述由词义或词义的组合(句义)表现出来的意义以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语境补充、确定的。

语境:

物理语境

话语语境

背景知识

物理语境:

又叫“言谈现场”。

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打死,打死。

886

TAXI

话语语境:

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她是去年生的孩子。

这样你总满意了吧。

A:

来几个?

B:

两个。

背景知识:

语言知识之外的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对于小明,80后的网友并不陌生,可以算中国动漫第一男主角,长期出现在各类小学作文、语文考题以及数学题、笑话题中。

近日,“小明童鞋”又回来了!

这次他带回了《汉语听力四六八级考试》……

“小明,谢谢你借我的红蓝3D眼镜。

“闹太套。

——问:

小明姓什么?

A、红B、黄C、蓝

“小明,去打篮球吧!

“我不去,我要写小说。

——问:

小明的身高。

A、两米二六B、一米四二

(《华西都市报》2011年11月10日18版)

关于手套的对话

绿帽子

进入交际的句子不再是孤单的语言单位。

它是话语中的一个片段,反映的是与语境、特别是说话者相关的特定人类经验的信息。

由于这些特定信息中包含有与物理语境、话语语境和共同背景知识语境相关的音素,因此理解这些特定信息也就需要这些语境的支持。

二、话题/说明与焦点/预设(教材P151)

进入交际的句子还必须符合语篇组织的需要,符合在特定语境中最有效地交流信息的需要。

(一)话题和说明:

话题:

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又称作“信息的基点”。

说明:

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

他篮球打得好。

话题的有定性:

说话者所选择的话题,是说话者所认为的听说双方都可以确定所指的实体。

话题的句法表现:

专门的虚词、句子中特定的位置

话题与施事:

话题体现说话者选择哪个句法成分作为向受话者传递信息的基点,并且与整篇话语的组织有关。

施事体现句法成分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动程关系的对应关系。

小王昨天去了北京。

昨天,小王去了北京。

话题与主语:

主语是单纯的语法范畴。

主语与谓语动词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由担任施事、受事等的中心语义角色承当。

话题可以由担任外围语义角色的成分(时间、方所、工具等)承当,还可以与动词完全没有关系。

作业做完了。

坐火车真是太慢了。

凳子够不着。

他是回锅肉,我是粉蒸肉。

(二)焦点和预设

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

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

标示焦点的手段:

(教材P155)

语调重音

句法形式

专门的句法虚化成分

预设和焦点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