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595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docx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

18 童年的水墨画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

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或是去江上游泳嬉戏,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

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

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每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

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

诗歌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绿”一“红”,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映衬,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再看,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空气仿佛都停止了流动,塑造了一种静态之美,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动感十足,形成动态之美,这一静一动的转换,使画面变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

《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

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你泼我溅地嬉戏。

诗中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这是儿童的思维与想象,充满童趣。

接下来,“一阵水花”与“两排银牙”,信手拈来的比喻,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仿佛也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

诗的第二句将小蘑菇钻出泥土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第三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

两句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相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小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

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溅;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人产生无限遐想。

水墨画的插图与儿童诗的意境非常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1.会认“墨、染”等生字,会写“墨、染”等生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背诵《溪边》。

4.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难点

1.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教学“浪”字,可以通过与形近字“娘、粮、狼”等熟字的比较,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还可以结合语境随文了解生字的意思。

如教学“墨”字时,可以结合课题“水墨画”进行识记,也可呈现水墨画的图片加以理解;教学“染”字时,可结合相关诗句引导体会字义,原意为把东西放在颜料里着色,课文里人的影子落在绿绿的水上,像是给染绿了一样。

生字书写教学时,指导学生书写“染”字需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写成三点水旁的左右结构,“九”字的撇上不要加点。

“墨、腾”两个字笔画较多,注意把握各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词语理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的办法。

2.朗读指导

在学生通读并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停顿。

另外,要注意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每首小诗都是六行三句,句末押韵。

《江上》和《林中》这两首诗歌,要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欢快的情绪;而《溪边》要读得舒缓一些。

指导朗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地体验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比如,在指导朗读《溪边》的时候,要结合诗句的内容来读,前四行诗是静态描写,应读出舒缓、安静的感觉;后两句是动态描写,要指导学生读得活泼、欢快。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情感美和画面美。

3.阅读教学

在初读课文时,可以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题“童年的水墨画”,并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就每首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分别“看”到了溪边、江上、林中怎样的画面,这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让学生自主交流已经读懂的内容,从而初步了解和整体感知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对本课来说:

一是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二是要注意学生在阅读诗歌过程中所生成的问题,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深入理解,明白诗句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

课文以朴实自然、灵动鲜活的语言,描摹了一幅幅具有儿童生活情趣的画面。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来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诗意。

4.表达运用

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诗歌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几首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时,可以通过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

指导学生背诵《溪边》时可以通过用提示关键词的方法进行背诵;还可以引导学生先梳理诗歌的结构进行背诵,梳理结构后,先分句背诵,再全诗一起背诵。

课前准备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介绍,搜集教学需要的图片。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墨、染”等生字,会写“墨、染”等生字和正确读写“水墨画、垂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看到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并自由描述。

2.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

3.谈话导入:

童年是一首歌,歌唱着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朵花,氤氲着儿时的甘醇和芬芳;童年是一幅画,晕染着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一起分享童年的快乐。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

童年的水墨画)

5.课件出示关于“水墨画”的相关资料及水墨画图片。

水墨画是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

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画之一。

6.介绍作者张继楼,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张继楼,1926年生,江苏宜兴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营帐边有一条河》《在城市的大街上》《在农村的田野上》《夏天到来虫虫飞》。

7.体裁拓展。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

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并查阅工具书。

3.指名读课文,注意分辨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给学生纠正读音,并予以生难字的指导。

“碎”为平舌音,“染、爽”为翘舌音;“染、溅、竿”为前鼻音,“浪、爽、腾”为后鼻音。

“竿”读gān,不要读成gǎn;“拨”读bō,不要读成bá。

4.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易错字的书写。

墨:

上长下短,“黑”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土”要写得扁平。

  染:

上下结构,“九”不要写成“丸”,下面的“木”字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碎:

“卒”字中两个“人”都要将捺变为点;右下部“十”字的悬针竖长伸,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腾:

左窄右宽,右下边是“马”,不要写成“

”。

爽:

独体字,写了首横后,先写左边的两个“”,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最后写竖撇和捺;竖撇稍长,捺的起笔要低,两边的“”要紧凑。

蘑:

上下结构,“艹”的横要长,“广”要写宽大,不要错写成“厂”;“林”要写扁。

拨:

右边是“发”,不是“犮”,与“拔”区分开。

5.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水墨画 垂柳 钓竿 扑腾 扇动

戏耍 拨动 浪花 葫芦 松树

清爽 松针 蘑菇

6.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7.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边读边思考:

三首儿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8.指名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应内容。

《溪边》:

溪边钓鱼。

《江上》:

江上戏水。

《林中》:

林中采蘑菇。

板块三 精读《溪边》,指导学习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2.学生根据教师范读画出课文停顿。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多种方式读课文: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4.学生自主朗读,课件出示朗读任务。

(1)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

边读边用笔圈画出来。

(2)边读边想象画面:

通过朗读《溪边》,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5.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6.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的画面展示,课件依次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1: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1)这一句写的是美景,引导学生朗读时语气要舒缓,读出美感来。

(2)指名朗读,并说出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出现的景物:

垂柳、山溪。

(4)通过引导学生画画的方式,将语段描绘的画面具体形象化,从而明确该语段描绘的画面。

(5)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抓住“梳妆”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抓住“溪水”和“镜子”的关系、“山溪”和“绿玉带”的关系,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绝妙,感受山溪碧绿、清澈、平静、狭长的特点。

(6)结合生活经验,抓住“山溪”一词,引导学生明确小溪的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那么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诗的韵味。

句段2: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1)指名朗读,并说出读后的感受。

(2)交流识记“染、竿”这两个字。

①运用“加一加”的方式,识记“染、竿”的结构。

②结合语境,理解“染”的意思。

(3)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出现的景物:

人影、溪水、钓竿、红蜻蜓。

(4)引导学生根据景物想象画面,体会静态美。

(5)小组交流讨论,思考:

人影是怎样被溪水染绿的?

①引导学生明确“染”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在该句子中是指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是绿色的。

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垂柳是绿的,山溪像绿玉带一样,溪水碧绿而清澈,人影倒映在水中就成了绿色。

(6)再读句子,体会“染”和“立”二字用得怎么样,并说明理由。

这两个字用得好。

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染绿了,“染”富有动感;静静的钓鱼竿上立着蜻蜓,“立”字传神,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突出了画面的“静”。

(7)诗歌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绿”一“红”,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映衬,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

句段3: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得活泼、欢快一些。

(2)借助“扑腾”“碎”“蹦跳”“笑声”等词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句子是动态描写,在鱼儿上钩的那一瞬间,上文中的“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了。

(3)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溪边的欢声笑语,富有感染力。

笑声和鱼儿一起在草地上蹦跳,笑声好像有了生命。

(4)再读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喜悦、欢乐的语气。

7.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说说《溪边》这幅画给人怎样的感觉。

这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

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声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8.配乐朗读,读出由静到闹的变化,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到高亢,边读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画面美。

9.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件提示练习背诵。

垂柳把溪水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溪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影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钓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结:

这首小诗景、事、人融为一体,描写了垂柳照镜、山溪如玉带、人影染绿、钓竿立蜻蜓的静景,以及钓上鱼后影碎、鱼跳、人欢的动态场面,先静后动,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溪边垂钓图。

板块四 走进《江上》,品读童真

1.过渡:

走过溪边,来到江上,我们一起来看看江上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3.学生根据教师范读画出课文停顿。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4.学生自主朗读,课件出示朗读任务。

(1)猜猜是谁在江中嬉戏玩耍?

从哪里知道的?

(2)边读边想象画面:

通过朗读《溪边》,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5.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合作,师生共同交流。

(1)是一群小朋友在江中嬉戏玩耍,从“一双双小手”知道的。

(2)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中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从水中露出来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牙齿。

7.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的画面展示,课件依次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1: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指名朗读,再全班齐读。

(2)识记多音字“扇”,这里读shān。

(3)引导学生明确“戏耍”不仅指游戏、玩耍,还有戏弄的意思。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比喻小孩的胳膊,写出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突出了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的热闹场面。

句段2: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1)指名朗读,再全班齐读。

(2)交流识记“拨、浪”这两个字。

①运用“加一加”的方式识记“拨、浪”的结构;运用比较识字的方式区分“拨”与“拔”的不同。

②理解“拨动”一词的含义。

(3)借助“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等关键词,明确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拨水嬉戏的场面。

再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感受孩子们的欢乐。

(4)引导学生观察“笑哈哈”的结构,得出这是ABB式的词语,再指名学生说出其他同结构的词:

亮晶晶、白花花、绿油油。

句段3: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指名朗读,再全班齐读。

(2)识别多音字“钻”,平舌音,在这里是读zuān。

(3)学生自行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水葫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4)教师出示水葫芦的图片,并引导学生了解水葫芦在诗中的意思。

水葫芦的学名是“凤眼莲”,由于在每个叶柄中部都有一个膨大的葫芦似的球状体而得名。

句中的“水葫芦”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出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形容孩子水性好,突出了孩子活泼的特点。

(5)联系上下文,抓住“钻”“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明确孩子腾出水面时溅起的水花之高,体会孩子的调皮、可爱和孩子在江上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8.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说说《江上》这幅画给人怎样的感觉。

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

孩子们在水中像鸭子拍着翅膀玩耍一样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9.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全诗,读出欢腾、嬉戏的热闹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小朋友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

10.小结:

这首小诗前四行是孩子们戏水的群像,后两行是对其中一个孩子的特写,有点有面,画面感十足,形象地表现出江上戏水的孩子们的调皮、可爱。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能说出在林中看到的画面。

3.多种方式朗读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男女生比赛朗读《溪边》和《江上》。

2.指名背诵《溪边》,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3.过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溪边》和《江上》感受了童年生活的快乐,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下一首诗歌,继续来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板块二 走进《林中》,想象画面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2.学生根据教师范读画出课文停顿。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3.学生自主朗读,课件出示朗读任务。

(1)找一找作者写了林中的哪些景物?

(2)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任务提示,以《溪边》和《江上》的学习方法为例,自主学习《林中》。

5.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讨论,答疑解惑。

7.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的画面展示,课件依次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学生在师生的共同学习中解决疑惑。

句段1: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1)指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2)引导学生找出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松树和松针两种景物。

(3)理解“清清爽爽”“明明亮亮”的意思。

引导学生把握“清清爽爽”“明明亮亮”两个叠词,感受语言的节奏美,再指名说出其他同类型的词语:

红红火火、马马虎虎、干干净净等。

(4)结合图片,抓住“洗过澡”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明确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再结合“清清爽爽”一词体会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松树的干净,没有灰尘,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体会拟人手法的生动、有趣。

句段2: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1)指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2)交流识记“蘑、菇”这两个字。

①运用“加一加”的方式,明确“蘑、菇”的结构。

②课件出示蘑菇的图片。

(3)抓住“钻出”“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小蘑菇的勃勃生机。

(4)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为什么说蘑菇戴着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呢?

这句话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中“戴”字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蘑菇当作人来写;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蘑菇比作斗笠,展现了蘑菇的形状。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蘑菇比作山花,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5)抓住“一朵朵”这个关键词,明确蘑菇的多,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句段3: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指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谁”指的是孩子们。

(3)抓住“抖落”一词,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是抖动使其落下,这里指孩子们在林中的呼唤声和欢笑声响彻整个林中。

(4)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思考:

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们发现蘑菇后惊喜的样子。

“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蘑菇,形象贴切。

(5)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这句话是写孩子们戴着斗笠在林中弯腰采蘑菇,起身之间,像蘑菇从土里钻出来。

将蘑菇与孩童类比,写出了孩子们的生机与活力。

(6)“一个个”与前面的“一串串”“一朵朵”“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这些叠词,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7)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孩子们发出欢叫的原因。

8.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说说《溪边》这幅画给人怎样的感觉。

这是一幅欢乐的采蘑菇图,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9.再次朗读诗歌,读出孩子欢叫的快乐,感受采蘑菇的乐趣。

10.小结:

这首小诗动静结合,描写了雨后的松树、松针上的雨珠、钻出泥土的蘑菇和孩子的欢叫。

小蘑菇像斗笠一样,孩子们戴的斗笠又像蘑菇一样,“蘑菇”和“斗笠”互为比喻,相映成趣。

写出了雨后林中的勃勃生机和孩子们的欢乐心情。

板块三 对比观察,学习写法

1.齐诵组诗,发现特点。

(1)学生齐诵三首诗歌,思考:

这三首诗歌有什么相同之处?

(2)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梳理补充:

都以地点作为题目;都描绘了儿童玩乐的美好画面;语言生动活泼;都体现了儿童生活的趣味。

2.引导学生通过三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发现组诗的特点:

组诗具有主题相同、格式相同的特点。

3.过渡:

《童年的水墨画》共有六首小诗,除了课文选取的三首,另外还有三首,同学们根据本篇课文学习的内容猜想一下另外三首会写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分享。

4.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另外三首中的其中一首诗歌《树下》。

(2)教师出示阅读任务:

学生自由朗读,并运用学习课本中的三首诗的方法来学习《树下》。

树 下

黄桷树撑开一柄翠绿的伞,

一群白鸽在浓荫中飞翔。

阳光从叶缝间悄悄地看,

千万只眼睛织成一张光的网。

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

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

5.动笔仿写,抒发情感。

(1)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首儿童诗,将自己童年美好的画面写出来,注意运用相同的主题、相同的格式。

在仿写的过程中尽量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2)学生写完之后小组交流讨论,相互修改借鉴。

(3)全班交流。

板块四 课文回顾,总结强化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童年的水墨画

2.小结:

本篇课文是一组儿童诗,作者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场景,如“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欢乐的场面,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欢乐。

诗歌中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童年的欢笑和快乐。

练习设计

完成《·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多种形式朗读。

本篇课文是一组儿童诗,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想象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帮助学生发现组诗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