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614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7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docx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

专题课件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

板块一 主干梳理·夯实基础

【知识点1】 分子动理论 Ⅰ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的大小

①分子直径:

数量级是10-10m;

②分子质量:

数量级是10-26kg;

③测量方法:

油膜法。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A=6.02×1023mol-1。

2.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

①定义:

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实质:

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2)布朗运动

①定义:

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②成因:

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粒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③特点:

永不停息,无规则;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④结论:

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

①定义: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②特点: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斥力比引力变化更快。

(2)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

(3)分子力的特点

①r=r0时(r0的数量级为10-10m),F引=F斥,分子力F=0;

②r

③r>r0时,F引>F斥,分子力F表现为引力;

④r>10r0时,F引、F斥迅速减为零,分子力F=0。

【知识点2】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 Ⅰ

1.温度

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2.两种温标

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

关系:

T=t+273.15K。

3.分子的动能

(1)分子动能是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

(2)平均动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的平均值,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热运动的总动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总和。

4.分子的势能

(1)定义:

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

(2)分子势能的决定因素

微观上——决定于分子间距离;

宏观上——决定于物体的体积。

5.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内能是状态量。

(2)对于给定的物体,其内能大小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位置高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4)决定内能的因素

微观上:

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分子个数。

宏观上:

温度、体积、物质的量(摩尔数)。

(5)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

做功:

当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时,外界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对外界做了多少功,物体内能就减少多少。

热传递:

当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时,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物体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物体内能就减少多少。

【知识点3】 实验: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实验目的

1.了解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所需要的器材,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2.会正确测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的体积及形成油膜的面积;

3.会计算分子的大小,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测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在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油膜面积,将油酸分子看作球形,用d=

计算出油膜的厚度,其中V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S为油膜面积,这个厚度d就是油酸分子的直径。

实验器材

清水、酒精、油酸、量筒、浅盘(边长约30~40cm)、注射器(或滴管)、玻璃板(或有机玻璃板)、彩笔、痱子粉(石膏粉)、坐标纸、容量瓶(500mL)。

实验步骤

1.用稀酒精溶液及清水清洗浅盘,充分洗去油污、粉尘,以免给实验带来误差。

2.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取油酸1mL,注入500mL的容量瓶中,然后向容量瓶内注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500mL刻线为止,摇动容量瓶,使油酸充分在酒精中溶解,这样就得到了500mL含1mL纯油酸的油酸酒精溶液。

3.用注射器或滴管将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并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VN时的滴数N。

4.根据V0=

算出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V0。

5.向浅盘里倒入约2cm深的水,并将痱子粉或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6.用注射器或滴管在水面上滴一滴油酸酒精溶液。

7.待油酸薄膜的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或有机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并用彩笔在玻璃板上描画出油酸薄膜的形状。

8.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求面积时以坐标纸上边长为1cm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

9.根据油酸酒精溶液的配制比例,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并代入公式d=

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d。

10.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多测几次油酸薄膜的厚度,求平均值,即为油酸分子的直径大小。

注意事项

1.油酸酒精溶液配制后不要长时间放置,以免改变浓度,产生误差;

2.注射器针头高出水面的高度应在1cm之内,当针头靠水面很近(油酸酒精溶液未滴下之前)时,会发现针头下方的粉层已被排开,这是由于针头中酒精挥发所致,不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之前要训练好滴法;

4.待测油酸面扩散后又收缩,要在稳定后再画轮廓,扩散后又收缩有两个原因:

一是水面受油酸液滴冲击凹陷后又恢复,二是酒精挥发后液面收缩;

5.当重做实验时,水从浅盘的一侧边缘倒出,在这侧边缘会残留油酸,可用少量酒精清洗,并用脱脂棉擦去,再用清水冲洗,这样可保持浅盘的清洁;

6.从浅盘的中央加痱子粉,使粉自动扩散至均匀,这是由于以下两种因素所致:

第一,加粉后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变小,水将粉粒拉开;第二,粉粒之间的排斥。

这样做比粉撒在水面上的实验效果好;

7.本实验只要求估算分子大小,实验结果数量级符合要求即可;

8.实验中所用的油酸及酒精都应取较纯药品,否则会影响结果。

另外,实验中所有的容器必须洁净,不能有油污;

9.计算时注意单位和数量级,以及有效数字要求,细心求解、计算。

板块二 考点细研·悟法培优                 

考点1微观量的估算[解题技巧]

1.分子模型

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不同物态下应将分子看成不同的模型。

(1)固体、液体分子一个一个紧密排列,可将分子看成球形或立方体形,如图所示。

分子间距等于小球的直径或立方体的棱长,所以d=

(球体模型)或d=

(立方体模型)。

(2)气体分子不是一个一个紧密排列的,它们之间的距离很大,所以气体分子的大小不等于每个分子所占据的平均空间。

如图所示,此时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视为棱长为d的立方体,所以d=

2.微观量:

分子体积V0、分子直径d、分子质量m。

3.宏观量:

物体体积V、摩尔体积Vmol、物体的质量M、摩尔质量Mmol、物体的密度ρ。

4.关系

(1)分子的质量:

m=

(2)分子的体积:

V0=

对气体,V0表示分子占据的空间。

(3)物体所含的分子数:

n=

·NA=

·NA,

或n=

·NA=

·NA。

例1 用放大600倍的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估计放大后的小颗粒(碳)体积为0.1×10-9m3,碳的密度为2.25×103kg/m3,摩尔质量是1.2×10-2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23mol-1,则:

(1)该小碳粒含分子数约为多少个?

(取一位有效数字)

(2)假设小碳粒中的分子是紧挨在一起的,试估算碳分子的直径。

(1)求解分子大小时,常用哪两种模型?

提示:

球形和立方体形。

(2)如何求小碳粒的实际体积?

提示:

V实际=

尝试解答 

(1)5×1010个__

(2)2.6×10-10_m。

(1)设小颗粒棱长为a,放大600倍后,则其体积为

V=(600a)3=0.1×10-9m3。

实际体积为V′=a3=

m3

质量为m=ρV′=1.0×10-15kg

含分子数为

n=

NA=

×6.02×1023=5×1010(个)。

(2)将碳分子看成球体模型,则有

π

3=

得d=

m=2.6×10-10m。

总结升华

微观量的求解方法

(1)分子的大小、分子体积、分子质量属微观量,直接测量它们的数值非常困难,可以借助较易测量的宏观量结合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等来估算这些微观量,其中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和纽带。

(2)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通常把固体、液体分子模拟为球形或小立方体形,如上例中将碳分子看成球形;气体分子所占据的空间则可建立立方体模型。

 [2017·大连模拟](多选)某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mol,摩尔体积为Vmol,密度为ρ,每个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m和V0,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不可表示为(  )

A.NA=

B.NA=

C.NA=

D.NA=

答案 CD

解析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其中V为每个气体分子所占有的体积,而V0是气体分子的体积,故A、B正确,C错误;D中ρV0不是气体分子的质量,因而也是错误的。

考点2分子力、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拓展延伸]

分子力与分子势能

例2 [2017·广西柳州模拟]分子势能与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现将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只受两分子间的作用力沿x轴正方向运动,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Ep与两分子间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设在移动过程中两分子所具有的总能量为0,则(  )

A.乙分子在P点时加速度最大

B.乙分子在Q点时分子势能最小

C.乙分子在Q点时处于平衡状态

D.乙分子在P点时分子动能最大

(1)分子的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变化的规律?

提示:

分子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但分子斥力减小得快。

(2)甲图中,最低点对应的距离多大?

提示:

甲图中,分子力图象的最低点对应的位置是r>r0的某一值。

分子势能图象的最低点对应的位置是r=r0。

尝试解答 选D。

根据题意,乙分子的分子动能和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之和为零,所以当分子势能最小时,乙分子的分子动能最大,当分子势能为零时,乙分子的分子动能也为零。

观察题图乙可知,乙分子在P点时分子势能最小,则乙分子在P点时的分子动能最大,此处分子力为零,加速度为零,选项A错误,D正确。

乙分子在Q点时分子势能为零,但不是最小,此处,分子力不为零,加速度不为零,选项B、C错误。

总结升华

判断分子势能变化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

根据分子力做功判断。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方法二:

利用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线判断。

如图所示。

方法三:

与弹簧类比。

弹簧处于原长时(r=r0)弹性势能最小,在此基础上:

r↑,Ep↑;r↓,Ep↑。

 (多选)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分子力为零,说明此时分子间既不存在引力,也不存在斥力

B.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当r>r0时,随着距离的增大,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引力比斥力增大得快,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C.当分子间的距离r

D.当分子间的距离r>10-9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答案 CD

解析 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分子力为零,并不是不存在斥力和引力,A选项错误。

当r>r0时,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所以B选项错误。

当r

当分子间距r>10-9m时,分子间的引力、斥力都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可以忽略不计。

考点3物体的内能[对比分析]

1.物体的内能与机械能的比较

2.温度、内能、热量、功的比较

例3 关于物体的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物体,温度相等,内能也相等

B.所有分子的分子势能增大,物体的内能也增大

C.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但内能不一定增大

D.只要两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相等,两物体的内能一定相等

(1)一定质量的物体,内能由什么决定?

提示:

由温度和体积决定。

(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内能由什么决定?

提示:

仅由温度决定。

尝试解答 选C。

物体的内能是由物质的量、温度、体积共同决定,不同物体,温度相等,体积和物质的量不确定,内能不一定相等,A选项错误。

所有分子的势能增大,物体的分子势能增大,但内能不一定增大,B选项错误。

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但内能不一定增大,C选项正确。

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相等,但分子数可能不同,内能不一定相等,D选项错误。

总结升华

分析物体的内能问题的技巧

分析物体的内能问题应当明确以下几点:

(1)内能是对物体而言的,不存在某个分子内能的说法。

(2)决定内能大小的因素为温度、体积、物质的量。

(3)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017·江西南昌一模](多选)关于物体的内能,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大

B.物体放出热量,同时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减少

C.物体体积改变,内能可能不变

D.质量相同的0℃水的内能比0℃冰的内能大

答案 BCD

解析 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有做功和热传递,物体吸收热量,不知做功情况,内能变化不确定,A选项错误。

由ΔU=W+Q,对外做功W取负,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吸热Q取正,放热Q取负,ΔU为正时,物体内能增加,ΔU为负时,物体内能减少,B选项正确。

当物体的体积改变时,就有做功情况存在,但热传递情况不确定,所以内能可能不变,C选项正确。

0℃的冰转化为0℃的水需要吸热,质量相同的0℃水的分子势能比0℃冰的分子势能大,分子动能相同,所以水的内能大,D选项正确。

考点4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深化理解]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是将分子看成球形模型,将微观量测量转化为宏观量测量,要准确测出一滴油酸溶液中的纯油酸体积,以及该体积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油酸薄膜的面积。

误差分析

例4 利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器材有:

浓度为0.05%(体积分数)的油酸酒精溶液、最小刻度为0.1mL的量筒、盛有适量清水的规格为30cm×40cm的浅盘、痱子粉、橡皮头滴管、玻璃板、彩笔、坐标纸。

(1)下面是实验步骤,请填写所缺的步骤C。

A.用滴管将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滴入1mL油酸酒精溶液时的滴数N;

B.将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浅盘内的水面上,用滴管吸取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从靠近水面处向浅盘中央一滴一滴地滴入油酸酒精溶液,直到稳定时油酸薄膜有足够大的面积且不与器壁接触为止,记下滴入的滴数n;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坐标纸上边长为1cm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

(2)用已给的和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单个油酸分子的大小________(单位:

cm)。

(1)如何计算出一滴纯油酸的体积?

提示:

V0=

,N为滴入1mL油酸酒精溶液时的滴数,V为1mL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

(2)怎样计算油酸分子的直径?

提示:

用纯油酸的体积除以油酸膜的面积。

尝试解答 

(1)待薄膜轮廓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膜的轮廓画在玻璃板上

(2)

(1)待薄膜轮廓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薄膜的轮廓画在玻璃板上。

(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

cm3

n滴油酸酒精溶液所含纯油酸的体积为

V=

×0.05%cm3

所以单个油酸分子的直径大小d=

cm。

总结升华

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思路

(1)理解分子模型,理解油酸分子在水面上形成的薄膜厚度即分子直径。

(2)明确溶质和溶剂的体积浓度关系,正确求出纯油酸体积V。

(3)准确“数”出轮廓内正方形个数,计算出油膜的面积S。

(4)利用d=

求得分子直径。

 (多选)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质量为m的纯油酸,滴在液面上扩散后形成的最大面积为S。

已知纯油酸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下列表达式中正确的有(  )

A.油酸分子的直径d=

B.油酸分子的直径d=

C.油酸所含的分子数N=

NA

D.油酸所含的分子数N=

NA

答案 BC

解析 设油酸分子的直径为d,则有dS=

⇒d=

,B正确;设油酸所含的分子数为N,则有N=

NA,C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