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1971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docx

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

”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

A.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B.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

C.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D.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中国人重视家族、亲族关系,认为女儿是嫁给别人家,媳妇是娶进自己家。

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男子继承财产,完全排斥女性的地位,故选择A项。

开启“家天下”的时代是夏朝,排除B项;C项属于经济方面,题目材料属于政治方面,C项错误;“纲常名教”的“纲常”指三纲五常,“名教”即以正名分为中主心的封建礼教。

与题意无关。

2.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原始农业B.个体农耕

C.千耦其耘D.自然经济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分土地耕作方式。

【解析】B项“个体农耕”即农民个人家庭的耕作;C项“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的简单协作,由很多人使用简单的耒耜农具千耦其耘来翻地耕种,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集体耕作;D项“自然经济”强调经济的自给自足。

在铁犁牛耕推广使用前,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实行奴隶的集体劳动,所以选择C项。

3.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

这说明()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以抄写经书为职业的人,并且形成一种书法文体,主要是因为当时佛教在我国的盛行,说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因此选择C项。

A项的“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与题意无关,也不符合史实;B项的“最高成就是‘写经体’”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出现了这种新的书体;材料只能说明宗教的发展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D项的“源于宗教艺术”不正确。

4.《新唐书》记载:

“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利禄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按照唐朝的规定日落时击鼓闭市,早晨击鼓开市,宋朝陆游的文章说明宋朝人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茫然无知,主要是因为唐朝坊市严格分离,宋朝打破了坊市分离的界限,市分散在城中,因此选择B项。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治安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题意信息与科举制无关,C项不正确;D项与材料信息矛盾。

5.钱穆先生认为:

“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

【解析】材料强调朱熹思想中蕴含“科学”的内容。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即通过穷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与科学研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选择B项。

A、C、D三项均与题目材料的“伦理”相关,故排除。

6.1894年9月,发生于黄海海战时期的邓世昌与其“义犬”的故事一直令国人感动并深信不疑。

但亲历黄海之战的美籍军官马吉芬在回忆录中指出,“义犬救人”的故事并不存在,邓世昌和狗是一起沉下去,双双落水而死的。

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最为可信B.单一的当事人记载不符合历史真实

C.可以相互印证的资料信度更高D.传说故事不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一是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与其“义犬”的故事一直在国人中流传;二是亲历甲午战争黄海大战的美籍军官说明这个故事并不存在,要证明这个故事是否存在,需要能够相互印证的史料进行论证,故选择C项。

A项只是体现了题目材料的部分信息;B、D两项说法错误。

7.据1882年9月《申报》记载: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B.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D.国人受到新型商业模式利润的刺激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由于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获利很大,因而只要有新公司出来,人人即争购其股票,以求通过公司的形式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选择D项。

A项在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材料没有反映B项的信息;材料明确说明是新的公司出来后,与C项人们集资筹建企业(公司)的含义不同。

8.“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

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

”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解析】材料信息认为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虽然可以富国强兵,但外国的思想、生活方式等也随之传入,使维护中国的封建人伦受到冲击,从而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因而是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抨击,故选择C项。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材料“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的信息不符,排除A、B、D三项。

常蔚:

我与平兄已于十九日到港,二十日开会报告一次。

此间完全接受紧急会议之决策,并决定暴动计划……蒋系人物均已离粤……贺(贺龙)、叶(叶挺)军队之有□□□十九日已抵兴宁,但未证实。

八月二十二日

9.右图是一份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A.此信函写于国共对峙时期

B.“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

C.“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贺、叶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解析】据信函“蒋系人物均已离粤”说明当时国共处于对峙时期,A项符合题意;据信函的时间可知其接受的是1927年8月中共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B项符合史实;信函的“暴动”指祺准备领导工人等在城市发动武装暴动,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C项与题意矛盾;1927年9月1日贺龙等发动了南昌起义,D项符合史实。

综上,C项符合题目要求。

10.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

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主要表现分别是()

A.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毛泽东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C.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毛泽东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解析】延安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所以选择D项。

“依法治国”方略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并且其与毛泽东思想并不处于一个层次,A项错误;毛泽东思想萌芽在中共成立后国民大革命时期,B项不正确;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与题目要求不符。

11.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

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2019-2020年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依据图片中“一九五三年”“选民证”等信息可知其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直接选举,A项符合题意;据题目的宣传画和《选民证》可知B项符合题意信息;题目的《选民证》是《一辈子第一回》,自然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化进程,C项符合材料信息。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在1998年,D项错误,是题目要求的选项。

12.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21世纪以来,农民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土地经营的新方法,与原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方面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所以选择D项。

材料明确说明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A项错误;B项的小农经济强调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矛盾;材料既没有反映国际市场的影响,也没有说明是国家的政策调整,C项错误。

13.据《查士丁尼法典》记载:

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

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A.形成博大缜密的法律体系B.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益

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D.初步具有“契约”思想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罗马法。

【解析】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租来的马被人偷走,是因为租马的人没有尽最大努力照顾好马,其在租马的时候,就附有将马完整归还马主人的义务,因而隐含了“契约”的思想,所以选择D项。

A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信息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对奴隶主权益的保护,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证据方面的信息,C项不正确。

14.“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

“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权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D.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美国的1787年宪法。

【解析】材料中麦迪逊强调需要在全国挑选有启蒙思想的有限公民,他们立场坚定,有能力提出异议,以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可能受到压迫的少数人,说明美国设立参议院的目的是对众议院进行制约,所以选择B项。

A、C两项与题意信息无关;D项的实质在于B项。

15.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无产阶级第一个政权的建立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俄国的二月革命。

【解析】材料强调的事件使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临时政府,故选择D项。

A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B项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项是巴黎公社的影响。

16.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的影响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战争”的失利D.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16世纪意大利在丧失经济强国后文化达到了巅峰。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受到削弱,但当时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因此选择A项。

“价格革命”冲击的是西欧的封建势力,使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B项错误;当时意大利并未与外国进行“商业战争”,C项不正确;D项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与题目的时间信息不符。

17.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②新经济的出现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④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二战后欧美的“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主要是因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对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导致了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迅速上升,与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密切相关,故②、③、④项正确;①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排除。

综上,所以选择C项。

18.据某史学著作:

“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

”文中的“事件”是()

A.华约组织建立B.朝鲜战争C.柏林墙修筑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两极格局。

【解析】材料所说的事件使毛泽东认为苏联害怕美国,而苏联认为中国是想让苏联进行核战争。

1962年苏联偷运导弹到古巴,后被美国发现,美国对古巴进行了武装封锁,后来苏联从古巴撤走了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因此选择D项。

华约组织的建立表明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A项;朝鲜战争中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与苏联的关系不大,B项错误;柏林墙是苏联指出民主德国修筑的,D项不正确。

19.2013年,美国学者彼得·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

“从1780年到20世纪末,人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

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而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

……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

”此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A.工业生产呈现分散化特点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工业生产呈现均衡性特点D.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从1780年到20世纪末,人类经历的四次工业革命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而21世纪出现的新工业革命的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因而其影响遍及全球,所以选择B项。

A、C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信息无关。

20.“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

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

”此评论适用于()

A.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B.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

C.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D.描写自然风光的现实主义美术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世界近代以来会好的发展。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的艺术流派一是主要表现在绘画方面,二是主张到大自然写生,三是重视光与色的无穷变化。

19世纪后半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后科技的进步,从法国开始,一批青年画家醉心于光与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与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即印象派绘画,因此选择C项。

浪漫主义绘画注重表现人的感情,现代主义绘画强调“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现实主义美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排除A、B、D三项。

21.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原因的有()

①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

②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

③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④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①项强调对农业的重视,认为重视农业可以使国家富强,与题目的生产力水平无关;②项认为舍弃农桑,商业发展,人民就会饥寒;③项认为一个农夫不耕地,一个妇女不纺织,人们就会受饥寒,④项认为生产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奢靡浪费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财物怎么能够不减少呢?

这三项均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有关,故选择B项。

22.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④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中国汉字艺术的发展。

【解析】通过观察题目自古至今“龙”的不同写法,显然反映了汉字书写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①项正确;中国文字的表音兼表义,②项错误;题目“龙”的写法反映了其从甲骨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变化,③项正确;从题目图片不能得出④项的信息。

综上,所以选择B项。

23.有史学家评说黄宗羲思想“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下列黄宗羲思想中属于“新见”的是()

A.民本思想B.保留君主制C.工商皆本D.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

【解析】材料信息认为黄宗羲从根本上说没有脱离儒家思想,并将儒家思想推进为具有民本思想的制度化蓝图,其黄宗羲的思想与“现代”相当,主要是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专制是天下的大害,说明其反对封建统治,与现代社会的人民主权相似,故选择D项。

民本思想属于孟子的思想,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题目“新见”的要求。

24.下表为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国家

铁路

建筑年代

里程(千米)

投资估计(百万美元)

中东铁路

1898—1903年

1721

189.3

胶济铁路

1899—1904年

446

15

滇越铁路

1903—1909年

464

32

南满铁路

1899—1903年

1105

49

广九铁路(英段)

1907年

36

6.7

合计

3372

292

①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②列强抢夺铁路修筑权以巩固在华势力范围

③美国未参与对华侵略扩张④俄国和日本投资额最大说明两国在华势力最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解析】表格信息说明从1899—1909年,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自然与其加强对华资本输出有关,①项正确;列强的铁路基本在其瓜分的势力范围,通过修建铁路肯定巩固了其势力范围,②项正确;表格信息没有涉及美国,不等于美国没有参与对华侵略,③项错误;表格信息反映俄、日在华修建的铁路投资最多,并不等于其在华势力最强,④项错误。

综上,所以选择A项。

2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

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

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

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②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

③照搬西方体制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信息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是官僚集团的知识分子的精力主要用于研究儒家经典,自然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①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尽管19世纪中国发生了变化,但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②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建立从美国看到的制度遭到了失败,③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造成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关系,④项错误。

综上,因此选择A项。

26.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

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

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下列内容属于“民主增量”的有()

①首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材料认为新中国的“民主存量”是改革开放前的30年,“民主增量”是改革开放后的民主发展。

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1956年,故①、②两项属于“民主存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分别在1984年、1998年,③、两项属于“民主增量”,故选择B项。

27.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D.加人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解析】材料信息认为中国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对市场就认可。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市场的人数越多,市场的分工越细,技术进步就越快。

A项属于对外开放,B项属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均与题意信息无关;C项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项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自然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所以D项符合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