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2335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与老人沟通.docx

如何与老人沟通

如何与老人沟通

老年人心理分析

老人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曾为社会做出了多多少少的奉献,他们年轻时经历过的一切有很多也是我们这些后生仔不能够想像的。

老年人形体虽然日渐衰败、记忆力减退,但正是他们辛勤的工作,才有我们今日安定的生活。

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与我们有显著不同,我们不可因他们学历较低或对事物的判断力与价值观与我们的看法有差距,便鄙视他们,甚至对他们的话感到厌烦,反而应该发自内心的敬重。

老人年纪大了,受着生理状况的限制,再也不能像年轻人来去自如,加上同辈亲友日渐凋零、社会圈子日益狭小,心理上顿感孤单无助,这时做晚辈应该体谅老人的苦闷,主动亲近他们、问安、陪他们谈话,关心他们的生活,建立良好感情。

只要真情投入,真心相待,老人们会懂我们、会喜欢我们、会同样爱我们的——只是可能他们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接近他人、避免孤独的倾向,没有人愿意独自一人,与外界不相往来的,与他人的交往、交流是势在必行的。

作为耄耋之年的老人家,更不愿意孤独终老,更渴望得到关爱„„

“年轻人的财富是青春,老年人的财富是智慧。

”年轻人做事很有冲劲,但常因设想不周,而功败垂成。

就如一部汽车,年轻的有如引擎,具有冲力;老年人有如方向盘,能保持安稳前进,减少危险与差错。

为避免受损,我们应主动请教老人,汲取他们的经验,虚心接受指导,将获益良多。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l老年人小心谨慎

1、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心理学家发现:

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的准确性即比较注意避免犯错误,而对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很在意。

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2、不会轻易冒险

老年人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

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

心理实验证实:

老年人宁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

l老年人“固执”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

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逐渐衰退。

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

此外,老年人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因此其性格特点就更为突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型,有了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模式。

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了。

对于个性特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有一种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试,

就是低球技术。

其具体做法就是:

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后,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老年人负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来得更容易,并且为老年人接受。

l老年人爱“唠叨”

俗话说: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之后,说话就开始重复,早就过去的一件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决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

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

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

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善于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l老年人的“怀旧情绪”

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的怀念之情,感染着全世界的老人们。

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多数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古语说得好: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

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

不再象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

由于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标,生活的节奏也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详和宁静的停滞状态。

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在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平衡的维护,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不断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

对于那些背井离乡在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们来说,只有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才是自己晚年生活中最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精彩篇章。

儿时的朋友和玩伴,甚至家乡的饭菜,老家门口的一棵枣树,儿时玩的一种游戏等,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怀旧情绪。

许多老年人还会觉得和他们同辈的人相处更舒服,和那些曾经共度人生、轶事、特别是幼年一起长大的同伴,他们会觉得更为亲切,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回忆。

l老年人的“返老还童”

有的老年人,虽然已年届花甲,生理机能日渐衰退,体力也大不如前,从外表看来已经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形象了,然而他们的内心和言行举止表现得却象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老玩童---周伯通一样。

这些老人与那些承认自己已经衰老的老年人不一样,他们的脾气和性格随着年龄的变大反而越来越幼稚起来,时常表现出与实际的生理年龄不相称的语言和行为。

如在自己的亲戚、朋友面前显得不拘小节,

蛮不讲理;情绪激动,得理不饶人;对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常主动要求别人过多的照顾和关怀;总是要求老伴或子女陪在身边;挑剔饮食等。

其实,老年人小孩化并不是什么坏现象,不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科学道理,而且老年人的这种变化对其身心健康是极其有利的。

平日里,老年人如国能够经常到室外走动走动,除可活动筋骨外,更重要的还可以接触阳光进而促成皮肤合成维生素D,改善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骨质的丢失,同时也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老年人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戏、跳舞、垂钓、下棋等更可使其身心愉悦,避免消极的自我暗示。

此外,心理学家发现,儿童智力玩具也同样适用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在玩玩具时,可以通过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使大脑得到有效的运用,防止因疏于用脑而导致加快老化。

l老年人的依赖心理

许多老人的肺腑之言,他们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

他们渴望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不会受到过大的挑战,他们依然希望自己在家庭中能发挥以前那种一家之主的作用,最起码的应该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

他们希望自己无论在经济上、情感上,还是在生活方面,都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

由于生理和社会上的一些客观原因,老年人在独立性与依赖性两者之间的斗争中,会不自觉的向依赖性方面转化。

一个老人通常都会想去操纵一位自认为比他强得人,这样他就会得到一位保护者,也就可以

减低他自己的紧张和忧虑,得到一定的满足感。

同时这位保护者还可以协助他面对那些具有威胁性的环境。

一但找到了这样的人,或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老人的心理压力便会大大的减少,而且焦虑不安的感觉也会逐渐消失。

在老年人的老化过程中,有三种典型的依赖:

1、经济上的依赖:

产生于老年人不再是一位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者,而必须依赖退休金与社会救济金或者是社会福利、家庭赠与时。

2、生理上的依赖:

产生于当老人的身体功能逐渐衰退,而且不再允许他做那些必要的活动时,如散步、逛街购物、走亲访友等。

3、社交上的依赖:

产生于当老人失去了在他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些人时,这种情况使得老人减低了对社会的认识,减低了个人的力量,并且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范围。

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我们在与老年人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

除了要了解和把握老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并积极主动地采取一些措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之外,还有必要了解一下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l依存需求

老年人在离退休之前,生活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工作群体、朋友群体中,他们的交往、归属等需要多多少少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而退休之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群体,与朋友的交往也显著减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就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的地方。

然而由于年老体弱,老年人在家中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无所事事,而自己的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不在他们身边,因而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

在与家人的关系中,他们渴望在生活上予以照顾与帮助,在心理上尤其情感上能够得到温暖与关怀。

l自尊需求

离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变化之一就是他们由供养者变成了被供养者。

这个时候,作为他们虽然觉得自己进入老年,工作能力和经济收入都不及以前,但还是非常希望子女象以前一样尊重自己,至少不能把自己当成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是一个废人来看待。

因此,我们在同老人进行交往中言行举止都应该敏感地注意到老年人的这种心态,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l求助需求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状况的退步,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都逐步下降,这时候越来越需要别人的帮助与照顾。

这种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忧郁、怨恨等消极情绪,甚至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

三、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

l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老年人因为机体衰老,各种疾病明显增多。

据对中国某城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健康调查,证明老年人的疾病状况是很普遍的。

北京某医院对967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疾病的调查结果所患疾病人数百分比备注

患一种或多种疾病967100%

因疾病导致卧床不起16917.5%

高血压53154.9%

前列腺疾病41142.5%

冠心病23023.8%

慢性支气管炎35236.4%

老年性白内障69972.3%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器官、组织细胞发生老化,其功能也逐渐衰退,且表现出特有的生理变化。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引起生理性的衰老,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及躯体疾病的影响,常会出现一些特有的心理变化。

老年人的特征性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抽象思维的改变及情感、性格、人格变化等生理性变化,以及老年精神障碍的病理性改变等。

1、衰老引起的心理变化

老年人随着增龄,大脑逐渐萎缩,脑的细胞数量减少,因此,随着增龄,老年人的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老年人的记忆障碍称良性老年性记忆障碍,主要是涉及再现过程的障碍,即不能自如地从以前的记忆中提取信息。

如记不起某个熟人的姓名、日常

用的电话号码,记不起某些字的写法等,但经过提示后,一般就能回忆起来。

老年人常诉好忘事,记性差,精力、脑力不足。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另一特点为远事记忆力相对保持较好而近事记忆力下降,常常表现为忘了刚决定要做的事情,刚刚放置的物品却又找不到等。

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因不同的记忆活动而存在差异,且其减退的个体差异也较大,具有相当的可塑性,经过训练,锻炼可得到改善。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老年人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减退与衰老和大脑功能的衰退有关。

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征还表现在性格和情绪的改变,随着增龄,性格和情绪的改变日趋明显。

主要表现为:

(1)小心、谨慎。

小心、谨慎是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征之一,人到老年,做一件事情时,常常注意避免错误,为追求准确性使做事速度明显放慢。

同时,在做事和处理问题时,一般小心谨慎,不愿冒险。

(2)不满和固执。

人到老年,常常变得自以为是,十分固执,因墨守成规而对许多事情看不顺眼,显得不满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大发脾气。

老年人由于坚持不改长期习惯形成的行为方式,而显得刻板、固执、偏执,很难根据实际情况和新情况而加以改变,且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

因此,常常不能适应不熟悉的新的环境及新的知识。

(3)自私、多疑。

老年人由于视、听力减退及记忆功能减退,常常变得十分自私、多疑、好猜忌,对周围不信任,总觉得周围的人及自

己的家人在议论、算计自己。

有时可有病理性的疑病症,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及身体某一部分过分关注,总是怀疑自己得了某种严重的身心疾病,紧张焦急,四处求医,采用一般性的说服解释和客观检查也不能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

在自私、多疑的基础上,容易产生偏见,常常不顾事实,不能听从别人的劝说、解释。

(4)消极、悲观。

进入老年期后,由于各脏器组织及功能的减退,视力、听力,记忆力减退,运动能力减退,思维反应减慢等多种原因,常感觉到自己已经衰老,身体状况及各种能力明显减退,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从而变得沉闷、少言、少动、忧郁,严重者形成病理性老年性抑郁症。

(5)自卑、自责。

进入老年期后常常注意回忆自己的过去,当发现—系列目标尚未达到或计划未能实现时,常常归罪于自己的能力不足。

且年老后视力、听力、记忆思考能力、运动能力的减退,已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来改变这种现状,从而自怨自责,显出沮丧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形成自卑、自责的心理特点。

(6)情绪时常波动。

老年人由于个人遭遇、精神压力的影响以及智力和活动能力的减退,情绪波动明显,常常不能调控自己的情绪。

有时急躁易怒,有时焦急不安,有时悲观忧郁,或兴奋,或低沉。

情绪的波动常常影响或加重老年人的心身疾病。

(7)死亡恐惧。

死是老年人不可避免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配偶、朋友、同事去世后,在老年人的心中经常会想到死亡的问题,有时可产生明显的恐惧心理。

2、环境因素引起的心理变化

(1)工作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生理功能减退,记忆力减退,思考能力。

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压力较大,甚至有力不从心之感。

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困难,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另外,现代生活常使老年人尤其是城市老年人独处独居,与邻居,亲友交往减少,产生孤独、悲忧情绪,从而加速衰老或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2)离、退休引起的心理变化

离、退休几乎是每个城市老年人都要遇到的问题。

工作、职业对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享有主要关系。

老年人由于长期的工作、生活磨练,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心理状态及生活方式和习惯。

由于离、退休突然改变了老年人原有的工作、生活习惯,因此在老年人中,无论是否愿意离、退体,或是否有心理准备,在离、退休前后一段时期,均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所谓的“离、退休综合征”。

表现为坐卧不安,无所适从,注意力不集中,或感到抑郁孤独,或感到烦躁不安,或焦虑不宁,或偏执,多疑,有时可伴有头痛、头晕、心悸、胸闷、失眠、多梦等躯体不适。

3、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变化

身体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精神的健康既相辅相成,又互为影响。

身体健康则精力充沛、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心理状态稳定而健康。

躯体有病,则精神不振,心理负担加重。

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各系统疾病相继出现,具有多病性的特点,明显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病,肿瘤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呼吸困难,心肺功能衰竭,消化系统疾病所致的胃肠道不适,饮食、大便障碍,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及饮食控制,骨质疏松症所致的骨痛、骨折等多种老年疾病。

由于这些疾病本身引起的痛苦及伴随这些疾病所出现的活动受限,生活自理困难以及给家庭、社会带来的负担增加感,使老年人的情绪、性格明显受到影响;容易变得悲观、忧郁、焦虑、急躁、情绪波动明显。

同时,可影响到老年人的记忆、思维、运动,变得记忆减退,反应迟钝、动作迟缓。

如不能做到正确的心理调节,可导致病理性抑郁、焦虑、躁狂症及老年痴呆症、老年性精神病的发生。

l老年人的疾病特征

老年人的疾病特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对老年人来说,疾病很少是单一的,也就是说,往往是不同生理系统的疾病同时存在。

比如由高血压引起的脑猝中,有肺气肿、冠心病,还可以见到胃溃疡等。

所以,老年人在医院被诊断出5—6种疾病的情况是很多见的。

2、潜在性疾病众多而其症状却不稳定、明显。

由于潜在性疾病的存在,往往发现一种疾病的同时,也可以把潜在性疾病诊断出来。

3、在老年人中,某些疾病的症状极不典型。

例如中年人经常会出现伴有剧烈胸痛发作的心机梗塞,但老年人几乎就没有这种症状,常常只是轻度的胸前不适感,这往往容易使疾病在不被察觉中而渐渐地严重和恶化。

4、老年人的疾病多是慢性疾病,在治疗上也比较困难。

一种疾病的出现,可以合并其它系统的疾病,例如:

糖尿病的存在,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疾病。

四、影响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心理因素

每一位老年人都希望自己过上健康、幸福、祥和的晚年生活,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从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各方面综合考虑对老年人晚年生活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l生理心理因素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老年获得晚年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

如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在对抗疾病中度过,那首先老年人将不得不承受疾病的折磨。

面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所造成的痛苦,无法安度晚年幸福生活。

l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

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所具有的精神寄托和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尊重

老年人奋斗一生,虽然不事事如意,但总有一些方面是自己较为满意的。

所以,老年人会有意无意保持一些自己已有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们尊重自己对生活的选择,对自己的过去并不总是觉得愧疚和后悔,他们会尽可能客观和公正地对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同时也希望别人对自己有相同的看法。

2、人际交往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希望获得更多的、持久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尤其在退休之后,人际关系遽然减少,老年人会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

如果能够有人和他们聊天,娱乐,他们会更容易对付晚年生活所带来的人际危机。

3、亲密而忠诚的关系

由于老年人在公众中固有的不利形象,老人在进入晚年之后,往往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冷落。

其实,老年人很怕这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他们依然很怀念过去大家对自己的尊重。

4、独创性

老年人并不希望过着被人摆布与安排的生活,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晚年有自己的安排和打算。

对于那些已有抱负心的老人,他们更不希望被别人牵制,独立生活,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5、安静的生活环境

老年人戎马一生,好不容易到了退休可以安享晚年恬静舒适生活的时候了,他们都不希望还有什么家庭琐事要自己去操心和劳烦。

他们向往着轻松愉快的生活,尽情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做自己喜欢的事,从而体会安享晚年的乐趣。

6、内在的精神活动和受人尊重

老人到了晚年,总喜欢独自地,心平气和地感受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可以静静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细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

所以,他们很反感别人的打扰和干涉,更不会因为他人的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7、爱抚和关怀

无论是与老伴共度晚年的老人还是孑然一身的老人,都需要晚辈或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喜欢温馨的家庭感觉,希望与人和睦相处,人人之间笑容以待,相互关怀,相互帮助等。

下面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与老人交流沟通的一些准则:

准则一:

注意运用非语言的沟通。

当一个人的行为和所说的言语一致时,常常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如果言行不一,问题就多了。

如果一家人都知道“通过行为来沟通”的力量和影响,那许多问题和矛盾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处理。

例如有的时候,你外出出差或旅游,因为一时疏忽或没有时间,回来时没有给父母亲带回他们想要的礼物,而你平常总是说自己会如何孝敬父母等等。

这个时候,父母对你的言行不一可能就会有意见。

当然,他们未必会说出这种想法,但是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他们就会逐渐对你失去信任。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与对方的父母交往的过程中,那公公婆婆或者岳父岳母可能就会对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更加敏感。

这个时候,你唯一要做的不是该如何去辩解和解释你为什么会出现言行不一的失误,而是应该赶快去弥补你没有完成的那件事情,以求能够挽回一点长辈们对你的印象和看法。

当你与老人们之间发生这类问题或矛盾时,最好尽快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进行分析和讨论。

注意不是逼不得已,不要轻易的寻找第三方来调解。

因为那会给老年人形成一种感觉,好像你们之间的事情已经不是

亲密的一家人之间的事情了,而需要外人出面才能解决,这样就会把问题越闹越糟糕。

但是,若通过寻找家庭内部的“第三方”作为调解人员,则需要:

(1)调解人把双方想传达给对方的意思明了地指出来,让双方都能够直接地、准确无误地了解和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

一般,老人并不会真的想和子女们计较这些事情,他们想和子女们和解的动机很强。

这时,只要调解人能够发挥他转达意图的作用,就能直接帮助双方改善关系了。

(2)调解人要学会把建设性的沟通准则和方法交给发生矛盾的双方。

这就需要做子女的事先应该主动分析一下和老人之间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同时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最有效的办法。

如果预计到这种办法通过自己去直接和老人沟通不能发生作用时,就可以通过调解人来间接地运用这些办法,或者通过调解人把这些方法转达给老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3)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矛盾双方的关系得不到改善,那就需要调解人和矛盾双方进一步地谈话,探讨潜在的动机和真实的原因,再求进一步地寻找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正如第一步骤所示,只要指出双方语言和非言语沟通方面的矛盾就可以解决问题了,特别在这种矛盾很明显时更是如此。

但如果这种矛盾并不明显的时候,要让双方看出其中的矛盾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它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双方必须合作。

首先当然要由调解人指出双方之间存在的不适当的沟通,其次就要当事人勇于承认错误并愿意加以改进。

最后,再强调一下:

你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特别是应该注意你不自觉地给老人造成误解的

那些事情,这样你就能在与老人交往时很好地做到良性沟通了。

准则二:

只强调重要的东西。

这个准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违反了这一准则就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你一旦违反了这条准则,就会使老人觉得你并不重视他的感觉和要求。

这时,你就会被老人视为“吹毛求疵者”。

这种人的主要特点就是分不清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又是不重要的。

这种人往往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很重要的,每一件事自己都要过问、干预,每一件事自己都喜欢管一管。

为什么说“吹毛求疵者”往往都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原因如下:

(1)吹毛求疵者一般容易表现出对别人不接受的态度,而且不承认人是不完美的。

这就有点像是在歪曲事实,不接受现实,这当然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了。

(2)由于吹毛求疵者基本上对别人无法接受,就容易使他与别人之间产生敌意,从而破坏家庭内部美好的人际气氛。

(3)吹毛求疵者往往并不能达到改变他人行为的效果。

因为他的要求往往都比较过分,不考虑现实的情况和条件,别人自然就对他的要求和意见比较反感,不愿进行合作。

(4)吹毛求疵者往往进行一些破坏性的自我防卫。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放到对方身上并看作是对方的缺点,或者他们经常总是埋怨自己的某些缺陷是由于父母遗传给他的,于是就处处挑人毛病,不断地指责别人。

由于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必然会有一些事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觉得不舒服或难以忍受的。

但我们还是应该切记:

不要吹毛求疵、挑石捡刺。

因为吹毛求疵只会使事情远离正题,而善解人意的人则会挑出主要的事情做出反应,次要的细

节需要纠正时,只需一笔带过,这样才能达到愉快而又圆满的沟通。

再退一步,毕竟我们也会成为老年人,最终也会变成和他们一样,有些是老年人特有的特征,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好指责的。

如果真有什么你认为非说不可的事,就用言语或行动清楚的表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