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25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docx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

【篇一: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

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

班级:

工设一班学号:

0908011007姓名:

周祁龙指导老师:

沈燕

西方建筑简介

外国建筑史以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发展历史为脉络,讲述了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奠基的古典建筑,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及古典主义世纪的各阶段发展,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形成的建筑体系在两千多年来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和赖特曾说过:

“要赋予建筑以形式,只能是赋予今天的形式,而不应是昨天的,也不应是明天的,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有创造性的。

”“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

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说蕴涵的文化。

从一个建筑看世界,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

其实建筑风格也和所有艺术一样,总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希腊、罗马、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俄罗斯,都有各自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

西方建筑风格特点

(1)古埃及建筑艺术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其建筑分为3个主要时期:

一是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

古埃及的建筑师们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体现金字塔的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

二是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

这一时期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

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实例。

三是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

它主要有围有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3部分组成。

其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在建筑学上,金字塔指角锥体建筑物。

著名的有埃及金字塔,还有玛雅金字塔、阿兹特克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

相关古文明的先民们把金

字塔视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陵墓、祭祀地,甚至是寺庙。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建筑技术的演进,达到轻质化、可塑化、良好的空调与采光,有些建筑师会从几何学选取元素,现代金字塔式建筑在世界各地被建造出来。

一般的金字塔基座为正三角形或正方形,也可能是其他的正多边形,侧面由多个三角形或梯形的面相接而成,顶部面积非常小,甚至呈尖顶状,像一个金字。

古代金字塔,大部分是用石块堆积而成,质心接近基座,层级越高使用材料越少,这样可以有效抵挡自然灾害。

(2)古西亚建筑

古西亚建筑在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两河下游的文化发展最早,同埃及约略同时。

公元前四千纪,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小小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9世纪之初,巴比仑王统一了两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

古西亚建筑是指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孕育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建筑,在建筑艺术史上,他们为自己的神建立了雄伟的神庙。

如位于乌尔的观星台,著名的萨尔贡王宫?

波斯波利斯王宫?

空中花园等。

古西亚的建筑成就还在于创造了以土为基础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

古西亚建筑发展了券?

拱和穹窿结构。

随后又创造了可用来伯虎和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这些使建筑的材料?

构造和造型艺术有机结合的成就,对后面的拜占庭和伊斯兰教建筑产生很大的影响。

(3)古希腊建筑艺术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

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

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

爱奥尼亚,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

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

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

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

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

代表性的建筑群体:

雅典卫城。

(4)古罗马建筑艺术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

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

古罗马的建筑

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

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

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

正是这“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

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代表:

古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

罗马斗兽场,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

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

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

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最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

罗马斗兽场是在公元72年,罗马皇帝韦帕芗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由强迫沦为奴隶的八万犹太和阿拉伯俘虏修建而成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将俘虏来的奴隶卖给当地的罗马人,获得了巨大的收入,从而得以支持斗兽场建造的庞大支出。

而真正建造这座建筑的人,更多是拥有相当技艺的建筑师和有专业知识的工人。

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个奇迹。

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

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

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

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9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

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

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

【篇二:

建筑史读书笔记】

建筑史读书笔记

(一)

学习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建筑发展的收获与感悟

王云鹏

2010.03.17

前言:

谈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我们会联想起这些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阿尔托、赖特等等。

这些大师的崛起,对世界建筑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推动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阶段,引领着现代建筑思想走向成熟。

但是往往被我们忽视的是,在此之前,现代建筑思想早已探索与酝酿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

这一个多世纪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瞬息万变、狂飙式发展的时代,现代建筑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

下文则是对这段历史时期建筑运动学习的收获与感悟,为了把现代建筑运动高潮阶段来临之前的这一百多年整理清楚,我选择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理,在有的学术书籍上也称这段历史为“现代建筑前期史”。

一.世界历史的发展

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

三.建筑历史的发展

此部分以矛盾为线索,分为三部分:

1.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矛盾

此部分包括:

古典复兴运动,浪漫主义运动,折衷主义运动。

2.工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矛盾

此部分包括:

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

3.建筑功能与形式之间的矛盾

此部分包括:

荷兰“风格派”运动,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

对于每一部分的建筑运动又分为以下五个要素:

概述、起因、特点、贡献和备注。

四.西方现代艺术产生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此部分包括:

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

五.区分四个概念

此部分包括:

运动,派别,团体,人物。

六.分享三点感悟

一.世界历史的发展

广义来说,建筑运动是世界运动的组成,建筑发展是整个时代进步的体现。

我首先整理了在现代建筑孕育的一百多年,对建筑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世界大事。

建筑作为时代的文化产物,永远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况。

只有对整个时代的格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把握,我们才能明白建筑发展的动机与取向。

建议读者把第一节世界历史的发展与第三节建筑运动的发展进行横向联系,可以使用本文后面标注在括号里的时间进行时代定位。

17世纪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871年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18世纪

1750年,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直到1830年,它才真正蓬勃地展开。

西方国家用了一百来年的时间,完成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结构的全面改革,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19世纪

1871年普法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普法战争之后,欧洲进入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阶段,一直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20世纪

20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进入资本主义成熟发展时期。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是欧洲相对和平的时期,也是社会开始重建的阶段。

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

新技术与新材料,即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建筑产生的物质条件,

为各种建筑试验提供了可能,而且进步的科学技术也产生了新的生

活模式与新的建筑需求。

所以,在进入建筑运动的版块之前,我先

把新技术与新材料进行一个全面的叙述。

1.初期钢铁材料

以金属作为建筑材料,远在古代的建筑中就已经有了应用,至于大

量的应用,特别是以钢铁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则始于近代。

随着铸铁业的兴起,最早钢铁材料主要应用在桥梁建设上。

真正以铁作为房屋的主要材料,最初应用于屋顶上。

后来,钢铁构件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上逐步得到推广。

2.钢铁和玻璃的配合

为了采光需要,铁和玻璃两种建筑材料的配合应用在19世纪建筑中获得了新的成就。

1833年又出现了第一个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物——巴黎植物园的温室。

这种构造方式对后来的建筑有很大的启示。

3.标准模数构件与预制装备技术

1851年建造的伦敦“水晶宫”展览馆(右图),设计人帕克斯顿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采用了预制装配的办法,完成了长555米、宽124.4米、高三层楼的圆拱形花房。

开创了采用标准模数构件、预制装配技术以及使用钢铁和玻璃这两种新材料进行设计与建造的先河。

4.向框架结构过渡

框架结构最初在美国得到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生铁框架代替承重墙。

1885年,第一座依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起来的高层建筑是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的十层大厦,但它的外形还仍然保持着古典的比例。

5.升降机与电梯

随着工厂与高层建筑的出现,垂直交通是建筑内部交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促使了升降机和电梯的发明。

第一座真正安全的载客升降机是由来自美国纽约的奥蒂斯发明的蒸汽动力升降机,它曾在1853年世界博览会上展出。

19世纪末,世界著名的奥迪斯电梯公司,也是在当时高层建筑兴建最突出的芝加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后来有一个建筑评论家这样说:

“没有奥蒂斯电梯,就不会有芝加哥学派。

”由此可见升降机与电梯对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性。

6.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混凝土在西方古代曾经被使用过,当时主要是罗马人用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混合石灰与砂制成的天然混凝土。

曾经在古代的一些建筑中使用。

但是,由于中世纪时期对于古典文明的破坏,这种材料和制造方法也就失传了。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开始为新的建筑类型探索新的建筑材料。

1850年,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大型建筑是由拉布鲁斯特设计的巴黎圣日内维夫图书馆的拱顶。

真正大规模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高层建筑,使之不但是结构与材料的方法,而且成为建筑艺术的表现的主要人物是美国芝加哥以沙利文为首的一批建筑家。

三.建筑历史的发展

第三节是本篇文章的主体内容,在前两节的铺垫下开始对现代建筑产生重要影响的运动进行介绍,根据我自己的体会,认为以矛盾线索分类依次讲述各个建筑运动是一个比较科学的结构。

1.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矛盾

综述: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欧美国家在建筑创作中出现了复古思潮。

资产主义革命后,新生的资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工业革命尚为全面展开。

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与经济基础都很薄弱,具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的特点。

在封建权势的反抗与阻挠下,资产阶级迫切地需要

通过大型公共建筑来凸现自己政治立场的象征性要求,企图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寻求政治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通过复兴古希腊、托斯卡纳风格来体现资产阶级的新政治立场——高度民主精神。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需要而兴起的复古思潮,主要分为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复兴运动、以英国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运动和以美国为中心的折衷主义运动。

但是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来,建筑投资的来源已经多元化,因此在风格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不能用一种风格来笼统概括一个时期的风格与发展趋势。

①古典复兴(1760~1880)

概述:

古典复兴是资本主义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洲盛行的仿古典建筑形式,受到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起因:

Ⅰ.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盛行一时,它反映了王公贵族生活日益奢侈与腐化,封建王朝已走上末路。

新兴的资产阶级认为巴洛克风格不符合他们的政治主张,束缚了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观,因此要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段来代替那些繁琐陈旧的东西。

所以资产阶级试图借用希腊与罗马的古典外衣去扮演进步的角色。

Ⅱ.考古发掘的进展给古典复兴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创作源泉,在一个个学术著作与考古实物中,人们越来越推崇古希腊艺术的优美典雅和古罗马艺术的雄伟壮丽,认定应

以此作为新时代建筑的基础。

特点:

由于法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批判宗教迷信和封建制度永恒不变等

传统观念的运动,强调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类似古罗马时期的政

治理想。

因此古典复兴运动从文化上、思想方式上、艺术和建筑上

会倾向于借用罗马的古典主义风格。

另外,古典复兴运动在各国的发展,虽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些不同。

大体上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而英国、德国则以希腊式样较多。

古典复兴运动高潮阶段是拿破仑时期的大量建筑,例如巴黎星形广

场上的凯旋门(右图)、马德莱娜教堂等建筑都是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式样的翻版。

在这类建筑中,它们追求外观上的雄伟、壮丽,内部则常常吸取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的手法,因此形成所谓的“帝国风格”。

②浪漫主义(1760~1880)

概述:

浪漫主义运动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另一种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得到一定的反映。

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和没落贵族憎恨工业化城市带来的恶果,反对阶级斗争,企图用和平手段说服资产阶级放弃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

起因:

在新的社会矛盾下,小资产阶级和没落贵族回避现实,向往中世纪的世界观,崇尚传统文化艺术,后者正好符合大资产阶级在国际竞争中强调祖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

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意识,在艺术与建筑上导致了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下半叶的

英国。

特点:

浪漫主义根据风格特点分为两个时期。

先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

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

建筑风格上表现为仿中世纪的寨堡

或哥特风格。

后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

筑风格以哥特风格为主,故又称哥特复兴。

浪漫主义运动的建筑代表作品之一威斯敏斯特宫(右图),又称国

会大厦,是英国国会所在地,位于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市泰晤士河

西岸。

威斯敏斯特宫是典型的哥德复兴式风格,西北角钟楼就是著

名的大本钟所在地。

贡献:

为后来的“工艺美术”运动奠定了形式和思想基础。

③折衷主义(1820~1920)

概述:

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另一种创作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以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

折衷主义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的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样式,所以又称“集仿主义”。

起因:

Ⅰ.自从资本主义在西方取得胜利后,资产阶级的真面目很快就暴露出来。

他们曾经打过的民主、

自由、

独立的革命旗帜被抛弃一边,古典外衣对它也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据。

一切生产都已商业化,建筑也毫无外例地需要有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商标的要求与供资产阶级个人玩尝与猎奇的嗜好。

Ⅱ.新社会生活方式、新建筑类型的出现,以及新建筑材料、新建筑技术和旧形式之间的矛盾,造成了19世纪下半叶建筑艺术观点的混乱。

Ⅲ.交通、考古、出版与摄影业的发展,便于人们认识与掌握古代建筑各种遗产,以致可能对古代各种式样进行选择模仿和拼凑。

特点:

在风格特点上,折衷主义建筑并没有固定的风格,它语言混杂但讲

究比例权衡的推敲,常沉醉于对“纯形式”美的追求,但是它在总体

形态上并没有摆脱复古主义的范畴。

折衷主义运动的建筑代表作品之一是巴黎歌剧院(右图),是法兰

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也是奥斯曼改建巴黎的据点之一。

它的

立面是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风格,并参杂了繁琐的洛可可雕饰,对

欧洲各国的折衷主义建筑有很大的影响。

2.工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矛盾

综述:

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相适应的艺术,于是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机器的批量生产,而产品质量的急剧下降。

首先是设计和制造的分工,设计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

其次是标准化的产品的出现。

通过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一个模样,没有古代工匠们的个人风格和技巧存在的余地,产品的艺术风格无人关心。

此时,评价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是利益,是如何省工、省料、省钱,没有人关心产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第三是新的能源和动力也带来新材料的运用,传统的木和铁被各种优质的钢和轻金属代替,建造业也把砖石置于一旁,开始了钢筋水泥构架的结构。

总之,利用比人们在手工业时期更为有力的动力和机械来达到自己的设计目的,因而也产生了更大的自由。

自由竞争使城市商业出现了畸形的发展和繁荣,从而导致了要求全面提高竞争力的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体系的出现。

①“工艺美术”运动(1860~1890)

概述:

19世纪下半叶,在工业化发展的特殊背景下,由一小批英国和美国的建筑家和艺术家为了抵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传统手工业的威胁,为了复兴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为了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试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起因:

工业革命后,虽然大量的工业产品投入到市场,但设计远远落后在后面。

艺术与技术的分离,美术家不过问工业产品,而工厂业主则只管具体制作、生产流程、产品质量、销路和利润,未能想象到还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与必要。

此时的产品出现了两种倾向:

Ⅰ.工业产品外型粗糙简陋,没有美的设计。

Ⅱ.手工艺人仍然以手工生产为少数权贵使用的用品。

社会上的产

品明显的两极分化,上层人士使用精美的手工艺品,平民百姓使用

粗劣的工业品。

特点:

以莫里斯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在民众中倡导“手工与艺术结

合”的理念,提出工艺产品要“美观与实用”的口号,打破艺术与手工

艺之间的界限,主张艺术家走入生活,艺术与技术结合,创造为大

众理解和接受的作品。

在风格上,反对维多利亚矫饰之风,倡导中

世纪的哥特风格和纯朴装饰,并吸收日本的装饰,从自然中汲取素

材,创出新的设计风格。

右图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建筑代表作

是英国乃至欧洲19世纪期间企图恢复乡村风格、民俗风格最突出的设计,代表了“工艺美术”运动的精神。

“工艺美术”运动的建筑代表作品之一是莫里斯住宅,俗称“红屋”(右图)。

该建筑平面根据功能需要布置成l形,使每个房间都能自然采光,并用本地产的红砖建造,不加粉刷,大胆摒弃了传统的贴面装饰,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

这种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对后来的新建筑有一定的启发,受到不求气派、着重居住质量的小资产阶级的认同。

贡献:

Ⅰ.工艺美术运动强调了“一件物品必须符合它的被制造的目的”。

Ⅱ.认为艺术不应是少数人独占的奢侈品,他希望艺术的服务对象是大众。

Ⅲ.它唤醒人们对自然的装饰,纯净的色彩和真正的美的精神的热爱。

力图通过艺术来改变英国社会的审美趣味,使英国公众在生活上能享受到一些真正美观而实用的艺术品。

②“新艺术”运动(1895~1910)

概述: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和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一次内容很广泛的设计上的形式主义运动,涉及到上十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时间长达十余年。

但是后来逐步为现代主义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取而代之。

“新艺术”是一个法文词,在欧洲大约有五六个国家是用这个旗号来发动这场运动的,其中包括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德国则称这场运动为“青年风格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它被称为“分离派”,在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则称之为“工艺美术运动”。

虽然名称各异,但整个运动的内容和形式则是相近的。

起因:

Ⅰ.19世纪人们对于工业化时代的恐惧与厌恶,是对大工业生产的

反动。

Ⅱ.对于弥漫整个19世纪的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所做出的反

动。

特点:

“新艺术”运动不是某种艺术风格的代名词,仅仅作为一次影响广泛

的运动载入艺术设计的历史,因此在不同国家,“新艺术”运动所表

现的风格特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主要风格特点分为曲线派和直线派。

新艺术运动前期风格为曲线派,

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设计内容以植物为主,多采用蜿蜒的曲

线,受到日本浮世绘风格的影响,盛行在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

而1897年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苏格兰建筑师麦金托什的探

索不谋而合,提出装饰应该为功能服务的原则,并且开始逐渐摒弃

“新艺术”运动中毫无意义的自然曲线,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几何形

体和少数曲线的点缀,有的学术资料称他们为直线派,具体包括格

拉斯哥四人、维也纳分离派和德国青年风格派。

设计的位于布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