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566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docx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论中外建筑史的发展

 

 

论文题目: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班级:

P12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二班

姓名:

王爱良

指导教师:

王淑媛

学号:

201214120065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摘要: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

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本文总结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中西建筑;差异;分析

一、中西建筑综合对比

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东方

西方

中西建筑文化不同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材料不同

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建筑形式不同

中国建筑形式封闭。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甚至有人认为:

“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

”中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

用建筑和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表明有将自然统缆于内部的取向。

西方建筑形式开房。

而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

 

建筑演变不同

中国建筑形式稳定。

中国,封建皇朝实力强大,封建制度稳定。

人们很少有强烈的突破愿望,甚至认为被皇权统治是天经地义的。

因苦难而发动的社会革命,只是在皇朝之间转换,并没有对封建制度产生根本性的突破。

正是如此巩固的思想基础,使中国封建时代持续了整整两个世纪,是欧洲的两倍。

同时,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稳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下产生并发展到了高潮,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分支。

中国建筑是保守的。

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

西方建筑形式多变。

4到15世纪,欧洲也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但与中国迥然不同,欧洲封建势力并没有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帝国。

封建主的政治力量比较弱。

这归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市民自由的观念。

这种观念已经深种在欧洲民众的思想中。

反对压制,追求自由,追求世俗生活可以说是欧洲人民的性格。

这种本能的叛逆,使封建政权缺少稳固的思想基础,封建势力相对较弱。

这时期的欧洲建筑也因为政治原因走上多元多变的道路。

 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

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建筑理念不同

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

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群组形式不同

中国建筑以群体为主

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顶下,安住着一个温暖的家。

若在雨中观景,一派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更显得格外幽远与深长,耐人寻味。

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西方建筑以个体为主

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

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

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动态感较强,能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

这一点犹如中国人发明了气功,而西方人发展了竞技体育一样,其间的异同与意趣,既令人困惑,又十分的耐人寻味。

情感表达不同

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动态感较强,能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

这一点犹如中国人发明了气功,而西方人发展了竞技体育一样,其间的异同与意趣,既令人困惑,又十分的耐人寻味。

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比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雄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等,皆强调轴线和几何图形的分析性,平直、开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建筑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着不同的美学理念。

建筑结构不同

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布局方式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

欧洲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欧洲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

建筑中柱子不同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建筑态度不同

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

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建筑价值不同

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

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

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

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

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

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

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

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

生活观念不同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二、中西建筑差异的形成原因的分析

2.1地理环境原因

中国人选择木结构建筑的原因在于:

第一,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

第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

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2.2空间观念原因

西方人观念上“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

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

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

2.3社会环境原因

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

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争,与外敌斗争,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

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西欧的自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

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2.4政治文化原因

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各类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大都方整划一、主从分明、轴线贯通、秩序井然,而且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千百年保持着统一的风格,基本形式没有大的变化。

这种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即国家统一、皇权至上、等级森严、典章完备,生产与生活方式变化幅度很小,思想意识的传统性很强(大一统观念),突出地刻画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观念和人们的生活节奏。

而欧洲的古希腊建筑亲切明快的风格,城市布局呈同心放射状并普遍建有面积较大的广场,反映了西方社会民主的开朗的生活;古罗马建筑雄伟、敦实、豪华的风格,则是奴隶主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生活写照(如凯旋门、斗兽场等)。

三、小结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文化的起源不同,而引起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审美、形式,中西古建筑各具特色,分别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心理体念、不同的审美享受。

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参考文献

【1】刘天华编著.《凝固的旋律:

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王娟编著.《神话与中西文化差异》.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王蔚编著.《不同的自然景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4】刘丹编著.《世界建筑艺术之旅》.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任刚编译.《建筑之美》.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