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2556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docx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模拟试题七

2008年沈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七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得分

评卷人

卷面的文字书写要求规范、工整、清楚,标点正确。

一、积累与运用。

(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飞机在下降。

俯视广袤()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绿色的田野,被河流、道路所分割,很像一张在纯净背景上裂成的充满活力的网,里面的信息和能量在不断的传递、交换、撞击、。

想一想,它又像一个迷宫,纵横交错中印证和再现某种生命的历程,同时也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再近一些,民居逐渐清晰,看上去,很像计算机中挖雷游戏的画面,令人感到在收寻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隐约有一种潜()在的危机。

于是又把它想象成一块布满棋子的棋盘,那么又是谁在调谴着它、支配着它呢?

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分)广袤()潜()在

②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2分)应为应为

2.以下有关作者、作品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1分)

A.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

B.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

C.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著有《桃花源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1分)

A.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表明:

陈水扁已成为“昨日黄花”,新当选的马英九是明日黄花。

B.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今年首季中国股市络绎不绝地出现回落。

C.如果台独分子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D.五一期间的各大车站,人潮如海,面对鱼贯而入、一哄而上的旅客,你真会感叹五一出游就是受罪。

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任选两处修改在横线上。

(2分)

  北京奥运圣火4月11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传递圆满结束。

(1)阿根廷媒体对奥运圣火在这座南美名城的顺利传递高度给予了评价。

(2)阿根廷《民族报》12日在首页以《奥运圣火照耀布宜诺斯艾利斯》报道了奥运圣火传递活动。

报道说,在和平而热烈的气氛中,奥运火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顺利传递,(3)数以万计的广大布市市民一起参与了这场奥运火炬传递盛会。

(4)少数示威者的抗议活动没有对火炬传递营造任何干扰。

修改:

(1)

(2)

(3)

(4)

5.名著阅读.(4分)

(1)《水浒传》中的英雄各有绰号,深刻地概括了其人的本质特征,如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

请你再举出一个英雄的绰号,并简要说明她的性格特征。

(2分)

(2)《水浒传》有许多充满智慧的故事,如智取生辰纲——策划得巧妙中的智慧、三打祝家庄——采取恰当对策的智慧。

请再举出一个情节说明《水浒传》中的智慧。

(2分)

6.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3分)

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两个字更动人,更富有魅力?

青春,是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瑰丽光芒四射,热烈火焰升腾;青春,,

,。

7.诗文默写。

(6分)

⑴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⑵,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⑶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⑷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⑸,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⑹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8.诗歌欣赏。

(4分)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用精彩的语言将诗歌颔联的意境描绘出来。

(2分)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9.综合性实践。

(5分)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某校九年级

(1)班组织了“北京奥运在我心中”的班队活动,请你参加。

⑴活动一:

读新闻,拟标题。

不超过20字。

(1分)

希腊时间3月24日12时(北京时间3月24日18时),2008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将在古奥林匹亚遗址的赫拉神庙前举行。

奥运冠军罗雪娟将成为接过奥运火炬的第一个中国人,亲身经历这历史性的一刻。

根据惯例,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上,从最高女祭司手中接过圣火的第一位火炬手是一位希腊运动员,而且一定是位男性。

目前第一名火炬手已经确定,是希腊跆拳道运动员、雅典奥运会跆拳道80公斤级银牌得主亚历山大-尼克拉泽斯。

亚历山大点燃火炬后,将从古奥林匹克竞技场跑向顾拜旦纪念碑,火炬传递正式开始。

这样罗雪娟将成为走出奥林匹亚遗址后的第一位火炬手,此前只有在2000年悉尼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一位20岁的澳大利亚女孩走过遗址外的这段路,但她并未举起火炬。

如果中国人手举火炬跑完遗址外的“第一棒”,这也是奥运史圣火史上的一个“破例”。

⑵活动二:

发短信,贺雪娟。

罗雪娟成为了走出希腊奥林匹亚遗址后的第一位火炬手,请你给罗雪娟发一则短信以示祝贺。

(2分)

⑶活动三:

跟帖子,揭谎言。

(2分)

3月14日,在我国西藏拉萨发生了打砸抢烧的严重暴力事件,以CNN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媒体在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时,出现了大量失实的报道,这些媒体完全违背了新闻的客观公正原则,通过剪裁照片等手段移花接木,歪曲报道西藏事件,并别有用心地将西藏事件与北京奥运相联系,恶意攻击中国政府、试图破坏北京奥运。

对此,我国网民纷纷发帖驳斥部分西方媒体别有用心的失实报道。

下面选录两则,请你也跟着发一个帖子,别忘了给自己取个富有个性的网名哟!

(2分)

网友精彩寄语

帖子一

网友昵称【一枝红杏】

发帖时间【2008-4-67:

25】

在这样的奥运年,出现这样的事,真的会让所有有血气的中国人气愤,对抗这样的事情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强大来证明我们自己了!

帖子二

网友昵称【铁马秋风】

发帖时间【2008-4-67:

36】

内容

用事实说话,谎言无立足之地。

巨龙腾飞,事实岂容歪曲,奥运岂容破坏!

帖子三

你的昵称【】

发帖时间【2007-4-57:

45】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10—17题。

(18分)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0.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D.颓然乎其间者在乎山水之间也

11.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

①负者歌于途负:

②杂然前陈者陈:

③觥筹交错觥:

④山肴野蔌蔌:

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乙】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

以齐国之大②具③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

香居④问宣王曰: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

”王曰:

“为无主。

”“敢问荆邦为有臣乎?

”王曰:

“为无臣。

”居曰:

“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

”王曰:

“为无臣。

”香居曰:

“臣请避矣!

”趋而出。

王曰:

“香子留!

何谏寡人之晚也?

”遽召尚书④曰:

“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

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大:

强大③具:

备办。

④香居:

齐国大夫。

⑤尚书:

官名。

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荆王释先王之礼乐()

(2)书之()

1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2分)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1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

17.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2分)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18—24题。

(21分)

大山深处的土屋 

周海亮

  屋隐在大山深处,周围古木参天。

土屋里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木床,一个灶台,一堆木柴,一床被褥,一盒火柴,一把刀。

除了他们父子二人,从没有其他人进入到这间土屋,当然更不会动用过这些东西。

可是每个月,父亲仍然会领着他的儿子过来,擦一擦桌子和椅子,晒一晒被褥和木柴,磨一磨刀,装走灶台上已经潮湿的火柴并更换一盒新的干燥的火柴。

当这一切忙完,父亲就会领着儿子静静地离开。

门上挂一把锁,却从来不曾锁上。

那锁是为防止野兽们闯

进土屋的,它对任何人都不设防。

  父子俩居住在另一座大山的山脚,距离这间土屋,大约五十多里。

从家来到土屋,再从土屋回到家,需要整整 3天。

离开家走不远就没有路了,3天时间里,父子俩几乎都是在密林中穿行。

尽管世界上可能不会再有人比他们更熟悉这一带的山野,可是他们还是经常会在途中迷路。

这绝对算得上一次遥远的艰苦的危险的跋涉。

  父亲以前靠打猎为生,后来不让打猎了,就在山脚下开了几亩荒地,闲暇时再上山采挖些草药,日子倒也安逸舒适。

儿子第一次跟随父亲来到土屋,只有5岁,现在他已经15岁了,父亲仍然坚持着自己怪异的举动。

整整10年,120个月,父亲和他,在家和土屋之间整整往返了120次。

120次,或许并不算多,可这是 120次毫无意义的举动。

每一次儿子都会心存不满,然后疲惫不堪。

  问父亲原因,父亲总是笑笑,“到时候,自然会让你知道。

  终于,那一次,当他们推开木门,父亲惊奇地发现,屋子里竟有了住过人的迹象。

灶台边的木柴少了,火柴被划过,椅子被挪动过,被褥尽管叠放整齐,却不是他们上次离开时的样子。

并且,那把小刀也不见了。

  父亲开心地笑了。

他对儿子说,这就是我们10年来一直坚持的理由。

儿子听不懂。

  父亲说:

“很明显,有人在这里住过至少一夜。

现在他虽然离开,不过这间土屋和土屋的东西却帮他在这片山林里度过了最难挨最危险的夜晚。

甚至,可能挽救了他的性命。

  儿子问:

“难道我们每个月往返一次,每次用去 3天时间行走一百多里,并在这土屋里准备这么多的东西,就是为了等待这个人吗?

  父亲说:

“是的,我们等待的虽然不一定就是这个人,但我们等来的无疑是来到这间土屋并需要帮助的一个人。

我们不过每个月来这里一次,却将一个人的生命挽救,难道这不值得吗?

  “可是,万一这个人没来呢?

  “那我们就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

  “假如永远不会有人来呢?

  “那就永远坚持做下去。

  “可是这样做有意义吗?

  “当然有意义。

”父亲说,“你知道吗?

在你来到这个土屋以前,我已经一个人在家和土屋之间往返了10年。

就是说,其实我们并不是用了10年时间才等来第一位需要帮助的人,而是用了 20年。

  “你是说这土屋是你垒起来的?

  “不是,我只是修了修而已。

这土屋是一位老人垒起来的。

他垒这个土屋,和我们每个月来这里一次的目的完全一样,那就是帮助一位未曾谋面却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路人。

他的家,住在山的另一侧,每个月他都会从家来到这里。

他也用了整整 20年的时间,才等来第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那个人在山里迷了路,他筋疲力尽,急需一把木柴……”

  “那个人是谁?

”儿子好奇地问他。

  “我。

”父亲淡淡地说。

  几年后,父亲老去,不能够翻山越岭再次来到这间土屋。

不过每个月,土屋里还会有一个人来,他在土屋里擦一擦桌子和椅子,晒一晒被褥和木柴,磨一磨刀,换走灶台上的火柴,然后离开,一个人回家。

  一切只为了明天、或者后天、或者明年的某一天、或者后年的某一天、或者20年后的某一天、或者永远都不会到来的某一位路人。

18.在第一段的括号内填写合适的量词。

(2分)

 

19.阅读全文说说大山深处的土屋的主人是谁?

照料者是谁?

(3分)

 

20.读完文章,概括出儿子对大山深处的土屋的情感态度变化。

(3分)

 

21.文章中父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举例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4分)

 

22.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3分)

终于,那一次,当他们推开木门,父亲惊奇地发现,屋子里竟有了住过人的迹象。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语言质朴洗练,读来就像在欣赏一幅色彩淡雅,韵味十足的水墨画。

B.按照时间顺序,作者有条不紊地记叙了如何建造大山深处的土屋,照管土屋的故事。

C.文章开头就设置了悬念,接着不断渲染悬念,最后在父亲“淡淡”的言语中揭开悬念,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儿子”是文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事情的经历者,接过了父亲照管小屋的接力棒,使文章的主旨开掘得更加深广。

24.读完文章,朱乙丹和潘一迪就“父亲20年才幸运等来一个帮助的人,到底值不值得”发生了激烈的辩论,请你针对朱乙丹的观点,帮助潘一迪来反驳。

(3分)

朱乙丹:

20年是个漫长的时间,父亲做好事选择其他的方式,好事也许会做上一火车了。

这是幸运才等来一个人,如果等上40年,也没有一个人来,不是白白浪费好时光了吗?

潘一迪: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25—30题。

(21分)

钢笔

记得十一岁那年,上小学五年级的我还未能用上钢笔。

那时全班没有钢笔的只有两个人了。

另外那个就是我的同桌,绰号“小地主”的。

他曾有过钢笔,是他自己弄丢了。

那年暑假,我捡了一大堆桃核,细心地将每个核桃敲碎,取出里面的核仁,晒干后以两分钱一斤卖给一位土医生,换回了十一个一分的硬币,准备买钢笔。

我坚信,我能靠自己的劳动买上一支笔。

十一个硬币数来数去数了两天后只剩下十个,我心痛了许多天。

后来,我到代销店里,费了许多口舌后用十个硬币换回一张一角的纸币。

我的同桌“小地主”家也并不富有。

人家叫他“小地主”,原因是他常讨人嫌,令人厌。

那天,与人追着跑时,他一脚踩扁了班里“老童生”的一只乒乓球。

“老童生”三年内留过两级,个子高,资格老,爸爸又是大队(村)干部,班里谁都怕他。

尽管乒乓球只是五分钱一只,然而“小地主”却赔不起,结果一连三天挨“老童生”的耳光。

第四天,“老童生”对“小地主”说:

“再不赔,一天打三顿!

打了还要加倍赔!

”然而,一个星期过去,“小地主”还是没有赔还乒乓球。

我实在不忍心看下去,可又不敢为他撑腰。

左思右想,翻来覆去,最终我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决定,用卖桃核的钱买来两只乒乓球,替“小地主”还了债。

“小地主”对我很感激,我第一次看到他流下了眼泪。

他对我说:

“我会还钱的!

一天夜里,朦胧的月光下,“小地主”塞给我一张钞票,说:

“今天我家里猪卖了,爸爸给了我一角钱。

   回到家里,独自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面对纸币,我惊呆了。

我手里拿着的明明是一元钱!

一元钱,是我从未拥有过的天文数字。

我反复回忆“小地主”还钱时的场面,心里一直嘀咕:

是“小地主”花了眼了么?

“小地主”的爸爸也花了眼了么?

第二天,我怕见“小地主”,装肚子痛没去上学。

中午时分,“小地主”跑到家里来看我,问我为什么没有去上学。

我见他丝毫没有取钱的意思,悬着的心渐渐放了下来。

一个月后,我用“小地主”还回的一元钱,买来了我平生第一支钢笔。

每当我用这支来历不光彩的钢笔写字时,我总是深深地感到愧对“小地主”,尽管“小地主”一再声明我是他最最要好的朋友。

那年我二十岁,大学毕业了。

我平生第一次领到工资时,第一件事就是给修了八年地球的“小地主”寄去二十元钱,同时给他寄去一封信,向他说明当年还我一元钱的事,并真诚地向他道歉,请求得到他的原谅。

当我从邮局出来时,我似乎轻松了许多。

很快,我收到了“小地主”的回信和他寄回的二十元钱。

信中说,还我一元钱并不是眼花,那钱也不是他爸给他的,而是他趁他爸换衣服的时候偷来的。

为此,他还被他爸揍了一顿,并罚跪了一夜。

他爸问他钱哪去了,他说是买饼吃了。

信尾,他还是重申,我是他最最要好的唯一的朋友。

朋友,多么神圣而亲切的字眼!

然而客观存在又让我羞愧和不安。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买过很多支钢笔,也遗失了许多支钢笔,然而,一直没有遗失的是我的第一支钢笔。

我将永远爱惜它,珍藏它。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7·16作者黄克庭

25.本文以为线索贯穿全文。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分)

 

26.读了本文,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

是“我”还是“小地主”,为什么?

(3分)

 

27.联系全文,举例分析“小地主”的形象。

(4分)

 

28.文章开头写“我”如此艰辛的得来一角钱,却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决定——“用卖桃仁的一角钱买来两只乒乓球,替‘小地主’还了债”,可后文写“我”得了“小地主”还的钱却“装肚子疼没去上学”,这样写矛盾吗?

为什么?

(4分)

 

29.“我”与“小地主之间的友谊令人感动,你还能举出一个令人感动的有关友谊方面的经典事例吗?

写于下面。

(3分)

 

30.读了本文后,你对文章中所讲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呢?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0-50字)(3分)

 

得分

评卷人

三、写作能力。

31.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

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而在白天翻耕的土壤中,野草种子发芽率高达80%。

通过进一步研究,苏力贝克得出如下结论:

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之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如果处于人生的黑夜,别忘了给自己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这一缕又一缕的光,看似微弱,但它拯救的,却是整个人生啊!

请以“给自己一缕的‘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能出现本区学校的真实名称和教师、学生的真实姓名,如不可避免,请用化名。

800

参考答案:

1.①màoqián②收寻中收应为“搜”,调谴中谴应为“遣”

2.C

3.C

4.

(1)将“高度给予了评价”改为“给予了高度评价”。

(2)将“以《奥运圣火照耀布宜诺斯艾利斯》”改为“以《奥运圣火照耀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题”。

(3)将“数以万计的广大”改为“数以万计的布市市民”。

(4)将“营造任何干扰”改为“形成任何干扰”

5.略

6.参考答案:

青春,是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无穷力量迸发,炽烈激情澎湃。

(结构相似,能够运用比喻、对偶修辞即可)

7.略

8.

(1)示例:

明月的清晖,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

(2)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

9.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